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武志红的育儿博文
这篇博文我觉得看后很有帮助,就转来让大家看看。如果有人看到另一种观点的文章觉得很好的,也请转来一起交流交流!
中国人为什么好吃?
武志红
世界是矛盾的。
表现出来的样子如果是A,那么其深层的原因就可能是-A。
例如,极其外向的人常常是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的,整天笑个不停的人内心是很悲伤的,看起来最性感的人是性冷淡,而那种看起来最简单的人脑子充满了无数狂暴的想法和冲动……
同样的道理,咱们中国人很好吃,导致这一表象的核心原因可能是,我们小时候普遍被饿坏了。
我的一些读者朋友建了一个QQ群,名称是“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而大家则以“研究人员兼被研究人员”自居。
这么说,我就是“非正常人类研究标兵”了。很长时间以来,我多少也是以这种角色自居,认为我的文章过于尖锐,其实咱们国人大多数家庭还是正常的。但从去年开始,我越来越觉得,咱们的大多数家庭是病态的。
第一次有这个感觉,是去一个小区演讲。演讲面对的听众都不是我的专栏的读者。演讲结束后,现场三四十名听众的七八名听众被我的演讲内容震动,聚在一起和我做了约一个小时的交流,基本都是请教孩子教育的问题。
交流结束后,我有点发晕的感觉,觉得自己仿佛是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疯人院,怎么那么多明显可怕的事情就一直被这些家长当作理所应当的手段而用在孩子身上呢?
最近再次涌起这种感觉,是有一天突然明白,和那么多妈妈们聊过了,但明显够格称得上“足够好的妈妈”的却只有一个,就是我前不久的文章《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中的男孩的妈妈。并且,前几天又和她聊天,才知道了普遍流行着许多变态的育儿经。
譬如,她说,许多育儿书上都谈到对付几个月的婴儿夜间哭泣的办法:不管他,他哭几个晚上后就不哭了。
天啊,我说,这不是杀人吗?
但很可怕的是,她说,这是很普遍的。
和人聊天的时候,常碰到这样的女子,她把爱情当作唯一重要的事情,那么爱情失去了时,她就觉得整个世界崩溃了,因为这是她唯一的需要,也是她唯一支柱,唯一的支柱都倒了,自然是整个世界都坍塌了。
同样的道理,几个月大的孩子,吃——准确的说法是围绕着吃东西的所有的口感的满足——差不多是他们唯一的需要,如果这个唯一的需要也得不到满足,他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1岁前孩子怎么爱都不过分
记得广州妈妈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儿子仅三个月,晚上哭泣时,年轻的妈妈会去抱他哄他喂他,这时年轻的爸爸会非常暴躁,说应该给孩子挫折教育,不应该这样对他。
当时,我回复说,这个爸爸像在吃醋,他要和儿子争夺“妈妈”的爱。但现在我明白得更深,三个月儿子的哭声应该是唤起了他的身体的痛苦记忆,他小时候晚上哭泣时就是被那样对待的。既然老子我小时候饿了没人管,凭什么你小子饿了就要人呵护啊!
我这个朋友说,她觉得做妈妈的这时该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这些需要。她说,她本能上反感那些育儿书的方法,如果她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时,她就会去看《动物世界》类的电视节目,向动物取经,譬如动物是不会拒绝想吃奶的幼仔的。
这也是目前流行的客体关系理论的说法:对于一个1岁前的孩子而言,不存在溺爱,怎么爱都不过分。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养育者看到孩子的真实需要。
但这样做很累。譬如我这位朋友记得,儿子三四个月时,会一个小时吃一次奶,白天如此,晚上也一样,做妈妈的就会很累,但她就是坚持这样做的。想必这也是她的儿子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好的一个关键原因吧。
关于这一点,一个朋友在我博客(blog.sina.com.cn/wuzii)上留言说,这样大的婴儿之所以频繁吃奶,不是因为新陈代谢,而是因为宝宝肚子里有气,所以这时要拍拍婴儿的背部,让他打一下嗝,然后他就可以吃多一些,那样就不必一个小时吃一次奶那么频繁了。
我这个朋友也发现了这一点,但她说,这样做了以后,小家伙晚上要吃奶的频率仍然很高,作为妈妈,若想满足孩子的真实需要,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主动去适应孩子的节奏,而不是反过来让孩子适应自己的节奏。
不哭是因为孩子绝望了
ID为“象象妈妈”的网友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类似的育儿经“无视孩子的正常成长需要,完全以成人的方便为目标”。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也截然相反。我这位朋友说,她的亲戚朋友都警告她,不要把孩子惯坏了。
并且,她一个堂妹就用了那些育儿书的办法,儿子才几个月时,晚上哭不管,结果这些办法真灵,孩子哭了几个晚上就真不哭了。
可是孩子为什么不哭了?因为绝望啊!哭是还不会说话的婴儿的愿望的表达,如果愿望都不表达了,这该是多么可怕的结果啊!
