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4

回国随笔15 (2012-07-11 11:17:55)下一个

这几年在中美之间飞了许多次,写了十几篇回国随笔,承蒙各位读者厚爱,虽然有骂人的,但大部分是鼓励的,在此表示感谢。很多人在跟帖中谈民主谈政治什么的,我声明,本人对那些没兴趣,这些上层建筑的东西,虽然始终贯穿在生活中,处处透出它的印记,但我等小民实在是无法左右半分,只能是随它去了。倒是挣钱喝酒泡妞之类的事来得更实在,让你觉得自己是在生活,呵呵,所以我一再说了,我是个俗人,你们别指望我去谈什么大道理,分析国家大势什么的,本人低级趣味,千万别对我抱太高的期待,否则,你会失望的。很多人一再要求我写写国内喝酒泡妞的事,好吧,今天就写点吧,来谈谈国内的女生。首先说明两点,第一,为了让本文顺利发表,某些地方我点到为止,具体的你自己去想,想不出就算了,呵呵;第二,为了防止对号入座,我把自己的事情和身边很紧密的朋友的事情搀和在一起,或许还把人物换个换,这样你们评论的时候,说不清哪件事发生在谁身上,哈哈。不过声明一点,我保证本文说的事情全部真实。看过其他海龟写的文章,说现在国内的男女关系很随便,尤其是未婚青年那一群人,体会着63年来前所未有的空前自由。这一说法,据我了解,基本是真实的。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刚回国的时候,周围朋友出于好意给介绍单身女生 (注:本人状态为合法单身), 为给双方留面子,也不说是相亲,只是说认识一下聊聊。朋友真的是贴心啊,不但人是他介绍的,连地方都是他给挑的,于是便有了跟陌生女生在星巴克见面的经历。第一次见面,我还挺紧张的,女孩来了之后,我买了2杯咖啡,一人一杯,其实稍微一聊就发现话题真不多,挺尴尬的,半个小时便匆匆结束了。后来见到朋友,无意说起买咖啡的事,被朋友劈头劈脸骂了一顿,我楞住了。朋友说,现在国内见面的规矩是各买各的咖啡,这种事情男人没必要发扬什么绅士风度,这里面有几层原因。第一,国内男生远远比女生吃香,单身女生的问题往往是找不到有素质的男人见面,像你这样的,去见个面就不错了,还买什么咖啡啊?第二,很多人见面其实连10分钟都聊不到,你都不知道跟她能不能聊上话,破费什么啊?第三,国内现在有很多托,俗称婚托,其实跟某个公司打工的,他/她出来见面,是为了吸引你去某公司挂号登记缴费,成为什么会员。如果碰到这样的,你还买咖啡不是成了冤大头了?听了朋友的话,我无语。这才发现,国内社会没有诚信的问题已经无所不在,人际关系中的严重不信任,居然侵入了单身男女交往的细节。细想起来,现在国内(主要指大城市)男女交往也真是不容易啊,人心比以前复杂了,连这种应该是最纯净的关系都掺入了很多需要你去剔除的因素,难怪剩男剩女成了社会问题。你从这个角度去想,也就能理解所谓国内性开放的问题,是啊,性来得很容易,爱来得太难了!你如果生活在这个氛围里,你能比芸芸众生好多少?你知道什么叫“备胎”吗?在国内,这是指同时谈几个恋爱对象,同时交往,并行处理,相互备份,呵呵。且慢,这要是在以前的年代,男人要是同时交2个女朋友,要承担多大的舆论压力啊,因为这接近于流氓行为。可现在大家似乎都接受这一点,不但男人是这样,女生也这样,哈哈,这就酷了。所以就出现了以前某个海龟描述过的,这个周末睡这个,下个下个周末睡那个,天亮了大家各自回家,很轻松地说一声我们再联系吧。国内很多剩男不结婚跟这个有很大关系,以前结婚是为了有固定的性,现在不结婚能享受到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性,何必结婚呢?坦率地说,这种新型的男女关系,我到现在也无法接受,每每跟朋友谈到此类话题,我都会叹口气,跟朋友说,我在美国待久了,待傻了。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如何来逃避他们的嘲笑。说起国内的性开放,引用一句话,真叫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一次跟几个好朋友见面,其中2个曾经是一个公司的,聊着聊着说起他们原来公司的男女之事。两人把人物事件地点之类的一碰,连他们自己都吓一跳,原来他们公司的男女之事这么复杂,某某人在跟谁好的时候同时在劈腿,有男有女,有名有姓,我们在旁边都听傻了,真是一群不知消停的男女啊,呵呵。记得以前那个名家说过,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来有点道理哦。性开放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观察,个人觉得,现在社会的性开放主要源自女生观念的开放。我一贯的观点,男人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今天的男人和15年前的男人,从思想到行为完全一样,不一样的只是外部环境。而女生就不同了,今天国内女生的性观念比起15年前,那种突飞猛进的进化,堪称社会一大奇迹。中国有几千年封建的传统啊,以前还讲女德,讲妇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在15年里被击得粉碎,值得真正的社会学家去研究。有的读者可能要说,你写点具体事例吧。可以写,可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写,写出来有碍观瞻,而且让一群北美生活久了的同胞听,估计眼镜会掉了一地,呵呵。我就挑级别最低的举个例子吧。城市里某几个区域是有名的酒吧休闲区,晚上很多中国人外国人都去,俨然一个联合国俱乐部,这里面,云集了都市的一大群红男绿女,, 每天晚上上映着无数故事。一次见到7,8个短裙背心的中国女孩在那里玩,相互之间基本说日语,偶尔漏出点国语,也不知道她们是什么身份。朋友常去某个酒吧,一次看到几个男女在一起玩,看样子像是同事party,其中一个女生比较有眼缘,他就上去跟那个女生碰了个杯,调侃了一会。因为女生的同事在,不便久待,就又回到了自己的位子。过了一会,那个女生主动来到他的位子跟他喝酒说话,聊了一会,又回到同事堆里去了。这样一来二去打了几个来回,朋友一看已经后半夜了,人家的同事party也没有要结束的样子,自己也累了,就打算回家了。他走过去跟那个女生说,我们留个电话吧,那个女生答应了,两人留了手机,朋友便跟起身跟她道别,然后往外走了。走到酒吧门口,忽然发现那个女生从身后追来,对他说我送你上车吧,朋友有点惊讶不过还是说好吧。那个女生跟他一起上了朋友在停车场的车,没什么太多的言语,很默契地就把那事办了,然后那个女生自己回酒吧继续跟同事去party了。朋友如梦如醒地开着车回家了。再次声明,此事完全真实,毫无夸张。也许你会说,你写的是偶然事件,不代表什么。让我告诉你,不是的,我只是随便挑了一件来写,这样的事发生的频率之高,你不会想到。也许你又会说,大概这个女生不是什么善类吧。让我告诉你,不是的,据我的观察,这种场所尽管人群比较复杂,但大多数周末去玩的都是平时深受职场压力的都市白领,去哪里派遣压力,或许放纵一下自己。中国的大都市啊,除了钢筋混凝土,还是钢筋混凝土,除了高楼就是停车场,你以为可以像美国一样,随便找片草地散步,看云淡风轻,看松鼠蹦来蹦去逗你开心?把很多事情凑在一起想,慢慢能明白国内性开放是怎么形成的。是社会价值观的严重缺失,大家都有意无意地不再考虑什么善恶;是都市生活压力巨大,空间狭小,大家都需要某个渠道去发泄;是诚信的缺失,人与人很难建立信任关系,于是相对于投入真心实意去换一个踏实的明天,及时行乐来得更实在。人心啊,就是这样变的。我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在国内,我知道身边有不少私生活很开放的女生,有名有姓,谈不上什么秘密。也许有人羡慕她们放纵带来的快乐,而我却更可怜她们身为女人的悲哀。我相信绝大多数女人骨子里是愿意从一而终的,是渴望一份完美的爱情,然后为一个家庭而奉献。只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个梦越来越难圆。朋友一直跟我灌输一个所谓事不过三的原则,就是说跟同一个女生约会三次,如果那个女生还不上床,就拜拜。第一次听说这个的时候,我把眼睛瞪得老大,对他说,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朋友很认真地对我说,不是,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都懂,女生都懂,就你这个美国土包子不懂。我听了如在云里雾里,已不知道自己是从哪个朝代穿越过来的,怎么才离开中国没几年,这世道都变成这样了?直到自己有了亲身经历,才知道朋友没骗我。那是一个外企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写ERP软件的,二十七八岁的女生,说实话身材还真不错,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的,就有了第一次见面。见面照例是在星巴克,可能因为大家都是外企背景,聊得还不错,算是有个好印象,我没管朋友说的什么惯例,依旧是买了2杯咖啡,呵呵。没过多久,女生发来短信问没有时间一起吃饭,还说某条路上一个艺术餐饮区还不错,忙了一周我也想轻松一下,就答应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约会,我又是一贯绅士风度地买了单。说实话,男女一起吃饭让女生买单,我还真做不出来。吃饭的时候聊得最多的是各自公司的情况,什么样的老板难伺候,哪里的房价多少一平米,等等。你可以想象出来的,典型的公司白领之间的话题。吃完饭女生提出想看电影,于是便去了附近一个电影院,看完送她回家。后来她还发了个短信过来,说今天很开心,让你破费了之类的。又过了1,2周,女生又发来短信问周末有没有时间一起吃饭,我说好啊。她在市中心一家叫Simplicity的中西合璧的餐厅定了座位,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坐在露台上,周围是市中心的摩天大楼,霓虹灯闪着漂亮的光,欧洲籍的帅帅的waiter送上菜单,我们用英语点的菜,喝着酒,露台上的微风佛过脸颊,说实话,我很不喜欢国内拥挤的都市,但那一瞬间,我感觉到城市夜晚还挺有它的味道。对面的女生显然很喜欢这种情调,她说,她一直觉得这个区域是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她辛苦工作了一天,受了老板一天气,只有来到这个地方,体会一下这个都市小资的气氛,才觉得自己受的气是值得的。我听了,心里暗自叹息,哎,又是一个饱受压力的白领女性。一顿饭吃完已经是半夜11点了,女生开始委婉地问我住在哪里,是不是还是自己一个人住,我隐隐感觉到今天这个约会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在此之前我曾无意提到自己一个人住的,心里犹豫了一下,便跟她说我今天住到父母那里去,所以路还挺远的,其实是我心里很难接受才见面三次就把一个女生带回家这种事。我对那个女生说,我先送你回家吧。很明显地,能感觉到对方有一点淡淡的失望。到了那个女生住处的楼下,我把她送到门口,女生面对我站着,既不去开门,又不说什么,我能够感觉到空气里的尴尬和她在期待什么,我得承认我心里是挺挣扎的,毕竟一个身材玲珑的女生站在面前啊,最后还是我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占了上风,我对她说,你赶紧休息吧,我就不送你进去了。没想到那个女生一下子眼泪出来,她抱住我带着哭腔说了一句,你真是个好人,我认识你还是很高兴的。我当时有些手足无措,对方突然成了个需要安慰的人,我本能地在她脸上亲了一下,拍了拍她的背说,知道了,你早点休息吧。这是我们认识2个月唯一一次有肌肤接触,之前,连手都没碰过。这一别,这个女生从此再没音信,没有联系了。以后每念及此事,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想,哎,果然事不过三啊,第三次见面,我不跟人家上床,人家女生主动就跟我断了,这算什么事啊?想想就憋屈啊!说起国内的女生,不能不说说90后女生。90后女生是一群非常有意思的人,她们很明显地懂事早熟,对社会,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远远超出她们姐姐辈在同龄时候的水平,有时候我听到90后女生说出来的话会惊讶得合不拢嘴,天哪,这些我到挺后来才明白的道理,这些20岁出头的黄毛小丫头是怎么懂的?是啊,是这个社会逼着她们在早熟。90后女生往往很小的时候就谈恋爱了,所谓早恋,找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稀里糊涂地就把第一次搞丢了。年轻的男孩哪里懂得怎么疼女人,除了玩这个玩那个,他们懂什么?所以,90后女生的第一次恋爱大多命中注定是以满身伤痕告终。 等到20岁出头的时候,第一次恋爱已经结束了,90后女生开始接触社会也懂事了,大多进入了不再相信男人,不再相信感情的阶段。这时候的90后女生,既渴望能找到一份长久真实的感情,又对男人十分没信心,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其实你把90后女生和70后女生做个比较,我觉得90后女生在男女关系上的认知,大约比70后的早熟5年。这种早熟对于女生来说,我不知道是喜还是悲。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不是我们坏,是这世界变的快。90后其实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他们什么都没赶上;中国现在房价高到天上了,他们开始进入社会要独立了。男女关系纯洁的年代,他们没赶上;现在都市里男女关系那么功利那么乱,他们要开始婚恋了。中国低物价高分配的年代,他们没赶上;现在劳动者分配在GDP的比例那么低,大学毕业起薪那么低,物价那么高,心里预期还那么高的年代,他们赶上了。所以我的观察,除了官二代富二代之外,寻常家庭出来的90后,命中注定是负重而行的一代,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一代。有时候,看着90后女生一分钟前还是灿烂的笑容,洁白的牙齿闪着光,快乐得像一个小兔子,一分钟后,说起什么社会上什么烦心的事情,脸色唰地就沉下去,说出一些在我看来30岁的人方能发出的感慨,我心里暗自叹息,90后的女生,活得累啊!下面是我熟悉的一个90后女生放在她的微博上的话,每次读到她写的东西,我的心就如同被敲了一下似的,很疼。通过这些话,我感受到一个面对这个压力大得令人绝望的社会,渴望属于自己的一份小小生活的万分无奈,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心灵:“请珍惜喜欢乱想的女人,乱想是因为她们缺乏安全感;当她们说没事没事的时候,其实是想你们对她说怎么了,然后紧紧地捉住她的手,让她感到安全”。“说太多,不如沉默!想太多,我会难过!”“我把耳朵轻轻地贴在窗户上,用心聆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感觉一切都那么的忧伤………”2012.7.12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4

