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花生的大灰狼 发表于 2010-12-3 12:13

看来楼上的楼上是斯图的了,呵呵,你说的的话我也同样可以说。所以,中国来的学生就不要用中国的眼光来衡量德国的高等教育了,德国没有大学所谓的“不入流”,德国人能叫大学,特别是能叫TU,都是有严格标准的,学校不分大小,只有学科强弱的差别,每个大学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专业,而且每个大学都别想好混过。我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清华的学者被我说的目瞪口呆,在我的专业领域全德国有实力的专家屈指可数,我的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核废料填埋专家全德国只有两个,一个就在克劳。等等 ...
wteagle 发表于 2010-12-3 11:58 http://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同意这个,德国的大学比较平均,和英美、中国等大多数国家不一样,差距比较小。都有强的专业和牛教授,也有打酱油的。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10-12-3 16:35

本帖最后由 nanguazaixian 于 2010-12-3 16:38 编辑

{:5_356:}看来是我不好,说漏嘴了。。。

话说为什么提到克劳斯塔,当然是因为留德回去最有名的人:万钢。。。平时一起聊天的一个博士朋友经常提到他,至于万钢的吹得很厉害的几个专利,也都是查不到的。。。说起来很巧,这个博士朋友也是同济毕业的,还很有可能是楼上坛友的师兄(毕业后工作3年多了。。。),对国内那套看得比较透(他倒不是对这里大学的教育质量有意见)。。。解释下,至于其他就没啥好争论的,over

wteagle 发表于 2010-12-3 16:51

本帖最后由 wteagle 于 2010-12-3 16:54 编辑

看来是我不好,说漏嘴了。。。

话说为什么提到克劳斯塔,当然是因为留德回去最有名的人:万钢。 ...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10-12-3 16:35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看来你说的那个人我可能还真知道或者差不多知道,不过说实话,这里面有些文人相轻的味道。万钢在德国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他在大众开发的技术至今保持世界领先。回同济后他过于理想主义,没有认清楚国内发展的状况,超前地去开发在德国都无法推广的新能源汽车,结果自然没了后文。但说他的研究都是空的,那也不符合实际,东西确实是研究出来了,技术也不错,只不过不符合国内现实,没有市场,被封存了。这个跟上海交大的“汉芯”可是大不相同的。要知道,在国内,理论研究是极不被重视的,没有开发出捞钱的项目,就等于没有成就(这点我很不满,估计这也是万钢最后弃学从政的原因)。问题在于,因为他的影响力,他的学院抢夺了很多其他学院的资金和资源,所以同济很多人对他颇有微词,也对他的成果很不服气,特别是他后来平步青云直上同济大学校长然后又是科技部部长,就更多人对他不爽了……情况就是这样滴……

ttd 发表于 2010-12-3 17:09

现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也是留德的。成就,名气当不在万钢之下。
至于万钢还真不知道此君到底是有背景还是机遇使然。他应该属于国家公派来德国吧,毕业后滞留德国10年,不知以什么形式。回国后的际遇更是让人眼花缭乱,7年内由一介布衣变身正部级高官。
以上纯属小人之心私下度之。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10-12-3 17:15

呵呵看来你说的那个人我可能还真知道或者差不多知道,不过说实话,这里面有些文人相轻的味道。万钢在德国 ...
wteagle 发表于 2010-12-3 16:51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5_356:}反正我是不相信中国媒体吹出来的牛人的。。。。

