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历程
生活非诗
年轻时的易中天
1965年,易中天高中毕业后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他一呆就是13年。他的学生说,易中天对于他在新疆的生活曾说过一句话:“在那个曾经被诗意描述过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边缘的一个军垦农场,年轻的易中天在那里当“军垦战士”。之后,很幸运他碰上了一次招工的机会,进入乌鲁木齐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弟学校任中学老师。这段经历中各种情节,被易中天称为完全可以写一篇《胜利大逃亡》的小说。在那个不可以随便“跳槽”的年代,他从农场到工厂,几乎是用“逃”才离开的。艰苦也很能锻炼人,易中天用这句话概括了那段时光。
超越自我
易中天当语文老师时,老师和学生都公认他是教得最好的,可他的工资却是最少的,为什么?他没读过大学。他想到了去考研究生。为什么不考本科呢?不行,因为他带的是高中毕业班,不能和学生一起考大学呀。他想,直接考研吧,考不上还有个说头。于是,易中天成了武汉大学文学院文革后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
人生转折
1978年,易中天以同等学历考取了武汉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武大三年的学习生活是易中天人生的转折。易中天不属于那种埋头苦读的学生,课堂上也是一个好动分子,下课后更不闲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理科(当时武大还没有工科),几乎听遍了所有的讲座。广交朋友,也多长见识。易中天就是在那样的氛围里一步步让思想趋于开阔、理性和成熟的。
毕业时,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刘道玉说:“人才难得”,坚持要把易中天留下来。为此还惊动了当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蒋南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最后,教育部专门为易中天的毕业分配下了一个文件。于是,易中天留校任教,直到1992年赴厦门大学中文系。
玩转历史
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是易中天研究的领域。易中天的伯父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与翦伯赞等著名的历史学家是同班同学。易中天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历史颇感兴趣。这正是易中天成功的原因。
开始中央电视台的编辑请他上《百家讲坛》,他并没有当回事,可是从2005年9月份开始,他就基本没有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一年半讲座比搞多年的学术研究都要辛苦。学校的讲坛,面对的都是经过考试后本学科的硕士生,而《百家讲坛》面对的是不同层次的观众,他们拿着遥控器,两只眼睛瞪着你,一个其貌不扬的人,在谈些什么呢?为了吸引他们,易中天规定自己在5分钟内设计一个悬念,在那里自编、自导、自演独角戏。讲坛与论坛一字之差,意义不同。讲坛是传播,论坛是学者发表学术之地。而传播历史,不可能没有评价,但要研究,要体现出方法来,作为一个历史讲解者,无法避免地要在书中渗透本人对历史的评价。为了杜绝自己的历史观出现偏颇,他在写《品三国》(下)时,重读了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
拒“品三国”
易中天与百家讲坛
2005年4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他独辟蹊径、妙语连珠、充满活力的说史风格,声情并茂的表演,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塑造出了刘邦、韩信、晁错、袁盎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平常的一段历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 精练流畅。掀起民间“汉风”热潮。《汉代风云人物》也由此成为《百家讲坛》中的一档超人气节目。
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 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2006年年初,《汉代风云人物》的讲稿结集《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正式面市,起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5万册,“汉代风云人物”成功之后,万卫和编导们决定让易中天继续说下去,并选定了“三国”这个大题目。但没想到易中天刚开始却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时间太紧,二是自己对“三国”不是很熟。如果非让他继续说,他宁愿说自己更有兴趣的《水浒》。
为了说服易中天,编导到成都去游说,表示“三国”的框架结构更适合说。但费了无数口舌,易中天还在犹豫,他表示要跟家里商量一下。“易中天是个非常顾家的人,到底说不说三国?他后来就去问自己夫人的意见。”万卫笑着说,双方能达成一致,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易中天夫人的功劳。
低酬开讲
易中天与品三国
