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教学笔记之—- 学吟《我爱吟诵》一点心得 p3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2-4-30 20:13 编辑想想连自己都觉得奇怪,我明明可以独享吟诵为我和我的家人带来的莫大乐趣,为什么还要费心费力的把它写出来,还要费心费力的去教别人。我想应该不仅仅是爱好,更有一份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源于吟诵推广者们为挽救这门绝学所做的无私的巨大的努力。吟诵的传承任重而道远,对于今人来说,无论学与教我们都是先行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让大家一起来感受吟诵之美,感受中华古老文化所焕发的特有光芒。
周日的早晨一见到乐乐,乐乐就拿着这次课要学的两首诗跟我说:“爸爸说这首《风》诗写得太不好啦,他都会写!”我笑答:“哦?有这么简单吗?那你今天听我讲讲这首诗,然后再听听爸爸编的,比较一下到底是爸爸写得好,还是李峤写得好。”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都习惯于从字面上去解释一首诗歌,忽略了声韵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古时候的人是先吟诵然后把诗抄录下来的,所以中国的诗歌首先是一种声音,声韵表达了很重要的一些含义。只讲字面的意思,不探讨声韵方面的含义就不能体会到诗歌的真正意境。
上课的时候首先给孩子们讲明了汉语的四个声调在情感表达的时候是有意义的,并以“平安”(一声),“昂扬”(二声),“婉转”(三声),和“镇定”(四声)为例,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到。但是古人却很好的利用了这种旋律型的声调语言,发明了格律诗,不仅更好的表达了意境,更让一首诗像歌一样具有了旋律感,读起来就很美。 相反如果不注重运用四声的旋律,那么这个句子读起来就不美,比如“建设素质教育”。 这里还要提醒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也要注意这种旋律感哦。
讲诗之前,先大致介绍了一下这首诗的整体风格。句句咏“风”而不见“风”字,如猜谜一般。接着标注了吟诵时应拖长的字,以及应读短的入声字,然后按照平长仄短入声急的方法诵读了三遍,开始简单的声韵分析:
“第一句:解落三秋——叶。落是入声字,读音短促,那么落叶潇潇而下的感觉便出来了。注意“秋”字拉长,那么是谁这么能干,把整整一个秋天的叶子都吹落了呢?”
“是风!”
“第二句:能开——二月花——。 乐乐读一遍。好,早春的鲜花已经开始开放。 小豆再读一遍,注意把“开”字拉得再长些。 好,春风送暖,千朵万朵整个春天的花都开放了。一定要把“花”拉长,这时候你的眼中一定充满了盛开的鲜花。”
“第三句:过江——千尺浪。 注意把“江”字拉长,不长不足以说明江面的宽广,如何掀起千尺浪?”
“第四句:入竹万竿——斜(xia——)。斜在这里不读xie, 古时候的文读,如《论语》的论不读四声一样,这里做押韵。现在感受一下“入竹”两个入声字,读快以后什么感觉呢?”没指望孩子们能答出来,引导而已。“ 入竹读快以后,我们应该感觉到了风速。风速快,那么风力一定很大,“竿”和“斜”拉长念,那么万竿翠竹都被大风压得直不起腰了。”
“这首诗讲完了,你们都感觉到风的厉害了吧。”
孩子们都很兴奋,似乎还沉浸在大风中,感受着风的威力。
因为乐乐和小豆以前没有上过吟诵课,那么先通过声韵分析让他们感受了这首诗后,开始把简单的吟诵规则讲给了他们,并做了练习。
大致规则如下:
格律诗吟诵口诀(一):
一二声平三四仄 (指汉语四声)
入声规则很奇特 (读音短促)
平声吟长仄声短 (平声字拉长,仄声中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诗词曲押韵的字拖长回缓一些)