回国随笔16 (2012-11-02 12:15:51)下一个

今天再来谈谈大家讨论颇多的话题,回国发展的利与弊。在国内待了那么多时间,看见了好多海归的事业和生活,也亲身经历了一番,对于海归的利弊,可以说我现在的体会十分真切。中国确实是问题一大堆,绝大多数人也不怎么看好中国的长远前景,但你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经济依然在快速发展,带来无数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作为华人,我们的机会的确在中国,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土壤;美国的生活依然是优越,空气食品都干净,人也礼貌,过过寻常日子,这里是好地方;可如果你想再事业上有所发展,想谋求一些社会地位,或者在文化上寻求一些认同或共鸣,说句不中听的话,对于99%的华人来说,在这里,我们就是离开了水的鱼,折腾不到哪里去。

语言和文化认同是我们第一代移民终身面临的问题。在美国,语言和文化融合度的问题是我们的硬伤和永远的缺陷,举个例子,我们中间有几个人能津津有味地喝着啤酒吃着hotdog,跟美国人大侃特侃各地棒球队的明星?而我们一旦回到国内,语言和文化认同又成了我们绝对的优势。公司几次有老外从英国来出差,每次开会和应酬,总是把我们几个海归拉过去助阵,土鳖们英文再怎么溜,30分钟以后,他们基本跟老外就没啥话可说了,工作上的事谈完了,还谈什么呢?海归的不同此时就显现出来了,饭桌上的后一个多小时,基本上就是海归在招呼老外,侃着国内国外的各种奇闻趣事,逗得老外哈哈大笑,这时候土鳖们就只有听听的份了。我说这个话,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客观地描述一个现象。我们还是我们,我们人没有变,只是参照系变了,从国外变到了国内,我们就一下从劣势变成了优势,发人省醒啊。我有两个资深的海龟朋友,回国早,现在已经混到上市公司executive level了,很是厉害,他们一再跟我说,海龟回来后,只要你的素质还不错,“You will soon be noticed”. 这是他们的原话,我写出来给大家看看。如果你过去十年没有赶上中国房地产的盛宴,那平心而论就算你回去的薪水再高,在已经高到天上的房子价格面前也是非常苍白。我身边的同事,很多人前些年由于各种原因买了房子,现在深深地享受着升值的乐趣。一个同事的房子涨了10倍,最不济的也有个7,8倍,说起房子大家都是眉开眼笑的。你想一想10倍是什么概念?人家当年可能东拼西凑地付了头款,买了个80万的房子,今天可就值800万了。就算你回去年薪百万,扣去四金和个税,你到手也就60万不到,平日开销再养台车,不知道一年能不能攒下30万,800万的房子你要攒到什么时候?所以对于新回来的海归,我对他们的劝告是做人要低调。不要以为你的学历高,阅历广,薪水高,没用的。跟房价比比,你才会知道天有多高,自己有多矮,这不是玩笑话。部门的一个同事最近刚生了孩子,几个同事去她家看望她,回来之后大惊失色地告诉说,你知道她家的房子在哪里吗?细细一说,才知道这个同事住在某高档别墅区里,那房子至少价值千万。是的,就是一个平时很不起眼的同事,做着一份平常的工作,安安静静的毫不张扬,人家家产早就在千万以上了。中国过去这波澜壮阔的十年大发展,或者说十年大泡沫,不知道别人在哪里就发了财。海归们,要学会低调啊!前后接触了一些女生,80至90年的,很为这一代女生而感慨,接触越多,越觉得所谓85后或者90后,其实跟我们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她们生活在一个浮躁和缺乏信任的社会,造成的很多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不是她们个人的问题。比方说一切向钱看,比方说无所适从的感情。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很为国内年轻的在婚恋市场上的男男女女感到丝丝悲哀。这年头,男人出轨的事情越来越多,小三们不择手段,弄得女孩子对婚姻的信心大减,还没结婚的年轻女士,甚至还在单身的年轻女孩,就已经知道未来的老公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很有可能会出轨,自己生了孩子后身材走样了,第一需要防的是小三。这样的心态,我不知道她们怎么会寻找自己的感情,或者说,现在还有没有纯的感情。社会的种种压力,逼得女生们越来越现实,男人你先把房子买了,加上我的名字,以后就算你出轨了,至少我还有半套房子,这是现在很多女生心里的想法。男人呢,也是一样,社会生存的压力巨大,坦率说,钱挣起来是越来越累了,而女人的要求越来越实际,弄得男人不知道人家是看中自己的人还是自己的钱。一个失去了信仰的社会,造就了一个没有信任的婚恋市场,一个价值观混乱的社会,让年轻男女在婚恋中无所适从。身边的一个个故事,让我非常地感慨,这里就不多说了。你别看国内相亲节目那么热闹,什么千人万人活动那么多,透过表面的喧闹,你看到了背后一颗颗无奈的心了吗?男人是靠不住的,要靠自己,这是我从现在的女孩口里听到最多的话。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去评论它对不对了,只想说,在这句话的推动下,现在年轻女生的独立精神有时候让人挺震撼的,我得承认,我碰到一些女生的奋斗故事,让许多大男人汗颜。认识一个80年的女生,单身,算是好朋友吧,最近买了价值300万的房,自己找设计,自己找装修公司,把房子装潢得非常漂亮和现代化,用了很多红色的颜色和黑色的家具,我嘲笑她把家打扮成酒吧了。女生在市中心上班,下班后去健身,然后回家给自己做饭,跟男友分手3年了,从此不再相信男人,自己把日子过得好好的,还把她做的菜拍了照片给我看,有模有样。认识一个88年的女生,19岁离家出来奋斗,现在已经是一家酒吧的老板,还拥有几个商铺,感慨啊。认识一个90后的女生,在举目无情的地方托关系,把千里外的弟弟转学过来念书,还要托人给妈妈找工作。她说起教育局的人素质是那么地低,一个收入微薄的女孩,请他们吃饭一顿就是上千,全为了弟弟的事,席间还要忍受他们粗俗的语言,女孩感叹道,没想到素质这样低的人也能当老师!无语。每天要给家人做饭,接送弟弟上学,自己上班,就是这样艰苦的生活,从来也没见她抱怨过一句,还苦中作乐地贷款买了一辆便宜的车,每次看到她开车红色的小车满脸的满足,心里不知道该是为她乐还是为她痛。还是前面说的话,她们身上的奋斗精神,那种要靠自己奋斗过好日子的坚强意志,常常让我感受到中国女性身上那极大的韧性。写微博的90后依然酷酷的,扎着马尾辫穿着牛仔裤,透着遮挡不住的青春和秀气,跟我逛街的时候常常招来一些男人的目光打量我,呵呵。依然常发一些细腻而充满思辨的帖子,有时候挺让人感慨像她这样小的年龄怎么会思考这些。让我们看看她最近写的东西吧:“爸爸说: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闯荡,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要放弃不要生气,要记在心里,早晚有一天,他们还回来;爸爸说: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要做,就做让别人后悔的事,一辈子不长,不要活在回忆里;爸爸说:不要相信誓言,不要相信承诺,事实能证明一切,真正爱你的人,不会给你太多的誓言和承诺”。“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2012.11.3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5

回国随笔17 (2013-02-13 08:19:27)下一个

回国之前就听到争论,说中国这些年来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回国之后听到类似的质疑声也很多。看过我系列随笔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个不谈国事只爱泡妞的俗人,所以这一类阳春白雪的话题我通常是不发言的。这一次却准备来发点牢骚,主要原因是最近旷日持久弥漫神州的一场灰霾天气把我折腾得够呛。一月份的中国是跟灰霾搏斗的一个月,据统计北京在这一个月里仅5天不是灰霾天,其余每天都是笼罩在令人窒息的雾霾里,空气质量隔三差五重污染,西直门北的监测点PM2.5最高值居然达到993微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28倍,老天啊,让人怎么活?1月31日,全国有143万平方公里笼罩在灰霾里,多个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严重污染(6级)或重污染(5级),真是恐怖。我每天开车去上班,看着道路两边灰蒙蒙的天,模糊的建筑和道路,呼吸着肮脏的空气,想象着PM2.5的细小粒子沉积在我的肺泡里,心里不寒而栗,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车窗紧紧摇上。除此以外,我还能做什么?周围的同事有的病了,有的坚持上班但咳嗽不停,有的请假回家因为小孩咳嗽要去医院。城市终日不见太阳和蓝天,俨然成了个大毒气室,我们每个人都是人肉吸尘器,那些天的日子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回国这么久,今年一月份是我心情最低落的一段时间。虽然早知道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也知道各地水土破坏得很厉害,但毕竟没有那么切身地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但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严重空气污染让我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当我每天看着那灰蒙蒙的天,呼吸着有毒的空气,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生病,每天紧闭门窗,连走路时都不敢快走以免深呼吸,连续数天下来,情绪变得非常低落。然后便开始想,这样的生活是为了什么?中国是有进步的,至少现在公布PM2.5检测数据了,每天新闻里公布空气质量指数。我注意到新闻里谈到空气指数时,每每说首要污染物PM2.5的浓度是多少,说明ZF现在也开始承认我国空气的主要污染是PM2.5这种细小粒子,而不是国标里强调的PM10。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承认我们国家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有重大缺陷,是一个进步。只是回首我们国家公布PM2.5数据的来历,还是让人心里充满酸楚。仅仅是一年多以前,当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在网页上公布PM2.5数据时,招致环保局和外交部的一致谴责,几乎酿成一次外交事件。2011年11月的新闻标题是这样的:"北京环保局驳斥美国使馆:大雾天非污染天“, “北京环保局说:空气质量数据不能看美国大使馆的眼色”。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的名言还有:”PM10还没有达标,公布PM2.5没什么意义“,等等。仅仅时隔一年多,杜局长的讲话在今天看来如此可笑,明明知道北京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 你老是去强调我们PM10检测得多么好有实际意义吗?你用燃煤等大颗粒悬浮物的指标,硬是说北京的空气质量从1998年来一直在改善,有什么实际意义吗?看得多了,就发现国内类似忽悠的事情真是多。连续污染天之后,在媒体的一再追问下,中石油中石化终于承认国内大部分地区销售的汽油的含硫量是欧盟的15倍以上,为PM2.5的主要来源。很多人都说,国内的油价早就超过国外了,可是油品的质量远低于国外,两桶油还整天说亏损,其实过到底就是一个贪字。进入冬天以后,发现家里水电煤的账单直线上升,水费居然要一个月一百百多元,令人咂舌,想想住在美国时,一个月的水费也就十几美元,这不价格也接轨了。可美国的管道里送的是可以饮用的水啊,中国呢?总结多了,发现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即价格与国际接轨,质量不与国际接轨;外表与国际接轨,内在不与国际接轨;还老是振振有词地说自己有理,真是中国特色阿。说起两桶油,就想起国内现在外企,国企和民企的状况。在这里很直白地告诉大家,外企现在真的是不行了!现在的外企,无论从薪资待遇,办公环境,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等方面,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曾几何时,北京建国门外等最好地段的写字楼和酒店里,入驻的大多是外企,那时候在外企白领多么令人羡慕。现在大学生毕业首选是公务员,是央企国企。外企的地位可见一斑。你现在去中国一线城市走一走,基本就能看到,黄金地段的最豪华的办公楼大多是中国工商银行,平安保险等国字号的企业,象北京建外这样的地段,许多写字楼里的外资企业都搬到三环以外去了,而搬进来的很多是房地产公司。去了几家外企办事,发现他们的办公室装潢基本可以用简洁实用来描述,尽管看上去挺整洁庄重的,但仔细一看没有什么奢华的东西,最多就是地毯新一点,办公家具大气一点,仅此而已。而去几家国字号的企业看看,那楼造得叫一个气派,光是reception area那溜光的花岗岩地面,高挑的玻璃墙透着阳光,一排排整齐的皮沙发。半月形的前台也是用花岗岩造的,穿着制服的前台小姐漂漂亮亮地坐在里面。天那,这哪里象是一家公司的入口大厅,那气派根本就是超五星的酒店。想起我们公司的前台还是木制的,尺寸恐怕只有人家1/3大,我心里不禁一阵感慨,现在的国企真是富得冒油!我的一个同事有幸去过一家国企老总的办公室,回来后一再表示人家办公室的气派程度让他震撼。同事比划着说,人家老总办公室的面积顶得上我们公司一间大会议室,里面放的花瓶和墙上挂的画都有来历,绝对价值不菲,我们听了只能吐吐舌头。我上下班时固定走一条线路,总注意到某个地铁交通枢纽旁边的一幢办公楼。这里一大片绿树花草如茵,其间一幢11层楼高的办公楼呈半圆形,玻璃幕墙拉出优雅的弧线,前后无遮挡,采光极佳。每次开过这里我都会看一眼,心想是要是我们公司能搬进这栋楼该多好啊!直到有一天去附近办事,从岔路里开到了楼的另一面,才看清了门牌和建筑上的标志。原来这整栋楼只属于一家公司,那就是中国银联。我先后去了很多城市后,慢慢才总结出来,现在国内城市只要是地段最好的位置,基本上都被ZF,国企,央企的物业给占了,即便这里造的是一栋购物商业广场,它的背景大多是ZF背景,比如某市的开发公司或某区的三产,要不然你哪里拿得到这块地啊?商品房小区也是一样,只要是地段好的物业,开发商的背景大多是ZF的,国企的或央企的。其他开发商,除非你是李嘉诚的背景,最多就拿个二流地块了。外资企业呢,现在在中国根本就别想做弄潮儿。您就踏踏实实地去三环以外租个楼,老老实实地遵守劳动法,乖乖地交税,其他好事就轮不上你了。这可是大实话,你看外资企业在中国可以零售石油吗,可以经营网络通信吗,可以造商品房吗?都不行吧!手下一个得力的经理最近辞职,我挺舍不得人家走,就去挽留。我问她,你想离职的原因是什么?是工作太忙吗,还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只要我们是管理层能够解决的事,希望你说出来,我们会努力。结果你知道人家说什么吗?她说,其实你们待我都不错,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很好,我也挺舍不得走,可是现在外企总是给人感觉不踏实啊,没有长远的保障,也不知道哪天经营状况不好了,把员工裁了就走了,我们岁数一年年在长,这样下去心里不踏实啊。我要去的公司,其实人家给的工资还没有我们公司高,可我心里踏实。我问,你要去哪家公司?她说,国家现在决心要造大飞机,于是成立了一串公司做制造业研发,她还是托亲戚介绍才得以进其中一家,还说这毕竟是央企背景的,这下总算终身有保障了。我听了叹了口气,知道再作什么挽留也没什么意思。之后发生的一连串有趣的事情,让我对央企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比如我们这位经理其实直到去新公司报到的那一天,都还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人家给她发的不叫offer letter,叫调令,里面根本不提薪水的。据对方人事部说,新员工报到以后,会根据职位定岗,然后拿岗位工资,大家都一样的,呵呵,听上去似曾相识吧?再比如,她尽管在北京工作,但由于某种原因她的人事档案还保留在原籍,没有调到北京人才来。因为这涉及到开退工单之类的人事手续,我们一次在与对方公司沟通的时候说起这件事,你知道人家怎么说?对方公司说,这个你们不用管了,她的档案我们已经调好了。呵呵,不用签什么offer letter,人还在我们公司上班呢,报到的日子还没到,照理说她跟这家公司还没有正式雇佣关系,人家已经把千里之外的人事档案调好了,哎,还是央企牛呀!大家一直在议论“国进民退”这个词,说过去的十年是“国进民退”的十年,我还要加上两个字,不仅是“民退”,过去十年还是“外退”的十年,即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地位急剧下跌,在很多领域已经从远远领先的领跑者沦落为尴尬的配角。从这个意义上,我要提醒正在打算海归的朋友,你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在“国进民退外退”的大趋势下,你要掂量一下你要去的公司在中国还有没有十年的生存空间。如果你看不清这一点,你很冒险。在中国待久了,你把诸多经济社会众生态一分析,慢慢就会体会到里面的脉络。中国的既得利益阶层,凭借政经人脉和垄断,已经把经济层面最赚钱的行业和机会统统攥在手里,旁人其实是没什么机会的,最多挣点辛苦钱。民企和外企在中国经济领域里的真正角色只是个陪练。你看看唐骏这些年的跳槽史,大致就可以看出些端倪。唐骏从微软到盛大新华都,再到现在去的港澳资讯,基本走的路线是从外企到民企,再到一个有些央企背景的公司,为什么啊?值得我们深思啊!所以我一直劝海归的朋友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谦虚点。你回去后最多就是工资高一点,还有什么?在中国商海潜流涌动的波涛里,你连个小浪花都算不上。