虽然同意合作,但当时易中天不知道这个三国能说多大的规模。万卫回忆说:“我就说,咱要干就干一年,易老师你把精力都转移过来吧。”于是,易中天几乎成了“空中飞人”,趁周末的时间来北京录制节目,他在飞机上的消遣读物,也变成了《三国志》。
易中天录制节目的速度很快,一般一天时间能录制5集《品三国》,而录制现场也是热闹非常。万卫介绍说,录制节目的小厅不是很大,只能容纳100多人,但最多的时候现场人数达到了140人。因为房间的通风不好,还曾发生有听讲的女孩晕倒的事件,后来栏目组严格将人数限制在了100人左右。
像刘心武、易中天这样的学者,《百家讲坛》请他们讲课得花多少钱?万卫对此表示,钱对学者们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学者,谁不希望自己的成果能扩大影响?”他透露,栏目组给学者的报酬不高,主要包括差旅费与讲课费,跟这些学者出书的收入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编导“洗脑”
《百家讲坛》有10余位编导,他们负责与每一位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沟通,刘心武和易中天在荧屏上他们将历史故事讲得充满悬念、一波三折,其实录制前都经过了节目组的“洗脑”以及痛苦的“变异”。
山东大学的教授马瑞芳介绍了那个艰苦的“洗脑过程”:“我讲了20年的蒲松龄,他们不让我讲,让我按问题去讲,我开始拒绝了。后来专家和读者反映说这样挺好的。我跟他们沟通每次都要花很长时间,电话一打就一个多小时。现在的电视观众很难伺候。”
易中天也没有避免这个“洗脑”过程。万卫介绍说,易中天刚开始讲汉代刘邦,总是忽视细节。“前面都铺垫好了,讲到鸿门宴他说:下面该是你们都知道鸿门宴,就不讲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讲了?他说,这谁不知道啊?我们跟易老师讲,观众想听的就是这个,他们要听您的版本的鸿门宴。”
妙语三国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易中天先生于2006年2月12日在《百家讲坛》开讲《品三国》。首期《品三国》播出后,赞赏和质疑声不绝。比如空城计那段,有人质疑易中天用现代人的视角给司马懿出了三个主意,有些不妥。但易中天不以为然,他说:“我用的可能不是古代人的语言,但那情形还是古代的。我说武器也没说机关枪啊,是箭啊,我用了侦察兵,那时候可能还没有这个词,但探子也有啊。更何况,对诸葛亮空城计的质疑,裴松之等古代学者早就有了,又怎么是现代人的视角!” 易中天认为,任何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有三种面目,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称之为历史形象;小说、戏剧和文学艺术中的面目,称之为文学形象;民间信仰、民众风俗和一般人心目中的面目,称之为民间形象。“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叫历史意见;站在现今人的立场上去看历史,叫时代意见;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去看历史,叫个人意见。《三国演义》是三国的文学形象,而我重点要讲的是历史形象。”
易中天虽然运用了很多当代语言和诙谐说法,但他反击了那些认为他是戏说的观点。“正说不是一本正经地说,也不是严肃地说。而是说,我说的历史是有根据的,依据了正史上的记载。但如果你问,正史就符合历史吗?那我就不能保证。但反过来,戏说却一定是臆造的。”对于三国中曹操、刘备等争议性人物,易中天表示他没有倾向性,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还历史原貌。
易中天讲演时声情并茂、举手投足间透出自信,俘虏了无数“易粉”的心。而他易中天有趣的讲课方式更是让“易粉”们津津乐道,比如在《品三国》中,易中天评价关羽说:“民间把关羽奉为财神,什么民营企业啊,个体户啊,家家供个关羽当财神,这说明什么?难道他们的钱是靠打架抢来的吗?……”在“易中天吧”所做的调查中,有七成以上的“易粉”是13-25岁的年轻人。而其中女孩占了多数,甚至有人还发出了“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口号。
易中天先生说他讲“三国”,是站在平民的立场,通过现代视野,运用三维结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总的在于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引导中国老百姓,使老百姓知道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人性。从现代学术的观点,这是对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的综合运用。人的本质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震撼影响
易中天火了,成为了文化偶像。很多媒体说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百家讲坛》,是这个节目让他出的名。其实《百家讲坛》应该感谢易中天。电视毕竟不如纸读物更容易贴近百姓。书则完全不同,时间绝对由自己支配,可以重复看无数次。
其实《百家讲坛》的主要贡献是请了这些人去,让老百姓与学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所以,百家讲坛要感谢易中天,感谢刘心武,不要看着他们的书火了,都说是百家讲坛的功劳。
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中国文化长久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学魅力。中国老百姓都2000多年的时间不知道三国真相是什么了,能不急么,他们都有知情权啊。易中天满足了他们的权利,就像古希腊神奇里的点灯人,你就他能不火吗?