口诀(二)
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位须分明。(指五言七言诗的行字位,二四六位字适用口诀一)
依字行腔气息匀,节奏点上停一停。(依字形腔不倒字,根据规则掌握节奏)
教过几次课了,如果孩子们在我认为的可理解的情况下而没能理解,那么一定是我教课的问题。总结经验,这次孩子们掌握得非常好,讲第二首《渡汉江》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可以独立划分平仄,根据吟诵规则进行吟诵了。加上详尽的声韵分析,几个孩子和我一样完全融入了诗的意境当中,感受了短短的二十个字,诗人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原本担心,一次课孩子们要学这么多内容,再加上吟诵调儿他们是不是能接受。此外好听的吟诵调儿当歌唱比较简单,对于那种说唱之间,重词不重调儿的吟诵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都是不习惯的,而《风》和《渡汉江》的吟诵调儿便属于后者,所以更是感觉孩子们有可能听不惯。然而大出我所料,孩子们一遍遍的放录音,一遍遍的跟着学,尤其徐健顺老师的吟诵属于实力派功夫型的,规则相当清楚,无调儿的“诵”,加上有调儿的“吟”孩子们就学得更加起劲了。
吟诵是门很大也很有意思的学问,说简单不简单,但是说难也并不难,只要稍微用心去体会,便可以感受到,可以享受到。现在我们一家都成了吟诵爱好者,不仅林林跟着我学会了很多首吟诵,连林林爸都爱上了吟诵。很多地方戏曲来源于吟诵,可以说很多吟诵调儿就是简易版的戏曲,好学多了。林林爸认认真真的学了好几首,说是回国卡拉OK备用,既好玩还透着点文化。看着爷俩儿饭后对词,击节而咏的样子,真是其乐融融,太幸福了。做为个人爱好,我很满足了。
如幻 发表于 2011-11-22 13: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错,你不能独享这份美好。呵呵。徐老师要是独享,那咱們不知道还要摸索到什么时候!
拜读好文!
我很佩服你的,勇于担当。我尽力而为吧,实在是精神感召。 这么精彩的诗词分析,好好来听讲,相约每周来学。
感谢林林妈来分享经验,一年来你的执着让我感动
陈琴老师的6年素读课程安排,每学期才建议背50首唐诗。
你们每周1,2首,一年52周,几个小朋友慢慢能给妈妈写诗了,下次鹏鹏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妈妈更得泪流满面啊。 好文!耳目一新,很想学。请问楼主如何开始呢? luciahan 发表于 2011-11-23 13:2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耳目一新,很想学。请问楼主如何开始呢?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的,等有时间我想把自己学习的一些心得写一写,希望能够有所帮助。不过简而言之,吟诵是中国式的读书法,离不开读书。开始可以先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调儿听,再跟着学。然后找自己喜欢的词文再对照听对照学,慢慢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很多调儿开始可能听不惯,但是越听越好听,越有味道。声韵分析部分主要指的是诗词,掌握一些基本规则,用心体会就好了,像品茶一样,应该是一种情调,还是很有意思的。 huniuniu 发表于 2011-11-23 11: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精彩的诗词分析,好好来听讲,相约每周来学。
感谢林林妈来分享经验,一年来你的执着让我感动
陈琴老 ...
