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想问问楼主一个小白问题,孩子过了识字关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是不是拿起任何中文图书,只要内容感兴趣就能读下去?类似中国小学生的水平?我不认识在德国长大的中文比较好的孩子,所以有点想像不出。
再报告一下我们家的战况。我坚持念了一个多月的论语,但是我们家的没见长兴趣,上两个兴趣开始过来夺书了。后来我同时也试了浅显的唐诗和古文观止,她比较爱听,可能因为音韵美,内容好懂吧。 回复 4# 如幻
多谢你的详细答复。我念论语时其实不太关注孩子,主要是自己念,因为基本我一开始念她就跑开了。每次她回来试图阻止我再念下去,我就和她说请让妈妈再念一会,你自己去玩吧,她也听。可是这样的次数多了,她觉得这本书老是阻隔她和妈妈,就干脆来抢。期间其实她也试过坐在我身上听,但是一个字也听不懂。我觉得她不喜欢这本书是因为觉得很挫败。我们家的这个孩子其实是读书狂,从13个半月开始每天看书讲故事,少则一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都是她自己要求的,天天追着我讲故事。现在我拿着她不懂的书大声念,她一个字也不明白,反差太大了,有点难以接受。后来我试着唐诗,还有陋室铭什么的,里面有不少字她听得懂,效果就不错。
说到底,我其实心底里面确实还有点犹豫,没到你说的心安的状态。诵读对学习的好处不必说了,我完全支持。我的问题是在教材上。先秦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相差太大,孩子念诵之后,基本不懂意思,我对这种刻录机的学习方式还存有疑虑。比如幼龄儿童学习语言时,都是模仿大人说话,然后慢慢揣摩意思,尝试使用,这种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而念先秦文集,我相信天天反复熏着,孩子总会张口背诵,但是这样的学习是不是太被动了? 排挤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
关于识字关,我还想问一下,孩子中文西文的识字观都过了之后,挑选图书时有没有语言偏好?
又问了一堆问题,如果mm能拨冗赐教,感激万分。我担心自己如果心里没有彻底心悦诚服,以后会影响孩子的读经效果。 回复 6# 如幻
谢谢如幻这么细心的解释。不说苦口婆心,也是肺腑之言。其实自己的孩子已学有所成,实属不易。
对于幼儿读经的理解问题,我始终有一点不是很明白。有句话,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对于古人来讲好一些,对于现代人缺乏这种环境,而且通假字的误解,知识的不足,真是读了一百遍估计其意也不能自现。对于儿童来讲,会背会认,但是大部分内容肯定是不理解的。经典不光是语言的精美,更是思想的精华。一个三岁的孩子可以懂很多的道理了,对那些很好的思想为什么就不能做些解释? 对他的个性成长很有帮助的,为什么一定要他自己长大了再去理解呢? 回复 8# 如幻
就是啊,其实一层窗户纸。这回心里的疙瘩没了。多谢,多谢! 对于季谦先生的文章阅读的还不够仔细。仔细阅读了的话,应该不会有这么多问题了。
静下心来得好好看看。 我目前刻意没有让女儿自主阅读英文或者德文书籍,因为她的中文阅读还不够巩固。即使如此,我先生已经发 ...
如幻 发表于 2010-8-10 21:16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是啊,我因为在这里教过中文学校,知道孩子们只要会西文阅读了都只看西文书,非常排斥中文书。我觉得除了因为他们有限的中文水平以外,还和中文儿童读物实在不吸引人有关。 回复 6# 如幻
天呢,如幻mm,太感谢你了,居然码了那么多字回答我,好感动啊 {:5_382:}
我也觉得孩子都很敏感,虽然我没和她说过什么,但我女儿对读论语的态度一定是受了我的影响。从她三四个月开始,平时我什么都解释给她听,不要说她的故事书,就是家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譬如谁打来电话,妈妈现在出门办什么事,统统都和她解释的。所以念了论语后,不要说她不习惯,我都不适应。因为心里有了疙瘩,所以弄弄就想试试别的。诗歌里面单字多,譬如夜来风雨声,每个字她都知道什么意思,像碰到老朋友一样,不过是不一样的组合,她就觉得挺有意思,还热衷于自己改诗填字。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所谓刻录机只是暂时的,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慢慢内化在她的生命里。你举的小朋友活用大学和论语的例子,都很让我惊叹。但我可能是个过程主义者,而且有点心急,希望孩子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享受诵读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受我摆布。看了你写的例子,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真的接触过读经的孩子和家长,就一个人自己在家里瞎琢磨,缺乏实际经验。等到九月家里人回去了,我空下来一定到卡城先取取经。
再次感谢mm的耐心解释 {:5_3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