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 发表于 2012-7-15 04:45

论坛中职业狗粮的由来

民性批判发源于明治时期日本为了向西方学习,批判民族劣根性,进行国民性反省。福泽谕吉通过日本文明和西洋文明的对比,对日本国民性进行了严厉批判:“日本人自古以来,就不重视自己的地位,只知趋炎附势,企图依靠他人谋求权势,否则,就取而 代之,步前人的后尘,即所谓‘以暴易暴’,真是卑鄙已极,这与西洋人独立自主的精神相比,确有天壤之别。”梁启超受此启发提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特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梁启超强调创造新的国民性是“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梁启超更是在《呵旁观者文》、《新民议》和《论中国国民之品格》等文章中,明确的把中国的悲剧归结为国民性的问题。留日学生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浙江潮》、《国民日日报》等报章杂志,深入揭露、批判了奴隶性、自私、虚伪等种种中国国民劣根性的表现,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几千年来逐步形成的汉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简言之汉族的国民性和汉文化,有加以深刻反思、批判的必要。比如陈独秀强调“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宣称:“汉字不废,中国必亡”、“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还有诸如“盖家也者,为万恶之首”“中国现代社会,万恶之源,都在家庭制度”的提议“要治万恶之本,要人人得自由和平等,要人人摆脱苦难,要人人施博爱之情,故家不可不毁。”毁家的可行方式,就是“不婚”,“人人所能行者,则不婚是也”。康有为、唐才常还主张与白种人通婚,争取一百年内,华人都由黄种人变成白种人。
在清末民初的混乱局势和西方思想影响下,出现了造国族、造国民、造国语、造新文化的中华民族、汉字拉丁化、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进行中西国民性比较时,无原则地美化西方,对国人则贬抑过甚,“一棒打死”导致了新的国民自卑心理以及民族虚无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后来也因国民性改造方式分裂了。李大钊、陈独秀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手段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胡适仍然坚持其自由主义的改造立场;鲁迅兄弟则以文学形式解剖、批判中国陈旧的魂灵。随着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故去,国人汉文化素养的递减,对民族文化的自卑、自贱却不断递增,对民族文化精神之无端的自卑、自贱、自虐、自戕的现象,俯拾即是,触目即是。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觉得汉民族什么都不如别的民族,百分之百不如人,从而产生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并导致诸如胡适、陈独秀、陈序经的"全盘西化"的结论,以及逆向种族主义。
在文化上,清朝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能够完全改变汉文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例如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唐装、旗袍等旗人服装(原来是由满族的骑马褂演变而来),而清朝男子留辫子(和剃发令的颁布和严格实施有关);中国的乐器音律由原来的风雅清幽转变为喜庆热闹,之前多使用古筝、琵琶等民族管弦乐器,到了清朝则大肆使用唢呐、锣鼓等音色响亮的吹奏、打击乐器;同样建筑风格也发生巨大变化,原来的飞檐变得更加翘高,屋檐更加朝里,曲折度增加,笔直度缩短,由原来自然写意的风格转变为富丽堂皇;装饰物从原来的比较多用自然纹理和植物,转变为更加倾向于碉龙碉凤或者历史典故。故清朝造成传统汉人服饰、音乐、建筑文化的极大改变,并且影响至今。而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文化(特别是唐代)的精髓,而这些在中国本土却很少能再看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坛中职业狗粮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