写诗不是什么难事,鹏鹏当时还真问过这个问题,被鹏鹏妈小小打击了一下,让我拨乱反正了,当然写好诗就难了。大班人少不是每周都上课,不过我会把一些基础知识分散在笔记里,算是扫盲。我也是初学者有很多东西要学没来得及学呢。不过有这份爱好,有这份热情,总会积少成多的。 谢谢你的回复!另外关于吟诵资料我给你发了封短信。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12-8 08:14 编辑
吟诵教学笔记之 《宿建德江》《登鹳雀楼》
2011/12/04
华裔子女在海外读书的大多成绩不错,我教的这几个孩子无一例外都非常优秀。他们不满足于教什么学什么,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 这首诗为什么只有五个字? 所有的唐诗都是四句话吗? 为什么这首诗的句子先一个逗号然后一个句号?……”如果只做赏析肯定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他们会一直问下去的。 于是这节课开始教了孩子们一些古诗的基本概念,内容多了一些,这里概括一下,也便于孩子们在家复习。
古体诗简单提及了一些不是近期要学的内容,格律诗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多,这节课只让孩子们明白了格律诗要压平声韵,并以五言古体《春晓》为例说明。为配合《宿建德江》的讲解,讲了格律诗中的一种模式:(—横线为平声,I 竖线为仄声)。上节课学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吟诵口诀只适用于格律诗。
这首诗的平仄划分让孩子们自己练了。 小豆学中文不到一年,规则掌握得很好,字也认识很多,只是没有汉语拼音的辅助,划分平仄就显得茫然了。这种现象对海外的孩子来讲应该比较普遍,即对汉语的四声不是很敏感,不过相信这个跳过级的小男孩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会很快赶上来的。
平仄划分: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 —I — I, 移舟泊烟渚,
I II — —。 日暮客愁新。
I I— — I, 野旷天低树,
— — I I —。 江清月近人。
*按照诗词格律首句应为 “— — — II” ,古人为追求声音的完美,即让声音富有旋律感把首句改为特格形式,“— — I — I”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为拉长音,黑体字为入声字)
1. 移舟——泊烟——渚: 一条小船飘飘荡荡的停泊在烟雾笼罩的沙洲旁。
2. 日暮客愁——新——:日落黄昏时旅人又增加了新愁。愁是一种延绵的情绪,不同于生气愤怒。
3. 野旷天低——树: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比较一下上节课学的“过江千尺浪”的“江”, 这里的“旷”字没有拉长,为什么也能感到原野的空旷呢? 因为“旷”是个开口音。
4. 江清——月近人——: 江水(清澈,清凉,清冷),冷意袭人,只有水中凄凉的冷月和旅人最亲近,更显旅人的孤独。
注意诗中的“恩”韵多有伤感的表达,如人之哭泣声。
此诗的后两句为对仗,给孩子们讲了一下对仗的特点:
1. 声韵平仄对立: 如此诗三四句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词性相同字不同:如此诗,并以“红”为例让孩子们自己找对应的字。
“黑?白?”
“粉?紫?绿?”
“可以,是不是绿字更富美感呢?诗的语言是最精炼的,任何写作都一样,应当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完整的意思。”
这节课同时做了《登鹳雀楼》声韵分析,以《我爱吟诵》的吟诵建议为主线,贯穿到每个句子当中,孩子们通过声音的表达很清楚的明白了,原来这首诗不是字面上理解的奋发向上的意思,而是感慨时光流逝,太阳落山,黄河不返,希望挽留美好的人生,因此登楼以眺望,而鹳雀楼只有三层,无法更上一层,与作者的雄心壮志形成鲜明对比。
两个小时的课还剩20分钟,孩子们复习了《老子》前二十章,小豆虽然没学过,但也跟下来了,不错,继续努力吧。
好好来听讲 如幻 发表于 2011-12-7 12: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每周都有好看的教学笔记!大讚!
有一点商榷,【并以“红”为例让孩子们自己找对应的字。
感谢勘误!其实每次授课对我来说也是学习,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把上面的错误改掉,留个完整版。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12-15 08:24 编辑
11-12-2011
因为上次课教了比较多的概念,所以这次课先给孩子们做复习。贪多嚼不烂,我们不着急。
复习完,让孩子们把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按“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划分了平仄,孩子们一下就找到了规律,即“同句相间,同联相对,邻联相粘”的原则,这个发现让他们很兴奋。又顺便讲了一下格律诗的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三句不押韵,一韵到底 ,都是平声韵。因为平声字读音的拉长,可以赋予这个字更多的含义。
孩子们的问题又来了:
“ 为什么不都押韵呢?”
“ 因为唐朝时的古人发现按照格律写出来的诗从声韵上比较,一定是富有旋律感的,是美的。 当然也可以都押韵不过那就不是格律诗了,听过费玉清的《千里之外》吗?对啦,改流行歌曲了。”
“ 只有唐朝人会写格律诗吗?”
“当然不,上节课你们不就开始练习写了吗?”
孩子们惊诧?!
