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2020年一百万辆电动汽车上路目标下调至约60万辆
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10月1日与大众、保时捷、宝马和戴姆勒等德国车企高管举行会晤,商讨电动汽车事务。默克尔在会议结束后表示,到2020年实现一百辆电动汽车上路的目标过于雄心勃勃,事情并没有按计划顺利推进,因此将电动汽车发展目标下调至约60万辆。
据autoevolution网站报道,默克尔表示,到2020年实现一百万辆电动汽车上路行驶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但她强调,现在就放弃相应计划的做法是错误的。从更加现实的角度出发,有必要适度调降这一宏伟目标。根据德国机动车管理局的数字,目前德国仅有4500辆电动汽车获得上路许可。
早前,德国汽车业呼吁政府给予购买电动汽车优惠政策。“我认为,通过直接的购车优惠可以明显加快电动车产业的发展”,戴姆勒负责人力资源的董事Wilfried Porth在接受《每日镜报》(Tagesspiegel)采访时表示,“最终,顾客必须要为电动汽车付账。”
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2020年完成一百万辆电动车的计划难以完成,Wilfried Porth补充道,“我认为,这将非常艰难”。到2011年年底,德国电动汽车的销量仅为5000辆。
目前,购车者还没有准备好为购买电动车付出更多的代价。戴姆勒高管Wilfried Porth表示,人们必须考虑德国是否为电动车准备好对应的框架条件。
德国绿党主席约茨德米尔(Cem ?zdemir)要求联邦政府为此付出更多努力。为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德国到2020年必须至少有两百万辆电动汽车。为此急需增加对于电动汽车的补贴。
面对电动汽车销量不佳,德国交通部长彼得拉姆绍尔(Peter Ramsauer)却拒绝向电动汽车产业提供购车优惠政策。拉姆绍尔10月1日在接受德国《图片报》(Bild)采访时表示:“我不认为德国需要提供这样的购车优惠政策。比如美国和法国,也并不需要购车优惠政策”。
拉姆绍尔认为:“电动汽车产品必须有竞争力。购车者不会因为政府没有提供购车优惠政策,而不买电动汽车”。
除了交通部之外,德国经济部也会为电动车购车优惠政策设置障碍。根据《法兰克福汇报》的报道,德国经济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Philipp Rsler)对此事表示沉默。目前,德国联邦经济部尚未有人公开对电动汽车购车优惠政策发表意见。
德国这帮政客,拱手将汽车产业的未来送给中国,德国经济将来完了。 bayern这帮农民政客。 最终欧元区成为农业旅游区。国际专业分工。哈哈。
不见得. 技术上电动车确实没啥优势.尤其是电池的回收.唯一就是油不够了. 加上丰田也退出了. 这玩意未来不明显. 以薰 发表于 2012-10-9 09: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不见得. 技术上电动车确实没啥优势.尤其是电池的回收.唯一就是油不够了. 加上丰田也退出了. 这玩意未来不 ...
关键不在技术,电动车不是在技术上有什么创新。
关键在能源供应。电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生产,而且太阳能、风能、水能,甚至人在街上走都可以
产电,产电过程无污染,使用无污染,这一点比使用汽油的汽车有明显优势。
电池回收的问题就像控制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相似(不是说技术上相似),在一个有用的、优点
多于缺点的框架下解决一个问题。 本帖最后由 以薰 于 2012-10-9 10:02 编辑
ooooo 发表于 2012-10-9 09: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键不在技术,电动车不是在技术上有什么创新。
关键在能源供应。电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生产,而且太阳能 ...
错了. 没油是我唯一认同的.
你以为生产硅电板不污染么? 电是二次能源. 而汽油柴油都属于一次能源. 这种比较还真不公道. 就我所知, 把所有的从采集到回收都算到一起. 各种能源的使用率基本都在40%上下.