好了,牢骚到此为止,下面还是来说点俗人俗事吧。写微博的90后依然那么可爱,扎着马尾辫穿着牛仔裤,修长的身材透着挡不住的青春。依然是洁白的牙齿甜甜的笑,偶尔手足无措的慌乱让我忍俊不住地乐,可我还是能感觉得到她在迅速地长大。是的,是这个现实得令人无奈的社会逼着这一群90后们不得不迅速长大,去谋生,去适应这个社会。或者,用她的话来说,在眼泪中成长。跟写微博的90后交往,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新认知中国的过程,我慢慢地学会了去体会她的快乐和无奈,学会从她的视角来看社会,说实在的,我感觉自己现在挺了解90后了。以前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对90后的责难,在我现在看来很多是出于不理解。90后并不像媒体说的那样没有责任心,那样不思上进,那样好吃懒做,那样性放纵。而换一个角度,在资讯发达的年代长大的90后跟我们这一代人又有着很多的不同。以同龄相比,他们看得更多,想得更多,有我们同龄时没有的无奈和压力,也有我们同龄时没有的成熟和豁达。90后,是一群挺不容易的人。上次玫瑰姐姐问我,你跟她交往的时候感觉有代沟吗?怎么说呢,有代沟,但不那么明显。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今天来给一个正式的回答。现在社会观念极其多元化,即便是同龄人,个体之间的观念差异也可能巨大,这跟以前的社会是很大的不同。再者,现在大城市里人可能是从各个省份过来的,文化上的差异也很大,在这个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代沟的差异反而显得不那么明显了。所以,尽管我跟写微博的90后差着十多岁,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感觉有明显的隔阂,有时候一些观念的差异反而挺有趣的。我觉得人跟人主要还是看感觉和默契程度,有时候默契跟观念没有太多的关系,默契是一种直觉。你要问我跟写微博的90后在一起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那就是四个字,青春无敌。真的,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在渐渐逝去,90后还年轻,还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洒,有时候真的羡慕啊。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她很少用化妆品,一起出去旅游的时候她只带两样东西,一瓶洗面奶,一瓶面霜。可依然是那样唇红齿白,即使是开怀大笑脸上也找不出一丝皱纹。那时候我就会由衷地感触,青春和梦想,才是人生最最宝贵的财富啊!我会一直记着我们在跨江的游轮上,在登高的电视塔里,在老码头的喷水池边度过的快乐时光,真情交融的瞬间,沁人心脾。2013.2.13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5

回国随笔18 (2013-10-08 10:51:19)下一个

很多国外的朋友回国出差或探亲,总爱问中国现在经济情况怎么样。我总是告诉他们不太好。很自然地,接下去的问题就是:怎么会不好呢?你看这里商场里东西那么贵还挤满了人;车价那么高还供不应求;房价涨到天上去了,还有那么多人排队买房。大家都这么有钱,经济怎么可能不好?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是笑笑,一言难尽啊。

从企业层面来说,国内现在的情况叫冰火两重天。所谓冰,指的是外企和民企;所谓火,指的是央企和国企。央企和国企享受着垄断地位和银行资金的倾斜性扶植,那日子真的过得滋润。就说说国有银行吧,证券报说:“8月29日,2013年中报披露,四大国有银行2013上半年共实现利润4311亿元,相当于日赚23.95亿元。其中工行净赚1385亿元,同比增12.3%;农行924亿元,增14.7%,中行807亿元,增12.9%;建行1197亿元,增12.6%”。这其实是一些可怕的数据,不过没有对比,你可能看不出其中的门道,那么,我们来做一些比较吧。

“全国工商联近日发布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数据显示,在整体规模逐年增长的同时,由于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各类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加上部分产业产能过剩,民营企业利润持续走低。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的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有所下滑。数据显示,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税后净利润为4238.44亿元,比2011年略有下降,降幅为3.39%”。 你看到了吗,民企500强整整一年的纯利润加起来,还不如四大国有银行半年的利润。国有银行的利润在以两位数的比例增加,民企的利润以个位数的比例下降,数据背后的欢喜和苦涩,略见一斑了。

搜狐博客里有个叫许一力,颇有见解,看看他是怎么分析的。许一力说,别看一线银行了,"随便拉一个二线银行其半年报净利
润也能达到200亿元左右,比如民生银行,上半年净利润229.45亿元;兴业银行净利润216.38亿元;浦发银行净利润193.86亿元。2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国内号称第一搜索引擎的百度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应该是不足50亿元人民币。稍微对比一下,结论就非常恐怖,一家民生银行的净利润轻松干掉百度、搜狐、阿里巴巴还绰绰有余"。怎么样,我用冰火两重天这个词,算贴切吧?

年初那个著名的重庆北碚区长雷政富不雅视频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个靠揽ZF工程的民企建筑商,为了公关ZF官员,招聘了一些不到20岁的美女员工,经过培训送给高官当情人。在那个12秒钟的视频被曝光后,查出被赵红霞拉上床的官员多达12名,先后被免职,其中包括5名区县委书记,7名国企董事长或总经理。我能想象得出来,这几个身居高位的官员,在饭桌上酒过三巡的时候,成天谈的是什么。

经常去朝阳区的一处跟朋友喝酒,这里是在北京的外籍人士和港台人士比较多的地方,很多酒吧,也在这里结识了三教九流的一些朋友。有一天,朋友带了一个哥们过来,说是个“神人”,要我一定要认识一下。此人40岁不到,是一家著名民企的大区销售经理,(这里隐去人家公司的名字), 长得器宇轩昂,颇有领导人物的架势,谈起国内商场官场上的事情,一副过来人的样子。从他的言语中,能体会到民企在市场打拼非常不容易,也能听到他们在各地为了打通官员的关节而施展的各种智慧,听了既是好笑又是感慨。忽然间我想起了重庆的雷政富事件,便问他对这事是怎么看的。他的回答让我瞪大了眼睛。他说,你们圈外人听了这件事都觉得震惊,其实这在行业里已经很多年了,早就是路人皆知。我们公司销售部就养着这样一群从事公关工作的美女,整天跟别的白领女生一样上班下班,也算一份正经的工作。今年公司开忘年会的时候,我亲眼看到几个美女坐到我们销售老总的腿上去要红包,老总给她们发起来每人一万的红包。呵呵,无语,这就是我们民企的企业氛围和他们的生存环境。

那么外企的境遇怎么样呢?我们很多朋友平时交流情况,总结出来四个字来归纳外企的状况,那就是关停并转。尤其说一下最后这个转字,它指的是很多外企在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迁移。沿海地区的运营成本已经太高了,企业承受不起,四川贵州等内地省份还有一些成本优势,估计这些企业迁过去以后,还能支撑几年吧。说起中国一线城市的成本问题,我是一声叹息。举个例子吧,你出年薪30万在北京请个小白领,北京现在的房价物价和税收,30万的年薪,人家在北京过得凄凄惨惨的,成天心思也不在工作上,哪家公司出35万,人家就跳槽了。一方面你替员工想想,很是同情,这工资在北京确实生活艰难啊,永远也别想买房,能多挣点当然就跳槽了。一方面你替公司想想呢,更是愤愤不平。现在人民币汇率这么高,30万几乎就是5万美元啊。你出5万美元,在马来西亚可以请一个职业素养非常不错的小白领,人家英语沟通又好又敬业,还踏实,不像北京这边的人这么浮躁。在公司的系统里,我的权限能看得见亚太区不少员工的工资水平,说实话,从人力资源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公司还眷恋着中国市场一些可能的机会,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有一些高额的所得税项下损失可以用来抵扣未来的收益,如果不是因为在中国关一个公司的手续那么繁琐,如果我是董事会的成员,我早就建议公司撤出中国市场了。

看完了国企民企外企的境遇,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文先生是怎么说的吧。孙主席说:“中国国企央企占有
绝对的垄断资源优势,包括资金、税收、人才、技术和市场等等,而对GDP的贡献率不足30%,解决了不到20%的就业,而每年拿走的收入却占了全社会分配收入的60%以上”。“这些国企央企靠行政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但在管理模式上仍然是官僚作派,除了靠涨价靠政策因素掠夺国民获取暴利之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呵呵,工商联的副主席居然能在国内的媒体上做这样的发言,中国还算有点进步了。

前面说到的浮躁这个词,我觉得非常好的感慨了国内现在的众生态。年初国家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出了国五条,没多久,各地便出现了去民政局排队离婚的人潮,媒体戏称:“国五条来了,最忙的是民政局。为了结婚买房,为了卖房离婚,这正是光怪陆离的现状。来势汹汹的国五条是否能抑制房价尚待观察,那些卖二套房的夫妻却着实是把婚给离了“。国内发生的很多事情,以国外的观念来看,宛如闹剧。可透过这一件件闹剧,你会慢慢发现,中国的ZF出台什么政策真的是很容易的,没有真正的什么专家论证,也不要什么听证,一个政策便出台了。于是先是一个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引发了假离婚潮,然后再出一个政策打击虚假离婚,可离婚是家务事啊,你凭什么说人家究竟是不是感情问题?当一个政策在执行时居然涉及到ZF职能部门要去辨析公民的情感问题,你是不是该先想想这个政策是否制定得有点荒唐?再如,先出一个政策说买卖不足5年的房子的税收必须由上家承担,然后信誓旦旦地说如果转让到下家我们就会去打击这种情况,然后发现这种情况铺天盖地根本无法制止,于是就不了了之。可你有没有想过,在市场交易中,交易税是否转移到价格中由下家承担,这是买卖双方的市场行为啊,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一个职能部门不去看结构性的问题,老盯着本该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干什么呢?如果一个政策出台后你既管不住也管不好,换言之没有可操作性,那你当初制定那个政策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真的,在国内住久了,你会常常有这样的疑惑。ZF部门仿佛是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站在马路中间,手里挥舞着政策的鞭子。百姓众生如惶惶不可终日的路人,随着巨人鞭子的舞动一会人潮涌向东边,一会人潮涌向西边。这里边有人挤掉了鞋子,有人挤脏了衣服,不断抱怨今天怎么路上这么多人,还有人顺手去别人兜里偷了个钱包,得意洋洋地数着钱。所有的人都顾着自己的随身物品和周边的人,却没注意到那个挥着鞭子的巨人,他才是这条街的真正主宰。只是,巨人挥舞鞭子太过随意,始终也管不好路上的交通,于是乎路人就这样吵吵闹闹的挤来挤去,片刻也不得安宁。这就是国内的众生态。所以有时候想想,你也不要抱怨国内人的心态浮躁,金钱至上,也不要说人家笑贫不笑娼。其实,绝大部分百姓众生只是在谋生活。

昨天看到了最新的经济数字,”官方和汇丰两个制造业PMI指数继续双双回升,9月份PMI指数为51.1%,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态势平稳。同时,国内外机构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新变化,纷纷上调对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我看后不禁纳闷,我和商界朋友们周围的公司情况都不太好,都是在挣扎求生,真不知道这个月PMI怎么就回升了,到底是谁在采购,谁在扩张库存,谁对经济那么有信心啊?也许我是鼠目寸光,中国经济未来几个月到底怎么走,我们耐心地去看吧。