“红对绿呀。我们按照学过的规则往上填字,填够五个字,就是对联了。比如红灯对绿柳, 不过我们可以把字的位置调换一下, 改成“灯红对柳绿”是不是更有新意? “
“ 那我可不可以蓝天对… 对黑土!” 佳佳抢答。
“蓝对黑,天对土 ,平平对仄仄,可以啊! 接着填,填够五个字,注意平仄规则。”
孩子们热情高涨,他们搜肠刮肚的寻找与蓝天黑土有关的字和词,最后写出了“ 蓝天飘白云,黑土睡棕虫。” 差一个字没对上声韵,但是对这几个不到十岁的海外孩子来说不容易了,我很满足,孩子们的情绪也影响了我,这节课上得非常开心。每个孩子都把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认认真真的抄写了一遍,非常爱惜的样子好可爱。 老师这节课以鼓励为主,下节课我们可以重新加工,修改完善。
该下课休息了,孩子们显然没有玩够这种文字游戏,乐乐抱来几本《脑筋急转弯》,人守一本,每个孩子轮流读一个问题,其他孩子猜, 不用大人管自己就学上中文了,我窃喜。
这节课按照教科书的进程学的是《鸟鸣涧》。首先讲了讲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了山水派诗人代表人物王维及其诗歌 的特色,划分了平仄,分清平长仄短入声急,然后孩子们跟我诵读了三遍,开始声韵分析:
《鸟鸣涧》如上一首的《宿建德江》为平起五言绝句:
“人闲——桂花——落,:闲静无人的空山,诗人悠闲的走在山路上,满树的桂花洋洋洒洒的飘落。„闲“ 字在这首诗里不可读短,读短了会是什么感觉呢?对,不是 „闲“是“忙“了。人在匆匆忙忙的时候是不会注意到细小的桂花从树上飘落的景象的。“花“的拉长以及短促的“落“字都很形象的展现了一幅电影画面。”
“夜静春山——空——。: „山“字拉长会感觉怎么样? 嗯,对,又高又大。 在延绵空旷的山谷中才会感觉更安静。注意“空“在拉长时,要把空鸣感吟诵出来。”
“月出惊山——鸟,:入声字在对诗词的理解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首诗只用了三个入声字,表明整体诗的意境是平稳祥和的。这里的两个入声字“月出”用得非常巧妙,给人以很强的顿挫感,如敲击一般,惊到了山鸟。如果月亮慢慢的出来,就应该是照山鸟,鸟儿也不会感到害怕了。当然月亮出来都会惊到山鸟可见平日山中的幽静,不同于我们城里的鸟。”
“时鸣——春涧中——。:鸟儿的鸣叫声在春天的山谷中伴着小溪的流水久久回荡。注意鸣和中在吟诵时的感觉。”
“这是一首很有特色的诗,静中有动,以动衬静,那几个词是以动衬静呢?”
“花落! 月出!时鸣!”
“通过这首诗你脑子里浮现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画呢?”
“有很高很大的山,有流水,有花,有小鸟叫还有月光!”
“是的,置身其中我们还能感觉到暖暖的春意,诗人悠闲的心情,沉浸在大自然中的那份暇意,很美的一首诗。”
课后的聚餐孩子们看到了真正的桂花,是撒在糯米藕上的,黄色细小的花瓣让孩子们惊讶原来桂花只有这么一点点大,闻起来却是那么的香,吃到嘴里也应是甜的。有句成语“国色天香”,这里的天香指的就是桂花,中国古时的人把它视为崇高,纯洁,友好,吉祥的象征。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古文诗词,琴棋书画,戏曲唱腔,传统医药饮食,民间风俗,社稷祭祀等等,我想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不管懂与不懂,爱与不爱都会在心底里留下一块烙印,无论走到哪里,哪怕天涯海角,一个汉字,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中国结都会在心中产生共鸣,都会默默的想,那个东西属于我。能够在海外教授孩子们学习吟诵,让孩子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我感觉还是很幸福的,这种幸福感源自于这种古老的乡音,虽然远在万里的异乡,却让我感到了与家乡的亲近,吟诵会永远与我相伴的。
吟诵教学笔记暂此歇笔,留给大家消化吸收的时间,也留给我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愿与大家多交流。
很佩服林林妈,写的真好。谢谢分享!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1-12-15 08:34 编辑
joy514321 发表于 2011-12-14 22: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佩服林林妈,写的真好。谢谢分享!