风能最大的问题是, 你无法预计明天的风有多大. 北海边的风车到底有百分之多少在转很是个问题. [同学说10%. 我估计沒那么低]
水能问题稍微小些, 不过別忘了三峡导致某地大旱,或者某地地震的新闻.
別说汽车尾气. 那跟电池回收可不是一个级别的问题. 你把多少电池收集起来就是好大一笔钱了. 电力最大的问题就是储藏跟运输. 而且你要考虑. 如果都用电. 那线圈要铜, 电子元件要稀有金属, 电池要锂, 这些玩意的产量可就不够了.换句话说. 电也不是无上限使用的.人类这么个用法咋搞都不行.
这个决定,让人很失望。德国人还在吃希特勒的老本,不能从柴油汽车时代走向电气汽车时代,没希望呀 以薰 发表于 2012-10-9 10: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错了. 没油是我唯一认同的.
你以为生产硅电板不污染么? 电是二次能源. 而汽油柴油都属于一次能源....
生产硅电板当然污染,生存蓄电池也污染,生产风能发电机也污染,人类任何活动都会产生污染。
相同的开采石油的过程,运输石油、汽油的过程也污染,使用油动马达的过程也污染。。。。。
不能因为污染就什么都不做,否则早就没有人类了。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燃油汽车的困境,油资源衰竭,排放的气体产生温室效应,噪音大等等。
“如果都用电. 那线圈要铜, 电子元件要稀有金属, 电池要锂, 这些玩意的产量可就不够”这是你的话,
我可没有读到这方面的报道。
而且你想象一下,一根电缆可以传输多少辆大卡车、火车、轮船运输的汽油,安全性提高多少?
运输过程的污染减少多少?而且可以在家里就充电(前几天散步就看见了),算一算全世界汽车
开到加油站加油的能耗,节省了多少? ooooo 发表于 2012-10-9 1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生产硅电板当然污染,生存蓄电池也污染,生产风能发电机也污染,人类任何活动都会产生污染。
相同的开采 ...
你真需要俺可以把skript扫給你. 科目是alternativ antriebkraftstoff, 不过你得保证不外传. 法律上该skript只能用于vorlesung.以上我提到的全部都是课堂内容. 你要是不信我也沒办法.
不愿意保证, 又有兴趣的话查查铜的期货价格, 再回想一下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稀土问题. 再不信我也沒办法.
另外你需要把两个东西分开.
即, 使用电动机跟使用内燃机的区别跟 汽车本身产生的噪音, 一辆没有隔音的电动车可比隔了音的内燃机车吵多了. 制造噪音的不止是内燃机的燃烧, 还有空气摩擦以及传动装置,加上轮胎的磨损.这些在汽车上是没有改变的. 泛泛的说电动车安静本身是个伪命题.
还有一个你需要分开的话题是,
我并没有说因为污染就不发展了. 我只说电动车跟内燃车的实际能源利用率没啥差别. 讨论利用率的话,就需要一条一条的把从开采到回收算进去.
此外,地球变暖这个话题依然很有争议. 而什么原因导致了变暖更有争议. 再说目前绝大部分的电力来源于火电. 而煤的燃烧率比石油还差点. 二者实在难分仲伯.
如果你说仅仅通过目前的电网运输电力的话. 我不否认他在部分方面有一些益处. 但是他的问题同样很大. 比如. 慕尼黑的风洞就需要大量的电力. 在家用用电时间开动的话可以让半个城市变黑. 而单独建设电网成本又太高. 你如果说是几百辆在一个城市[目前每个城市估计也就几十辆]. 对电网的压力不大. 你要是按照德国每个家庭一辆车来算. 这个不确定的充电高潮对电网的压力可也就是问题了.未必比运油的强.
又及, 你是否不开车? 加油一般都是路边看到便宜的就加了. 你会特意从家开去就为了加个油然后就回家?
说实话,从技术上讲,我更倾向于烧甲烷.
本帖最后由 ooooo 于 2012-10-9 11:17 编辑
以薰 发表于 2012-10-9 10: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真需要俺可以把skript扫給你. 科目是alternativ antriebkraftstoff, 不过你得保证不外传. 法律上该skri ...