我这位朋友观察过,孩子是不哭了,妈妈是安生了。但是,晚上睡觉时,他的小嘴一直在发出“卜拉卜拉”的声音,像是吃东西似的,而他的身体,已经疼得打横了起来。
这真是可怕,挨过饿的大人想必知道这种滋味,而让一个婴儿去承受这种本不必承受的滋味,又是为什么呢?
有几天,这个小侄子在她家里住,晚上经常发出“beng beng beng”的奇怪的声音,大家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她猜测他说的是“饼”,因为饿啊。于是,一天晚上她给他熬了一大碗很浓的皮蛋瘦肉粥,孩子半夜里醒了可以喝。结果,那个晚上,孩子再没有发出过一次这个声音,而第一次醒来喝了一大半粥后,他非常满足地叹出了三个字“好味粥!”
这真令人心酸!
现在,这个孩子十来岁了,晚上不哭的、令大人省心的他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他经常看见“鬼”。
此前,我在多篇文章中提到,所谓的“鬼”常是孩子心中的“坏妈妈”的形象的向外的投射。妈妈总是有好有坏的,而如果坏的一面太多,孩子为了捍卫他和妈妈的关系,就会将“坏妈妈”的形象和他对“坏妈妈”的恐惧、愤怒甚至仇恨都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而鬼就是这些潜意识的表达。
这听起来很荒唐,但请试着想象:你饿得死去活来,身边就有一个常说最爱你的人,她有一个丰盛的食物库,可她就是对你的渴求无动于衷,那你会是什么感觉呢?
粗暴断奶令女儿变内向
我在博客上以《那些变态的育儿经》发表了上述看法后,显然刺痛了很多人的回忆,结果不到一天就有了50多个回复,差不多创了我的博客的纪录了。
网友“宅男奶爸”反省说“早就知道自己育儿有点变态了”,他写道:
女儿小的时候吃奶是没让其吃苦头的,可是一岁两个月时断奶却让她经历了绝望。她的妈妈躲到乡下去了一周,女儿第一天从下午哭到早上,声嘶力竭,心疼得姥姥也跟着哭,但还是硬着心断了奶。
等过了一周妈妈回来时,女儿不认她了,原先灵气十足的眼睛充满了迷惘和陌生,原先见人就笑,主动打招呼,从那时再也不主动了。
并且,晚上睡觉时虽然不吃奶了,但一定要摸到妈妈的奶头才可以睡觉,现在已经四岁半了,晚上若是摸不到妈妈的奶头就会哭,感觉应该是断奶后遗症,所以经常给那些要断奶的妈妈们建议,不要断得太绝情,要有耐心慢慢断掉。
其他一些网友的回复显示,这种妈妈躲到别处或将孩子送到别处以强行断奶的方式很流行,但大人们到底是在追求什么结果呢?难道断奶就那么重要,非得让孩子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原先灵气十足的眼睛充满了迷惘和陌生,原先见人就笑,主动打招呼,从那时再也不主动了。”
网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则对比了自己和孩子的经历:
我小时候,妈妈有心脏病,生了我就被送医院抢救了,自然就没法子给我哺乳,我是喝奶粉和牛奶长大的。据说,我小时候很能哭,每天晚上哭得街坊四邻都睡不好觉,妈妈带我的时候没经验,常常是我饿了她才去冲奶粉,等忙完了我却睡着了。
我儿子是母乳喂养长大的,跟文中提到的妈妈一样,只要他饿了我就喂,不管什么时候。孩子爸爸对孩子也很温柔,所以,我儿子从小就爱笑。见人就会无声的笑,很可爱,也很好带。现在儿子上小学了,很有主见,也很懂事……我明白了一些问题,孩子的好不是教育出来的,是爱和养育出来的。庆幸自己无意中做对了。
她还发现,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她的先生身上,“我婆婆是个凡事讲究规则的人,据说她喂孩子的时候就是按点供应的,所以,我爱人现在很‘馋’。”