发完贴就跑,才发现字体好夸张。
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家长也把自己的学习心得贴出来,可以多交流,共同提高。 本帖最后由 huniuniu 于 2011-12-15 22:23 编辑
{:5_335:},是还没消化完
给感兴趣的妈妈加上陈琴老师给推荐的有关声律常识的书
王力 《诗词格律 》详尽论述平仄对仗,诗词的节奏和语法特点也讲得很具体浅白。
和《诗词格律概要》
启功的 《诗文声律论稿 》
朱光潜《诗论》
夏传才《诗词入门》
刘坡公 《学词百法》 huniuniu 发表于 2011-12-15 15: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还没消化完
给感兴趣的妈妈加上陈琴老师给推荐的有关声律常识的书
欢欢妈推荐的都是好书啊! 对于打基础的儿童来讲,《声律启蒙》也很重要。 其实基本的诗词格律挺简单的,上吟诵培训班的时候,徐健顺老师用20分钟就都讲明白了。 似乎听课的人都挺感慨,平平仄仄这辈子云里雾里的事儿,怎么这么简单就搞懂了。不知明年徐老师是否能来德国讲座,能来还是去听讲座吧,比我这儿絮絮叨叨的强百倍。
我也感慨,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自己小时候怎么就没人教呢?不过吟诵马上就要进入北京市的小学语文课堂了,所有的孩子每周要上一节吟诵课,相信这代孩子对中国古诗文的了解要比我们这代人强很多。 转一个老师上吟诵培训班后关于诗词格律方面的总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ee29950100w5hb.html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2-4-26 11:52 编辑
幼儿班吟诵教学笔记 《早发白帝城》
应阳阳妈之邀,上周末来到Mülheim an der Ruhr为那里的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吟诵教学。 孩子们最大的只有五岁。其实幼儿班的吟诵教学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尝试,那时只是诵读和教唱。古诗词的声韵分析没有想过,对我来说满肚子的理论知识都还没来得及消化,那么对于学前的幼儿就更难掌握了。但是在教唱的同时,我也明显的感到这种教法没有体现出吟诵的真正魅力,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汉语的博大精深。随着大小孩子的分班,我慢慢感受到声韵分析不仅适合于学龄班的孩子,幼儿班的孩子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领略到古诗词的美妙与奇妙。 就像音乐学习一样,没有年龄段之分,可分的是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古诗的题材很广泛,在选题时针对幼儿班的孩子,我首先选的是画面感强,情感不复杂的诗。因为很喜欢魏嘉瓚老先生的吟诵调儿,所以这次课锁定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在脑子里大概设计了一个框架。 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所以争取把诗讲得像一个故事,授课时的语言也要尽量生动,贴近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的接受能力。为了这一条,我在上课前把每句要讲解的诗都在脑子里过了好几遍,每过一遍都会去掉一些“大词”,同时设计一些能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场景,加深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 另外我考虑应该画有一幅与这首诗相关的画,让孩子们对那些还不理解的文字先从画面上有所感受,有利于后面的讲解。
开始上课了,先带着大家诵读了两遍,然后一边结合这首诗, 一边模仿金文的“山”“川”二字,画了一条河和几座山, 在河上游的山上画了一座带城垛的城,告诉孩子们这里是白帝城,河的下游也画了一座城---江陵。在白帝城的两旁画了几朵云彩,孩子们都很兴奋的告诉我在太阳刚刚出来或者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见过彩云。在河的上游画了一条小船就是诗里面说的“轻舟”, 山上的猿猴我不知道怎么画,林林跑上来帮忙,结果画成了猫。小朋友们都不知道猴子怎么叫,但是小猫小狗的声音模仿的都不错,始终不肯告诉我名字的漂亮小女孩儿还模仿了几声凶猛的狮子的叫声。 不管怎么样吧,这首诗的整体画面已经呈现出来了。
(画长线指位上应读长的平声字, 黑体字为读音短促的入声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第一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
