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主制度发源于西欧?--中世纪西欧多元政治的形成及发展
本帖最后由 看世界变迁 于 2012-7-23 01:56 编辑中世纪西欧多元政治的形成及发展
【内容提要】因西欧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使西欧中世纪自一开始就未能建立起东方式的一元化政治制度,而是形成了多种政治势力相互制约的多元化政治制度。随着封建 文明的发展,西欧多元政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多种封建势力相互制约的领主政治; 国王与议会代表进行联合专政的等级君主制政治;建立在双重阶级基础、双重经济基础上的君主专制政治。
在东西方社会历史的比较研究中,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具有多元性特点的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会首先在西欧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欧封建社会就是多元化的组合,尤其是在政治制度方面,东方社会包括东欧国家在内,大多建立的是一元化的地主 阶级专政的君主专制政治,而西欧自始至终都存在着多种政治势力。在西欧中世纪这种 多元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自然更容易产生多元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那么,为什么 在中世纪西欧会产生多元的政治制度,这种多元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什么 样的不同表现呢?本文试图论述这一方面的问题.
一
东方诸文明社会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都毫无例外地建立了一元化的君主专制政治。这种政治的主要特征是:有由国家给养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强大的常备军,国王(或皇帝) 以此为工具控制着全国的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大权。纵观东方历史发展,不难发 现,这种政治的建立与土地国有(或王有)是紧密相关的。中国、印度、伊斯兰国家等都 实行土地国有制,国王享有最高土地所有权。以土地国有为纽带向全国征收的巨额赋税 收入则成为君主专制政治有力的经济支柱。这种政治的建立与古代历史传统也密切相关。土地国有制和土地国有观念在上古既已形成,如埃及古王国国王便是全国土地的最高 所有者,有权向全国土地课税;中国在西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就已 形成。靠国家给养的官僚机构和常备军在上古随着国王专制政治的形成也已出现。东方中世纪一元化的君主专制政治实际上是古代一元化的国王专制政治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在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未能建立起一元化的君主专制政治呢?我认为这是由西欧中世纪特殊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一是,日耳曼人在迁徙过程中使西罗马帝国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以致在国家管理方 面没有任何文明的传统可以继承。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在上古文明向中世纪 文明过渡时期,“欧亚大陆其他地区的文明,或是免遭侵略(如印度南方和中国南方), 或是击退了入侵者(如拜占廷和波斯),或是遭受侵略,但却幸存下来(如中国北方和印 度北方)。唯独在西方,古典文明被砸得粉碎,无法复原。”恩格斯也说:西欧“中 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 ,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 残破不全而失掉了文明的城市。”我并不认为上古所有文明的传统都被毁,至少如 恩格斯所说基督教组织保留了下来,另外隶农制的剥削方式也对中世纪农奴制的形成产 生影响。但帝国的政治制度、国家管理方面的确被砸得粉碎。正因为西欧没有古代的传 统可以继承,所以它也就不可能象东方那样顺理成章地建立起一元化的君主专制政治。
二是,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日耳曼人本身文化的落后,决定了他们难以建立起 有效的统治。日耳曼人在迁徙之前尚未进入文明社会,还处在无政府的氏族部落解体时 期,没有文化艺术,甚至没有掌握文字这一治理国家最基本的工具,在罗马人眼里是“ 蛮族”。像这样文化落后的民族能治理国家是难以想象的。早期日耳曼人国家规模都很 小,存在时间不长,疆域变化不定,社会毫无秩序,就是证明。西方学者认为公元496 年克洛维受洗和597年肯特的艾塞尔伯特受洗,标志着西欧新纪元的真正开端,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这意味着日耳曼人贵族的军事武装同天主教会组织的结合。天主 教会组织参与国家管理,使西欧社会走上了秩序化的道路。教会神职人员帮助法兰克王 国起草文件、教化民众、巩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等,使法兰克王 国迅速壮大成为西欧第一大国。在查理曼统治时期,这种合作进入更广泛的领域,并且 制度化。在查理曼宫廷,主教与军事贵族并重,主教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参与法律的 修订,参与地方巡视,甚至参与军事指挥和财政管理。在地方,主教、修道院长有着同 伯爵等相类似的地方行政权。查理曼还用法律的形式规定凡是驯服于帝国的人都必须信 基督,如不信基督或不服从教会法规的人都要处死等。在查理曼时期,可以说教会组织 已成为了国家统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担负了文官系统的工作。并且, 这种合作成为一种传统,后在欧洲各地被推广。
