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你肯定没吃过的美食——鲁东南粽子
本帖最后由 liline_1028 于 2011-6-5 21:57 编辑童年的粽子大爱啊!
印象中这个叫小枕头粽子,一般是用大黄米做的。终于在网上能找到一些相关的帖子,虽然不是很多。
只可惜这个作者没有大黄米,不过地板层转载的图片是用大黄米做的。
看了有关大黄米营养分析的文章, 据说黄米营养价值更高。
从营养价值来看,虽然大黄米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与糯米差不多,但是大黄米的蛋白质为10克,而糯米只有7克。大黄米的营养比糯米高。
从消化速度来看,长粒糯米的消化速度为112.7,圆粒糯米为106.3,糯性大黄米则为101.8。由此可见,糯性大黄米升高血糖的速度低于糯米,更加适合血糖偏高或需要控制体重的人吃。
粽子以糯米为主料,血糖指数高,会使体内的血糖迅速上升之后又急剧下降,因此并不健康,尤其对糖尿病人来说不适合。而糯性大黄米的血糖上升速度比糯米低,同时用它做出来的粽子风味和口感都更好,因此是更健康的包粽子的“主料”。 本帖最后由 liline_1028 于 2011-6-5 21:16 编辑
对于国人来说,粽子应该算是极其稀松平常的食品了,几乎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任何一个城市,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随地在大街小巷买上几个,享受一番。但今天要说的这种粽子就有点特殊性了,估计在同程众多网友中,除了山园小梅以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吃过,甚至不大可能有人见过。
包这种粽子用的不是平常所见的苇叶、竹叶,而是一种产于鲁东南很小一个局部地区的一种树叶,当地的名字就叫粽叶。先看看这种叶子的形状:
这种粽叶有一股天然的但浓浓的清香气息,较之苇叶最起码味道要大十倍以上,问题在于一是产地十分狭小,产量也不大,二是必须是端午节前采摘的嫩叶才能使用,因此十分稀少。老家每年端午节前托人带来一点,放在冰箱里宝贝也似保存,什么时候闲下来、心情好的时候,慢慢地搞一顿尝新。今年端午节又快到了,这几天这事一直装在心里,今天实在忍不住了,先把以前拍的图片拿出来欣赏一番,权当画饼充饥也好。
这种粽子里面的内容没有太多讲究,但必须是糯米,小黄米、大黄米更好,只是南京搞不到,有时只好以大米糯米相充。里面夹上一两个蜜枣,吃起来那感觉真叫是爽,绝对是极品享受。
一般食物都是第一顿好吃,剩下再吃味道就差远了。可这种粽子与其他食物不同,剩的时间越长(当然不能放坏了)、煮的次数越多,味道就越香,因此,可以一次性做一批放起来连续吃几天。吃的时候加点蜜或者红糖都可,感觉好极了。
更有意思的是,煮粽子的锅里同时煮上几个鸡蛋,鸡蛋的味道也与平时的煮鸡蛋或者茶叶蛋不同,吃起来满口余香。家中除了夫人之外,本人和女儿都不愿意吃鸡蛋。那天煮了10个,结果中午消灭了6个,晚上又消灭了2个,只剩下盘子中这两个了。
本帖最后由 liline_1028 于 2011-6-5 21:28 编辑
同一个作者的另一篇,介绍的更为详细些。
转载:大葱,粽子及其他
一直以为,所谓美食,吃的就是传统,吃的就是文化。人的饮食习惯大体上应该包括两大块,一大块是先天的,也就是老祖宗千百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浓缩成了遗传基因渗透到骨子里一代一代传了下来,使得后代人一生下来对什么类型的食物可能更适应,而对另一类的食物可能不太适应。另一大块是后天的,任何一个人总会出生在一个特定地域,自幼就在父母指导下从周围环境里取食,特殊的地域环境决定了特殊的食物结构,据说儿童在三四岁的时候,饮食习惯或者说饮食适应性就会形成,并顽固地影响到此后的整个生命过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黄河流域及以北有些地方的人喜欢生吃大葱,吃起来津津有味,那个香啊,不可一日或缺。而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人们看来,生吃大葱却是一件极其荒唐、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一现象如果简单地理解为喜欢或不喜欢,可能还有些过于表面化。实际上,这些饮食习惯早已升华到了理性的高度,渗透到了生理的深度。比如,为了显示自己北方人的豪爽,一位来自北方的老兄会在一大堆南方人面前抓起一根粗大的大葱三下五去二毫不犹豫地吃下去,尽管他也会被辣得呲牙咧嘴。显然地,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食习惯问题了,而是完完全全的观念和意识领域的东西了。
说饮食习惯会改变人的生理特点,可能听起来有些荒唐,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如果有科学家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偶随时愿意出庭作证。仍以大葱为例。北方人习惯吃大葱,开始时可能仅仅是个习惯问题,但久而久之,生理上就会对大葱产生某种有趣的依赖现象——他们吃大葱居然能防止感冒!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大葱吃,会不明不白地感到身体不适;身体不适感觉到要感冒时,弄几根大葱吃下去,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反过来如果放到南方不习惯生吃大葱的人身上,本来好好的,吃几根大葱反而极有可能会弄出感冒来。
