VanillaA 发表于 2009-9-27 12:08

中國針灸在德國

趙立岩/北京

2005年我作為中國針灸專家被派往德國萊法州“中德針灸臨床與培訓中心”工作,經過二年與德國醫生和患者的接觸,對中國針灸在德國的發展狀況有所瞭解,談一點我在德國行醫的所見所聞,希望國人對針灸在德國的發展狀況有所瞭解。

VanillaA 发表于 2009-9-27 12:09

一、針灸在德國的概況
在西方醫學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針灸以其特有的魅力成為世界通行性醫學。古老的中國針灸術早在18世紀就已傳到歐州各國,但真正使其名揚海外走向世界還是近30多年的事,其獨特的醫學理論和醫療效果也受到德國人民的歡迎。

德國知名的埃倫巴赫民意測驗機構調查發現,儘管中醫尚未被德國納入國家醫療保險體系,仍有61%的德國人願意接受中醫作為補充治療。在曾經接受過中醫治療的德國人中,願意再次接受中醫治療的比率高達89%。只有18%的德國人一味相信西醫。

在德國進行針灸治療的有兩類人,一類是在德國獲得正式醫師資格的醫師,通過指定的針灸培學中心學習160個學時,就可以取得針灸醫師的資格證書,從事針灸工作。這些醫師有很扎實的醫學基礎,有不少是專科醫師(德國醫生專業職稱只有醫師和專科醫師),他們加入針灸行業,極大地促進了針灸在德國的發展。第二類是針灸治療者,他們是通過國家考試但沒有處方權的行醫者(Heilpraktiker),通常叫草醫。他們絕大多數在自己的診所或與其他醫師合作從事針灸治療。取得Heilpratiker行醫資格的全國資格考試比全國醫師考試相對簡單,但難度還是較大,每年舉行2次,每次考試通過的比率為8:1。考試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筆試,共60道選擇題,題目涉及內、外、婦、兒、五官、臨床學科及生化、藥理、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礎學科及與行醫相關的法規法律。通過筆試後方可得到口試通知,整個費用約500歐元。在德國也有很多華僑診所,大多數未經專業院校畢業,屬於“半路出家”,其診所有的是靠“特赦”批准,有的靠和有行醫資格者合辦,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草醫可以進行針灸,但是因為沒有納入醫療體系,針灸費用不能由保險公司支付,也就是說在草醫那裏針灸必須自費。

hh2 发表于 2009-9-27 12:34

本帖最后由 hh2 于 2009-9-27 13:35 编辑

谢谢lz。有些一般情况是了解的,lz如果能够贴一些在中国以外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的链接,特别是公众媒体没有报道过的,就更好了。只知道媒体报道过的,德国、美国两三个大型针灸实验的情况。

有些词,最好是能够写上德文原文,如果不知道说英文也行。比如你说“德國醫生專業職稱只有醫師和專科醫師”,也只能通过猜测知道可能说的是Arzt和Facharzt,但是这是职称吗?。。。

Heilpratiker考试哪怕是对中国一流医学院毕业出来的医生,难度也是很大的。主要还不是内容,而是那么多德文和拉丁文词汇概念要学习。

针灸在Kasse报销的情况和限制应该是重点,但是还没有说。。。

月牙丨突 发表于 2009-9-27 13:27

没发完,发完一起给分。

VanillaA 发表于 2009-9-27 13:35

接着貼

VanillaA 发表于 2009-9-27 13:36

德國是世界上醫療保險體系比較發達和完善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醫療費用支出最高的國家之一。雖然患者就醫方便,投保人擁有較大的擇醫空間,但是濫用藥、過多施用手術等現象非常嚴重。很多人飽受抗菌素和手術後遺症之苦,越來越多民眾不再相信西醫的治療方法,更青睞以中醫為代表的自然療法,針灸療法越來越受到民眾的歡迎。根據德國衛生部門的粗略統計,德國每年接受中醫(主要是針灸)治療的病人超過200萬。德國針灸醫師協會的資料顯示,目前有超過5萬名德國醫師擁有被醫療保險公司承認的針灸證書,約占德國全部醫生數量的六分之一。保險公司用於針灸治療的支出每年約為1.5億到3億歐元。

