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归国从业新选择 -- 土会虫
本帖最后由 fyi 于 2010-9-20 10:09 编辑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最熟悉的词汇可能就是全球化,或者说是国际化。任何场合,任何人,如果不提全球化或者国际化,那一定是OUT了。政府大张旗鼓高调聘请老外作顾问,企业则聘老外作CEO,没有条件聘老外的也不甘落后,总得做点儿与全球化和国际化扯上关系的事,最简单和最容易的就是请老外参加各种活动。
任何活动,大到政府搭台,小到企业唱戏,只要有洋面孔,就是国际化的最重要标志。要国际化,就需要洋面孔,而真正的洋面孔是不会满足中国的面子工程的,所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专业洋会虫。
Peter是一金发碧眼、地地道道的美国小伙,学历不高——中国某高校中文进修班文凭,没有一技之长和正式的工作单位,更没有固定职业,但他非常的忙,忙于在中国各个大中城市参加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会议。
参加会议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坐在主席台,然后照着主办方早已替他拟好的稿子念一遍就算完成任务,当然,念稿子的时候他必须用美语,尽管他的中文是相当地道,散会后签字领钱(出场费绝对不低),各不亏欠。他的头衔从来都不固定,上午还是美国金融界才俊,下午摇身一变就成了IT专家。
他的名片上除了一个中国的手机和美国的手机为了联系走“会”方便是真实的外,其余都是主办方为了与他扮演的角色相吻合而帮他胡诌的。
一说起中国,他的脸上便会漾起一种复杂的幸福感,他从不掩饰当初误打误撞到中国来学中文成就了他的新“金山”梦。
我们不仅有洋会虫,而且还有为数不少的土会虫,这些人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不过到国外镀了一层金,拿了个外国身份,摇身一变成了海外华人。洋会虫主要参加带国际头的会议,而土会虫主要参加与归国华人相关的会议。他们也很忙活,你想啊,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下面还有那么多中等城市,下面还有县,按照中国现有的行政区划,只要有一半的地方政府搞这些所谓的海外人才洽谈会、海峡两岸人才洽谈会,甚至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这些人就会拉不开栓。
对于主办方来说,参加者是谁并不重要,有没有效果更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只需要一个数——土洋会虫的数目,然后往会议总结里一填就万事大吉了。
在国外,同样也需要“会虫”一族。国内每年出去那么多所谓的招商引资和海外人才招聘的政府团,有省长、部长、市长带队的,都像模像样的。像有些经济发达地区,连乡镇也会派出招商引资和人才招聘团。这些场合,哪一个不需要有人撑场面?据说刚开始的时候还可以请到一些老外,但次数多了,老外也发现你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无非是应个景,也就不跟你玩儿了。所以,后来就没什么老外参加了。
有一次某省长带队的招商引资洽谈会,我看现场根本就没什么老外,全是中国人,心想这省长肯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问主办方像这样能交差吗,主办方的老兄十分肯定地说,没问题,只要领导出了国,就算成功了百分之八十。你以为他真认为可以签几张单啊?这些头头脑脑对这些事情门儿清,也就找个借款全世界转转。我们纳税人的钱就这样被扔进了大海,可水太深,连涟漪都没有,更何况水花了。
从这一点来讲,外国真不如中国。澳洲前任总理陆克文上任伊始访问欧美,因为时间比较长,出访的国家多,回国后被查了个底儿掉,动不动就得接受议会质询,问得他是脑门儿冒汗。
除了这些专职开会的会虫外,还有一些老外成为了不是演员的演员。一些海外回国的华人成立了公司后,为了方便业务洽谈,往往会临时租一个老外冒充董事长,因为中国人比较迷信外国人。实际上,这些海外华人办的公司的的确确是一家外资公司,可中国人就是不相信这张中国脸,这种情况我在国外也经常碰到。
我认识的一个华人已经出国二十多年,自己开办了一家公司,还兼国内某市的驻外办事处。每当该市的重要人物出访时,都会有一个老外全程陪同,对外的头衔是首席联络官,意思是负责与驻在国政府联系和沟通,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就是一摆设。
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说是一个特例,它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如果我们大家,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公民都能够实事求是,不以貌取人,这样弄虚作假还有必要吗?这样的事情还可能发生吗?这些最蹩脚的演员还有市场吗?这应该算是自作自受吧! {:5_37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