日耳曼人军事贵族同天主教会组织结合,建立了新型的社会秩序。但两者在结合过程 中又未完全同一化,或是一方完全控制另一方,而是保持着相对的独立。首先在地域和 组织上就未同一。教会组织参与了国家管理,但教会组织本身从来不曾属于国家政权组 织系统之列,而是始终属于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教权系统。教会组织的中心所在地罗马 始终是在日耳曼人国家政权范围之外。其次,日耳曼人国家范围内的天主教会拥有不受 国家权力干涉的特权,如教会财产免税,教会享有不受国家官员或法官巡查土地、巡讯 居民的特权,有向它领地上的自由居民征收捐税、贡赋以及司法审判的特权,教会神职 人员犯法只能由主教按教会法规审理,等等。这样使得教会组织自然成了独立于国家权 利组织之外的另一种权利组织,并且利用其文化上的优势垄断了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文化 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
三是,日耳曼人国家自一开始便未能建立起土地国有政策。日耳曼人的军事力量源于 部落制解体时期的亲兵制,首领遇有战事临时召集部下组成军队,且战士都是自备武器 粮草,因而在分配胜利果实时自然也按亲兵制传统,将士按等级、功劳不同人手有一份 。征服过程中最主要的战利品——土地,除国王领有的大头外,其余均划成条块分封于 将士。即使不再对外征服新的土地,但为了抵御外族的入侵或是镇压内地暴乱等,国王 也须不时地以分封土地来换取部下的效忠。这样在日耳曼人国家就兴起了一批拥有大量 土地的军事贵族。为了获得教会的支持,国王也同样分封教会以大量地产。因而,可以 说,这些日耳曼人国家自一开始便未能确立土地国有制度,自然从一开始便未能建立起 基于土地国有基础上的全国范围内的赋税制度。当墨洛温王朝的统治者翻到了保存于城 市档案中的罗马土地丈量册时,曾想恢复罗马的课税制度,但一是“它的征税机构十分 复杂,以致法兰克人不能理解”,二是遭到贵族们的反对难以执行,契尔柏立克只好把 土地簿册付之一炬。因不能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赋税制度,使国家经济收入受到很 大限制,因而,所谓国家的经济来源实际上只基于王室领土。国王正如俗语所说,是“ 吃着穿着自己的东西”的。
土地分封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收入,而且分割了国家的权力。因为“土地所有权,不仅提供了庄稼、水果、葡萄、木材及其它物质资源;它也提供了农奴作为这些庄园的 耕种者。那领有三十所庄园的主教或住持,就是领有三十个村庄的人口的人。”尤 其是“特恩权”的发展,使地方封建主名正言顺地拥有了在自己领地上的财政、行政、 司法等全权。因而以国王为核心的国家权力行使的范围是有限的,并且因分封制的发展 而日益受到限制。国王的权力实际上只在王室直属领地才是行之有效的。
因而,这些日耳曼人国家实际上自一开始便未能建立起对全国范围内的真正统治,地 方封建主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都有比较强的独立性,并且这种独立性随着王室直属领 地的缩小和自身领地的扩大而增强。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王室领地在西欧大陆占绝 对优势的局面便成为过去。因而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分裂,西欧大陆便进入了封建割据、 诸侯纷争的局面。在这种纷乱的局面里,总的来讲有三种政治势力:封建君主、封建诸 侯和教会贵族。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又彼此独立、相互制约。这样一种政治局 面的出现,标志着中世纪西欧多元政治的形成。
二
在西欧早期的政治舞台上出现的封建君主、封建诸侯和教会贵族三种政治势力相互依 存、相互制约的政治局面,可概括为领主政治。这种政治制度是随着土地分封而形成的 ,君主把土地分封给各级诸侯、教会,一些大的诸侯也把土地的一部分分封给更小的封 建主或地方教会,这样在封建主内部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等级秩序,最高的是君主,依 次是公、侯、伯、子、男,最低的是骑士,神职里面则有大主教、主教、神父等,越往 上人数越少,越往下人数越多,由此,也有人把它称为等级君主制,或形象地称为封建 的等级金字塔。但这并不等于说等级越高的权利就越大,等级越低的权利就越小,实际 权利的大小是与直接控制的土地面积成正比的。
这种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谁领有这块土地谁就拥有在这块土地上的各种权力。君主贵 为一国之君,但实际上权力非常有限,只能在自己的直属领地里享有行政、征税、组建 军队、发行货币等权力,而不能干涉各封建诸侯、教会主教等领地内的事务。各封建诸 侯,虽名义上要服从君主,向君主效忠,为君主服骑兵役,但在自己的领地里则是至高 无上的统治者,拥有行政、司法、财政等各方面的权力,尤其是当君主势力弱小时,各 封建诸侯更是我行我素,相互争霸,甚至挟持君主以获取赎金。各地教会、修道院虽是 宗教机构,但也拥有大量的土地,教会主教、修道院院长则拥有领地上的各种权力,且 他们无须向君主效忠,要效忠的是罗马教皇。因而在封建化完成初期阶段的西欧,其明 显的特征是:王权弱小,地方割据势力林立。尤其是随着王室土地日益被分封出去,而 一些地方封建主的土地则因联姻、继承等方式日益集中,往往会出现君主的势力要弱于 一些地方大封建主的势力的现象。如法国在卡佩王朝初期,王室领地只占有以巴黎和奥 尔良为中心的南北狭长的一块地带,被包围在地方大封建主的领地之中,被人们形象地 称之为“法兰西岛”。尤其是到12世纪中后期的安茹伯爵(又是英国金雀花王朝国王), 拥有安茹、屠棱、普瓦都、诺曼底、阿奎丹等众多领地,比法国王室领地大了六倍。