中國與德國之間在針灸方面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包括醫療、教學、文獻和學術方面的交流。1988年在德國萊法州建立了第一個中德合作的針灸診所,接待十余萬人次,廣受德國人民的歡迎;1989年在巴伐利亞,中德共建了第一所中醫醫院,有80張病床,預約住院的病人甚至要等半年以上;2004年在德國克虜伯基金會的資助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建立了以研究傳統中醫為重點的自然療法學系,帶頭人是既深諳西醫又在中國學過中醫的古斯塔夫•傑•德博士教授。中醫治療中心分門診部和住院部。住院部有54個床位。除醫生和護士外,還有十幾個治療師為病人實施按摩、刮痧、推拿等。

在德國27所大學門診部中,有19個開設針灸止痛門診,針灸費用可由保險公司支付。德國著名的大醫院,如慕尼克心臟中心,海德堡大學醫院、萊比錫大學外科中心等,均開展針麻臨床和基礎研究,雖然在德國醫院外科發展迅速,例如,心臟手術3—5天就出院,但手術後遺症以及慢性病卻無良方,許多病人求助針灸治療。

將中醫作為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德國醫院已有近30家,使中醫走入主流醫院。

德國洪堡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柏林夏裏特醫院已決定在醫院設立中醫教授的位置,以領導醫院的中醫研究工作。德國《明鏡》週刊評論稱,在西方主流醫院設立中醫教授的位置,意味著把中醫作為西醫的輔助療法的“配角”,提升為與西醫同等的“主角”。

VanillaA 发表于 2009-9-27 13:36

中國針灸在德國很受歡迎,預約門診有時要等到一個月以後,有的患者開車上百公里趕來就診。我所在的“中德針灸臨床與培訓中心”已經建立了18年,診治逾萬患者,在德國有一定的影響,也是少數幾個中國中醫師可以在德國獲得醫師准證,納入德國醫療體系的針灸診所。我在此工作了兩年,接觸了數千德國病人,其中疼痛患者占66%,療效在85%左右。在德國大量的疼痛病人靠服用止痛藥生存,影響健康和生活質量,針灸在德國的出現,幫助許多患者解除了痛苦。例如在中國針灸治療較好的骨關節病疼痛症(如腰椎病、膝關節病、肩關節病等),在德國大多經手術治療,術後疼痛仍然存在的不在少數。而在中國70%的人會選擇針灸治療,相對創傷、痛苦、金錢都要少得多。再如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是臨床常見病,在中國大多用針灸治療,其療效可達90%左右,但是在德國我接觸到許多這樣的病人,疼痛時間最長達40年無法治癒。針灸在德國的出現使德國人民也分享了這一古老醫學的成果。

德國人對針灸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在1988年“中德針灸臨床與培訓中心”建立之初,遭到德國醫師學會的抵制,曾有幾百名醫師聯合簽名要求取消以中國醫師為主的針灸診所,他們認為在醫師大量失業的德國,不應該給中國醫師發放醫師准證。針灸在德國雖遭到許多西醫反對,但很受患者歡迎。經過十幾年的相互瞭解,德國醫師也看到了中西醫學的互補性,認識到中西醫的和諧共存是造福於德國人民的事業。現在我們的病人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德國醫師介紹來的,甚至一些德國醫生自己也會到我們這裏接受針灸治療。我們在德國的培訓和講座也受到了德國醫師的熱烈歡迎。

VanillaA 发表于 2009-9-27 13:37

二、針灸進入醫療保險
德國的醫療保險分兩類,法定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2000年德國衛生部頒佈法律,德國醫師可以用針灸作為治療手段,但德國聯邦醫生與保險公司大會上,決議不將針灸列為健康保險給付項目,理由是學術上無法證明其療效。所以全德國90%人口參加的法定醫療保險部份,除了少數幾個慢性疼痛的疾病如背痛、膝痛和頭痛等外,病人都得自掏腰包;而在保險費昂貴的私人保險部份,只有在所謂“現代醫學”療效不彰前提下,才有可能給付被劃為“替代醫療”的針灸治療。德國各家法定醫療保險公司支付的範圍和次數還不同,如AOK醫保公司每年最多支付10次針灸治療費用;TK醫保公司最多支付15次針灸治療費用;DAK醫保公司最多支付20次針灸治療費用,而且前提是該治療必須由法定保險機構認可的醫生進行。以我們的診所為例,就醫的患者中大約有2/3是自費病人。