早晨起床以后啊,李白就要跟白帝城招手说再见离开这里了。他站在小船上,抬头看建在高高山上的白帝城, 哇,彩云漫天,白帝城就像站在这些彩云中间一样。
设计1:问小朋友第一天去幼儿园跟爸爸妈妈说再见的时候是不是都会有些舍不得,所以这里的辞别的“辞”要读得长一些,表示不舍。
设计2:在拖长“云”和“间”的时候,用夸张的手势和语气展现漫天的彩云。
第二句: 千里江陵------一日还-------。
对照图画告诉孩子们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千里远,非常远的路途可是一天就到了, 终于到了,心情很放松。从声音上强调“陵”“还”的读长和“一日”的短促。
为什么能这么快呢? 我沿着画中的河从高到低指给孩子们看, 告诉孩子们白帝城的位置很高,江陵的位置比较低,那么就像我们在Spielplatz做滑梯一样,李白从白帝城“出溜”一下就滑到了江陵。
第三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
“声”的拉长,以及“不”的短促,体会这句诗的意境。
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
告诉孩子们这时的“轻舟”已不仅仅是一条小船,而是顺流而下一条流动的小船了。 随着“舟”字的拉长,我指着画中的小船在河中漂流。然后指着画面上高高低低的群山,让孩子们体会“重”“山”拉长后的感受。
整首诗讲完了,我相信这首诗已经完全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家长们也和我一样有了同样的感受,我们上学的时候其实完全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声韵分析的方法让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全新的感受。随后教大家用魏嘉瓚老先生的调儿吟了几遍,不出我所料,大家都非常喜欢。可惜家长们还没有听过《我爱吟诵》中的原声带,听过以后就会有感受:原来一首土里土气的小调儿竟是这么的好听。这种对比的感受也是我想达到的一个目的,就是《我爱吟诵》中有很多调儿都是非常好听的,如果我们没有长一双“专业的耳朵”,那么就要靠静心揣摩,体会吟诵的韵味与美妙。
课间孩子们去玩了,我又给家长们把格律诗的吟诵规则做了一番讲解,没多长时间家长们就学会了,又是一番感慨,既好玩又不难,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不用这种方法教呢?另外给家长们介绍了这首诗从声韵分析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完美组合,在一开一合之间,会让人感受到整首诗的轻快,跳跃与流畅。 这一点我没有给孩子们讲,现在想来又是误区,我完全可以不讲“ a,o"是开口音,“i , u ,ü”是闭口音这种理论上的东西,而是用肢体语言和语音去表现这种意境,孩子们是可以理解的。
幼儿班吟诵课的再次尝试,更加让我感到孩子们从小接受一些吟诵教育,对他们无论在母语语感的培养还是诗教的熏陶都是有很大好处的。也深深的感到凭我一己之力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吟诵的魅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长们都学起来,为自己也好,为孩子也好,潜心学就可以增加人的学养,增加语言的能力,是一件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 这个帖子好,关注和学习。 林林妈,上周日的再次相见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幸运的事!记得第一次接触吟诵是一年多前在小路家的餐馆里,你第一次把吟诵这个理念带给我们。不过说实话,那次大家的交流并没让我对吟诵有什么感觉。之后的课程也没能让我对它产生兴趣。但这次的课,一首早发白帝城,一首我从小熟识的诗却带给我不小的心灵震撼!你这一年多的坚持与努力我除了感动,更多的是敬佩!林林妈,谢谢你,没有让我和吟诵擦肩而过!
PS 当时你在讲解这首诗的时候,欣欣大部分时间在桌子下面钻来钻去,剩下时间在吃苹果。回家我给她复习的时候,讲到从白帝城到金陵城有千里,小船从上游到下游很快,一天就到了。她准确的说出了,一日还,一日的入声和还的长音很准确。讲到河两岸的猴子一直在叫,停不下来。她马上告诉我,啼不住,不字的短促控制的很好。当时的惊讶多于开心,这首诗她都有明白。 本帖最后由 家庭主妇 于 2012-4-26 17:13 编辑
nzyzk 发表于 2012-4-26 12: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林林妈,上周日的再次相见对我来说真是一件幸运的事!记得第一次接触吟诵是一年多前在小路家的餐馆里,你第 ...