这种领主政治,权力分散,没有政治中心,各级领主都生活于自己的庄园里,连国王 也“没有固定首都”,国王临时驻地“就是政府所在地,因为他的官吏、随从、服务者 、卫兵和家奴的整个队伍,是跟他一起从一个庄园移动到另外一个庄园去的。”但 这种政治状况随着城市的兴起而逐渐被改观。
三
10~11世纪,城市在西欧普遍兴起。随着城市的发展,兴起了市民阶级,市民支持王 权反对地方贵族,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使领主政治向等级君主制政治发展。
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但也和各 级封建领主之间的激烈竞争密切相关,各封建领主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都想方设 法吸引外地的手工业艺人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上聚居,“例如,轻的规定的课税、宽大 的司法、像道路桥梁等等的地方建设、茅舍地基、园地和市场货摊。”于是许多手 工业艺人纷纷逃离自己的领主而去到其它领主的城堡或教堂附近,或是交叉路口营生, 形成城市。
封建领主们之所以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是因为看到了城市的经济价值,把城市看作是 聚敛财富的对象。因而,早期的城市市民——逃离了自己领主的手工业艺人,尽管逃离 了原来的封建主,但并没有逃脱封建剥削,仍“生活在一种从属的处境里……并且通常 不得不屈服于许多彼此敌对的主人,如主教、方丈、伯爵、政府首长或封建领主的统治 之下。”领主们的随意掠夺,加上各地独立的财政规章、交通的混乱、货币的不统 一、关卡的林立等,都阻碍了城市贸易的发展与作坊的活动。因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市 民数量的增长和财富的增加,也日益增长了反封建的要求和对自由的需要。于是在12、 13世纪,市民们纷纷建立各种组织,积极展开了反封建的城市自治运动。市民们“利用 他们敌人的不和,在一处地方联合小的贵族去反对大的贵族,在另一处地方联合教会或 王权去反对封建制度,而在另一个地方则联合封建制度去反对教会。他们因封建势力的 贪婪而得到好处,从后者购得了自由的特许状。”一般来讲,城市市民主要联合的 对象是王权,因为发展商品经济需要统一的政治环境、安全的交通、统一的货币和市场等,这与加强王权是相一致的;还因为国王颁发的特权证书和自由证书更具有法律的效力。
随着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各地城市都取得了程度不同的自治权,这就打破了原西欧 多元政治的格局。一是使市民阶级也成为多元政治中的一元;二是改变了原封建君主、 封建诸侯和教会贵族之间的权力均势。尽管各地城市所取得的自治权利大小不同,但这 些城市一般来讲都摆脱了地方封建主的束缚,市民们“都赢得了他们所争取的主要目标 ——即承认他们的自由和平等的联合的权利。”这就自然削弱了地方封建主的势力 。而另一方面,国王则在与城市联合中获得许多好处,最明显的是得到城市的经济支持 。王室从城市得到的经济支持主要表现为税收和借款。如1374-1375年度,在英国国王 的全部收入112000镑中,传统的世袭岁入只有22000镑,而直接税和关税的收入则达820 00镑,其余也主要来自向商人的借款。国王还得到城市武装力量的支持。在国王与 地方领主斗争中处于不利的情况下,城市民兵往往会出面支持国王。如在布汶战役中, 法王腓力二世就是得到城市武装力量的支持才打败了地方领主(英王)的。另外,城市还 为王室提供了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城市给予王权的支持,大大加强了王室的经济、政治 和军事方面的实力,不仅使王室减少了对地方领主的依赖,而且使王室逐渐有能力去干 涉王室领地以外的事务。
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等级君主制的建立。1295年爱德华一世召开“模范国 会”,除了教俗封建大贵族的代表参加外,还有每郡两名骑士、每城市两名市民代表参 加,这标志着英国议会君主制的确立。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除了一、二等级 的教俗大封建主的代表参加外,还有作为第三等级的市民代表参加,这表明法国进入了 等级君主制时代。在此前后,西班牙、尼德兰等地也分别召开了三级会议。在等级君主 制政体内,作为劳动者阶层的第三等级——市民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政治的殿堂,成为与 封建诸侯、教会贵族有同等发言权的政治势力之一。而国王则明显地凌驾于这三种政治 势力之上,是政府的最后决策者。但封建诸侯、教会贵族和城市市民又各有独立性的地 方权利,国王利用三者间的矛盾制约来实现自己的统治;而封建诸侯,或教会贵族,或 城市市民,也利用国王同其它方的矛盾,来约束国王。因而,等级君主制实际上是国王 与教会贵族、封建诸侯和市民三个等级势力的联合专政,国王通过议会与三个等级势力 的代表沟通,求得多数人的支持,而三个等级势力的代表也利用议会来维护各自集团的 利益。有一个多等级的代表参加的议会(或国会)是这一政治的重要标志,所以也称议会 君主制政治。这种政治存在的时间主要是14~15世纪。
