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古老传说
少林寺,位于中国的河南省,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并且也许是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寺庙。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今天由于他与武打艺术紧密相连,他更多的因武打而不是因佛教而闻名于世。少林武功强调长期静心修炼,在中国有着牢固的根基,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历史和文化,使它成为禅宗圣地。据说,少林寺是武术的诞生地,虽然有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即使中国武功并不起源于少林寺,但事实上,武术和佛教的首次融合,确实发生在这里。这种融合可以追溯到1500年以前,并且对今天武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现在尽管有许多年轻人到少林寺是专门学习武功的,但也有许多人是专门来学佛教的。事实上,在少林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几个世纪以来,武打和佛教的奇妙结合,使少林寺造就了历代武术大师,并流传有无数个传说。关于少林寺,有如此多的故事、书刊、影视剧,以致于经常使人真假难分,以下本文叙述的几个故事,是有关少林寺的过去、少林寺时代流传的故事。它们是事实,还是虚构,有待读者自己斟酌。
少林寺由魏孝文帝建造于公元495年,孝文帝是一位新宗教信仰的支持者。他下令建造少林寺,目的是让印度僧人沙门跋陀在中国传教。跋陀是一名早期的传教士,他自印度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倍受孝文帝的青睐。少林寺位于登封县西北,建造在沿着嵩山山脉的少室山脚下。据说,因它与山东北部接壤而命名,故寺庙称少林,意思是“少山的森林”。
跋陀是第一位寺院的大主持,直至终生。他翻译了婆罗门经典中的箴言(佛教所写的书),而且在寺庙中传授佛经,据说跋陀热衷于中国武术,而且吸收了有武功绝技的人为门徒。
惠光与僧稠
跋陀有几位杰出的门徒,其中有一名名叫慧光,跋陀是在旅行到洛阳附近时,遇到慧光的,他走过时,注意到一个男孩正在踢键子,这对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是很寻常的。通常在身体前方踢,而这个孩子却在自己的身后踢,这是较难的技巧。
僧人注意到这位男孩踢键子五百次而没有落地,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个男孩正在做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站在高高的石院墙上向下俯瞰,如果失去平衡,男孩就会掉下去。
跋陀被这个男孩的专注和胆量所感动,他设法接近这男孩。男孩也完全被他吸引住了,后来经父母同意,他跟随僧人跋陀来到寺庙。以后跋陀给男孩取法名叫慧光。
据说慧光成为僧人之前就身怀特技,他被人们认为是武术引进少林寺课程的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与沙门跋陀在一起修炼,并翻译和编写了许多佛经中有关释加牟尼原话(婆罗门经典中的箴言)的注释,被认为是佛经学派的创始人。
僧稠是受沙门跋陀赏识的另一位弟子。僧稠成长在河南省安阳县,他28岁时,发誓成为一名佛教僧侣。跋陀收他为弟子不久,他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记忆力为世人所知。哪怕最枯燥的经文他只要读一遍,就能理解和背诵。
僧稠体魄非常强壮,据说他精通武术,喜欢摔跤,常在假日和节日期间为参观寺庙的人表演,据说没一人能打败他。为了娱乐,他爬上房间,至少离地面十二英尺的主梁上,然后从这条梁上跳到另一条,两跟梁之间的距离至少十英尺。他也喜欢以神奇的速度敏捷地在高墙上行走。
传说有一次旅行途中,僧稠跃过王屋山,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独自一人在山中修炼,忽然听见一声雷鸣般的吼叫和巨大的震岩声发自附近的山林里,僧稠忙出来查看,原来两只老虎正在生死搏斗,不等这两只凶猛的野兽互相伤害,因为出家人发过誓不伤害任何生灵,僧稠忙上前冲去,抡起沉重的大铁仗将两只野兽分开,大吼着,恐吓着这两只凶悍的动物,两只老虎被驱散了。
僧稠在佛教中的成就也为世人所瞩目。在公元552年,文宣帝为他建造了一座寺庙,坐落在龙山南坡上,也就是安阳的西北部,在这里,僧稠编辑了两部佛经。
达摩渡江
一般认为,少林拳的创始人,是一位名为达摩的印度僧人。
中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是天竺国佛教禅宗第27代祖师般若多罗的嫡传弟子。
有一天,达摩问师傅般若多罗大师:“我得法以后,应该到什么地方去传法?”
般若多罗回答说:“去震旦。”
达摩遵照师傅嘱托,东行来到今中国。首先在南朝都城金陵晋见了梁武帝萧衍。
在会见期间,皇帝说:“我已经建造了许多寺庙和宝塔,并且修复了更多的寺庙和宝塔,我把我的许多宝藏给了尚哈(与佛教僧侣有着兄弟般的关系的人),而且为主要寺庙提供了大量土地。我尽了一切努力,我能得到什么呢?”