2000年,德國數家醫療保險公司發起並支出750萬歐元資金,開展了一項長達6年的調查,比較針灸在背部、膝蓋和頭部疼痛治療的效果。這個科研專案在全德7300多個診所展開,對50萬名患有慢性疼痛疾病的病人進行了調查。這也是目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針灸臨床研究計畫。

在研究中,患有背痛、膝關節痛和頭痛的病人被分為三組,第一組使用傳統中醫針灸療法,按照經絡理論用針刺激準確的穴位;第二組雖然也採用針灸療法,但針灸並沒有紮到患者的穴位,而只刺到皮膚表層,有時甚至有意選擇錯的“穴位”。最後一組病人則接受西醫常規治療。

VanillaA 发表于 2009-9-27 13:38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證明兩點:第一,針灸治療(標準針灸和准針灸)是否優於西醫的常規治療手段;第二,傳統針灸和准針灸究竟有沒有區別。

研究得出三點結論:一,在膝關節和背部疼痛的治療上,針灸明顯優於西醫常規療法。二,對偏頭痛和緊張性頭痛,針灸的療效和西醫標準療法一樣。三,研究也顯示,在療效方面傳統針灸和“准針灸”並沒有顯示出差別。這使得有人懷疑在特定穴位施針的必要性。

根據這項科研結果,今年四月,德國聯邦醫療主管機構做出了“針灸入保”的決定,但僅僅限於膝關節和背部疼痛的治療,病人在治療偏頭痛和緊張性頭痛時採用針灸療法,則不在法定醫保的範圍內。對於德國8百萬飽受慢性疼痛困擾的患者來說,目前的“針灸入保”不完全是好消息,在衛生部的附加條款出臺之後,“針灸入保”有了許多限制。不過臨床研究結果已經使有關部門看到了針灸治療所具有的積極療效。這將有助於使醫療保險部門進一步開放對中醫治療的保險。

VanillaA 发表于 2009-9-27 13:38

三、德國的針灸研究
1974年,施諾倫貝格爾(C Schnorrenberger)建立了“德國中醫研究所”,這是在德國建立的第一個中醫研究機構。1978年,德國漢學家曼弗瑞德•珀科特(ManfredPorkert)創辦了“中醫學會”。1984年成立德國中醫傳統醫學研究院和中國自然療法學會等。德國人嚴謹務實的性格使他們研究中醫理論的興趣遠沒有對針灸療效的研究濃厚,介紹以下幾個方面:

1.針灸麻醉的研究:自1972年起,德國針灸麻醉巳達2.3萬例,居歐洲領先地位,用於外科、五官科、婦產科。研究的結果認為針麻的優點是﹕(1).節約麻醉劑、肌肉鬆馳劑、鎮痛劑。(2).大手術後恢復快,能較早撤離呼吸機,生命指標和代謝參數的恢復優於對照組。(3).手術過程中,病人與施術者有較好合作。在作用機理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疼痛的閘門學說、體液內分泌-內啡肽的釋放與調節學說。

2.針灸鎮痛的研究:認為針灸是鎮痛良法,故針刺鎮痛的臨床報導最多,涉及多種病症。選用方法有電針、耳針和體針,間或多種針法混用並加艾灸,以增強療效。如Hymes等人對130名隨機的術後病例進行24小時電針治療,以便緩解疼痛,促進體質恢復,與過去25年的術後常規治療的l54例回顧性對比,表明電針組術後監護期短、恢復快、肺不張少,腹部手術後肛門排氣早,無腸梗阻病例。

3.婦產科的應用:Hagen市的聖•約翰婦產醫院於1986-1992年開展針灸助產,通過1000例總結,發現其在第一產程有助於宮口開放,兼見鎮靜作用,減輕陣痛,65%有顯著療效,60%的產婦非常滿意。海得堡大學婦科醫院的芙格裏得•格哈特就採用針灸療法治療高雌激素型不孕症、月經不調等,多選耳用撳針埋針法,每週1次,對照組給予促性腺激素等激素類藥物,結果是治療組47%(7/15)在6個月後懷孕。1990年,H•貝克從臨床角度對於妊娠禁穴發表看法,針灸文獻中,孕婦禁用腿、手和腰的一些穴位,特別是合谷、內關、肩井、天樞、氣海、足三裏、內庭、三陰交、百會、照海、太溪等穴位,貝克認為這可能未經過嚴格評價,因其常用于孕婦胃痛、脅痛、腰腿痛、便秘或腹瀉等病症,並未出現流產或其他異常。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中國針灸在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