等级君主制政治的出现,说明王权较以前已大为上升,权利已超越了直属领地的限制 ,已能在全国范围内征税,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封建诸侯、教会贵族的势力大为削弱 ,他们独立的行政、司法、铸币等特权被剥夺。但国王的权利仍然有限,传统封建税收 仍局限于王室直属领地,对地方的管理尚须国王的代表与地方势力合作来完成,而传统 贵族仍享有领地上的经济权,享有免税、组织骑士武装和参政等一系列特权。新兴的市 民力量也拥有不同程度的地方自治权。因而,在这种政治局面下,国王只能通过权力制 衡的方式来进行统治,尚不能为所欲为。
四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国王继续从城市经济中获得好处,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王室获 得的工商业税收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封建地租,国王以此强化统治机构,建立常备武装力 量,进一步摆脱了对传统教俗封建贵族的依赖。而传统的教俗封建贵族,则在城市商品 经济的冲击下日益走向衰落。
尤其是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更进一步瓦解了 传统的封建经济,削弱了传统封建贵族的实力。如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许多中小贵族改 变土地经营方式,办起了资本主义的手工牧场或手工农场,变成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 ,而在英法等国都有许多资产阶级人物受封加爵变为贵族,等等,这都改变了原有贵族 的成分结构。新兴资产阶级不同于传统市民,他们视野更开阔,希望进一步削弱地方上 的独立性、国家在更高程度上统一,甚至希望有一个更强有力的政权能支持他们在国际 上竞争,这样能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早期资产阶级同国王在强化王权 、加强国家统一这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于是国王扶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把资产阶 级(或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吸纳进政府,更进一步摆脱了对传统政治势力的依赖,把传 统政治势力聚汇的场所——议会(或国会)抛之脑后,或是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中。这 样,等级君主制政治便演变为君主专制政治了。
英国的君主专制政治开始于15世纪末叶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统治时期,这时正是圈地 运动使英国发生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亨利七世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支持圈地运动,扶持 资本主义经济,把有能力的商人吸纳进政府,建立起专制统治,因而,英国历史学家L ·E斯尼尔格罗夫称其为“商人的国王”。法国的君主专制政治开始于15世纪中叶 的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后经查理八世、路易十二、法兰西斯一世最终完成,也是和资本 主义的手工工场的兴起、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西欧其它国家君主专制政 治建立的时间,大致也在此前后。
由此可见,西欧在中世纪后期形成的君主专制政治,同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东方君主 专制统治并不是一回事。尽管在外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国王是最高统治者,都 利用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来控制全国,国王的话往往就是法律,等等,但实际 上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是经济基础不同,东方是单一的封建经济,西欧则是传统的 封建经济加资本主义经济,而且更依重后者;二是阶级基础不同,东方是单一的地主阶 级,西欧则是传统的封建贵族加新兴的资产阶级。因而,西欧的君主专制政治并不像东 方的君主专制政治那样是一元化的,实际上仍是一种多元的政治组合。在这种政治局面 里,有三种势力:国王、传统封建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国王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和传统封建贵族有着相同的渊源,同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它必需依靠传统封建贵族来维 护它的封建特权,同时,它又必需依靠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支撑来维护它对 其它贵族的优势,确保其专制权力。所以,国王在行使权力时,既要照顾到资产阶级的 利益,又要考虑到传统封建贵族的利益,实际上是用权力平衡的方式来进行统治,正如 恩格斯所说:“那时期互相斗争的各阶级达到了这样势均力敌的地步,以致国家权力作 为表面上的调停人而暂时得到了两个阶级的独立性。十七、十八世纪的专制君主制就是 这样,它使得贵族和市民等级彼此保持平衡。”但这种平衡是不能维持多久的,因 为一方是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另一方则是正在走向衰落的旧势力。随着资本主义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这种平衡势必被打破,这也就意味着 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和新政权的即将建立。这也就决定了西欧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短命性。