上着班,没有太多时间回你。
谢谢,不过我还是不要这些法律上不允许的东西。
如果只是从现状分析,电动车不是最优的选择,否则不会是这个技术出了这么久,甚至整车出来了这么久,
还需要政府推动。
但是,任何新的东西都是这样的,因为当时的市场以及配套技术还没有完全,所以总能让人挑出很多问题,
就像当时手机上网,慢又贵,现在不是很普通的事了吗?
我觉得,电动车,尤其是私人小型车大有前途。
有市场有利润技术问题就会解决,市场配套也会成熟起来。
其实我觉得你的教授给你们分析那些问题没什么不好,知道问题,才能探索解决方案。
但如果因为细节否定全局,我觉得就不当了。
特别是因为目前的市场技术状况而对未来发展漠视,那可以想象50年之后,这个国家处于什么位置,
就像现在的希腊、西班牙。西班牙当年因为富有了,把自己的工业拱手让人,享用过往的财富,
现在就只能沦为欧洲二流国家了。
关于从哪里去加油的问题,我想,很多人肯定都有回家路上绕路去加油的经验,电动车就可以直接
回家加油,就全世界一年这个能耗,也是惊人的。 zhnde 你不是学汽车的吧? 呵呵. 可惜我沒去上过akustik. 因为沒啥兴趣.
不过证明空气摩擦噪音高于马达噪音应股改并不困难. 找个老爷车开把高速就知道了.
我的意思是. 泛泛的说一辆电动车比内燃机车噪音低比较不靠谱,至少应该加上电动车的发动机比内燃机车的发动机噪音低.这我绝对不会反对. ooooo 发表于 2012-10-9 10: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生产硅电板当然污染,生存蓄电池也污染,生产风能发电机也污染,人类任何活动都会产生污染。
相同的开采 ...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燃油汽车的困境,油资源衰竭,排放的气体产生温室效应,噪音大等等。
石油公司都在营造石油将要枯竭气氛,可是你见过石油产量减少么?不断有新油田被发现,过去不能开发的油田通过新技术又可以开采。
温室效应,更是至今无法确证的理论,甚至有气候转冷的迹象。人类确实会影响气候,但是不是气温升高那么简单。
噪音污染难以避免,只要是马路行使,不管汽油还是电动车,都会有噪音。
目前电动车的能源效率也不高,电能产生,传输,存储,释放都有损失。废旧电池的污染是很大的问题,比汽油车严重的多。
baikai 发表于 2012-10-9 11: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燃油汽车的困境,油资源衰竭,排放的气体产生温室效应,噪音大等等。
石油公司都在营 ...
现在的石油产量不减少并不能说明有一天它不能减少,因为地球的体积是固定的,石油的形成需要百万年,所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石油是有枯竭的一天的。随着开采成本的提高,就算还有储量,也不一定去开采。
温室效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在这里也讨论不清楚。
但温室气体的效应你肯定也明白,在短时间内这些气体的浓度升高越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肯定越大,
因为生态系统不是今天到明天就可以调整的。
轮胎磨擦的噪音都会有,但马达的噪音,电动车就几乎没有。
因此,还需要加入人工噪音,以防止行人没有防备,而被惊吓到或者靠得太近,发生事故。
你说的是目前,那再看看汽车一百年前,刚刚被发明出来的时候,多少问题和诟病,现在多少汽车在路上奔驰?
无穷尽的能源不想办法利用,把地下的资源挖苦不是人类的出路。
废旧电池的问题不是电动车产生的,在有电动车前,这个问题已经存在。
我倒认为,电动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契机。 一直在做联邦政府的电动车项目, 每个研究项目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投资, 但目前来看似乎很难有太大的发展空间, 主要是相关的难题太多了, 车辆成本, 充电时间, 电网压力, 最大里程等等等等都没什么太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基本上是推广不开的.
