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水浒108将--○二○:天速星神行太保——法称 Dharmakirti
○二○:天速星神行太保——法称 Dharmakirti--------------------------------------------------------------------------------
生 卒:生卒于6~7世纪
即便佛教经典始终揿住所有的和尚,叫他们谦虚谦虚再谦虚,沉默沉默再沉默,但还是有智力超群的学佛者,发出蔑视天下一切弱智的感喟。法称,这个因明大家,就在文章中写道:“本法师的思想,不是给庸俗的芸芸众生用的,这些思想太high了,到头来只会如水入大海般地消失,即便那些推理能力赛过福尔摩斯的人,也测不出它们的深度,即便那些思考的勇气超过余杰的人,也摸不着它们的终极真理。”
牛皮吹那么大,总是有他道理的。这个生于婆罗门贵族子弟,小时候就聪慧异常,十六岁就少年大学毕业当学者了。当时整个印度的佛教已经被印度教灭得都喘不上气了,法称找不到什么好地方了,就到那烂陀寺跟从护法出家学习。没多久他就在老师的庇护下,开始写起佛教逻辑史了。
他学识过于广博,智力又过于发达,所以寺里其他一群烂人没法跟他在学术上较量,只好暗地里撒撒野气。他没办法就到其他山头建了个学院教书去了。据说他死后,尸骨自动化为一只水晶球,终年不散。
他和中国的禅宗一样,对佛陀的教诲一脚踢开,但他在逻辑上的智力高出慧能一百倍,所以他能用准确的抽象方式,来讨论推理的正当性,而不必流氓气十足地索性把语言篓子给拆了:没有了篓子,自然没有了编织篓子的烦恼,这种哲学上的狡猾,法称根本就不屑一顾。
法称在因明学里,构造了一个类似于亚里斯多德三段论的推理结构,但里面多了些举例论证的过程,因为佛教哲学里,一切抽象推理都是要和经验现象结成拍拖的,不能各管各的搞单身贵族。
法称区分了感知与推论,个人体验与公共知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然而,与古希腊群星璀璨的哲人群落相反,古印度竟找不到一个可以继承发扬他学说的人。他的弟子天主慧,是个忠诚老实的大木瓜。法称哀叹道,可悲的不在于自己的天才观念会遭到驳斥,而是在于无人有能力前来驳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