好了,说完了经济,还是来说说我的写微博的90后吧。跟90后的交往,是一条既愉快又辛苦的心路历程,这其中有年龄的差异,观念的差异,甚至还有一些文化的差异,我在国外待久了,观念举止西化,我的很多方面在她看来是个外国人。而她这个年龄的很多潮的东西,比如微博手游之类的,我根本就没兴趣,所以两个人的差异是不小的。不过,尽管隔着十几岁的年龄差异,我们的交流还是相当不错的,有时候一些心灵相通的时刻更是让我感动。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看,我们俩有心灵相通吧?她就会冲我一笑说,唉,真的闹!这样的时刻非常愉快。90后是个半大的成人,在我看来,一半是女人,一半是少女。每当她露出少女的那一面,比如偶尔的撒娇嫃笑,或者看她光着脚在我的车里睡得像个孩子,我的心里总是涌起一阵阵的柔情,要去呵护这个既懂事又不懂事的小精灵。

9月份去海边玩,我们坐的快艇在海里颠簸,溅起的海浪从头上拂过,看着她开心的样子,不停地用手机玩自拍,简直就是个孩子。上岸后,路过一家经营韩国风女装的小店,她在里面兴奋地挑着衣服,还吐着舌头对我说,这里的东西挺贵的。后来给她买了一条米灰色的小短裤,白色的短袖圆领衫,其实也就花了2百多元,穿着显得特别柔和,婀娜的身材衬托得玲珑有致。我承认,这样的时刻,我对她的抵制能力是零,呵呵;当然,这些是开心的时候,吵架的时候也经常有,有时候吵起架来,她那北方人的直脾气一出来,真的有些让人受不了。不过我常常想到自己十多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也曾经是这样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口无遮拦地会伤着别人,也就原谅她了。在海边的那天,我对她说,你看,我们俩吵架归吵架,不是现在还是很好吗?她轻轻地叹了口气说,是啊,两个人吵吵闹闹地,不知怎么也就这么过来了。这一刻,我彷佛看到她长大了。

是啊,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真的,我很感激上天把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送进我的生活,给了我无数甜蜜的体验,酸楚的回味和青春的感觉。恋爱是一种体贴入微式的了解,你的每一个优点和缺点,都淋漓尽致地暴露在对方的眼前,任由对方去评判和体验。这时候,你的生活和教育背景,你的修养,生活习惯,一切一切综合成的那个你,都在努力地与对方去契合,去磨合,谁好谁不好,点点滴滴,都在双方的心里。有时候她对我提的一些意见让我十分警醒,真不敢相信,我的性格上的弱点,被一个小我十多岁的女孩看得那么清楚。 真的,我很感激这份经历,感激有她在我的生活里。她身上有一点淡淡的体香,檀香味的,十分好闻。我曾经多次问她有没有用香水,她告诉我没有。入夜的时候,抱着她入睡,闻着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那淡淡的檀香,我真的感觉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美好得我希望那个充满物欲挣扎和奋斗口号的白天,永远不要来临......

2013.10.9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5

回国随笔19 (2014-02-11 21:00:49)下一个

有一阵子没来归坛了,给大家报个到,顺便说说国内的情况。千头万绪的,还是从环境污染说起吧。2013年底的冬天,是我此生经历过的最难熬的冬天。新京报说了,京津冀地区2013年的污染天数比例为76%, 其中21%为重污染。北京的空气尤其糕,12月份34%的天数为重污染或严重污染。同志们啊,三分之一的时候呼吸严重污染的空气,你知道是什么滋味吗?PM2.5连续超表的那几天,整个天空是灰黄的颜色,隔着一条街的房子就模模糊糊,每一口呼吸都让你感觉彷佛鼻子在对着汽车尾气管。有一天出差,坐在首都机场的候机楼里,透过玻璃窗看着停机坪上模模糊糊的飞机和若隐若现的跑道,看着一架架飞机从厚厚的一层雾霾里起飞,许久许久都看不清楚飞机上的Logo,不禁感慨万分, 怀念起美国洁净的空气蓝蓝的天。也许每个人的反应不同吧,但我承认空气污染对我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重污染的那些天,无精打采地什么都不想做,感觉生活完全失去了意义。在此对那些HBG朋友说说句真诚的话,请珍惜你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吧。在国内很多地方,这是终级奢侈品,多少钱也买不到。

空气污染的问题,对于国人可以说是个囚徒困境,恰好切中国文化和社会道德的最薄弱处,即只讲私德不讲公德。这话可不是我说的,是林语堂说的。就拿我的切身经历来说吧,明明知道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来源之一,如果从对社会这个大我的角度来说,我应该尽量少开车,尽量坐公共交通工具坐地铁,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就减少了排放,大家都能享受好一点的空气。可是,每天早上看着那灰蒙蒙的天,闻着刺鼻的空气,我就想,还是自己开车吧,只要我把车窗紧闭,就可以把我上下班途中吸入的废气减到最低,尽管我增加了公共排放。你们别笑话我哦,我还算有点自我检讨的精神,这就是我每天早晨经历的心里挣扎。如果换成你,你又怎么办呢?

那天早上,在浓厚的雾霾中,开车堵在路上,突然听到路边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原来是一家美容美发店新开张,十几个穿着粉色职业装的女生排成一排在摆满花篮的店面口拍照,几个男生在路边点燃长长的一串串鞭炮,扬起刺鼻的浓烟,飞扬着漫入早已是灰黄的空气。我相信类似的情景每天都在中国的城市里发生着。明知会污染空气,可我不排放,别人一样会排放,反正也不缺我一个,还是先把我自己的事办了吧。真的,空气污染点中了国人的死穴,我看未来的十年,国内的空气还会越来越差。这个问题基本没治。身边的同事朋友,陆陆续续听到谁病了,谁的家人得癌症了,一桩桩一件件的故事,就在身边,这里的环境真的是让人担忧啊!

国内的很多事情放在一起看,非常有趣。先说大学生就业吧,2012年被称作“史上最难就业年”,因为一共有680万名应届毕业生要找工作,史无前例,压力山大。这个记录在2013年就被刷新了,那年的数字是699万,再次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今年,2014年,预计应届毕业生会超过700万,媒体开始称今年为“超史上最难就业年", 或者叫毕业即失业年,呵呵。我不知道当年大学疯狂扩招的时候,教育部长是否考虑到会有现在的情况,显然是没有。

再看这个,2011年,工信部公告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名单,山东省有835万吨钢铁产能被淘汰;2012年,工信部下达了山东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涉及到182户企业。淘汰钢铁产能190万吨,泰钢拆除2座高炉。2013年,“河北唐山、邯郸、承德三地集中开展拆除钢铁冶炼高炉等设备行动,拉开河北省化解过剩钢铁产能大幕,将压缩1000万吨过剩钢铁产能,一声巨响,唐山兴业工贸有限公司72平方米烧结机的高大烟囱轰然倒下”。前些年拼命刺激经济,大造钢铁厂,现在集中拆高炉,这跟当年大跃进的场景何其相似。

再来一个,几年前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造船业正在进入严冬。2013年1~4月,山东已有3家企业的16艘船舶订单被取消,5家企业的11艘船舶遭船东弃船。上半年全国被撤销船舶订单41艘、258万载重吨,是去年全年撤单总量的1.3倍。行业协会指出,在全球船舶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作为全球最大造船国的中国如今已是订单难求。预计在五年后,中国内地将会有三分之一的造船厂会关门。而仅仅几年前的2009年,工信部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要求加大生产经营信贷融资支持、增加船舶进口买方信贷投放、鼓励购买弃船等。该产业政策一经发布,中国造船业开始疯狂扩产。如今,船厂破产潮开始涌现。

这一件件事情,在国内每天都可以看到,你从这些类似的事情里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的是,中国的经济现象里充斥非理性投资和错误决策,说得通俗点,举目之处皆是泡沫。你看,大学盲目扩张,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其实是一种大学生的人才泡沫,钢铁行业就不用说了,完全是08年4万亿经济刺激造成的产能泡沫,造船业也一样。这里面的共同点是,只要是我们的ZF官员染指的地方,就是泡沫非理性膨胀的地方,直至若干年后,再来挤泡沫,如此周而复始。在一个不需要为投资效益负责的环境下,ZF本身就是一台制造泡沫的大机器。从这个角度说,我对2014年的经济非常不看好。周围的很多事情,包括最近中诚信托理财产品差点违约的事,都在预示着今年的日子不会好过。

几次跟当年的同事一起吃饭,慢慢地发现周围很多人已经不上班了,在家蹲着,或者做点小生意,合伙开个早教班什么的。原先以为他们都发财了,不需要上班。后来渐渐总结出来,这里面有两种人,一种是前些年买了几套房,于是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了,确实可以做点自己的事情。还有一种就比较尴尬了,是年龄已经过了40了,前十几年都在外企做,外企裁员或撤资,给了点遣散费就走了,而这哥们年龄大了,再也找不到公司肯雇用他了,只能自己做点小生意。于是我开始注意到所谓外企的4050现象,这一注意,才发现周围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是啊,一代年轻才子,在外企受欢迎的年代,为外企工作了十多年,现在外企渐渐撤出中国,而他们却再也不能回到体制内去找工作了。这一批人的境遇,令人叹息啊。我估计这样的现象在未来几年会越来越明显,并蔓延到民企和部分国企。没办法,经济的大潮涌来涌去,受伤的永远是普通百姓。

朋友圈子里有一个相当有实力的哥们,政经两界都吃得开,如鱼得水地干了好些年,早已身价不菲。这哥们最近迷上了开拓海外市场,开始在外国开分公司,并招兵买马。承蒙人家看得起我,他还经常有些问题来听我的意见,一来二去有点熟了,我就问他,你去开海外分公司干什么啊,就你现在的状态,简直就是烧钱嘛。人家客气又似是而非地回答了我的问题,但我算是听懂他的意思。原来这哥们开始看空中国的经济,海外布局是把自己的资金往外撤。你看看这些触角敏锐的富人,都在琢磨些什么。趁热打铁,我就问了他一个一直在我心理的问题,中国的房价会涨还是会跌?知道人家怎么回答吗?他说,我自己的投资房已经都挂牌出去了。呵呵,有点意思吧。

翻看自己这几年的回国随笔,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大的脉络基本还是对的。早在2011年底,我就预言了中国的GDP增长会降低到5-8%的区间,以及外资企业2013年开始撤出中国。现在看来,这些都兑现了。展望面前的2014年,我很不看好经济的稳定性,前些年盲目发展隐藏的问题,一但经济减速就会暴露出来,只怕今年轮到是问题爆发年了。几天前,跟一个非常厉害的证券企业公司的老总一起聊天,谈及经济,这哥们说他感觉今年4季度银行金融业会有重大波动,殃及经济,并建议我在9月份之前把所有的股票和银行产品清空。我们拭目以待吧,我倒是真心希望事情没他说的那么糟。

写微博的90后在迅速长大,益发出落成一个身材婀娜的美女。仅仅是一年半前,我在她的眼里还经常能看到单纯的笑靥,偶尔慌张的掩饰,而今天,这些都已经消失了,她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有主意。我很有幸,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她从单纯少女到女人的成熟过程,只是心里非常感叹这个过程是这么的快,快得让我有些心疼。是的,正如她所说,是这个现实的社会逼着90后的一代人迅速长大。我们相互很熟,熟悉得跟自己人一样,我们依然一起挽手逛街,只是关系变得越来越像朋友。十几岁的年龄差距是条蛮大的沟,家人亲戚的心理接受力,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一段浪漫的缘分,似乎在走向一个现实的方向,这也许就是生活吧。不过,无论结局如何,我都很感激有她在我的身旁。那青春飞扬的神采,俏皮的嘴角,天使般的笑容,飞扑的吻,真切的拥抱,一切的一切,串起一幕幕丰满的场景,永远荡漾在年轻的记忆里,这或许也是我们原本该享受的生活篇章吧。

2014.2.11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6

回国随笔20 (2014-04-09 20:15:45)下一个

回国好几年了,对国内社会的很多现象一直在慢慢观察和思考,逐渐理解其中的脉络,也对今天中国的社会生态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前在美国生活,了解国内的主要方式是网络、电视、朋友来访、以及每隔几年回国一次的经历。 那时候,常跟人说,国内现在变化好大啊!那是发自内心的赞叹,对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腾飞的赞许,对国内朝气蓬勃的机会的羡慕,也包含着一点对美国平静生活的反叛。 今天,海归几年后,我还是会跟海外的朋友说,国内现在的变化好大啊! 同样的一句话,里面的含义远非几年前可比,说起来,心里沉甸甸的。

公司的一个事业部上报了一个市场拓展计划上来,其中包括与国内某公司成立一家合资企业,我方出资51%,该公司出资49%,以期综合我方的技术和对方的渠道,共同开发市场。 依据这个计划,我方的出资额为400多万人民币。计划书写得前景诱人,事不宜迟,于是公司迅速成立了一个task force来论证这件事。 市场老总,销售老总,财务老总,法律总监等悉数参加,各司其职,忙得不亦乐乎。 因为涉及到资本投入 (Capital Investment), 公司非常慎重,于是美国总部的Corporate Strategy也参与了进来,我的日程于是变得非常疯狂,常常是白天工作10小时以后,晚上还有1-2小时的电话会议,这还不包括写报告的时间。写到这里,顺便跟HBG们提一句,国内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哪里象在美国可以每天山青水绿地过日子。你别只看到国内的金领们挣钱多,考虑到他们的收入压力比,其实并不怎么划算。