收稿日期:2003-03-25
【参考文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P3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59.P400.
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P24.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61.P263、P257、P 253、P257.
孙秉莹.世界通史纲要:古代部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P233.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61.P428.
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1985.P195、P198 、P203.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二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P317.
郑如霖.中世纪史英国专题讲座.P9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P168.^
陈文滨(1965—),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和经济。 等高人,俺就知道点可怜的历史花絮,搅混水的历史白痴。我等高人,你们那些高人快来啊,别让我等太久。 太好了。中午会好好都一遍。还有参考文献,感谢感谢。{:5_335:} 在直至1763 年为止的这一时期中,所出现的情况是,欧洲人提出要求说大片大片新地区应归他们占有;在后面一世纪中,他们占据了这些地区——不仅是南北美洲,而且还有西伯利亚和澳大利亚。如果设想一下,那时最先到达并拓居人口稀少的大陆的是中国人而非欧洲人,那么,这种从根本上重新
绘制世界种族图的意义便可得到估计。假使那样的话,如今中国人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大概
会更接近于四分之三而不是现在的四分之一。
-----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17 世纪期间,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在欧洲人中间的声誉。许多衰败的征兆日益明显起来,
其中包括王朝的堕落、行政管理的腐败和军事上的软弱。但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
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地吸引住。这些报道以耶稣会传教士的报告
为根据,引起了对中国和中国事物的巨大热情。实际上,17 世纪和18 世纪初叶,中国对欧
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
入迷了。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
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例如,
伏尔泰(1694-1778 年)用一幅孔子的画像装饰其书斋的墙,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
1716 年)则称赞中国的康熙皇帝是"如此伟大、人间几乎不可能有的君主,因为他是个神一
般的凡人,点一下头,就能治理一切;不过,他是通过受教育获得美德和智慧……,从而赢
得统治权。"
-----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但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再从头开始,
而且处于政治上支离破碎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结构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从一
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他任何地区所没有的。
由于自治市的自由民拥有权力和财政资源,他们通常从国王那里获得皇家特许状;特许
状准许他们组成单独的小自治市,享有自治体的权利,可以用自治市的印章签定协议,拥有
自己的市政厅、法院以及市外属地。皇家特许状还准许商人和工匠组织行会,或自愿同盟会,
用以自卫和互助,其中包括对产品标准、价格和工作时间的规定。因而,城市逐渐被公认为
新的社会成分,市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这一点在下面这个惯例中得到反映:如果一个
农奴逃到城市,在那里住了一年零一天而未被捕捉到,他便成为自由人。正如当时的俗话所
说的那样:"城市的空气能使人自由。"
在某些地区,一批批城市联合起来组成联盟,这些联盟成为强有力的政治及经济统一体。