其实我们上过徐健顺教授培训班的人都感受过心灵的震撼。记得当时问徐教授:“ 学问太大了,水平太差了,怎么教啊?” 当时徐教授在课上鼓励大家:“ 虽然不怎么样,但是不能不怎么样,要拿出勇气。”不过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掌握了一些规律后,感觉也没什么难的。
回想我们原来那个班我认为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太着急了,恨不能所有的孩子六岁前都要完成学习中文的大业,所以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 其实我们学过不少首诗,但是没有一首讲解过,充其量会背,可以说没有一首诗能让孩子们留下点印象。另外吟诵调儿大多不动听,虽然作了动员,但是很多人都没有坚持听下去,孩子们就更不爱听了。毕竟不是少儿歌曲。一直想给班上的家长们办个培训班的,可惜这个想法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没能够实现。以后有机会可以和大家多交流,或许徐教授会于今年来德国讲学,不知如幻那儿怎么安排。如果来的话我想安排杜塞有一站,让家长们有机会听听真正的大家是如何讲吟诵的。 上课画的图这里补一张,大概有个印象,这张画里的城画得太小了,凑合看吧,抛砖引玉。不过可以利用这张画延伸教孩子们继续认字: 比如“山”和“川”字, 中国的象形文字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也可以通过图中的景物对照诗词找字,这样念诗的时候脑子里的画又出来了,应该也有效果的。
家庭主妇 发表于 2012-4-26 15: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我们上过徐健顺教授培训班的人都感受过心灵的震撼。记得当时问徐教授:“ 学问太大了,水平太差了, ...
林林妈,上周日的讲座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班上其他家长们肯定也有同感。谢谢你专门为我们过来一趟。
陈琴老师的经典与人生书里也写道,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径》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 ... 我不是说他们不应该读十部诗集,我是说他们若不能仔仔细细读这些诗集,读了还不和没读一样!
教孩子,我们大人要先行。我的感觉是吟诵调一定要多听,自己听熟的东西也爱听,教孩子起来才更有信心。我们欢迎你随时来教孩子,我们先听你讲先学着,等徐老师来了,我们也对吟诵有点感觉了,听他的讲座可能才会更有收获。
xiaozhuzhu 发表于 2012-4-27 11: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林林妈,上周日的讲座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班上其他家长们肯定也有同感。谢谢你专门为我们过来一趟。
陈 ...
周日非常高兴又见到了原来班上的妈妈们,阳阳妈带两个孩子忙活这个班还做了那么多好吃的,我非常感动。
吟诵是古时文人读书时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 自娱性很强。悦己不是悦人的,所以吟诵调儿也是根据个人的理解和乐感产生的。《我爱吟诵》每首诗都配了几个不同的吟诵调儿,就是希望不同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吟诵调儿,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调儿,可以自己编。通过吟诵学习我深深的感到,人是有潜能的,自己都不知道的潜能,一旦被唤醒,会发觉很有意思。我那时候按照依字行腔的办法念儿歌,竟然能编出挺好听的调儿,当然没再去尝试的时候也就没什么感觉了。
当吟诵老师的好处就是可以迫使自己学习,其实《我爱吟诵》里的很多调儿开始我也不爱听,尤其陈少松老先生的调儿,那叫一个惨,惨不忍听,可是我还得听,因为我得教课,我得知道为什么这么惨的调儿会被业界高度评价。后来听明白了,那调儿和词完全配,他吟的是理解。我是非常喜欢教吟诵课的,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沉浸在诗文当中真的是一种享受。
吟诵是需要实践的,不实践永远体会不到这种乐趣,永远不会了解它亲近它。反正有机会大家一起学着玩儿吧,我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凑热闹呢。
早就想着写一篇关于听《我爱吟诵》音频资料的心得,总觉得自己水平不够,没资格乱讲,不过做为初学者,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家之言,目的只想多一个交流的机会,希望高手们多多指教。
吟诵作为一种自娱自乐型的读书方式,与唱歌是有区别的。不倒字是它的特征之一,也就是按照汉语四声的发音规则,把字放在不同的音阶上,形成一种调式。西方作曲法注重旋律,往往不管四声的走向出现倒字,因此人们往往听不懂唱的是什么词。 也因此吟诵调儿大多很“素”,重词不重调儿。 另外吟诵家与歌唱家的区别在于,吟诵家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真正好的吟诵调儿是建立在对词文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吟之耐人寻味,实为悦己;歌唱家更多注重的是表演,非有美妙的歌喉不得为之,是悦人的。吟诵课上老师讲得很清楚,听吟诵,尤其听老先生的吟诵一定要拨开云雾看清本质,从普通中听出不普通。 也因为个体差异,《我爱吟诵》中的每首诗词文赋都配了好几个调儿,目的是希望不同的人群找到各自适合的调式。
虽然上过几天吟诵培训班,对吟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是初次听《我爱吟诵》还是有些不习惯,前辈们的经验告诉我,精品多多,需要多听才能听出门道。开始我怕自己非专业的耳朵会漏掉精品,于是来了个通听,听了不久我开始做选择了,先去掉了一些我接受不了的调儿。
(待续未完) 学习了!这样教孩子们学诗词印象不深才怪呢。画中学,再加上吟,效果应该更为突出。谢谢林林妈辛苦码字分享!