前后忙了一个多月,斟酌项目规划里的每一个细节,查证对方公司的背景,调阅审计报告,核实项目成本,论证合资公司的注册地,思考重要岗位的人选,等等,把我们一班人忙得够呛。 总部还真不怎么领情,经常写来长长的邮件提出许多刁钻的问题,弄得我们措手不及。一次项目投资的论证过程,真是要掉一层皮。 有一天,总部又提了几个关键的棘手的问题,我们几个实在找不出万全的答案,心里想,这忙了半天,很有可能前功尽弃,公司还是不愿意投这个资呀。 会议结束后,我们的财务老总掩饰不住失望,用半开玩笑的口气说,哎,就这么个项目,论证来论证去的,不就是外面街上半套房子的钱嘛。我们几个哄堂大笑。是啊,这忙了半天,居然从来没想过,这些钱其实连公买司外面的一套普通商品房都不够。

从这件事受了启发,发现随便什么事情,一把房子拉进来做参照系,价值体系立马变得很混乱。 公司有一种高端的设备卖得还不错,售价大约800万人民币左右。每年公司都会搞几次技术交流会议,地点选在青岛三亚之类的名胜,邀请客户前来,市场部和技术部派出一班队伍给客户做技术讲座和演示,里面不乏各大名校的工程硕士和博士,及若干年从业经验的专家。会议回来后又会派出销售人员对重点客户及时跟进,之后便是报价,协商等一系列过程,这里就不赘言了。总之是一大群高学历高薪的专家,走南闯北地忙好几个月,最后做成一笔单子,完成一两笔800万的销售。 我本人作为队伍的一员,身历其境,深深地感叹外企现在做每一笔业务都非常不易。 那天带着这种感叹的心情走出公司去吃午饭,迎面看到街头一个20多岁稚气尚未完全褪尽的大男孩,穿着不合身的黑色西服,表情呆滞地站在路边高举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某某楼盘某单元,房东诚意出售,仅售1280万。 显然,他是旁边某家房产中介的员工,不禁哑然失笑。 一群高学历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的博士硕士忙几个月,做800万的生意;几个初中学历的外地孩子来北京打拼,忙几个星期,做1200万的生意,这就是国内一线城市的现状。此情此景,常常会让你想,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叫“房产中介末班车狂赚佣金”, 我一直放在书房里,提醒自己这个疯狂的世界。 文章开头说:“2.24亿!瞠目”, 中原地产高层用多个惊叹号来形容新出炉的业绩,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是写去年WJB的所谓最严厉的新国五条推出后,大限当月销售狂热的情况。 文中说,3月整体业绩达到2.24亿,而以往的记录是1.1亿。汉宇地产,德佑地产同样业绩翻番。 某销售人员拿到了中原地产3月份的销售冠军,单月买20套房转到200万佣金,实际到手60多万。 经理就更加彭满钵满了,中原地产一个区域经理辖区内卖掉100多套房,月收入超过100万元。

也难怪,你现在去任何一个成熟小区外面的街道看看,原先的小卖部,小吃店,小超市早已不见踪影,他们都生存不下去了。 现在街头象雨后春笋一样开出来的店铺只有3类,按摩店,美容美发店,房产中介店。只有他们还能在日涨月涨的租金下生存得下去。 街头每隔三五十米,就会有一两个穿着深色西服的房产中介员工,或者发传单,或是主动跟你搭话,无非是两个问题:先生你要买房吗?先生你要卖房吗? 我没有丝毫看不起他们的意思,人家来大城市也是讨个生活,但往往看着他们凌乱的发型,明显没打好的廉价的黑色领带和显然尚未适应这个大都市的彷徨的脸,想起我们公司那些带着厚厚眼睛片,无论是做技术讲座还是讲英语都是一流的工程师们,我都是无尽的感慨。 这真是一个斯文扫地的年代。 难怪来大城市谋生的年轻人那么多投身房产中介,它的门槛低又可以发财,何乐不为呢?难怪现在农村里读书无用论泛滥,现在读书还能改变一个穷孩子的命运吗?难怪现在很多青年宁可在家里混着,或者开个棋牌室,也不愿意找个正经单位上班,正经上班挣的工资够干什么呢?

有时候会想起,其实传统的中国曾经非常有秩序的。曾几何时,我们有三纲五常,要求我们做人要讲究仁义礼智信。孔子在论述义和利的时候说,”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要培养高尚的品格,而不是贪图物质利益。那时候,孩子们从小要背三字经,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融四岁,知道"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那时候,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高学历和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虽谈不上线性关系,多少有那么点关系。而今天,这些全乱了套。我们把旧的东西打碎了,却没立起个新的东西来,于是我们只信奉钱,而且是来得快的钱。 当伦理被统统打乱,当资源被一再错配,种种乱象,亦只是寻常了。

而钱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绝对不是。手下一个资深经理年薪60多万,应该说收入不低,挺成功了,她一个性格阳光开朗的妈妈,跟同事关系非常融洽。 有一阵子突然象变了个人似得,成天愁眉不展,工作的时候心不在焉。一天我忍不住了,问她最近怎么了。 她很歉意地说家里发生了点事,她的女儿要升初中了,家里总想让她读个好初中。 北京好的初中就那么几家,于是拼命想往离家近的那家挤,谁知现在好的初中早已挤破脑袋了。 女儿的分数够了,面试过了,人也托了,赞助费也谈好了,总觉得这下该没问题了吧。 最后一刻,女儿还是被淘汰下来了,关系人一打听,把她女儿的名额抢走的,是工商银行一个支行的副行长。同事面色戚戚地说,以前总觉得在外企工作,看在钱的份上还不错。 可现在在知道,外企顶个屁用,真正要在社会上办点事,你的外企背景,连个初级中学都不正眼看你一眼,国字头或者ZF背景的家长,才是学校真正欢迎的。 为了她女儿升学的事,她跟她老公费尽了心思,又托人又花钱,到头来是一场空,她真正感受了一次什么叫心力交瘁。 我听了只能是叹口气。

周末出去购物,走在热闹的步行街上,周围的行人操着全国各地的方言,彷佛是一个热闹的聚会。是啊,每年多少年轻人涌入北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要在这个大都市里闯荡出自己的美好生活。 想起自己大学刚毕业时候的心境,我很理解他们,在他们很多人看来,大都市的楼是那样高,地铁是那样的发达,这里充满了机会。 就像那首令人无比感慨的歌里说的,“天真如我,张开双手,以为撑得住未来”。 只是,当他们在这个地方打拼十年后,他们一才会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他们梦想里的世界,这里有着太多的东西等着他们去体会,去品尝,去蹉跎,去挣扎。 这是一堂学校里上不到的课。

回家的时候,去胡同口的超市去买饮用水。超市开在一个街角,拉着横幅,门口几个桌子上对着促销产品,大喇叭里使劲播着该产品的广告,一旁糖炒栗子的摊位飘来阵阵香味,红男绿女,人头攒动,好一派热闹的场景。 玻璃橱窗外的墙角,一个五六岁大的小女孩靠在玻璃上,捧着一个棒棒糖津津有味地吃着。 斜斜的夕阳照过来,把小女孩的脸衬得红红的,象个红彤彤的小苹果。 小女孩一边吃,一边睁着圆圆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步履匆匆的行人,那满脸的天真和可爱,让我忍俊不住地笑了。我想,或许,在她的眼睛里,这个大人的世界,又好吃又好玩,一定像童话里说的那样,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吧......

2014.4.9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6

回国随笔21 (2015-02-08 06:44:54)下一个

好久没来归坛了,国内工作压力大生活辛苦,抽点时间写东西不容易。好在现在临近春节,稍微空了一点。抽空来归坛看看,向大家问个好。

说点国内的经济吧。早在一年前在回国随笔19中,我就写了中国的经济不太妙,对14年的走势不看好,现在一年过去,大家也看到了,14年的GDP增长率创24年新低。现在展望新的一年,普遍感觉是越来越不妙。最近跟一些开公司经商的朋友聊天,听到的都是一片悲观之声。几个朋友说,现在的状况跟5年前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生意好做,大家都信心满满,而今天,盈利越来越困难,基本都处于艰难维持的状态,大家对未来几年心里完全没个底。一个做批发生意的朋友正在处理库存,要从生意里退出来。我问他为什么不做了?他说,大家手头都紧,下家拿了货不付钱,三角债快把他困死了,终于痛下决心撤了。几个拿了外籍的朋友,这些年一直在国内过得挺滋润的,最近居然不约而同地说起了全身而退回美国或加拿大的想法。这世道变得快啊,才几年,海归已经不流行了。依我看,再过个一年半载,就是一波归海大潮了。

为什么国内经济现在走入衰退期了呢?各路经济学家分析的很多了,我不用重复他们的观点,就从我身边的事,来谈谈国内企业的困境。

首先,税重啊。中国企业身上的税赋负担,恐怕全世界排得上第一名了。刚回国的时候,对国内的税制没啥认识,还闹了不少笑话。举个例子,公司在国外的工厂制造了一台机器,我们以200万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国内客户,这算是一笔普通的进口贸易吧?到月底一看销售报表,发现销售额只有171万,我就纳闷了,这钱去哪了?后来才明白,所有国内的销售均需扣除17%的增值税,交给国家。对于在国内采购和生产的企业,还有一个增值税进项的说法,可以拿到一些抵扣。而对于我们这样的贸易型企业,这17%就是雁过拔毛,硬生生地被剥了一层皮。我对这个是外行,到现在也没搞清楚这17%到底是咋回事。比方说吧,一个公司盈利了,应该就盈利部分纳税,这个不难理解也合情合理。可这不管你盈利还是亏损,只要你在中国做生意,就先扣你一层17%再说,这是什么逻辑,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读者里如果有专家,还请指教。

在国内混久了,才发现这税里面的学问大了。税就是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博弈,说得通俗点,就是一场分钱的游戏。朋友中有一个算是老江湖了,一次闲聊的时候说,国内的企业要生存下去,必须在税上面动脑筋,如果老老实实按章纳税,那就是死路一条。用他的话来说,在国内的公司要缴17%的增值税,25%的所得税,还有60%的分红税,你还有什么可赚的,辛辛苦苦忙一年,全交给国家算了。那怎么样懂脑筋呢?这就是个技术活了,里面的花样很多,很多是走在白与黑的边缘,这里我就不细说了。只想提一点,算是让大家了解一点国内的黑暗。现在很多税务局的人都在外面隐晦地经营着小公司,从事着发票的生意。你从这些小公司买来的发票,保证是真的,保证能过关。你想想,增值税17%,营业税6%, 这里面可以操纵的空间有多大啊。像这样税务局的人,低调一点,每个月挣个几十万不费吹灰之力。最近中纪委就中石化中海运的巡视结果做通报的时候,多次用了“利益输送”,“国资流失”,”吃里扒外“等字眼。我相信在国内一些圈子里混的人,看到这些字眼都会禁不住会心地一笑。他们太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

以前我曾几次写过,我对于海归朋友的忠告是做人要低调。你回去除了外语溜一点,年薪高一点,没有任何优势。说得不好听的,现在国内无数山头把控着各类社会资源,你其实啥资源都没有。你的那点学识和经历,在国内基本就是张废纸。你回去辛辛苦苦做了一年挣了80万,自以为是个人物,买辆宝马5得瑟一下,却不知道你前面那辆破破的大众朗逸里,那个衣着朴素的中年人,家里光现金就堆了上千万。同学们,千万要低调啊!

其次,潜规则的成本是刚性的。朋友在国内开了家高科技企业,经营几年了,始终是艰苦奋斗的样子。一次喝酒的时候我问起他公司的情况,朋友说,其实销售额每年都在增加,公司也从亏损到了基本收支平衡,但始终还没有真正盈利。我问他为什么还没盈利呢?朋友叹了口气说,他经营的领域属于ZF管制比较多的领域,每天要跟各个职能部门打交道,今天这个老王要打点,明天那天老李要伺候,每个月好不容易挣点钱,差不过就够打点关系了。不过,朋友顿了口气说,他对今年还是比较看好的,因为业务量还在增加,而该打点的关系基本上就那么多了。接下去再挣的钱就是我的利润了,朋友如释负重地说。中秋前的某个周末,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你今天来我家吃蟹吧,家里的蟹吃不完。我一听,带着几分挪揄地说,哎呦你发财啦?朋友说,你知道啥呀,昨天晚上我送蟹送到大半夜才回来,家里的是剩下的。原来,朋友的公司从某地采购了一批大蟹空运到北京,在中秋前算是答谢平时打交道的官员们。他前一天带着公司的面包车,从下午4点绕着北京城一家一家地送,直到半夜12点,送了差不多一车的蟹。

第三,生产要素成本越来越高。所谓生产要素,指的是土地,厂房或办公楼,原材料,能源价格和人工成本。中国的生产要素大多是垄断的,随着国内天量货币投放和泡沫越吹越大,这些成本已经开始超过国外。河南金龙集团在美国Alabama州投资近亿美元建设铜管的生产基地,其中考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工业电费价格仅是中国的一半。说起能源价格,这里面的黑幕大着呢。你想想国内什么人能经营电力和石油,你就该知道为什么价格下不来。我们公司在沿海某地有一个厂,算是当地的蒸汽使用大户。你别小看蒸汽,多少企业的生产靠它推动,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当地的蒸汽只由一家企业提供,而且牛得不行,一次公司由于人事变动,没及时去打点关系,差点在生产高峰时被停汽,急得老板像热锅上的蚂蚁。你知道那家蒸汽公司是谁开的吗?呵呵,不用我说了吧?