同济大学在国际交流中的特点非常鲜明,以欧洲国家作为最重要交流国是该校长期以来形成的特色和传统。万钢上任后,争取来了很多难得的国际合作项目,拓展了UNEP-同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扩大了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合作;建立了UNESCO-同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培训中心,确立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在今日同济校园中,在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德职教学院、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中意学院中,中外学生同堂学习,共同切磋。万钢认为,机构性的合作远比项目性合作优越:明确的目标、稳定的资助、长期的科研、互动的交流。中德学院已有28个德国企业资助的教席,中德工程学院与15个德国应用研究大学紧密合作,中德职教学院与德国GTZ公司签署了下一个五年合作协议,中法学院与由12个法国顶尖工程大学组成的巴黎高科集团共组董事会,中意学院得到意大利企业基金支持……每逢国内外专家、企业家贵宾参观同济大学,万钢校长一定会亲自为他们悉心地作详细介绍,他说,“我希望所有到过这里的人能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今后,如果他们有好的想法或项目,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我们这里。”
“他就是国家需要的人”
这就是万钢的眼光。像温总理在参加“百年同济”的庆典时说的那样:“做仰望天空的人,不是只看脚底下”。
万钢不仅懂微观操作、宏观思维能力好,而且“他是个战略家。”
刚回国时,万钢第一站先到北京。一周内,他马不停蹄地拜访了5个国家部门领导,一个个地去“游说”新能源汽车计划;后来,汽车界的两位院士郭孔辉、郭重庆又联手给他写了院士建议,郑重推荐该项目,这使他终身感激。陪他同去的余卓平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满脸的钦佩:“我从来没看见过像他这样直接跟部级干部打交道的,他能这么坦然,是因为他心无杂念,他知道,要干大事情,光蹲实验室不行。”
就是这样,万钢除了在汽车领域、教育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外,他的人脉很好。他不仅和几任科技部的领导关系非常好,和地方领导、企业负责人的关系也好,他们每次到沪考察,万钢只要有时间就会全程陪同;甚至德、法、意等西方国家的首脑,每次到上海,都要点名参观同济,万钢亲自给他们讲自己钟爱的校园、钟爱的汽车,讲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从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到拥有世界顶级的风洞,“事实证明,国外花10年研制出来的第一代产品,我们只用2年就完成了,万钢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也许有些人认为,万钢的汽车情结是“狂”,但在余卓平的眼里,却是“痴”。
德国奔驰公司研发部的副总裁科勒教授曾在万钢回国后看望过他几次:第一次看到他研发条件非常简陋,表示不解:“你为什么要回来?”第二次来时,看法已经有所改变:“你们的起步还是很快的。”到了第三次来时,科勒表示出了极大的惊讶:“按照这样的速度,你们很快就可以赶上我们。”万钢到法国参加上海毕比登比赛报告的审定时,一些外国同行对他说,在这个领域很可能以后我们大家就要研究中国怎么做了。
2000年,作为科技部的处长到同济参观的许倞,当时看到的是一个“不敢评价”的实验室,在那样的条件下,就在实验室的走廊里,仅仅是“中心主任”的万钢拿出一份规划图,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梦想”。而如今,这份规划图上的构想都已在同济的嘉定新校区里实现了。
能“摆平”这么多事情的人,在人们的印象中该是个多少有些雷厉风行、目光犀利的,但万钢看上去更像个普通的大学老师,随和亲切,还总是带着那么一点笑意,让人觉得很难界定他的个性。
他的电话不断,一会儿是手下请示工作,一会儿又是有人找他合作,间或还有来自朋友的问候,他和所有人讲话的口气都一样,语调温和,每次通话结束时都加上两句倍加亲切的“好的”。而每一句话末尾的那个“啦”字,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尽管讲普通话,他也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

树獭宝宝 发表于 2010-12-3 18:14

毕业设计成绩很差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论文本身很差,LZ读博会非常辛苦,真正是赌博。

Mrbig 发表于 2010-12-3 19:07

没问题,我毕业分数3。教授还恳求我读博士。

nutela 发表于 2010-12-3 20:39

回复 37# 树獭宝宝


    我觉得硕士论文成绩跟博士学些没有必然关联

树獭宝宝 发表于 2010-12-3 20:51

回复树獭宝宝


    我觉得硕士论文成绩跟博士学些没有必然关联
nutela 发表于 2010-12-3 20:39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是这样吗?

nutela 发表于 2010-12-3 21:02

回复 40# 树獭宝宝


    个人见解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如果最后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很差,还有机会可能性在德国读博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