还有一点:有许多人评价易中天,不过世人只会记住易中天而不会记住那些人!易老师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
个人语录
1.诺,相当于现在的OK。
2.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
3.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4.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5.桓帝和灵帝都是不适合当皇帝的……灵帝的爱好是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他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嘛!
6.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7.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易中天和于丹
8.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9.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10.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曹操劝老婆回家)
11.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
12.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地!
13.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14.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15.袁尚、袁熙哥俩一合计:“咱们请公孙康那小子喝酒,在酒席上就把他给做了!”这边公孙康也合计:“不如我请他们哥俩来喝酒,在酒席上就把他俩给做了……”结果是公孙康把那俩给做了!
16.这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17.刘备干逃跑这事还是很在行的。他就像海轮上的老鼠,好像总是能第一个察觉到哪一艘船会翻掉……先是跟着公孙瓒打袁绍,然后又跟着曹操打吕布,又跟着袁绍打曹操……
18.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19.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的——他根本就没盗过什么书,长得也不丑,而且也是一位帅哥,因为周瑜是帅哥嘛,帅哥的朋友……一般也是帅哥。
20.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弹琴,认为是计,说“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K了?~!”
21.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22.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23.“由于组成盟军的各路诸侯都在函谷关以东,所以这只部队又被称为关东联军、关东盟军、关东义军~~~简称‘关东军’(--!!!)”
24.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25.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
26.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
27.“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像根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宁” “削藩是要削的,但是不是像你晁错这样急吼吼的。”
28.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 ,那倒也是可能的!
29.“曹操的所谓‘屯田’,屯,就是生活方式军事化;田,就是生产方式集化。这是相当高明的政策呀!就相当于曹操建立了一个1700多年前的‘生产建设兵团’喏!”
30.“袁绍要另立新君。有一次把曹操找来喝酒,喝着喝着他掏出一个玉玺,估计是袁绍自己私刻的,跟曹操商量(一只手掂量着,作私语状):‘你看…这个东西,啊…怎么样,咱哥俩干吧~~’”
31.“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所以袁术总看不起袁绍:‘你看,怪不得是小老婆生的,干不成什么大事~~要立新君就立自个儿嘛,干嘛立别人,多此一举嘛’”
32.“他们的愚蠢是和狂妄成正比的——袁绍比曹操狂,袁绍比曹操蠢;袁术比袁绍还狂,袁术就比袁绍还蠢。最牛的最蠢~~~”
33.“尽管在学者眼中,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No.1,但是一般老百姓还是认水浒、三国。你看,各行各业供的祖师爷,都是三国、水浒里的人物——强盗,拜宋江为祖师爷;小偷,拜时迁(--!)……剃头的拜关羽……财神也是关羽……依我看关羽迟早会成为婚介行业的祖师爷,因为关羽对于爱情是有追求的。他和刘备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在攻打吕布之前,对曹操讲:打下吕布后,你要把某某嫁给我。曹操同意了……曹操一看:国色天香!近水楼台我就先得月了——占为己有了。结果弄得关羽很郁闷。。。”
34.“剃头的和关羽有什么关系嘛。三国那时候的人是不剃头的,留全发的。只是剃头的和关羽的手里都有一把刀而已嘛~~让我想起有个剃头的贴了一副对联:‘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看了这个谁还敢进去剃头嘛!”
35.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36.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37.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主持人问我:你自我意识了50多年,自我确证了50多年,应该给自己一个说法了吧? 我不想这么早就给自己写“悼词”。不过他要问,那就说吧!我给出的说法就是,我好歹还是一个好玩的人。
38.我把我的演讲风格分成3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
39.“我不是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是一个趟地雷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40.难道孙坚求婚时是这样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穿上你的嫁妆,带上你的妹妹,驾着你的马车来.”