当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企图强迫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布雷西亚、帕尔马、维罗纳等富庶城
市纳税,并接受帝国管辖时,这些城市便结成伦巴第联盟;联盟在教皇的支持下,成功地进
行了反对皇帝的战争。同样,1350 年,不来梅、吕贝克、斯德丁、但泽等波罗的海沿岸的90
个城市组成了汉萨阿盟,反对海盗,迫使外国承认它们的商业特权,实际上垄断了北欧的贸
易。
这一发展给欧洲商人带来了地位及权力,这在欧亚大陆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在中国和
印度,商人被视为下等人和不受欢迎的人:在西北欧,商人则拥有社会地位,其财富和政治
权力也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在中国,各时代的商人在衣着打扮、携带武器、骑马乘车
和拥有土地方面受到种种限制;他们将商品从一处运到另一处、被认为是非生产性和寄生性
的活动,他们被置于社会底层。同样,在印度,由于印度教强调放弃财产,商人毫无声誉。
在印度,最理想的人物不是赚钱造宅第的、忙忙碌碌的商人,而是坐垫子、吃大蕉叶、无物
质财产牵累的神秘主义者。因此,在东方诸帝国中,商人毫无机会上升到当权者的地位。中
国是学者主管行政,日本是军人治理国事,马来西亚地区和印度拉杰普特诸国是地方贵族管
理国家,但没有一个地方是由商人当权的。
是的,没有一个地方,除了欧洲。在欧洲,商人的政治权力及经济力量正稳步增长他们
正成为伦敦的市长、德意志帝国自由市的参议员、荷兰的州长。这样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关系
意味着国家更加重视、更加始终如一地支持商人利益以及后来的对外冒险事业。
-----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等高人。。。。。。运运没有一个人能点评一下的呢? 觉得写得蛮好 看世界变迁 发表于 2012-7-23 0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但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 ...
中国是学者主管行政
清朝也算学者主管行政吗?如若算的话,落后的原因倒是是在学者主管行政的体制上?还是学者身上呢? 费沙的白狐 发表于 2012-7-23 08: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觉得写得蛮好
看多了也就那样,这类文章一般都这调调 本帖最后由 baikai 于 2012-7-23 11:33 编辑
看世界变迁 发表于 2012-7-23 0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但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 ...
这段论述错误,世界上最早全民经商的民族是东方粟特人,商人完全支配国家,不存在工农牧阶层。
欧洲商业发达,不代表欧洲先进,同样的情形在东方也出现过。
欧洲学者经常犯一个简单的错误,他们总以欧洲为中心判断历史。其实他们推崇的希腊和罗马在世界文明史上并不是特别突出。同样的错误,中国学者也犯。(别拍我,呵呵)
纵观人类历史,非洲领先了几万年,埃及-中东-中亚地区领先了几千年,中国领先了一千多年,欧洲领先了几百年,北美领先了一百年。。。。
baikai 发表于 2012-7-23 09: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段论述错误,世界上最早全民经商的民族是东方粟特人,商人完全支配国家,不存在工农牧阶层。
欧洲 ...
{:5_370:} kolinsky 发表于 2012-7-23 08: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多了也就那样,这类文章一般都这调调
能洋洋洒洒写这么多,引经据典的,就算不错了啊,不能要求太高
虽然我是一目十行扫过去的,但是觉得作者算是比较用心的 baikai 发表于 2012-7-23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段论述错误,世界上最早全民经商的民族是东方粟特人,商人完全支配国家,不存在工农牧阶层。
欧 ...
罗马根据个人喜好不同,可能真没特别突出,但是希腊人搞出几何这一项就实在很特别很特别了。 baikai 发表于 2012-7-23 10: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段论述错误,世界上最早全民经商的民族是东方粟特人,商人完全支配国家,不存在工农牧阶层。
欧 ...
衰落以加速度进行? 最早的文明应该是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吧?好像比埃及还要早很多。
看网上的历史课,印象中说四大文明古国好像是梁启超那一批人搞出来的,为了突出亚洲,故意把希腊文明排除在外。其实希腊文明应该比中国文明更早,而且对世界的影响并不小。
其实在这方面追究,已经偏离原作者的主要观点了。 BUSD 发表于 2012-7-23 12:0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罗马根据个人喜好不同,可能真没特别突出,但是希腊人搞出几何这一项就实在很特别很特别了。
亚洲随便几个帝国的疆域都比罗马大许多倍。还不论非洲、美洲出现过的国家。
至于希腊的几何,埃及造金字塔是随便堆砌的么?希腊确实发达,但不是到神仙级别。
viewghost 发表于 2012-7-23 12: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最早的文明应该是巴比伦的两河流域吧?好像比埃及还要早很多。
看网上的历史课,印象中说四大文明古国好 ...
