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荔枝蜜
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今年四月,我到广东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刚去的当晚是个阴天,偶尔倚着楼窗一望,奇怪啊,怎么楼前凭空涌起那么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断?记得楼前是一片园林,不是山。这到底是什么幻景呢?赶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来是满野的荔枝树,一棵连一棵,每棵的叶子都密得不透缝,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荔枝也许是世上最鲜最美的水果。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妙处。偏偏我来得不是时候,荔枝刚开花。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新发的嫩叶,颜色淡红,比花倒还中看些。从开花到果子成熟,大约得三个月,看来我是等不及在这儿吃鲜荔枝了。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有人也许没听说这稀罕物儿吧?从化的荔枝树多得像汪洋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荔枝蜜的特点是成色纯,养分多。住在温泉的人多半喜欢吃这种蜜,滋养身体。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温泉公社的养蜂场,却起了个有趣的名儿,叫"养蜂大厦"。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养蜂员老梁领我走进"大厦"。叫他老梁,其实是个青年,举动挺稳重。大概是老梁想叫我深入一下蜜蜂的生活,他小心地揭开一个木头蜂箱,箱里隔着一排板,板上满是蜜蜂,蠕蠕地爬动。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自己分泌的王浆来供养它。
老梁赞叹似的轻轻说:"你瞧这群小东西,多听话!"
我就问道:"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
我又问道:"这样好蜜,不怕什么东西来糟蹋么?"
老梁说:"怎么不怕?你得提防虫子爬进来,还得提防大黄蜂。大黄蜂这贼最恶,常常落在蜜蜂窝洞口,专干坏事。"
我不觉笑道:"噢!自然界也有侵略者。该怎么对付大黄蜂呢?"
老梁说:"赶!赶不走就打死它。要让它呆在那儿,会咬死蜜蜂的。"
我想起一个问题,就问:"一只蜜蜂能活多久?"
老梁说:"蜂王可以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
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想当年,我小时就是看了这篇之后无比的向往从化,想尝尝传说中的荔枝蜜到底是什么味。遗憾一直没能实现。这篇文章也是我所知道的除课本外第一篇正式的文章。那是因为,作者那无比高尚的姓名{:5_383:} 本帖最后由 pistazie 于 2011-8-5 21:56 编辑
我有一个朋友在从化养兔子,她的兔场在群山里,周围都是荔枝林。
据她说在那里能活到1万岁。
pistazie 发表于 2011-8-1 09: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有一个朋友在从化养兔子,她的兔场在群山里,周围都是荔枝林。
据她说在那里能活到1万岁。
等我喝了荔枝蜜,就回北京养鸡,天上人间算什么,白氏鸡场才给力{:5_350:} 勒白阿仁 发表于 2011-8-1 09: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等我喝了荔枝蜜,就回北京养鸡,天上人间算什么,白氏鸡场才给力
人家天上人间的1万二过夜,老白养的鸡要下金蛋才能跟别人拼一拼{:5_320:} 勒白阿仁 发表于 2011-8-1 08: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想当年,我小时就是看了这篇之后无比的向往从化,想尝尝传说中的荔枝蜜到底是什么味。遗憾一直没能实现。这 ...
好蜜!好蜂!好文章!{:5_318:} 杨朔(1913~1968),男,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后到延安,在中央党校三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十九兵团战地记者,1949年后随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入朝,回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常设书记处书记,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同时写了大量散文。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大多数出自《杨朔散文选》。杨朔是当今文坛一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的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 “文化大革命”中,杨朔遭到残酷折磨,于1968年8月3日含冤去世,终年58岁。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杨朔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杨朔的父亲杨清泉是清末秀才。杨朔幼承家教,7岁入小学读书,四五年级时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倍受师生赞赏。1927年去哈尔滨,在太古洋行作练习生、办事员,业余攻读英语,并受业于李仲都门下,研习中国古典诗文,曾在《国际协报》、《五日画报》发表旧体诗。他清高狂放,纵情诗酒,常与三位好友聚而豪饮,赋诗抒怀,号称“四酒徒”。 杨朔
“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他的诗人梦,“时常睡到半夜,忽然惊醒,耳边上轰隆轰隆响着敌人的过路坦克”,就象“从胸口碾过”,“心都碾碎了”。于苦闷中,他贪婪地阅读《铁流》、《毁灭》等书籍,接触中共地下党员金伯阳,“春风”“透进精神里了”。他针对日军建立伪满洲国,侵略、分裂中国的阴谋,有计划地选译美国作家赛珍珠描写中国的小说《大地》部分章节,登载于《大同日报》副刊,不久,被日军新闻检查机关勒令停载。1937年初,他被迫离开哈尔滨赴上海太古洋行工作,其间集资筹办北雁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北伐》等进步书籍。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太古洋行工作,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同年9月去武汉,与友人合资筹办文艺刊物《自由中国》和《光明周刊·战时号外》副刊,“不为盈利,而为唤起民众”。同年末,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1938年春,奔赴山西抗战前线。临汾失陷前辗转到广州。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奔赴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随八路军转战南北,写下许多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优秀作品,中篇小说《帕米尔高原的流脉》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42年春,杨朔奉命回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他从冀西出发,7月方至延安,会已开过,遂到延安文艺界协会,继续从事创作,后进中央党校学习。先后发表《月黑夜》、《大旗》、《霜天》、《麦子黄时》等短篇小说。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到宣化龙烟铁矿体验生活,创作了反映矿工斗争与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 1946年秋,杨朔以新华社随军记者身份随晋察冀野战军转战于华北各地,参加清风店、石家庄和平津战役,于戎马倥偬中写下大量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创作了反映华北解放战争的中篇小说《北线》。 建国初,杨朔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文艺部长,先后到东北和华南采访,创作反映解放军战士、杨朔
铁路工人抢修铁路事迹的中篇小说《北黑线》和《锦绣山河》。1950年12月,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写出大量战地报道,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荣获朝鲜人民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1954年调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任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到大西北及东南沿海等地采访,发表《西北旅途散记》、《石油城》等散文、通讯。 1956年后,先后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理事会秘书处中国书记、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秘书长等职,当选为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外事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创作大量反映亚非国家风貌和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的优秀散文作品,结集为《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生命泉》等。 1959年杨朔于百忙中抽暇回故乡访问,应邀在蓬莱阁上为家乡文化界人士作了讲学报告。此后他又写下了描写家乡胜景的《蓬莱仙境》、《海市》等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故乡山水、故乡人民的眷恋、热爱之情。 “文革”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7月底杨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绝。绝望中于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杨朔一生创作成就巨大,其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散文,充满革命激情,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含蓄,极富诗意,为建国后人们公认的第一流散文作品。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杨朔散文选》,再版《三千里江山》;翌年出版《杨朔短篇小说集》。 莫非古人与我暗合{:5_383:}
杨朔的香山红叶也很棒很棒 勒白阿仁 发表于 2011-8-1 13: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莫非古人与我暗合
杨朔的香山红叶也很棒很棒
杨朔的文笔确实十分精彩叫绝。。。
难怪他的好多散文都已编进了语文教学教程了呢~~~ 香菲儿 发表于 2011-8-1 14: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杨朔的文笔确实十分精彩叫绝。。。
难怪他的好多散文都已编进了语文教学教程了呢~~~
第一句话听着真舒服{:5_383:}谢谢谢谢
我就知道荔枝蜜,香山红叶好像是选修,别的就不知道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