41.易中天:《庄子》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故事,有2个儒生去盗墓,盗墓大家知道吧就是偷死人的东西,大儒在外面放风小儒进去偷,进去半天,没动静,大儒就问啦:“伙计,天快亮啦,好了没啊!”可他不怎么好问他,于是就吟诗,怎么吟呢,“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就说了:“这死人的衣服我还没解开呢,我现在发现他嘴里有一颗珠子~~~”可他也不这么说,他也要吟诗,“未解裙襦,口中有珠!”然后小儒就开始在这个死人的嘴里掏珠子啦,边掏他还要吟诗“青青之麦,生于陵碑。生不部施,死何含珠为?”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绿油油的麦子,它长在山坡坡。你活着的时候不捐款,你死了含个珠子干什么?”
42.人家捐没捐款关你什么事啊,你就偷人家东西嘛,还要讲大道理,还要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你恶心不恶心,酸不酸啊,虚伪不虚伪啊!”
43.舅老爷和姑奶奶,谁的面子大?
44.姑娘是娇客,面子大着呢!
45.悲剧啊!
46.你为了要到这人间来走一遭?什么动机啊?
易中天与诗人空林子
47.要不开个主持人培训班算了,现在媒体都是弱智
48. 我跟你说,现在的人不弱智都当不上领导!
49. 图书馆是纸糊出来的啊?
50.我就没听过评书!
51.三国志怎么描述诸葛亮的: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这不叫帅哥叫什么?叫伟哥呀?
52.姑奶奶厉害啊,我们说一个女人厉害,管她叫姑奶奶;说生了个女儿厉害,管她叫小姑奶奶.
53.君王治天下,只需按一下。
54.刀是不能随便出鞘的,出鞘是要见血的。
55.人都是逼出来的。
56.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57.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易中天 《书生傻气》
58.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己少。
59.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60.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61.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62.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
63.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易中天现象
易中天自从上了《百家讲坛》以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一个“明星学者”,从一个普通的教授变成一个“超级教授”。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现象。
易中天现象,第一步是登上《百家讲坛》,这很关键。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成为新世纪学术走出大学围墙的新方式。
易中天做客陈蓉博客
对于别人对他的种种评价,他很少给自己作辩解,通常只是“绕过去”,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却以幽默的方式向别人解释,“射击手是只盯着一个目标,马车夫是到处跑。孔子选择马车夫,就是选择广博,不选择精专,也不在乎能不能当‘专家’。看来,他老人家要是活在今天,就不会说学中文的怎么可以讲历史。”(《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如果做不了官,则希望能够游说执政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我说,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
《易中天》歌曲
歌词
作词:康德
作曲:佛洛依德
演唱:杨晓珊
编曲:刘墨涵
录混:廖飒深
吉他:劳国贤
监制:刘墨涵
失望,无奈,天气很糟
落第,沮丧,我很烦恼
电视传来一个声音
听听听听听声音那样的熟悉
声音清清,充满自信
目光如剑 气色如金
锵锵字句 思想明晰
我心。。。。。。心被他吸引。
易中天~
易中天~~
人格独立 奴能成器
明白了这个道理 清楚了不要叹息
我有了方向心中明亮
大学,毕业,流连小街
街上,落叶,像我心结
飘来,飘去,起起落落
以为自由就像那街道的落叶
他的著作,深入地读
细细的品,自由缘故
心中迷雾,瞬间顿悟
自由意志一定要人格的独立
易中天~
易中天~~
人格独立 奴能成器
明白了这个道理 清楚了不要叹唏
我有了方向心中明亮
RAP:
一个强盗《破门而入》,看到了《中国的男人和女人》,正在《闲话中国人》。
这时,有《中国智慧》的男人女人,他们用《大话方言》把强盗赶到了《高高的树上》,去….《品三国》。
学者明星易中天 公民教授易中天 HOLD住
网络红人易中天 HOLD住
知识分子易中天 HOLD住
人格独立 易--中---天---
歌词说明
易中天老师是湖南长沙人,1977年以同等学历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在厦门大学任职教授。
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至今,易中天老师曾发表多篇文章和著作。从早期的《高高的树上》、《破门而入》到今年的《公民心事》,著作内容涉及美学、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宗教等范畴。大部分著作都是用随笔体方式写作,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而更能让笔者后学敬佩的是,从最早期的著作、文章到今年的《公民心事》,笔者后学还未曾发现他的著作、文章里有一个错字、别字及其他的缺陷。单从这一块而言,在这个年代,可以看出易中天老师的认真和执着。这是很令人肃然起敬的。而从写作方式而言,易中天老师的著作涵盖面之广、用词之浅显易懂、亲切随和,当今也是十分少见的。