所以现在的想法一个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来带动电动车的发展, 另一个是组队运营,例如car sharing.
这个东西不是德国政府不想推广, 实在是难度太大了. ooooo 发表于 2012-10-9 09: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关键不在技术,电动车不是在技术上有什么创新。
关键在能源供应。电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生产,而且太阳 ...
恰恰就是技术上没创新, 使用新能源是目的, 但没有技术支持这个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且新能源太不容易利用了, 绝对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以薰 发表于 2012-10-9 10: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zhnde 你不是学汽车的吧? 呵呵. 可惜我沒去上过akustik. 因为沒啥兴趣.
不过证明空气摩擦噪音高于马达噪音 ...
这不是学不学汽车的问题,这是个逻辑问题。要做比较实验就尽量在同等能条件比较。拿隔音的和没隔音的比,是比较脑残的做法。你说的那个空气摩擦也只是在高速上才成立,内燃机车也不会做的更好。而噪音问题,主要在市区。在市区发动机的噪音才是主要问题。再说了噪音小只是其中一个优点,不一定随时随地都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你这种用不公平的方式在证伪是很不科学的。 本帖最后由 叶随风 于 2012-10-9 15:05 编辑
电动车发动机没有噪音在城区内并不全是优点, 某些情况下反而对行人很危险, 因为行人经常会无法察觉后面有车来, 所以有些电动车已经开始装一种发声设备, 自动检测行人并发出噪声.
回点评: 对的, 电池可以说是唯一的瓶颈, 这个问题搞定了别的似乎都好说了, 或者说都可以接受了. 郁闷的是电池技术这些年来都没什么大发展, 所以对电动车的短期展望还是比较悲观的. zhnde 发表于 2012-10-9 14: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不是学不学汽车的问题,这是个逻辑问题。要做比较实验就尽量在同等能条件比较。拿隔音的和没隔音的比, ...
回你的点评: 对的, 电池可以说是唯一的瓶颈, 这个问题搞定了别的似乎都好说了, 或者说都可以接受了. 郁闷的是电池技术这些年来都没什么大发展, 所以对电动车的短期展望还是比较悲观的. zhnde 发表于 2012-10-9 14: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不是学不学汽车的问题,这是个逻辑问题。要做比较实验就尽量在同等能条件比较。拿隔音的和没隔音的比, ...
这么说吧. 我强调的不是比较电力车跟内燃机车的噪音大小. 而是强调发动机的噪音在汽车的整体噪音中只占一部分而已. 而其他的噪音生产部分根本就没有改变. 所以直接的说电力车比内燃机车静是个不靠谱的定义. 如果你觉得用德语说更更清楚的表达我们也可以改用其他语言. 我一直认为中文的表意性比较不明确. 本帖最后由 以薰 于 2012-10-9 16:16 编辑
ooooo 发表于 2012-10-9 1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上着班,没有太多时间回你。
谢谢,不过我还是不要这些法律上不允许的东西。
如果只是从现状分析,电 ...
其实我觉得技术上的东西很多都没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总是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 所以大家要多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这也就是工程师干的事情.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总会遗漏一些问题, 直到出事了才开始研究.
我对电力车不够看好, 也觉得内燃机车早晚会没油烧. 未来到底怎么办. 其实大家都没谱. 之所以选了这门课,也就是基于看看未来的能源到底在哪里这个因素. 呵呵. 目前汽车行业一方面在优化内燃机. 一方面开开发其他的能源. 毕竟没油了是死穴. 躲不过的. 但是其他技术上的问题. 很多都很值得探讨. 而且就我在这方向问到的东西. 似乎整个德国汽车产业都对电力车很有怀疑.就看byd能否搞出技术突破了.搞出来了那金钱可是大把的.何况真要是没油了. 就是1%利用率的东西人类还不照样用?
另外说两句题外话..
即插即用的充电器vw在搞研究. 具体咋样了俺不清楚. 而国内我怀疑是不是把潜艇上的电池技术拿出來用了.当然纯粹怀疑.