但估计不止是她的先生“馋”,她应该也很“馋”,因为她的网名“很饿很饿的毛毛虫”实在太经典了,它典型地反映了藏在她内心深处的饥饿感。
那么,中国人普遍好吃,普遍很馋,是不是源自同样一个道理呢?童年被饿坏了,所以长大了要好好弥补,再也不想经历这种体验。
不要限制婴儿的嘴部活动
吃是婴儿最重要的需求。如果再引申一下,还可以说,嘴是婴儿一开始探索世界的工具。
若用弗洛伊德发明的术语,就可以概括说,婴儿一开始处于“口欲期”,也即,婴儿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他不仅用口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用口来满足自己的特殊的心理需要,譬如他在吮吸妈妈的奶汁时,不仅可获得吃饱带来的满足感,也可以获得其他一些快感。
这也是为什么婴儿见到什么都会忍不住去咬的原因。这时,大人就会很担心婴儿把东西吃下去,但其实,他们主要是在用嘴来感受这些东西。
所以,如果父母怕脏、怕不安全,而过于限制婴儿这些活动,婴儿的最初欲望就会严重没有被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没有被满足感最终埋藏在内心深处,而驱使一个大人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譬如吃手、咬指甲、抽烟、喜欢吮吸以及最普遍的好吃等等。
所以,不仅要及时满足婴儿的吃奶的需要,还要少限制婴儿的口部活动。对此,网友“顽石”写道:
有次一个朋友见我的宝宝在啃一个矿泉水瓶盖,就教训我:“这你也给宝宝玩?等会吞下去了怎么办?”
我瞠目结舌地问她:“你倒是试试吞一个瓶盖给我看看?”
她就不好意思地笑了:“只怕万一嘛,还是小心一点好……”
她不限制孩子这样做,可能是看到了恶果,因为“我老公就是从小婆婆什么东西都不给啃,现在是个老烟枪,而且还爱咬人!郁闷!”
有一次,和一个好友聊天,发现已经40多岁的她还有很多孩子气的嗜好:
1.想看鬼片,但又怕鬼片,所以到处买鬼片,然后锁在家里不敢看;
2.爱看《少年侦探柯南》,先是她儿子下载,然后母子俩一起欣赏;
3.爱看《机器猫》;
4.好吃也很会吃;
她也是学心理学的,而且造诣很深,我们聊到最后,一同找到了这些“雅好”的心理原因:
1.她小时候是保姆带的,保姆对她很恶劣,所以是“坏妈妈”,这是她心中的鬼的源头;
2.《少年侦探柯南》是小孩抓大人坏蛋,其含义不言而喻,是她“内心的小孩”想抓伤害过她的“坏蛋”,而这些“坏蛋”一般都是她的保姆或亲人。这些人当然不能抓,所以变成了想抓家以外的一切坏蛋。
3.机器猫能满足小孩子主人的一切需要,而这个小孩子主人的妈妈是一个苛刻的妈妈,看不到也不尊重孩子的真实需要。
4.小时候吃奶太少。
再看我自己,貌似以上这些情况都没有,这可能源自一个在我们文化说起来有点难为情的事情:我印象中一直吃奶到三四岁。(武志红) 个人觉得有点强调的过了,里面举的例子很多都很极端,不管什么育儿方法都不能走极端,而且每个孩子的天性也不一样,养育方法自然也不能都一样 武志红是很有名气的心理专家,不过育儿方面就不是她的专长了 虽然我不同意让孩子一直哭不理他。但也觉得举的例子有点极端了,看了心里怕怕的。 哪跟那阿,连机器猫和科南都拿出来说,居然还有人信,世界太神奇了
中国人好吃从古就开始吧,那时候吃奶可吃得时间长多了,也没听说过哪个皇帝不爱吃
真是恨不得连以后娶不上媳妇都赖到没吃够奶上 机器猫和柯南爱好者躺着也中枪。。{:5_337:} 没看完
很多地方都很quatsch,太主观了
楼主你不就是想说你奶睡你19个月大的宝宝是因为你爱她能深度解读她的需求嘛
你有空多跟你儿医交流吧
比花时间看这种不知所云的东西靠谱 kiro 发表于 2012-12-24 18: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武志红是很有名气的心理专家,不过育儿方面就不是她的专长了
