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歌
轻轻歌2005-3-12
“Nothing i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ought know by now how much I love you ...
动听的老歌,熟悉的老歌。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是当时我们那个高中里比较前卫的英语老师放给我们的。当时我们都15岁左右,每天只知道听老师话,完成父母的心愿,仿佛被关在笼子里的一群鸡,全不知鸡笼外是副什么摸样,好象也并不着急知道,总觉得自己还小,外面属于大人,属于长大后的自己,那色彩斑斓,不可预测的将来,我们还还来日方长着呢。。。
那陪伴自己长大的老歌们呀,你们是不是也会有一天苍老呢。
我记得当时听这首歌的时候,是在学校的听力室里,我们当时在学校风头很键的小英语老师冬天里穿个裙子,留个淑女长头,常常拿一些美国乡村歌曲,流行音乐熏陶我们。而我们,起码我,是什么也听不出来的,还好象在练听力,费力捕捉着飞逝在音乐里的英语单词。记得听完这首歌的时候,我们就下课了,大多数人都默默地走在听不懂大多数单词的尴尬里,我作潇洒状地跟一个并排出来,比较活跃的小男生说:“反正是关于我爱你的。”那男孩儿也回应地笑笑,那表情,我还清楚地记得,是微微尴尬,但很轻松的,仿佛告诉我:没关系,我们还小,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听懂的,会全听懂的。
仿佛人变为成年人后会非常能干,复杂,精彩,把玩世界,不由分说。
今天,到了再听老歌,无比怀念的年龄,再不尴尬,再不期待,再不年少,再不拿歌练听力了。但歌声给我美好的回忆,逝去的青春印象,时间点点,还是让我觉得是那么幸福。尽管这幸福里,绝不纯正,有杂质,但笼统而言,罩在音乐里地笼统而言,我还是开心,并感激生命的。
这一定就是音乐的力量,把我们拉住,让我们不想离开人世的力量。
美好,还是一定存在的,而我们活着,一定也是值得的。起码我是这么认为。
我写日记,然后让朋友看,问他们我是不是值得坚持,值得写。
其实不用问,什么叫值得? 值什么?什么又值得呢?为人类留宝藏值得,为国家指方向值得,还是为宇宙留声音值得呢?值什么呢?值美好,值珍贵,还是值钱,值用途呢?
如果所有值得都是风一样短暂,那,那,。。。。
所以还是别去想值得了吧,因为如果想,就永远都想不出来了。所以还是忘了最终目标享受在手的每分钟吧,比如正听歌的我的现在。
真是让人有些烦心。
有朋友还说我:写作文别光顾自己的感受,应该想着你的读者。可是我觉得,人心肉长,大家都是一样的呀,想着自己和想着别人有什么不同呢?
你会说我:你这家伙,真固执。朋友,我觉得不是我固执,你觉得难道不是么,除了信教的那些朋友,我们大家的喜怒哀乐难道不一样么?功名利禄,爱恨情愁,清风过眼,归尘归土,我们,怎么能有不同呢?其实要真有不同,说不定生活还真能更让人惊奇些。
昨天图便宜,从土店买了3个芒果,今天一尝都坏了,真郁闷。难怪曾经我向一个老柏林华女人推荐土店买菜便宜的时候她很不屑一顾,我当时还心里烦她怎么这么酸,现在看来,她挺对的。由此总结,世人应该永远互相理解,包容万有,因为,人还是都没什么区别的。
标题那样儿,结尾这样儿,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弄的。
托福
2005-3-11上周去柏林考了托福考试,考前紧张的不行,因为几乎没复习,大敌压境,要打无准备的仗了。
柏林冷风肆虐,路上行人缩脖子围围巾,个个裹着心事往四面八方向冲。我也会入其中一列,戴帽子提提包,按图索骥,找到了准备收容我3小时的高楼大厦,摘下帽子,弄齐头发,立即享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温暖。想,就算考试不过,享受享受这美好的大楼也好歹对得起那很多欧元的考试费了。
这幢大楼没什么异常,一切都很好,温和,明亮,和谐,友善,翠枝绿叶,电梯丁冬,金属的指示牌告诉我托福考试在2楼。
接待我们的是个小女人,不,小女孩儿。介绍事项,填表,锁衣服,照相,一切都如同前天晚上在网上看到的帖子里写的在进行,仿佛远处有统一导演在指挥。如今信息太发达,万事不出你所料,没了惊喜意外,但也没了不知情的心焦。
就这样地坐在了电脑前。考官出来了,当然是你耳朵里听到的考官,循循善诱,声音不偏不依,音色适中。再不会有让你眼前一亮的漂亮女监考;矮个男老师;声音象鸭子一样的讨厌鬼,或嘴唇涂得象吃血的大恶心;也不会象我们初中教导主任给我们客串监考的时候,打扮那样得体的一位中年女教师,就那样地把椅子坐反,一屁股摔到了地上,逗得我们想笑但怯于师威,干憋着没笑出来。
这儿绝对不允许那样的事情发生,因为据数据显示,人性化监考制度使全球考生托福成绩平均受影响12个百分点,并因考场的不同影响公平公正原则,遭到世界托福大会一致否决,同时也为顺应时代潮流,购进了一批电脑,研制了一批软件,从此改造了托福人群行为方式,再不用临考前削尖一批hb铅笔,并抽空苦练字体美丽了。
如今的机考,我很喜欢。因为你可以控制间隙,每部分之间的休息由自己决定,如果想扭脖子转筋,可以拖延示范的时间,假装自己不会用电脑。当然如果你真不会用电脑肯定不会去考的,看示范只是为了万无一失。信息时代,数据如潮涌,但丢失也退潮一般干净啊,万一点错哪个穴位,100欧元就白交了。
在机前呆到从容以后,我还是傻了一点,不知道右上角显示的是你作题的进度,结果着急忙慌,又没有左临右舍可参观,出了一些汗,莽撞了几道题,直到发现它才静下来。
总之,考完觉得,不出意外,大家肯定都能够大学的要求。托福不是想选拔人才,而是看你够不够在国外上英语课的基本要求。而你真考肯定还能比做模拟弄的好,因为精神和情感都更集中。
唯一一点,就是听力里的那些场景图片里,老师同学,还都穿着80年代的衣服。所以由此看来,美国的考试制作者们并不是绞尽脑汁,与时俱进地想刁难世界人民,他们用自己长此以往的懒惰和善良便宜着那些几乎把题库都背下来的热爱英语的人们。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