人工成本不停攀升,是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的难题。国内现在房子贵,交通贵,吃的贵,穿的也贵,最后都落到了工资有多高这个无比现实的问题上。我们这群70后多少还有些传统观念,觉得对一个企业多少要有一些忠诚,现在的80尾巴90后可不是这样想的,明明我们对他还挺重视的,别的公司给个薪水高10%的offer, 人家就走了。这一点我刚回国的时候特别不适应,团队里的人时不常递个辞职报告上来,一问原因,全是应为拿了个别处的offer,头疼啊。那时我常想,国内的员工也太不职业化了吧,公司对你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岂能只看钱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开始理解他们了。说到底就是一句话,国内生活成本太高了,多拿10%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现实问题,这比其他东西都来得实在。一次年终加薪,手下的一个经理到我这里来要钱,说她的团队的工资太低了,留不住人。我说,你倒是跟我说说怎么低了。那个经理指着她的员工的工资,掰着手指告诉我他们一个月房租多少,交通费多少,吃饭多少,手机费多少,然后她问我,您看他们一个月能剩下多少钱?我听了哑口无言,心里不禁一阵泛酸,原来他们过得这样不容易。听了我说这些,也许你会说,那是你们公司太抠门了吧?呵呵,不是的,参加行业年会时,跟同行都有交流,其实大家给的工资基本还是一个水平线的。说到底,是国内的生活成本转嫁到了企业身上,大家都有不堪负重的感觉。国内人工成本的另外一大块是社保和福利,这一块,企业负担如滔滔洪水,员工所得如涓涓细流,又是一块巨大的ZF硬性摊派,限于篇幅,下次再谈吧。

看到现在,你可能要问,楼主你以前写了很多国内高薪人群的生活,年薪一两百万以上的那种,他们的购买力应该很大吧?是的,他们的购买力确实很大,可是,他们现在都不在国内消费了。现在国内的东西又贵又不不好,这些人往返香港和国外跟玩似的,开个玩笑说,家里估计除了卫生纸是国产的,其他都是国外的。一到国内的七天长假,大部分国人在风景区挤得水泄不通的时候,这些人正在马尔代夫潜水呢。这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钱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带动力,比你们想的低多了,因为人家的钱现在就不在国内花。最近我还注意到,跟他们一起吃饭玩耍,讨论得最多的两个话题是移民和把钱挪到国外去理财。汇丰香港最近的一些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的内地资本。我问他们为什么要买港币的产品,港币对人民币不是一直在贬吗?回答是,人民币不行了,而港币跟美元是挂钩的,号称小美元,现在持入港币资产的时候了。这两周在国内生活的人,可能都注意到去银行取美元不如以前方便了,稍微大额一点,就要你提前一周预约,只是以前从来没有情况,以前都是今天预约明天拿。这次央行的突然降准是个大信号,国内的资本在大量流出,央行有点hold不住了。

过去的十多年,中国经济像打了鸡血一样地突飞猛进。不需要技术创新,不需要产业升级,不需要让利与劳动者,不需要兼顾消费,只要不断地超发货币,不计回报地基建造房,不停地推动人民币内贬外升,就可以持续保持GDP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一切都来得那么容易,真的堪称中国奇迹。只是,十几年的盛宴下来,我们国家的生产要素成本已然超出了国外,却依然没什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实业,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术革新,经济体居然那样虚弱,而国内消费市场却迟迟起不来,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套用我很欣赏的一个学者的话来说,日子是那么好过,我们已经忘记了经济是什么了。这不,2015年了,中国经济显出了体质虚弱调理不畅的原形,经过这些年的折腾,中国经济,终于快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冬季的北京十分寒冷,空气中的雾霾带着焦味,闻着说不出的难受。地铁公交终于涨价了,感觉地铁隧道里人群匆匆的脚步,似乎也比以前更承重。大姑娘们穿上了厚厚的冬装和围脖,灰沉沉的城市失去了妩媚的色彩。阳光微暖的下午,双井桥边富丽中心下面,几个北漂的歌手居然又来了,弹着吉他摆个摊,吟唱着浪子的歌曲。说实在的,北京的这些北漂歌手水平都不错,只是不知道一百个里面,能不能有一个最终能出名。稀稀拉拉的人群围着,伴着清脆的吉他,歌手闭上眼似乎在演绎他的心声。只是,微暖阳光的冬日里,这歌声听上去,带着些许凄凉:

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
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
我打开离别时你送我的信件
忽然感到无比的思念

看不见雪的冬天不夜的城市
我听见有人欢呼有人在哭泣
早习惯穿梭冲满诱惑的黑夜
但却无法忘记你的脸
..........


2015.2.8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7

回国随笔22 (2016-01-16 20:23:52)下一个

好久没来归坛了,乘回美国休假的机会上来给大家问个好,顺便说说国内的情况。国内经济形势不好,大家已经听得很多了。这些年一波紧过一波的通货膨胀,把国内的资产价格抬高到了宁人乍舌的地步。2015年深圳的房价涨了四成,北京上海的房价涨了近两成,好恐怖的幅度。现在进入新年,很快就到了每年让我最头疼的时候-调薪。每一年,公司的人事部会根据上一年的CPI和市场情况确定今年员工涨薪的平均幅度,然后按每一个部门的人力资源成本给出一个涨薪配额。好比说,去年我的配额大约是7万美元,这些钱要在几十个人里面根据业绩等来分。听起来钱不少,分起来捉襟见肘、左右为难。一年过去了,物价蹭蹭地涨了不少,大家都盼着涨薪能帮助跟上物价的步伐,让生活过得好一点,这心情都可以理解,可不当家的不知柴米贵,谁来体会公司的苦衷呢?经济萧条,市场不旺,生意越来越难做。好不容签了单,客户是要求几年分期付款的,当年人力物资出了一堆却是收不到钱的。办公楼的租金年年在涨,人员工资年年在涨,别忘了员工工资每涨100元,企业的负担是140元,因为要交四金。说实话现在很多企业都是在苦苦支撑。而当你换到员工的角度来看问题,你会发现员工也很苦。柴米油盐都涨了,地铁出租车调价了,需要买房的压力更大了,连中午的午饭套餐都悄悄地提了2块钱,大家都眼巴巴地盼着涨薪啊。手下一个经理是海南省人,一贯踏实敬业,可最近明显精神不振,忍不住问了她怎么回事。原来,人家大学毕业留京好些年了,一直是租房住,每天可以搭公司的班车上下班。去年结婚了,小两口狠狠心拿出全部积蓄,在远郊买了个房子,这下早上要挤40分钟的公共汽车进城,然后才能搭上公司的班车,每天的上下班交通拉长了一个多小时,一下子感觉特别疲劳。她说,现在突然觉得生活压力好大,房贷重,交通累,几年前留京的时候充满理想,现在才感受到北京的生活这么艰辛。调薪的窗口之前人家对我这番诉苦,我自然也明白她心里在想什么,可有类似情况的员工又岂止她一人。我虽是再有心照顾每一个员工,我又能做多少?最关键的是,这样的经营成本压力,公司还能撑多久?以上说的是身体无虞的员工,在北京压力大点也算是“新常态”吧。可是你再看看那些有病痛折磨的家庭,就会发现我们健康着是多么的幸运。公司里这几年突然查出病很快离世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好几起了,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啊,宁人扼腕叹息。患什么病估计不需要我说了。手下一个员工的妻子年前查出癌症,住院做化疗,一下子失去了劳动力,养家的重担落在了老公的身上。医院说化疗里面有一种药如果用进口的效果好病人痛苦小,但是医保不负担,每月要自费一万多;如果用国产的医保可以覆盖,但效果差病人痛苦大。你当然可以想象得出家属做了什么样的选择。我当然清楚这个员工每个月的薪水是多少,所以我知道这个自费对于他们家庭意味着什么。一年多了,我眼睁睁看着这个员工一天天憔悴下去,常常眼睛里带着血丝来上班。公司为他发起过募捐,也去探望过他的妻子,可这些毕竟是杯水车薪。我难以想象他现在一个个月的日子是怎么熬的。可我能因为他家属患病就给他多加工资吗?不能吧。所以又回到前面的问题,我又能做多少呢?企业又能承担多少呢?马云说,“十年后三大癌症将困扰中国每个家庭”。 我觉得这句话可能不适用于云南西藏之类的地方,但对于大片的华北华中华东地区,怕是要一语成箴。看看今年北京河北天津的空气质量就知道了,真是令人担心。 前几天看到北京环保局说北京的空气质量正在改善,“2015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老天啊,就北京这几个月无休无止的雾霾锁城,天昏地暗的态势,环保局居然说空气质量在改善,真不知道人家的仪器是怎么测的。前几天又看到某专家说,中国治理雾霾还需要三十年。整的是无语了,就这样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轮番上阵的架势,我们还等得到治理好的那天吗?关注我的随笔系列的朋友都知道,空气污染我是经常忍不住要写的话题,呼吸脏的空气实在一种很憋屈的感觉。这些年从国内雾霾污染越演越烈这件事,逐渐引申出去,我开始注意到了国内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个社会似乎失去了正常的自我调节的能力,或者说自我制约的能力,凡事常到其极而不能止步,甚至于已濒危境而依然不能止步。 还是以空气污染来说吧,我依稀记得十多年前某市长曾经在电视上说过”我们要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这些年过去了,蓝天和清洁的空气在北京俨然成了稀罕物,雾霾迷城的那些天里,下班时候堵在路上,放眼出去的街景恍如灾难片,北京的空气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现在又提出要用多少年解决雾霾问题,当然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每次跟同事朋友谈起此事,我总是忍不住问他们,我们现在知道雾霾的起因到底是什么吗?果不其然,开始了一番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汽车尾气,有的说是工业燃煤,也有说建筑扬尘的,有机物燃烧造成的,等等。你去网上看看,更是五花八门的专家意见,甚至还有人说是因为北方燃烧了太多内蒙古的与铀矿伴生的煤,实际已经造成了半个中国的核污染,听上去甚是恐怖。我再问,咱们国家环保部门或者权威机构有什么官方的分析和解释吗?这下就没人答得上来了,反正我是没看到过。于是问题便来了,雾霾肆孽中原大地这么些年,给我们国家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飞机停飞高铁停驶高速封路的事,已经多次发生了。这么大的环境事件,权威部门总该好好做一番科学研究,找出我国雾霾的成因和来源,提出详实的数据分析,这样一来可以让民间很多无端的猜疑停止,以正视听,二来可以给各级ZF机构治理雾霾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便于对症下药。闹了半天,连个权威的分析都没有,让我怎么相信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国内各地出差,我去过很多所谓的新区、开发区,对那里触目惊心的污染深有体会。青岛市曾经是一个多么山清水秀的地方,如今空气也很差。我去过青岛市的某个开发区,那里引进了一批化工企业,尘烟冲天,灰土满地的景象让我十分诧异。我对当地的同事说,这里跟我印象中清洁的青岛相差太远了,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这么多化工企业啊,不是把这里的水土都污染了吗?同事说,这些企业都是当地的政绩。谈起当地的烟囱和生产污水排放,同事也直言不讳地告诉我,环保部门都是自己人,什么时候来检查大家都有默契,给些钱就都能打点过去的。 在某开发区的码头,我看到过一堆一堆的煤从船上卸下来,直接裸露地堆在河边,连张油布都不盖。起风的时候,黑色的煤灰随风而起,呼啸着扑向周围的路面和水面。这些问题现在有人在解决吗?我们也知道两桶油在国际市场进口了初级原油,没有经过脱硫精练就销售出去了,含硫量高于国际标准50倍。这件问题现在有人解决了吗?如果这些事情没有解决,我们的空气质量怎么可能会好,怎么可能在若干年后解决雾霾问题?或许我的观点比较悲观,但凭我这些年在国内的观察, 我还是要悲观地告诉各位读者,我不认为我们国家的空气质量在改善,甚至于不会在今后若干年内改善。十年后,雾霾依旧,甚至随着许多工业向内地迁移,空气污染的面积会比今天更大。 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家从机制上已经失去了纠错调节的能力,失去了健康的链动传导能力,许多事情不撞南墙不会回头。同样的角度可以用来看中国的经济走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所谓的“中国奇迹”这么多年,现在百业萧弊,居然连退休人员的医保都要缴费了,有些匪夷所思。其实从基层到高层,从产业界到学术界,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最大的掣肘是高昂的超级地租,巨大的行政成本和垄断造成的资源分配的极大扭曲。这些问题其实都不需要完全解决,只要稍微有所松动,凭着中国人民无以伦比的聪明和勤劳,我们的经济就能立即迸发去巨大的活力。可是你看看国内最近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却似乎是个体育老师在教数学,完全不对路: 继续把房地产放在支柱产业地位,提高融资杠杆,开动所有行政机器帮地产商卖房子;继续印钞,通过逆回购,SLO,SLF等工具大量投放货币,宁可本币贬值;财政巨额补贴中石油中石化,国内油价死不降价,使得国内的能源价格要比发达国家高30%;不削减行政成本,不减税,不把钱放到消费者手里去消费,坚持以基建拉动经济,建立亚投行拉国外的基建也不促国内的消费,等等。最近几次听人说,怎么咱们国家老是出昏招啊?这些是昏招吗?当然不是,他们背后都有精细的经济考量,只是这些考量与你我没关系而已。而中国的经济呢,依然不减速地向南墙撞去。这就是我想说的,失去了自我调节纠错的能力。前几天有人问我,那你说中国的经济什么时候会好呢?我对他说,你什么时候看到国内开始大幅裁减公务员了,我们的经济就差不多筑底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谈反弹的问题了。这一天会来吗?回到美国很开心,最开心的是无忧无虑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大口大口地喝着我最爱的Dasani纯净水,随手抓起黄瓜就啃,知道里面一定没有农药超标或者是激素。晚上在小区里散步,常可以看见满天的星斗,一颗一颗地去数,仿佛回到了童年。北美的朋友们,在此真心地对你们说一句,尽管这里的生活也有诸多无聊或无奈的地方,但你们的生活真的是非常好,引国内芸芸众生尽折腰。好好享受你们的生活吧,它真的很好!2016.1.16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7