对我爱吟诵的感受深有同感。细细品味,可以从中发现喜欢的调儿,感觉确实非常能衬托出诗词的意境和韵味。比普通的流行曲更耐听,更入人心。比如鸟鸣涧,一句“月出惊山鸟”,惊的短促和山的拖长拉高,鸟的腔音(姑且这么理解,有错请指正),总是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令人回味无穷。 (接上)
因为从小不喜欢京剧,所以首先删掉的是程滨老师的吟诵,程调儿很有特色,京戏味儿很浓,一首《渭城曲》,琴歌王子金蔚演绎得婉转动听,再听程滨老师的京剧版,差点没听出来是同一个调儿。不过程调儿实在是令人难忘,每当我拿起一首诗,程老师武生般咬牙较劲的那个调儿就会出现在脑海里,前一段林林读《风雪宿芙蓉山主人》,竟用了程调儿,虽然他听得并不多,又时隔了这么久,我暗自好笑,记忆深刻,挥之不去。不过现在自己吟诵的时候,时常会挪用这个调儿,把那浓郁的京戏腔去掉,其实还是朗朗上口,蛮有意思的。
被人广为接受的是陈琴老师的调儿,流畅,山歌般开阔,动听的吟诵调儿有很多,《诗经木瓜》是经典之一。《橘颂》《苏幕遮》《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陈琴老师有个人专辑,有些吟诵不在《我爱吟诵》中,喜欢的话可以买来单独听听。
徐健顺老师被称为“普通话新吟诵一代宗师”,方方面面的功底都很深厚,不管是自创还是演绎别人的吟诵都韵味十足,我相信很多人喜欢上吟诵是因为徐老师用吟诵的方法对诗文的充分演绎。当然想学好徐老师的调儿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我的心得是听足了再学他的调儿也就不难了。记得培训班刚开课的时候,徐老师说过一番话,大意是:真正想学好吟诵需要全方位的提升,需要丰富的学养,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调子,需要不断的实践揣摩,否则即使上过培训班,渐渐的也就沉淀为几首歌了。
徐老师的很多吟诵调儿都非常好听,耐听。唯独唐调儿在培训班时我不是很接受,感觉像低音鼓一样沉,当时奇怪这个调儿怎么那么被推崇。 后来学了试着变得轻快些,客串教过小班的孩子吟诵《大学》,只当变变调儿唱着玩。一日为朋友翻录吟诵资料,录的时候随便听了几首,以前我只听诗词吟诵的,这次听的是散文辑中的《论语》片段,不经意间发觉一个很熟悉的调儿,配着古琴,宁静安详,悠长深远,非常好听,仔细想想,这不是唐调儿吗?竟如此美妙!一直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实意义,但此时我却深刻的感受到这是何等的意境,身旁的老公似乎也听出点门道:“忘却红尘啊。”非常惭愧,闻之吟之不解之,还是静下心来好好修行吧。
(待续未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