所以我说的是“埃及-中东-中亚地区”,这些文明是此消彼张,相互影响很深的。
baikai 发表于 2012-7-23 15: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亚洲随便几个帝国的疆域都比罗马大许多倍。还不论非洲、美洲出现过的国家。
至于希腊的几何,埃及造 ...
我实在没什么能说的了,你有时间去柏林几个博物馆逛一下,看看古希腊古埃及雕像的区别,可能能理解成体系的几何学和应用几何的区别吧。如果你还有时间,可以看看印度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艺术和印度希腊化之后的雕塑艺术有什么区别,你可能就能理解古希腊几何的特别之处了。 BUSD 发表于 2012-7-23 15: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实在没什么能说的了,你有时间去柏林几个博物馆逛一下,看看古希腊古埃及雕像的区别,可能能理解成体系 ...
从埃及到希腊,你忽略了两河流域。巴黎卢浮宫有雕像馆,藏有大量中东出土的雕像,面部结构丝毫不逊色于希腊。希腊走了裸体路线,展现人体整体比例。
我没说希腊落后,但是希腊的几何、元老制,都不是希腊独有的,非洲、亚洲也存在过类似成就。
本帖最后由 wanglong_pq 于 2012-7-23 22:36 编辑
因为在民主制度出现前,中华大地上的人就找到了一个很让人兴奋的东西,君主集权!或者说,中央集权!
1,当时尚有周天子
首先,咱不能把周朝看做一个统一王朝,因为他实行的是封建制度,说白了,就是大家承认你为天子,为什么呢,因为你的拳头最硬。当时,天子对诸候一般只说两句话,1,那谁家那小谁不老实,吾等共伐之。2,你丫的好久不来朝见了,速速滚来!
后来,由于诸候强于天子,所以天子就被边缘化了。但是大家起码多多少少的还承认一个天子。春秋争霸,也是大家争着当老大,没想着去当天子。为什么呢?大家都看出来了,当天子犯众怒,而且得到的利益并不是很大。不如当个大哥的感觉爽。
2,一将功成万骨枯
春秋时期的战争已经比较残忍了,但是大家还是遵循规则的。就是按照规矩来打仗,输的认错,赔钱,献城就可以了。并不是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但是战国时候情况就改变了,由于老孙家那小孙对战争的重新注解,让大家发现,没有规矩的战争是如此精彩。另外,法家的商鞅把秦国变成一个纯粹的战争机器,当时秦国的确在中原看来是蛮夷的,虽然搞了几次联军,但是大家心都不齐。等这个机器内部的各部件磨合完毕之后,就是收割六国的时候。从此之后,中华战场上都是兵不厌诈,尔虞我诈。
秦始皇的正面贡献,个人认为,只有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的统一,并没有在工业和商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他做了一件牛叉的事情,哥称皇帝!从此建立的一个中央集权。这个时候只是雏形,所以各地方家族(更好的说,是世族)的势力仍然很大。
不过,赢哥哥的创举也在各个世族的心中种下了小草,一个叫做一统天下,称皇称帝的种子。只要你有实力,天下就是你的!
3,旧时王谢堂前燕
世族对于中央集权,按理来说是个很好的癌细胞。说他好,是因为他能一定程度的保持社会的稳定。但是不会让中央集权很健康的成长。因为,人才被世族掌握在手里。虽然孔老夫子给大家展示了,私人教师是个很好的职业。但是有他那种魄力的人少而又少,并且社会大环境也不允许一个老头屁颠屁颠的到处发表自己的学说。那个时候,经历汉王朝的独尊儒术,其他新的学说很难找到自己的土壤了。人才被世家垄断,你要实现你的人生报复,如果你爸不是李刚,你就只能投靠在一个世族的旗下。之后,一生都被打上这个世族的烙印。所以,大家一面争着当皇帝,一面想着怎么来平衡世族的权力。
4,朝在田舍暮登堂
科举是个制度上的创新!隋朝有了雏形,在唐朝经过蜕变,宋朝达到极点。自从有了科举,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寒门子弟可以直达天庭!慢慢的,世族的实力衰弱,皇帝的实力增强。到了武则天,还有了武状元,在军事上再一次削弱了世族的力量。之后,世族从能和皇权对抗,对等,降落到了辅助或者提前投资太子的位置上。另外,政体制度上,相权也被分化,皇权一直加强。所以社会空前稳定,这里的稳定不是指朝代的稳定,而是中央集权做为一种政体的稳定。除了元朝,咱们华夏被灭了国,之后的明清,还是走了之前的路,中央集权!