回国随笔23 (2016-10-22 14:28:15)下一个

好久没来归坛了,向大家问个好,顺便说说国内的情况。近一年来换汇是个热门的话题,首先在这里跟大家通报一下,在国内银行的取美元现金越来越不方便了。比方说,人民银行规定每人每天可以取一万美金,可实际操作上银行通常最多只让你取5千,他们会要求你5千以上的要提前预约。现在这个土政策变得很随意,有时候只让你取3千,有时候跟你商量只给你2千,等等,这些我已经渐渐习惯了。前几天吃过午饭去工商银行取钱,居然碰到一块钱美金都取不出来的事情。银行还是那句话,你需要预约。偌大一个国有银行,专营外汇业务,在营业时间内居然连一块钱外汇备用金都没有了,真的让人很难理解。我当时就怒了,让柜员把经理找来,对着经理发了一顿火。我说:你们营业时间内居然一块钱都没有,那我要你们银行账户干什么?我索性把账户关了,把我所有的钱都取走,存到汇丰银行里,岂不是大家都方便? 经理估计这种场面已经见多了,对我不温不火地说,先生你取美元是需要预约的。我说; 是吗,你们有时候告诉我5千以上需要预约,有时候说3千以上需要预约,今天索性说一块钱也要预约,你们的政策呢?拿出来我看看。你白字黑字地拿得出来,我就贴在我的办公室里,保证以后执行。那个经理当场就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其实大家都知道这种事情是自上而下的,ZF在用这种软性的、迂回的方法控制外汇的流出。过去两年,人民币对美元已经贬值了约10%了。尽管ZF表面上波澜不惊,每个人依然有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但采用种种软性的限制越来越明显,比如非贸易项目下的用汇,境外购买保险等都越来越难。我们公司下面有一个小的子公司停业了,关一家公司的收尾工作繁琐无比,把账户里的钱汇给母公司被银行百般刁难,至今好几个月了,分文划不出去。明眼人应该能看出国家的外汇保有状态不乐观,大量的外汇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中国。在生意场里打拼的人,应该都明显地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阵阵寒意。仅仅两三年,这里的风水全变了。朋友中有制造业的、贸易业的、零售业的,见面喝酒都说生意很差。说起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本来是一手好牌,却打烂了”。各种滋味,大家自己去体会了。不过也有例外,一个做投资兼并的朋友最近生意还不错,刚刚帮国内的一个财团收购了欧洲的一家俱乐部。在国内观察近几年经济方面的政策导向,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ZF往往会提出一个高大上的目标或口号,听上去合情合理也切中要害,然后在具体执行上,做一大堆跟那个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情。你把前后事情放到一起,很难想象这些事情是同一个人干的,某些学者把这个称为中国经济的多目标错乱现象。举个例子说,ZF这几年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腐烂低效的国企注资,最好的例子就是东三省。2003年以来国家已经三次出台全面振兴东北的政策措施并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注入巨量资金,仅2016年一季度就注资6000亿。东北特钢7个月内9次违约,就这样的烂企业,国家居然一度提出债转股的方案,这是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吗?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并提出了鼓励开放商降价这个说法,当时听了觉得有点希望了,国家终于在房地产市场走出了正确的一步。可过去一年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大家都知道了,以信达地产为代表的央企在全国各地疯狂炒作,不断制造地王,引发房地产市场又一波疯狂的加杠杆,房价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大约又涨了20-30%。这样的房价,把华为这样的优质企业都从深圳逼去了东莞,别的实体企业真不知道怎么生存了。说好的去杠杆,降成本呢?说起去库存,去产能,煤炭行业应该是出演了一出十分滑稽的戏。 今年2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正式提出去产能任务,进一步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提出用3年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产能。8月11日,发改委发布《关于煤炭去产能专项执法行动开展情况的通报》,批评煤炭行业去产能明显滞后于时间进度,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差距很大,要求在11月底完成全年任务。看来国家对于煤炭去产能是认真的。不料,仅仅一个月后,9月8日,发改委召开会议,启动稳定煤炭供应、抑制煤价过快上涨的预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据此向神华集团等煤炭企业发文,允许有条件增产。国家发改委23日在《理性看待当前煤炭市场供需形势,坚定不移推进化解过剩产能》一文中再次重申坚定不移去产能,将采取适度微调政策,在日增加煤炭产量30万吨左右的基础上,近日拟日增加产能规模50万吨。发改委提出增产的理由是“我国煤炭产能严重过剩、供大于求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但局部供应偏紧、煤价上涨”。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照例说,局部地区煤炭少了,说明你这坚持了7个月的去产能措施刚刚开始见成效。既然全局煤炭依然严重过剩,距年初国务院提出的任务差距很大,应该继续坚持去产能呀。价格略一波动,你又去增产了,这算什么回事?再说了,既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你应该让市场去调节煤炭供应,达到全局平衡,要你发改委去“拟增产50万吨”干什么?一个大力推进市场化的地方,要你做什么计划呢?都让你计划好了,还要市场干什么呢? 冯仑一次在人大政协讲话的时候,半开玩笑地说ZF那只闲不住的手,一直在企业的怀里乱摸。一时成为名言。好几年过去了,那只闲不住的咸猪手看来是越来越肆无忌惮,开始全方位到处乱摸了。有时候在生意场遇到一些事情十分感慨,我们说起来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了很多年了,现在我们的经济体,却越来越像计划经济了。由于在外企工作,这几年与ZF机构打交道不多。为数不多的经历是跟社会保障之类的机构,此外因为业务原因,跟税务部门打了一些交道,尤其是去年国家扩大营改增和推进现代服务业之后,又多了一些跟ZF部门打交道的理由。总的来说,依然是脸难看,事难办,规则很模糊。给我印象尤其深的是税务系统年轻的工作人员一副十分傲慢、居高临下的的嘴脸让人十分不舒服,他们的言语举止中缺乏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平等和尊重,有时候你问一个非常常规的问题,对方眼皮都不抬一下,吆喝你去某个地方排队。碰到这种事情,心情就比较糟糕,恍惚中似乎时光倒流了很多年。我本人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对方是税局的一个20多岁的姑娘,其实穿着还是挺得体的,带着近视眼镜,如果是在街上碰见,怎么看也个有着三分书卷气的年轻姑娘。可她坐在柜台里那种不加掩饰的傲慢和慵懒的脸,顿时让我十分厌恶。说实话现在一线城市里的白领人群大多修养还是可以的,上下班的地铁里,大多衣着整齐,安静地玩着各自的智能手机。即便是夏季,公共场合经常能看到长袖衬衫正装的男生,头上冒着汗,袖扣依然扣得好好的。是的,很多时候你都能看到时代的进步,人群修养的提高。唯一的例外是ZF机构,在那里,你依然可以看到20年前的脸色,感受到20年前的态度,仿佛这些年中国各方面巨大的进步就没光顾过那里。我有时会想,这ZF机构里面到底是怎么样一种生态,能把一群群高校分配进去的年轻人调教出跟多年前的大爷大妈一样的作风,而且多年不变呢?那次碰到了一个数年没见的老朋友,在某部位的机关里工作,在我们圈外人看来,算是ZF核心机构了。一巡酒饭后,朋友开始了诉苦,说起他们机关里的很多事情,几次把我说得目瞪口呆。印象最深的,朋友说他们机关里的同事大多各有背景,谁见了谁都是脸上假笑心里暗提防,绝对不会说一句真心话,绝对不跟机关里的人交朋友,相互不留真实的微信。朋友被领导催了好几次,无奈之下注册了一个从来不用的微信,算是给科里交差了。人际关系相互倾扎十分复杂,这里就简单地说其中一个。A是局里某处的处长,苦熬了很多年才到这个位置,工作能力一般但还算是个踏实做事的人。B是新调来的副局长,算是A的上司,此人颇有心机,有自己的很多计划。C是B以前部委的下属,几个月前被掉过来放在A的下面做副处长。随后的几个月,围绕A和C之间的勾心斗角、明枪暗箭让科室里所有的人措不及防又不知所措。C绞尽脑汁要把A搞下去,A使出浑身解数保自己的位置并想把C赶走。C对A最后采用了盯梢、偷看个人笔记等各种方法,终于搞到了对A不利的材料。A心力交瘁,加上心里明白C后面有副局长撑腰,索性请长病假回家休养。C顺利成章变成了科室领导,B的心腹。有一次,A在家里真的生病了,科室的几个老同事念旧前去探望。临行前,大家统一口径说千万不要说起C的事情,免得尴尬。结果在A家里聊得正欢的时候,其中一个脑残的同事居然一不小心提到了C的名字,A当时跟几位同事聊得还不错,脸上也挂着笑容,突然闻听C的名字,顿时脸色惨白、额头汗都下来了。几位同事吓得不轻,匆匆告辞了。朋友说起此事,心有余悸地对我说,你看我们这机关里跟文革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吗?毫无区别啊,依然是人挤人、人斗人啊!奉承拍马、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明的暗的都来。还说B领导其实是小地方上来的,工作能力很差,但就是喜欢拍马屁听话的,工作能力强的年轻人根本不受器重,因为领导嫌他们太聪明不好管,领导喜欢能力差的听话的。朋友最后说,国家一直在说要降低行政成本、减员增效,其实如果真的这样做,我们这个部门应该全部裁撤掉,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成天根据领导的意思杜撰各种报告,明明是政策允许的事,没有关系我们不给人家做;明明是政策不允许的事,我们在政策的条款里打擦边球,故意曲解政策,依据领导的意思做出来,让领导顺理成章写个同意。朋友说,其实如果我们的政策制定得清晰和可执行,大家做事都依法依规,那我们这个部门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哪一天我们这个部门撤掉了,就说明中国的行政机制真的进步了。我以前曾经写过,我对本届ZF高层的一些提法其实是相当支持的。比如李总理提出的减员增效、ZF过紧日子、去库存降杠杆,不搞大水漫灌等,我都非常支持。可实际中,我们也看到执行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常想,我们行政层面的中层干部一定是有问题的,至少是能力效率都比较差,无法忠实地贯彻执行高层的意图。听了朋友对他们部门的描述,我更坚信了这个判断应该是对的。 这几年的很多让人是啼笑皆非的新闻也证实了这一点。比如,外逃第一名的温州市副市长杨秀珠,媒体报道她“是一个典型的流氓式的官员,作风粗鄙野蛮,为人粗鲁,脏话连篇,开会时常常张嘴就骂我日你娘”;被反腐女侠赵红霞睡倒的重庆市官员雷政富,当地商人对他的印象是“粗鲁、缺乏修养,很猥琐”; 总后副部长谷俊上,媒体对他的报道是”不学无术,人品极差,离了稿子都不会说话“,等等。跟朋友长聊之后,我对国内ZF行政机构有了更多的认识,因而对杨秀珠之类的人为什么会升到高位也多了很多理解。用我朋友的话来说,在这个机构的氛围里,只有两面三刀、奉承拍马、心口不一的人才能升得上去,正直想做事的人是难有出头之日的。一番话听得我十分地感慨,感慨在习大大李总理这一层好领导和老百姓之间,隔着这么一厚层干部。在国内住久了,能总结出很多规律。比如说,规律一,媒体经济版的头条,十有八九关于房地产,一会地王,一会限购,全世界没有一个其他国家像中国这样,整个经济的生态似乎都围着房地产在转。街道上的各种店面的种类明显在减少,唯一增加的是房产中介。高通胀和巨大的泡沫下,只有他们还在生存和扩张。每次看到那一群中介工作人员那显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未开化的脸,听着他们有着明显逻辑和词语问题的讲述,深深地担忧着这个行业的生态。这是什么样畸形的一个行业啊?大量雇用着在其他行业无法生存的低文化低技能的农村进城人员,连蒙带骗,做假合同假贷款,骗购捂盘,用尽市井之技,借着人类历史上少见的资产泡沫,硬是撑起一个暴利的行业,把无数实体业的生存空间挤压殆尽。再比如,规律二,晚饭后打开电视,随便切换几个台,总有一个台在播抗日剧,王宝强和他的同事们在横店奋不顾身、浴血杀鬼子。王宝强的事件把演员这个暴富的行业更多地暴露在人们的眼前。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畸形的行业啊?不需要多少文化,不需要多少创新,更不需要文化的沉淀和理性的思辨,只要玩玩潜规则,搞搞投资方,拍点抗日剧或者宫廷戏这种安全的戏码,到资本市场讲讲故事,就能造一个个的亿万富翁。说实话,撇下金融业这个平民阶层玩不到的行业不说,现在中国也就房地产和演艺界蓬勃兴旺,其他行业不是苦撑就是凋零,包括电商,许多也是只卖吆喝不赚钱。一个国家长期在一种制度或理念下经营,时间长了便具有一定的特质,就像一个人有了性格一样。如果你闭上眼睛,把中国这个国度从经济生态上想象成一个人的话,你大致能感受得出这个人的样子。没有历史,不需要文化传承,也不欢迎历史思辨;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的精神和创新的土壤,实体行业大多凋零;虚拟经济虚火日盛,全民投机玩虚的;不需要博士硕士,不需要海龟,农村来的初中生就能撑起房地产业、演艺业,要那么多读书人干什么呢?一手卖地,一手印钞,就能带来20年的繁荣。农民工去工地造房子,农村生去街面卖房子,老板有钱了炒炒基金信托,每年拿它30-50%的红利,有钱了包几个外围女,投资个抗日剧,顺便嫖嫖小演员。这样的日子,真是什么都齐了。是的,这是我看到的那个表征中国经济体的人,这是一个浮夸、虚无、不学无术、好大喜功的人。这个人的特质,透着既得利益阶层的喜好。10月1号人民币加入SDR之后没几天,管理层终于按耐不住了,开始了大贬。从10月1号的6.67左右,一路贬到21号的6.76左右,相当惊人的速度,眼看6.8那个重要关口指日可破。9月份结售汇的逆差为1897亿元人民币(约284亿美元),反映了市场上大量人群在抛出人民币购入美元。国家硬撑了好几年的外升内贬的人民币,终于走上了外贬内贬的轨道,算是向人民币的真实价值回归。这些年,管理层印钞印上了瘾,充分品尝了收取铸币税这个权力带来的巨大快感,人民币完全进去了无锚印钞的状态。普通老百姓也真实地体会了一下ZF多年不断印钞,手头货币连年贬值的滋味。我相信一些特殊阶层的人这些年是很爽的,权力加上货币,抵过体制、身份、双轨制、批文、票证等以前一切分割财产的方法,只要印钞,就可以不知不觉地把别人劳动的成果分到自己的口袋里去,真是一件太美好的事情。如果不是印新钞还旧账,如果不是吃财政饭的人那么多,如果不是国企赔钱那么多, 如果不是把生产资料成本抬得那么高了,我们怎么会有今天人民币大幅贬值的日子呢?只可惜,空手道的好日子到头了。展望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形势和周边形势,基于我在国内所见所闻及分析,作以下预测,供大家一乐:第一,国家必须把生产要素成本迅速降下来,否则实体经济要死光了,可又不能让房地产大跌。方法是采用退三进一的方法继续贬人民币,一边贬,一边迷惑百姓,控制换汇,减少外汇流出。估计2016年底会贬到6.9,2017年会贬到7.5,2018年内会贬到8.3。同时适度调整房地产降价。第二,外汇控制愈加严厉,面向居民、企业的结售汇制度会进一步控制起来。为了保持人民币在国内的相对稳定,必须割裂人民币对外汇的关系。中国全面走向关起门来自己玩的状态。进出口的通道被国家收编和重新控制,进口商品价格会变得昂贵,包括进口食品。相对于国际水平,中国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开始下降,生活水平相对停滞或下降。第三,外企继续撤离中国,投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民企也日渐式微,国有经济的比重进一步增大。中国全面向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结构回归,即国有经济占超级垄断地位,佐以份额很少的外企和民企在少数领域生存。大锅饭,供销社之类的概念会以某种方式回归。美元、优质食品、部分物资开始紧张,权力开始控制这些资源,重回双轨制。过去20年外资企业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精通外语的白领人才,这一类技能在未来用武之地有限,要么移民西方国家,要么回炉重新做人。第四,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不断动荡,战争的阴影在游弋。围绕朝鲜半岛的局部军事冲突终于擦枪走火,中国的股市、汇率闻讯大跌,沿海城市房地产价格震荡。部分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的行业开始走向军管,比如通信,石油之类。军队干部和国家机关干部又开始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首选。第五,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逐渐变得只剩下一驾半,即消费和半个基建。GDP降低到3-4%的范围,房地产税开征,地方ZF到处寻找税基,百姓怨声四起。ZF为了平息民怨,拿一两个大房地产开发商动刀,查出他们偷税漏税,虚报业绩、捂盘骗贷。个别演艺圈风头太过的明星也被查处,以平民众对于过于招摇的暴发户的怨恨。最后,我想对各位还在犹豫、计划或憧憬海归的北美华人真心地进一言。海归的最佳时机是2003年-2011年左右这段时间,2011年-2015年属于鸡肋期,还凑合。现在,海归的窗口已经关闭,国内的经济形势大变,各位朋友的学识经验在国内市场已日渐显得不适或多余。请大家珍惜在北美安静平和的生活,放弃海归的计划或憧憬。海归这一波历史大潮,已经过去了。2016年10月22日