叶随风 发表于 2012-10-9 14: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恰恰就是技术上没创新, 使用新能源是目的, 但没有技术支持这个目的是不可能达到的.
而且新能源太不容易利 ...
我并不觉得新能源利用简单,否则很多新能源项目早就推广开了。
可是向前看,人类除了采用可再生性能源,还有什么更好的替代品吗?
以薰 发表于 2012-10-9 15: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说吧. 我强调的不是比较电力车跟内燃机车的噪音大小. 而是强调发动机的噪音在汽车的整体噪音中只占一 ...
随你便吧。那就用最严谨的数学语言。
其他部分噪音x不变。
a<b=> x+a < x+b
{:5_386:} 以薰 发表于 2012-10-9 16:1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实我觉得技术上的东西很多都没有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总是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 所以大家要 ...
谁也没那么容易放弃已经成熟、还在赢利的技术,而投资前景不明、与原产品差距甚大的新产品,
特别想德国这些车厂,基本垄断高端车种,肯定想多赚几年不费力的钱。
而且这种投资不像互联网企业,固定投资太高,转型也不容易。
所以,德国汽车业的反应可以理解,但是否真的是理性和做足调查、没有偏见的结果,我不敢肯定。
等个三十年,如果德国人错失了这个契机,他们可就要准备好过今天西班牙的日子了。
当然,也可能什么都不发生。只是,从感觉来说,觉得不可能。 ooooo 发表于 2012-10-9 17: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谁也没那么容易放弃已经成熟、还在赢利的技术,而投资前景不明、与原产品差距甚大的新产品,
特别想德国 ...
德国政府只是下调了电动车的预期市场占有率, 而不是说德国政府降低电动车的推广力度.
相对而已德国的电动车发展还算不错了, 除了保时捷不清楚,别的车厂都已经有了电动车车型,
而且每年也是大把大把的往里面砸钱. 以薰 发表于 2012-10-9 16: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说吧. 我强调的不是比较电力车跟内燃机车的噪音大小. 而是强调发动机的噪音在汽车的整体噪音中只占一 ...
目前的电动车除了发动机方面 别的地方的噪音不会比传统汽车更大, 而电动车没有内燃机噪声,所以电动车比内燃机车静是个靠谱的也是公认的定义.
如果非要较真的话, 只能说电动车不是零噪音. ooooo 发表于 2012-10-9 17: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并不觉得新能源利用简单,否则很多新能源项目早就推广开了。
可是向前看,人类除了采用可再生性能源, ...
我们好像都跑题了, 已经忘了原本要说什么了 叶随风 发表于 2012-10-9 18: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目前的电动车除了发动机方面 别的地方的噪音不会比传统汽车更大, 而电动车没有内燃机噪声,所以电动车比内 ...
对这个说法我有一定的保留. akustik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是让噪音区避开驾驶员听觉的位置. 所以这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涉及内部布局跟各种隔音的设备. 好比客车因为发动机在车尾一般驾驶员听不到. 但是最后一排的乘客可是听得很清楚. 同样来说. 如果一辆车只是把内燃机换成电动机. 那么同样不能保证它的噪音区不在驾驶员的位置上.可能恰好在这点漏声. 而如果再加上跟电动机搭配的各种消音隔音材料的话. 你又不能说它的静音是纯电动机的功劳了. 所以我对这个说法持保留态度. 当然.广告都是这么说的. 本帖最后由 以薰 于 2012-10-9 19:13 编辑
zhnde 发表于 2012-10-9 17: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随你便吧。那就用最严谨的数学语言。
其他部分噪音x不变。
请看我上一个回帖.
当你从车里拆出一个零件再换上另一个零件的时候. 车已经变了.
从一堆水果里拿出一堆榴梿再放进去一堆苹果.如果你觉得还是原样. 我也不想说什么.
不过相信你不会跟汽车行业有太多交集. 因为汽车行业内很忌讳这么说.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