笔者后学几乎读完了易中天老师所有的著作(遗憾的是易老师的美学著作之一《人的确证》至今尚未能购到,很无奈)。笔者后学一孔之见认为易中天老师的著作里面或多或少都离不开:人格独立和自由意志的概念。所谓人格独立,是法律赋予公民不可侵犯的权利。他的特点在于独立个体的不可侵犯。而意志自由则是人必须对自己选择的过程和后果负责任。关键是对个人的选择负责任。这就跟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了一定的冲突。所以社会上往往存在着一些自以为是、头脑简单、内心复杂的一类人。为什么他们做事不负责任,是因为传统的人身依附关系的巨大惯性作用使这类人有了温床。他们自以为是,是他们行为时忽视或根本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否是妨碍和伤害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秩序,以为他们这种行为是因为不用负责任(详见易中天老师的著作《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而法律的要求是人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任的。这又跟中国的传统伦理、以德治国有了一定的关系,详见《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如果根治这种行为,必须要破“执”(“执”即自以为是),只有让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试想如果某人的选择屡屡头破血流,他下回作选择时不会慎重吗?
从歌曲创作的情景而言,是一个人参加某个选秀,如歌唱选秀,在自以为有能力而落选的情况下心情极差,不明白,觉得不公平,屡思不解自己的能力、歌唱水平在某某人之上,为何落第,这不公平?而心情沮丧。后听到易中天老师的讲座,继而读了他的书而顿悟。从歌曲创作的目的而言,是为了使更多人知道或明白人格独立和自由意志的概念和内容。希望他们在作每一个选择时,都能有承受力,都能作最坏的打算,都能清楚或明白在作选择时所处的条件和局势。易中天老师,太多可书可诗的地方,笔者后学没有能力“一言以蔽之”,只能在个人仅有的理解中作出这首《易中天》歌曲。歌曲词风较为轻松、工整,易于传唱。
人物年表
1947年
1947年2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6岁时随父母亲从长沙迁居武汉,先后在武汉阅马场小学、华师一附中分别度过小学和中学时光。
1965年
高中毕业的易中天受苏联小说《勇敢》的影响,自愿报名支援新疆,从那时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五O团工作、生活了10年。
1975~1978
在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任教。
1978年
适逢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易中天经过3个月的备考,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于著名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专家胡国瑞。
1981年
易中天从武汉大学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按照当时的规定,易中天必须回原单位——新疆乌鲁木齐钢铁公司子弟中学工作,经导师胡国瑞向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力荐,提出人才难得,要求挽留,刘道玉随即找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明确要求破格留任易中天,于是通过校方、教育部与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协商,刘道玉答应以当年分配5个本科毕业生到新疆作为把易中天留下的交换条件,最终由教育部专门下文批准,易中天才得以留在武汉大学任教。留校不到一年,易中天被提拔为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由于体制原因,易中天在武汉大学任教的十年时间里,尽管受到学生的欢迎,但迟迟评不上副教授,科研经费申请困难重重,一家人也常年蜗居在面积仅10平米的简陋住房内,迫于学术发展及生活压力的考虑,只能先这样了。
1991年
易中天选择了离开武大,去了厦门大学。
易中天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并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005年
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著作《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
2006年
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一举成名。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2006年
2006年5月22日,他的《品读三国》书稿在北京举行了“无底价竞标”,这在国内出版界还是头一遭。
2007年11月
在上海出版了新书《帝国的终结》。
2007年
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2008年
和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录制播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36集,分成《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继往开来》六个部分,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为重点。以飨观众朋友、读者和他的‘易酚’即‘粉丝’们。
2009年
再度和百家讲坛携手合作,录制节目。
2010年3月
写书《书生傻气》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