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文单词频现西方媒体 领头龙描述中国地位
在过去一年的外媒涉华报道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为了能更加形象、夺人眼球地描述中国特有的现象,外媒的记者们在报道中掺杂“中式英语”,甚至在报道一些中国新闻时,创造了中国专属的英文词汇。外媒新发现
中国特色英文词
引外媒津津乐道
2010年,中式英语“ungelivable(不给力)”风靡网络,似乎标志着一个从“中国人背英语单词”到“中国人造英语单词”的跨越性时代拉开帷幕。《纽约时报》称此事“非常酷”。
过去那些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watch sister(表妹)”等中国式英语翻译弄得云里雾里的老外,开始慢慢觉得“中国制造”的英语“很有意思”。
据悉,由中国网民创造,又经外媒报道的中国特色英文词汇已经有27个。比如将chinese(中国人)与consumer(顾客)合成的单词“Chinsumer”,意指出国旅游时挥金如土的“中国购物狂”。“antizen”译为“蚁族”,是把“ant”蚂蚁,加上“izen”作为后缀,用来形容80后大学生低收入聚集的群体。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称,中国特色的英语词有趣而且贴切地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或者是表达了某种个人感情。中国网民造词的智慧不仅使英文有了特色,也使得汉语更加与时俱进。这种词汇方面的力量更多是来自民间,是一种所谓的中西结合。
与此同时,原先被人当做笑柄的“中式英语”如今正猛烈地冲击着英语词汇库。美国“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的报告显示,自1994年以来国际英语增加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到20%,超过任何其他来源。专家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正对世界文化形成强烈补充。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报道中国男多女少的现象时,将未婚男子“光棍”直接翻译为“guanggun”;美国《纽约客》描写中国大陆新一代时出现了一个词“愤青”(fenqing);诸如英国《卫报》等媒体还出现了描述“关系”的“guanxi”一词。
中国专属词
中国熊
China Bear
形容中国A股 吼声如四面楚歌
“中国熊”——这个最新词汇来源于英国《金融时报》对2011年A股的评价,它形象地描绘了2011年上半年让投资者感觉过于漫长的A股市场。
2011年一季度股市的走高,还让投资者和券商高喊向3500点进军,而二季度一个猛烈的回抽就让还来不及盘点的账面财富沦为黄粱一梦。沪综指下挫5.68%,近八成个股告负,中小盘股更是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有人评价A股已经成为赌徒和投机者的天堂。
“中国熊”的吼声犹如四面楚歌,割肉,还是不割肉,成为股民内心最大的纠结。
有外媒则用“中国熊”指代那些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走下坡路的人。美国《福布斯》杂志的文章称,中国经济一反悲观者的预测,达到约10%的增长率。许多公开上市的大公司一再打破悲观预测,一年又一年地从中国为股东们带来不俗的数字。
这些事实让“中国熊”们沮丧、不舒服。“中国熊”如今面临生存危机,多年来一再失算可能使他们对自己的信念产生怀疑。
“中国坞”
Chinawood
追赶好莱坞 中国电影仍需努力
在国内和海外市场,中国电影都面临好莱坞电影的激烈竞争。印度媒体别出心裁地用“中国坞”来指代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业。
2011年12月31日,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网站刊文称, 1997年之后,中国大陆电影业经历了一股新浪潮。作为宣传工具的电影被赋予人文主义色彩,同时也被商业化。这些努力使中国电影进军国际电影市场具备了正确的要素。2000年发行的功夫电影《卧虎藏龙》在国际上受到好评,获得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就所拍摄的电影数量和票房收入而言,中国的电影业居世界第三。许多中国电影公司也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中国电影人还模仿好莱坞的电影制作风格和主题,并在其中融入中国文化和历史题材,如《功夫》等电影。
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电影业,对其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即使政府和电影业共同努力,中国电影仍无法取得所期望的那种成功。
2011年在中国票房收入最高的5部电影中,有4部是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2》等以中国传统为题材的美国电影令中国艺术家和学者恼怒,他们认为这些电影“劫持了中国文化”。印媒的文章指出,他们不应恼怒,而应研究一下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美国电影为何比同题材的中国电影拍得更好。
缺乏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字幕障碍、推广不力以及题材单一是中国电影无法在国内外走红的原因。国际上知名的中国电影明星正出现断层,使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推广更加困难。“中国坞”要达到与好莱坞同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领头龙
Leading Dragon
中国提供推动力 发动全世界经济
2011年11月24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特意用了一个在英语中极不常见的词汇“领头龙”(leading dragon)来表述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
这篇题为“中国,世界经济领头龙”的文章说,无论我们是否即将迎来“亚洲世纪”,有一件事很明显:全球经济的地理中心已经显著地发生了转移。如今,中国处于前沿和中心位置,而其发挥的领头龙作用也有益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
目前,全世界急需增长发动机。幸运的是,通过持续制定强有力且务实的经济政策,中国能够提供这种推动力。
文章指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出口份额占全球的9.6%,紧随其后的是德国、美国和日本。以当前美元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均收入为4400美元,已经成为一个中高收入国家。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为全世界之最。
到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大约可以达到美国的 50%。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是美国的两倍。而以市场汇率计算,20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至少能与美国持平。
裸现象
Naked Phenomen
中国“裸”词汇 代表时代新思潮
“裸婚”、“裸考”、“裸辞”……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各种“裸”现象,自然会吸引大量外媒的关注。美国《基督教箴言报》的报道开头就提醒读者们称,“这些有‘裸’字的新闻标题吸引了大量读者,我希望当你点击阅读之后不会失望地发现,内容其实跟不穿衣服毫无关系。”
该报介绍说,“裸婚”指的是尽管新郎不像传统意义上那样有房有车,但新娘仍然与之成婚。“裸婚”不仅是中国房价高的无奈,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男女平等独立的体现。 “裸辞”指的是人们还没找到下一份工作就把当前工作辞掉,这种曾经的非常之举现在在都市年轻人中兴起。在新的中国俚语中,学生们参加“裸考”,这代表他们没有进行任何复习,彰显着自信和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文章评论称,这些“裸”词汇代表着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国青年中逐渐兴起一股时代思潮,一种鼓励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时代精神。如果“裸”现象真的普及,将意味着中国社会的重大改变。
“北京镑”
Peking Pound
英国百货公司 就像“中国大市场”
2011年年初,由于中国顾客消费能力很强,英国媒体基于“英镑”的概念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北京镑”,即为中国人所花的英镑。英国《每日邮报》称,“北京镑”所消费的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预计将会占整个奢侈品行业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为了迎接中国顾客,伦敦的不少商店已经雇佣了会说普通话的店员,帮助顾客挑选商品、付款。伦敦最著名的百货公司之一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开通使用中国银联卡,更是促进了中国游客的消费。由于中国顾客太多,有目击者称,现场就像是个“中国大市场”。
零售业分析师乔纳森·德梅洛说,中国人已经取代了俄罗斯人和阿拉伯人,成为英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最大买家。
德梅洛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让奢侈品行业看到了一个新的巨大市场,但是由于进口商品的税率较高,奢侈品在中国国内的售价比在英国贵了20%至30%。在过去2年中,英镑对人民币的汇率跌了30%左右,这更让中国顾客消费欲望大涨。 中国贡献的主要都是些和谐词汇: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 诸如此类的。
比如这个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Chinese socialism, follow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free our minds, persist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pursue development in a scientific way,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strive for new success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记得最清的是ML。 混过的倆公司大老板都喜欢拿中文里的“危机”这个词说事儿,鼓励大家从经济危机里头寻找机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