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曹娥碑贴》
读中学的时候,和一位姓朱的语文老师颇为相得。朱老师是绍兴人,写得一手漂亮的隶书。他是个聪明人,直接把字写在厚厚的铅画纸上,纸的四边,用秃笔沾绿色水粉颜料,拓出花纹边框,于是省却了裱褙的麻烦;写的书法,看上去格外漂亮,讨字的人甚众。我极羡慕,因此也想学隶书,蒙朱老师慷慨,把他所藏的《曹娥碑贴》借了给我,同时奉送相关故事一则。原来朱老师小时候遵父嘱去买米,看见这本《曹娥碑贴》,爱不释手,把买米的钱用来买贴,自然为此挨了父亲一顿胖揍。我看到的《曹娥碑贴》,装帧得很好,丝绸包的封面,拓片有十六开纸大小,连成一体。字是隶书,不知何人所写。字中殊无古意,倒是文雅细腻,想必不是汉唐古人所书。世传王曦之书《曹娥碑》,最是有名,据说流传至今,但是没有见过。我看到的这个隶书碑拓本,原碑是否还在,也不好说。好在上虞甚近,得空可以去寻访。朱老师的碑帖,甚是珍贵,临了两月不到,就原贴奉还,贴中大意,无论是文还是字,领略都浅。这本贴,也一直没有出版,所以无从再看。
曹娥故事,知者甚多。其父曹盱,是个鼓琴跳舞的专业巫师,公元143年端午,在船上跳舞迎神,迎的据说是伍子胥,却不慎掉落江中,不见踪影。曹娥年方十四,父死心伤,在江边哭了十七天之久。哭了以后还不算,竟然纵身投江,五日以后,和其父亲的尸身一起浮上江面。后来圣人出身的度尚当了上虞的官,听到曹娥事迹,立即决定立碑表彰。当时一个叫邯郸淳的年轻人,才思敏捷,于是立就曹娥碑文:“翩翩孝女,载沉载浮;或泊诸洲,或在中流,或趋湍濑,或还波涛。”把曹娥投江以后,漂浮在水中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曹娥碑出名,靠的不是曹娥孝行,却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说的是蔡邕借着月光,叹曹娥碑为奇文,索笔在碑的后面写了“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见了,要索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只有主薄杨修对为 “绝妙好辞”四字评语。这是一个字谜,比如黄娟乃有色之丝,所以为“绝”字;幼妇为少女,即“妙”字;云云。其实这段故事,八成是文人编造出来哄自己的,只是编造得有趣,所以还是信以为真的好。曹娥碑因此出名,曹娥也跟着出名。
中国古代,一向是圣人的天下;圣人喜欢大肆宣扬孝行,二十四孝故事让人毛骨悚然。仔细想想,其实孝行只是一个比喻和衬托,比的是忠君思想。但是参不透圣人真实意图的人,就会做点曹娥这样特别执着的事情。刘向《说苑·建本》说: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说白了,就是很多圣人尽孝,只是要博个好名声而已,这就透着孝的虚伪性。所以不能上圣人的当,只须将尽孝,作为本份就好。
朱老师买米的钱买了贴,被老父胖打,他的谈笑之间,显得这事有趣;我们以前也挨父母打,轻则用竹尺,重则用棍棒,现在已是家中谈笑之资。谈笑之间,亲情融融,自然把孝也包容在里面。这个道理很象临贴,父母是贴,孩子是临摹的字,字由贴生,所以容不得背离其宗。即使日后自成一体,总要想想临过的贴,尊重有加。但是一辈子只是临帖,恐怕就长不大,至于为贴而殉,就有点迂阔了。所以临《曹娥碑贴》,还是不苟同贴中内容的好。
[ Last edited by 南腔北调 on 2005-3-17 at 09:58 ] 读!
请问尊驾和老冷师如何称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