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字头明星”泛滥只为博眼球
“C字口靓模”、“L天王”、“K女星”,香港媒体隔三差五就会玩起明星竞猜游戏,掀起话题风波。最近,又爆出一位被指与上百位女星有染的“Y先生”,而且得了艾滋病,令余文乐、郑嘉颖、林保怡等人都背上黑锅,余文乐甚至不得不发表声明为自己“洗冤”。对此,香港资深电影人文隽“负责任地”对公众表示:类似消息不足取信。那么,“字头”报道为何会成为香港媒体常用的报道形式呢?文隽:“Y男星”纯属子虚乌有,爆料周刊不足取信
前金像奖主席、香港资深电影人文隽专门撰文,“负责任地”对公众表示,所谓“Y男星疑患艾滋引过百女明星恐慌”的新闻,纯属子虚乌有,是香港八卦周刊的谣传。
文隽表示,香港本地人都懂得分辨真消息和假炒作,香港的八卦周刊有八九份销路较好,“其消息来源比较靠谱,也有实力,所以总能动用资源作深入的调查及求证……一看就知道假不了”。但爆料“Y男星”的这本周刊,作风是胡编瞎写,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不用这招数,它们更加不会被重视。和过百女艺人关系亲密,演艺圈里还找不出有哪个男艺人能有如此通天本事!但真的有内地朋友好奇地用短信问我:这个Y男星是谁?我也想知道这位男主角是谁。
“Y姓在香港人的译音中包括了杨、任、黄、甄、阮等,我们一些圈中朋友笑骂那位周刊编辑,既胡乱编一个Y姓,何不改为L姓,因为L的翻译更普及,像黎、刘、罗、李、乐……大家联想一下,四大天王就有两个,而且还包括了李小龙、梁朝伟,岂不更刺激好玩?假新闻就像病菌,传播得多,大家抵抗力就会被削弱,大家就容易得病,人有病,媒体有病,整个社会都有病,那才可怕。”
解析:“字头明星”报道如此泛滥只为博公众眼球
现象:“字头”新闻已流行多年
据了解,香港媒体以“字头明星”的猜测方式报道新闻由来已久。香港某周刊高层表示,其起源要追溯到二三十年前一个法庭判令,涉及某电视主持人,因为法庭不能暴露当事人身份,就用的英文“X先生”表示,此后字母(代号)被传媒广泛应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有1995年某女星遭绑架迷奸并被拍裸照引起的“字母小姐”大猜测、2008年轰动娱乐圈的艳照门等。
除了媒体爆料外,圈内明星主动爆料时也会应用“字母”。如吴君如在2009年2月指出“集邮女星”与三大天王上床的事;苑琼丹爆料娱乐圈“咸猪手”,并将事件升级为“荡女花”等,殃及娱乐圈众多小生花旦,成为公众茶余饭后的话题。近年来,在香港的娱乐报道中,“字头明星”的方式更成为富豪饭局、女星卖淫、被包养等新闻的固定形式。
原因:“字头”报道泛滥有原因
据数位香港媒体的资深总编及记者分析,采用“字头”报道一般有几种原因。
1.真的有料,但懒得惹麻烦。
有时候采用“字头”报道并不是毫无缘由,多数媒体并不会无风起浪,一般是有可靠消息或者材料。“为何不讲出来?其实这也是保护自己和线人的一个方法,不讲明是因为懒得惹官司,不希望浪费钱和时间去打官司,因为我们也不可以牵扯出线人出来。”“(点名的报道)人家会告你,诉讼费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2.其实没料,纯为填补封面“救市”。
“Y男星”出炉后,不少人就认为“编造”的可能性比较大,不排除是“救市新闻”,更开玩笑说“每一个编辑都有黄昏抑郁症”。对于这种说法,某总编说:“香港这边大部分报纸都是下午四五点钟开始定头条,所以这个时间(编辑)都会为选题头疼……一些事情促使他写出来,怎么说都是有些根据。”
3.有互动,读者爱看。
一位做过无数次选题策划的总编还分析说,因为“猜测性”新闻能够带来很多的读者互动,“互动游戏在香港很受欢迎,比如最近很热的《揿钱》,读者猜完之后可以在网上讨论区继续,猜不到就不会完。”
他还表示,在娱乐新闻充斥的环境下,其实杂志带来的娱乐性远比真实性来得重要,“读者大约知道哪些杂志可信些,哪些太过下作。(但)大家不是因为要信新闻,一些杂志纯粹是茶余饭后的闲谈,不是很认真,都是一些八卦东西、绯闻或者真真假假无所谓的消息。‘Y先生’惹上艾滋病严肃一些,所以大家很小心,猜不到哪个是‘Y先生’。”
操作:
此类报道
必须模糊焦点
为了避免惹麻烦,媒体在策划并执行“字头”报道时会有一些模糊焦点的处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们会根据当期的报道,寻找一些与当事人性质相似的艺人进行模糊焦点处理,比如在公众惯常见到的剪影,也会做一些小手脚,“可能是当事人的影子,但会在他头发部分多加一些,或者在衣服的剪裁上整理一下,而版面中多位艺人的采访回应就可以丰富版面内容,令各方意见更加完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