5,向雷锋叔叔学习
最后,中央集权胜利了。于是华夏民族习惯于这个体制,在这个体制下,个人的成功被无限崇拜!崇拜圣人,崇拜皇帝,崇拜状元,崇拜高官!以至于今天,大家还动不动的向谁谁学习。虽然中央集权不是现在中国的政体,但是其影响力还是很巨大的。比如强调领导,强调团结(注意,团结和团队是不同的概念)。三教合一是个笑话,咱还是别说了,但是三家里,儒家的影响还是很大,这就是中央集权和儒家在过去千年里的综合反应。
不是中华大地不适合民主,而是我们先于民主,找到了一个异常稳定的政体,所以民主在这片大地上,最高就只能被解读为,为民做主,而不是让民做主。无论是载舟覆舟的论调,还是民为重的论调,从更本上都是为了让这个政体更稳定,更集中!当然,个人对孟老夫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是很敬佩的。
现在中华大地不能有西方式的民主,不是人民素质问题,而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当然,这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政体的落后是不得不承认的。要改革,怎么改革,现在谁也不能说他的方法就一定正确。但是,起码犯过的错误是可以避免了。
最后,几句题外话。
1,不能把国家的兴衰归结到个人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情到现在只能心照不宣。如果说老毛是文革的罪魁祸首,那其他人为什么纵容他呢?为什么人性会如此丧失呢?如果要批判文革,批判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的所有执政者,无论是被迫害的刘少奇,彭德怀,还是鞠躬尽瘁的周恩来,亦或是后来改革开放的邓小平。往广里说,当时的民族都是病态的。一个被压抑许久的民族是最容易走向极端的。所以,未来关于文革的讨论,不应该集中在老毛个人身上,而是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奇葩的事情就发生了呢!?
2,慈禧一直被人诟病。但是,谁都承认,她的政治智慧和武则天是不能比的,指望她力挽狂澜清朝的颓势吗?她扼杀的百日维新,现在看来,其变法本身就和王安石的变法一样,太理想化,最终也难免失败!她的圆明园把北洋水师的钱挪用了,那好,难道其中就没有其他官员抽了油水?当时清王朝的男人都死绝了,任凭一个老太太胡作非为?所以合理的推论,是慈禧只是一个被挂出来的羊头而已。当然没有完全的冤枉她,个人觉得,秦桧比她还冤。秦桧当了赵构的替罪羊,慈禧就是当时整个朝廷的替罪羊。
3,统一的弊端就是失去了竞争。自从有了统一的概念后,大家就习惯了把中国看成一个自古统一的国家,期间的分裂也被看成是势力的割据。春秋战国一直是我喜欢的,一是那个时候思想多样,另外一个是在分裂的状态下,各个势力都有危机感,有才能的人能被充分的重视。所以说,势力的分割,会导致战争,尤其是当战争变成杀人游戏的时候,必然对人民早造成摧残。但是,不要忘了,战争也可以磨练一个民族的意志。这也是为何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由来。一个意志坚强的民族必定创造辉煌。可惜的是,科举和禁武在后面的几个朝代,成为阉割民族血性的工具!
4,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是个人修养。不要一听到某种不同的论调就马上群而攻之,首先要试图去理解异见,之后再攻之也不迟。 BUSD 发表于 2012-7-23 14: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实在没什么能说的了,你有时间去柏林几个博物馆逛一下,看看古希腊古埃及雕像的区别,可能能理解成体系 ...
{:5_381:} 高人来了,不要太惜墨啊,多写点。 wanglong_pq 发表于 2012-7-23 21: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因为在民主制度出现前,中华大地上的人就找到了一个很让人兴奋的东西,君主集权!或者说,中央集权!
1,当 ...
{:5_350:} 说古代的东西怎么会有雷锋叔叔。。。。。。NB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