粽子是中华美食中的传统小吃,东西南北所有地方的人都喜欢吃,但各地的粽子又有不同。有的地方喜欢吃芦苇叶包的粽子,有的地方吃竹叶包的粽子,而鲁东南一小块地方的人,却吃一种截然不同的粽子——去年端午节后,曾写过一篇小文章《你肯定没吃过的美食——鲁东南粽子》对其作了介绍,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兴趣,尤其是日长篱落无人过朋友还引经据典帮助查找该种粽子的原料产地、源流直至文化传统,并提供了一份偶一直在寻找而不得见的同程网景区美食资料“波罗叶饽饽”。该资料介绍:
波罗叶饽饽的作法: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上山采集嫩而大的波罗叶子(注:即橡树、柞树叶),回家洗净待用。将糯米或黄米以水浸泡数日,磨成面,擀成薄饼煮熟,再以小豆煮烂捣成豆泥包于其中,把波罗叶内面涂一层油裹于其外,蒸熟后去叶食用。另一种作法是:将高梁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干成面糊状,再把面糊抹在波罗叶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类时令鲜菜切成的馅,蒸熟后去叶食用。波罗叶饽饽略带柞叶的清香,食之颇具风味。
上述资料与鲁东南粽子是否存在渊源关系尚未弄清楚,但肯定具有某种历史的内在的联系。只是,资料中介绍的加工波罗叶饽饽所使用的“波罗叶子”即橡树、柞树叶,可能有误。自幼当农民,知道橡树就是柞树,与抚顺地区一样,鲁东南也把灌木状的柞树称之为“波罗”。但鲁东南粽子(估计抚顺的“波罗叶饽饽”也是)使用的那种树叶(鲁东南称之为“粽叶”)却不是普通常见的橡树、柞树或“波罗”树叶,它们都是一个大的种类,外形颇为相似,但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普通的橡树、柞树叶无论怎样鲜嫩,都没有“粽叶”所独具的清香气息。
几年以来,一直在寻找鲁东南“粽叶”的具体产地,已知的产地为临沂市沂水的局部地区,当地农民每年都会在端午节前采摘“粽叶”,晾干后自己使用或者出售,每到秋天把枝条全部砍光,第二年发出新枝长出树叶后再采摘,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经济作物。至于抚顺的“波罗叶子”,极有可能与沂水的这种“粽叶”为同一个品种。哪位朋友对此感兴趣,有条件和方便时能够拍几张图片标本验证一下,那可就太感谢了。
吃的就是传统,吃的就是文化。今天早晨又品尝了一顿“传统”和“文化”。以前每到年关,老百姓都要“办年”——为过年准备下若干好吃好喝的,一直吃到正月十五甚至二月二。现在社会升平,大型超市比比皆是,想吃什么随时随地手到擒来,但“办年”的传统还是要坚持。这不,年前二十八,夫人又包下了一大堆粽子,今天早晨又品尝了一番。还剩下几对,准备留到二月二再享受一下。到那时,这个年才算是真正过完了,呵呵,这也是“传统”,也是“文化”。
鲁东南粽子所使用的“粽叶”,一盖(一对的一半)粽子一般使用3-4片,有时大的粽叶一个即可
“粽叶”的背面
日长篱落无人过朋友拍摄的柞树叶(即橡树叶,或“波罗叶”),中纬度地区到处都有生长。与前述“粽叶”外形有所不同,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柞树叶没有那种清香扑鼻的味道
真正传统的粽子要用高梁杆最上端一节的皮儿捆扎,扎两道表示纯米,扎三道表示还有其他内容
粽子的单位是“对”。作为早餐,只能吃半“对”了
打开外层包裹的“粽叶”,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鲁东南粽子的魅力就在于此,不仅久放不坏(到今天已经是第21天了),而且放得时间越久,煮得次数越多,就越粘、越香
撒上少许红糖,或者蜂蜜,吃起来清香满口,甘饴宜人,端地一大享受
大葱抹酱,另一享受。不过不是跟粽子一起吃的哦
本帖最后由 liline_1028 于 2011-6-5 21:48 编辑
转载图片:粽子的做法
食材:
做法:
{:5_367:}好大一锅子呀,给俺也来两个吧,还没吃过这种滴 好大一锅子呀,给俺也来两个吧,还没吃过这种滴
fensterglas 发表于 2011-6-5 23:20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我也想吃啊,在中国都很难弄到食材,在德国就别提有多失望了。
网上的图也不多,能画饼充饥就不错了 {:5_386:} 小时候在奶奶家吃过,那边都是做这种的粽子。棕叶的香味确实和细长的不同。现在只能怀念了哦 我也想吃啊,在中国都很难弄到食材,在德国就别提有多失望了。
网上的图也不多,能画饼充饥就不错了...
liline_1028 发表于 2011-6-6 10:23 http://www.dolc.de/forum/images/common/back.gif
{:5_391:} 馋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