达摩注视着皇帝,答道;“陛下,虽然您尽了所有的努力,可是您一点儿也没有获得公德。”
皇帝被激怒了,驱逐了达摩。
达摩在南方并不受欢迎,只好渡江北上到魏都洛阳。走到长江岸边,看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没有船只,正愁着没法渡江哩,见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位老婆儿,身边放着一捆芦苇。
达摩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你是准备用这捆芦苇渡江吗?”
老婆儿抬起头来看看,见来者态度十分诚恳,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达摩心想:一个年迈老人可以踩苇过江,我何不能呢?于是便恭恭敬敬请求说:“老人家,请赐一苇渡我过江”。
老婆儿仍然没有说话,顺手抽出一根芦苇递给达摩。达摩双手接过,告别老人,来到江边把芦苇往江面上一放,轻轻踏上芦苇,顺顺当当过了长江。
再说,当时北魏都城洛阳龙门香山寺,有个和尚名叫神光,听说天竺国高僧菩提达摩在南朝都城金陵弘扬大乘禅法,便前去会晤。来到金陵一打听,达摩已经渡江北上,没有停脚,就在后边紧迫。来到江边时,看见达摩正脚踩一根芦苇过江,而且平平安安登上对岸,再一看,见一位老婆儿坐在江边,身边放着一捆芦苇,心想:达摩一定是用老婆儿的芦苇渡过江去的,于是急急忙忙跑到老婆儿的身旁,不请求主人的允许,抱起一捆芦苇,跑到江边,扔在水中,打了个箭步猛地跳上苇捆。芦苇不仅不向前进,反而连打几个波浪,把神光掀入江中。
神光喝了几口水,好在江边水浅,没有生命危险。神光浑身湿透,涉水、上岸,又走到老婆儿跟前问道:“前边那人用一根芦苇渡过江去,而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险些命丧江中?”
老婆儿说:“那人是以礼化取,我当然应该渡他过江;你是无礼抢要,我怎能无缘助你呢?”
神光自知失礼,赶忙向老人道歉说:“老人家,方才我是急于追赶那人,忙中失礼,冒犯施主,请老人家原谅,渡我过江。”
老婆儿见神光有了转变,遂答应施苇相助。神光一扭头,不知老人去向。就在这时江面风起,飘浮在江面上的芦苇捆,又慢慢地荡回到江边。
神光望着老人原来坐的位置深施一礼说:“多谢施主指点,小僧去也!说罢,慢慢登上芦苇捆,过了长江。当他登上长江北岸时,暗暗自愧地想:“唉!我实在不如人家啊!”
神光心悦诚服,紧步赶上达摩,合十施礼,请求说:“请圣僧到嵩山少林寺弘扬大法。”达摩跟神光来到魏都洛阳,不久又来到嵩山,一看这里山青水秀,就在五乳峰的山洞中落迹面壁,一坐就是九年。九年功到业成,大乘禅法传开了。
达摩面壁
几经流浪,达摩到达了少林寺,他为这半隐半现的处于山脚下密林深处的小寺庙的魔力所吸引,并决定留在这里,因为修炼的最好地方是与外界隔绝。
僧人需要安静的地方,不久,他便在庙后面山坡上的四分之三处发现一个小山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3米,长度约有2丈。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紧凑的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达摩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他修性坐禅的地方。
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竟在达摩的肩膀上筑起巢穴来了。
什么叫做“入定”呢?“入定”是指坐禅坐到一定程度,思想高度集中,排除了一切恶念、邪念、亲念,外界的一切,对他没有干扰,这是形容高僧修禅的高度造诣。
一年夏天,达摩发现自己刚坐下修炼不久,便不知不觉地打磕睡,他被自己的惰性激怒了,并且认识到打磕睡是绝不会达到佛教的终极境界的,于是,他用刀割断了自己的眼皮,扔出山洞。
此后不久,一个很小的达摩眼皮落地的地方长出一棵茶树芽,后来僧人的弟子们发现了这棵茶树,茶叶经过调制,帮助僧侣们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自此以后,茶叶就成了修炼厅里必不可少的物品。达摩在山洞里呆了九年,直到达到佛教之终极。
当达摩离开山洞开始传授禅宗时,弟子们发现,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姿态的形象,衣锦织纹,隐约可见,宛如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尤存。
达摩面壁九年的事迹,为历代人民所敬仰。寺僧们将影石开辟下来,放在寺内,瞻礼供养。明万历年间,人们在面壁洞外边,建立了一座双柱单孔的石碑坊。前壁刻:“默玄虚”,后壁刻:“东来肇迹”。 帮顶,河南勒!!{:6_414:} 顶,俺是登封哩!!! 美好的传说在中国多如牛毛,关心现在的少林寺咋样? 收费。死贵!
今年刚去看了看。。。还有那个什么佛讲大典什么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