nanguazaixian 发表于 2020-10-15 10:37

回国随笔24 (2016-12-21 15:24:09)下一个

回到美国很开心,尤其是这次恰好赶在覆盖了17个省,造成京津冀严重污染的超级雾霾之前回到美国,仰望蓝天白云,畅快地呼吸着PM2.5等于零的空气,心中有难以言表的愉悦感。昨天外出办事路过郊外一片大林地,灿烂的阳光下,几十只候鸟排成人字形,映衬着湛蓝的天空从头顶上空掠过,十分震撼。这样的时刻总会感慨,美国人民在这里享受着天堂般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习以为常,还整天对政客指手画脚,不论是Hilary,Trump还是Obama,都有一群人站出来对他们横竖不满意,几十年前的丑事都能揭出来,经常把政客损得灰头土脸。大洋的那一边,中国的主流媒体一直在欢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GPD赶英超日成为世界第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神州飞船上天,一带一路成果丰硕,可如果我们经济发展得连老百姓的呼吸都成问题了,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微信朋友圈里,身在北京的同学们纷纷晒出雾霾天的街景,那灰蒙蒙日月无光的景象,跟灾难片里面的镜头一模一样。一位有着两岁小女儿的朋友转发了一片文章,文中说“这是深深的伤感,但我们没有办法对孩子们言说。我们在后面跟着她们,看她们带着口罩,依然在前面叽叽喳喳的笑着奔跑。我媳妇跟我说,她们那么大声的叫,大口的呼吸啊,我真想让她们闭上嘴。可你能对孩子们那么说吗?" 一个父亲的痛苦跃然纸上。国内的网民现在也是够厉害的,某人晒出了1999年3月9日的北京晚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是”绝不让污染的大气进入新世纪“,副标题是"国务院将专门审议北京治理大气污染的目标和对策”。 17年过去了,一方面我们的报纸电视不断地报导环境形势总体向好、污染天数稳步下降,一方面每年的雾霾越来越严重,这次石家庄居然出现了PM2.5,PM10双双破千的记录,这个地方还适合人类生存吗?我曾写过十多年前某市长在电视上说过”我们要让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这里可以告诉大家,这位市长已经于几年前死于癌症。这恐怕是我见过的中国当代雾霾故事里最无语的黑色幽默。由此引申出国内社会生态里面一个估计大家都不陌生的潜规则,所谓打左灯向右转。基本上可以这样来归纳,越是ZF极力渲染的结构性改革成果,越是说明大家都意识到这里面的问题大,其结果呢,往往就是越来越糟糕。换句话说,ZF越是告诉大家我们在向左改,实际情况更可能是我们在向右滑。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房地产,过去十五年,ZF一轮一轮的调控,结果如何?温总理在2012年曾经说过,“群众说房价越调越高,政策不出中南海。我听到了感到十分痛心”,“现在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房价还远远没有回到合理价位。因此,调控不能放松”。铮铮话语犹在耳边,而现在的房价比温总理那会可能又翻了两倍了。我不知道身在海外的同学们现在怎么看待国内的经济状况,但据我的观察,身边的生意圈和朋友圈里,最近一两年来抱有“极度看空"观点的人越来越多。生意圈里,对国内营商环境满腹牢骚的大有人在。上周去参加一个行业年会,圆桌会议时身边坐着某公司的老板,大家只是客气地在寒暄,随口聊起各自公司的情况,对方就是一顿倒苦水。随后说,现在上面的领导搞经济不行啊,才几年啊,把经济搞得这么糟。素昧平生的人,见面才10分钟就说这样的话,这牢骚真是够大的。朋友圈子呢,忙着向海外转移资产。我的一位朋友,某公司的董事,几个月前在温哥华买了一套近200万加元的宅子,为了把钱转出去,动用了几十个亲戚朋友为他购汇,结果被银行查出来了,几十号人的购汇额度全部被封,朋友为此还愤愤不平地说,国家法律没有规定我不能去国外买房子呀,凭什么说我恶意购汇?另一个朋友,某著名公司合伙人,显然手法更高明一些,在过去一年里完成了移民加拿大、在温哥华买宅子、把大量人民币资产换汇转移到加拿大的一系列动作。据朋友自己说,目前任处于把人民币资产源源不断转成加元输送到温哥华的状态,至今未被银行监管到,看来操作方法必有独到之处。说起这位朋友,年薪300万,在国内生意场打拼多年,是许多典礼、年会、研讨会的常客,人脉颇丰。这样的人物铁了心把资产往海外转,对周围的朋友有很大的心里震撼。这些人是水里游泳的鸭子,水暖水冷,只需看他们在做什么。再来说一个打左灯向右转的例子吧。大家可能都知道ZF这几年一直在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以我熟悉的行业为例,把原先5%按销售额计征的营业税,改成17%以增值部分计征的增值税。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件事时,一个常见的标题是“营改增等减税措施释放发展新活力”,给人的感觉是,营改增的目的是为企业减税。李克强总理也曾多次讲到,我们实行营改增的过程中,要求做到企业的宏观税负只减不增。财政部甚至明确提出了营改增减税5000亿的目标,一切听上去都很美好。现在全面实施营改增大半年了,坦率地说,直到几天前我还十分地困惑,这税负到底是减了还是增了?公司每个月的例会,我能看到一些数字,听到一些报告,总觉得忙活了半天这交的税没减呀。几个朋友是经营企业的,一起聊天的时候,甚至听他们说实际税负还是增加了。原因是以前营业税的时候,企业总能搞一些发票什么的来冲费用,现在增值税发票是一环扣一环,没有漏洞可钻了。我还一直天真地想,或许是我的接触面太窄了,经济面的总体税负应该是减的,只是我接触的企业运气不好而已。前几天看到哇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先生在2017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的讲话,恍然大悟,原来这营改增以后企业实际税负增加是普遍现象啊。宗总的原话摘录如下:“最近我们一天到晚说降低税费改革,我们最近也汇总了一下,今年的费跟去年的费(相比)没有任何下降,而且有的费还增加了”。 "营改增说降低税收,我看一点都没有,说税下滑了5000亿,我看是收税收不下来,把没有收上来的税收当作降税的指标了"。 如今社会也只有像宗总这样的人,德高望重,才敢说这样的大实话呀!类似打左灯向右转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两年大小官员口口声声说“人民币没有贬值的基础”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了,人民币汇率愣是从6.2贬到了6.95,完全不给官员留任何面子;“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更大的获得感”是另外一个口号,听上去颇有调动大家积极性的意思,可实际中呢?房价调控得大家一会离婚一会复婚,普罗大众为房子操碎了心,哪里来的获得感?最近国内媒体就美日欧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炒得沸沸扬扬,说世贸组织下80多个国家都承认了,你们有什么资格不承认我们?可实际情况呢?我们进口汽车的关税居高不下,我们国内的汽油居然还设地板价,国家财政依然大量补贴低效的国企,这是市场经济吗?这些比比皆是的打左灯向右转的现象,我认为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国家这个臃肿庞大的行政机制,已经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当代日新月异的新经济,面对各种变革中的问题,已经力不从心。15年前加入WTO时一个雄心勃勃充满活力的国家,怎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值得我们好好反思。黑客帝国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科幻电影,里面那个英气逼人的女船长Niobe在历经千辛万苦回到Zion后,跟前来迎接她的Morpheus有一段深情的对话,记忆犹新,Niobe说“Some things never change, some things do". 同样的话可以用来总结中国社会。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是有目共睹的,不需要太多说明。同时,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还有很多事情跟15年前一模一样,完全没有丝毫变化。你去仔细地想一下,哪些事情变了,哪些事情没有变,然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变了,而那些一点都没变,你就大致明白了中国体制内在的价值取向,明白了他们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是的,就像我几年前写过的,太阳下面没有什么新鲜事,中国的事情,从来就禁不住连问3个问题。我等小民能做的,只能是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求多福。2个月前我预测了年底人民币汇率会跌到6.9,当时还有人反驳,现在看来6.9已轻松越过,7的关口岌岌可危。人民币汇率比我当初预测的贬得还要快,经济形势非常不乐观啊。现在,我依然坚持对未来两年的预测,即2017年贬到7.5,2018年贬到8.3,但隐隐中感觉实际情况可能比这个还要糟糕一些。汇率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信心。在人民币严重超发的情况下,一旦民众对币值没有信心,那接下来的一定是暴贬。委内瑞拉的换钞,印度的废钞,给我们指明了无锚印钞的后果,我真心希望中国不要走到这一步,否则,又是百姓苦啊。尽管如此,国内一些新的举措还是让我看到了不好的苗子,比如ZF最近强调电子货币,可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说得不好听一些,在ZF需要的时候,电子货币可以用来充当隐形换币的手段。这里面的制衡,完全在于金融监管,而我们国家金融监管的水平,可能也不需要我多写了。大约从两年前,我就开始对身边的朋友们说该换美元了。在人民币货币超发的年代,国家出于某些考量又在维持人民币过高的币值,此时最好的保全财产的方法之一就是换硬通货,或者就是常说的所谓“资产在外,负债在内”。在中国,我一直信奉大家不要听信媒体的宣传,而要密切观察太子党们在干什么,并尽可能地在小量级模拟他们的操作,这是一定不会错的。安邦保险在海外大肆购买酒店集团的时候,我就对身边的朋友说,咱们要赶紧换美元了,看这些公子哥们都在逃了呀。是的,在这个年代,手持人民币的,就是在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来掩护换美元的同志们胜利撤退,咱们小老百姓的基础差底子薄,挣点钱不容易,咱就别掩护安邦的陈公子之流了,咱先撤吧。过去两年听从我的劝告的朋友都赚了,对我的话深信不疑。也有一些朋友始终不肯换美元,对于他们,我也是无语了。在这里可以跟大家说一下,我在国内的人民币资产已经9成以上胜利着陆,平均换汇汇率为6.5。马光远是我比较敬重的当代经济学家,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他的文章理性客观,有理有据,从不奉承拍马,值得一读。限于篇幅,本文的很多内容无法展开细写。出于对马光远先生的敬意,让我来引用他的一段的论述,作为本文的结尾吧:“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绝不是经济数据的下滑,而是我们对危机的反思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对危机的应对导致政府干预主义的再次勃兴。对于我们这么一个市场理念极其匮乏的国度,这种思想上的反复有时是致命的。其实,平心而论,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字放到全球并不差,可是为什么企业和企业家的精气神为什么如此?大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下滑比经济数据下滑更为严重?根本原因就在于,很多30多年来的共识被颠覆。特别是,政府为了稳增长而扭曲市场,企业家的作用被弱化,企业家越来越不知道应该如何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这是核心和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干预主义横行的极其平庸的时代,我们的确不配拥有伟大的思想和未来”。2016.12.22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 回国随笔 -- 一个海龟的国内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