深度同意!她的其他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我很欣赏,但是育儿方面确实不是强项。。。 有些心理学的问题不能无限放大,比如弗洛伊德老爷子凡事必扯到性就有点扯。
婴儿时期的口欲期要满足这我同意,所以家里只要不是拖鞋这些太脏的东西,我都不反对宝宝去咬。。。说白了妈妈的乳头不过是小孩口欲期的其中一个工具,完全可以拿安慰奶嘴或者别的任何他感兴趣想咬的含的工具代替,不要过分强调妈妈乳头的重要性,不要把自己享受喂奶的感觉强加到宝宝身上,觉得这是宝宝对爱的需求。育儿上虽然我也才有一年多的经验,但我比较信奉中庸的育儿之道,凡事别极端,训练睡觉的时候孩子不能一哭就抱,更不能哭一晚置之不理,如果确定孩子不是饿不是病我会让他哭15分钟再安慰。
在喂奶方面,我是按需喂养的,一般三四小时喂一次,明显能感觉到孩子一次吃很多奶,然后能攒足能量挺三四个小时,中间哭闹的时候我会用分散其注意力的办法判断他是因为其他原因还是饿才闹,因为饿而闹是怎么也哄不好的并且嘴巴一直在咂动,这种情况下我是不会机械等到时间再喂,而是果断给奶。。。那种宝宝一个小时吃一次奶,不说妈妈多辛苦,对宝宝就很不好。我觉得宝宝胃口没给撑大,一天24小时都在消化,实在是肠胃都得不到休息,宝宝头四个月肠胃系统是逐渐完善的过程,所以才会有很多胀气。频繁喂奶实在不利肠胃系统早日完善。
世界母乳协会是建议喂养母乳到一岁,说是之后母乳的营养不是那么多了,也完全可以被其他辅食所替代。我是觉得从心理方面,确实还是要在小孩意识不太强烈之前断母乳比较好,孩子一岁之后意识会越来越强烈,那时候断他自然会主观意识上跟爱与不爱联系越来越多,之前的母乳对他来说更多只是食物而已,跟奶瓶没多大区别,当然比奶嘴含起来更舒服而已。
但是因为我八个月意外怀老二了,奶水自然变少,宝宝自然吃不到母乳,断得及其自然,基本没有哭闹。自我感觉很幸运,当然也有点愧疚,我自己是想喂到一岁的。
反正我的宝宝现在看来是整体很安静,好动,活泼,爱笑,偶尔闹闹,很有自己主意的乖宝。 水瓶座小天天 发表于 2012-12-24 21: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楼主你不就是想说你奶睡你19个月大的宝宝是因为你爱她能深度解读她的需求嘛
你有空多跟你儿医交流吧
你说得对,我当然觉得我奶睡宝宝因为爱她解读到她的需求,但是别的不奶睡的妈妈,有的给宝宝洗澡按摩,听音乐讲故事,种种方法,也是爱宝宝嘛。我相信你的方法也是爱宝宝的,也许只是方式不同。所以妈妈们才坐在一起交流自己觉得好的,听取别人的好经验,修正自己的方法。
不过本贴本意不是交流妈妈们的个人经验,想交流专业心理学家,育儿专家的好文章,我觉得比起个人经验他们更专业,更令人信服,如果有时间,你也贴些你看到的好文章来交流一下好了。
说到儿医,我的儿医很年轻但在柏林很有名,清早就聚集了很多很远赶来的父母孩子,平均要等4小时才能看上。还好我住的很近。他和我聊得来,多亏了他的支持,可惜他不写文章,要不一定发来看看!
武志红本文措辞激烈,但是写的结果我觉得很温和,怕鬼,爱吃,真的没啥大不了的,要是我的孩子以后这样,我觉得没啥。
但是西尔斯医生的书措辞温和,娓娓道来,但是结果很吓人,什么信任感缺失,和父母隔阂,以后不听管教,甚至人生观与人相处都大受影响,那个我看了才叫怕。可惜他整本书都围绕着谈这些,不知如何节选,我也没有电子版,大家有兴趣就去看他的书吧。 给吃的满足口腔欲可以给各种木头玩具或者橡胶的,给个瓶盖,作者还好意思说自己瞠目结舌,真是误导人
建议自己去医院问问或者靠铺的网上搜一下医生都从孩子肚子里面取出过什么东西来再决定给不给孩子放在嘴里玩
前段时间有个孩子还吞了个奶嘴到气管里,紧急手术拿出来,请问奶嘴大还是瓶盖大
晚上看到鬼不可怕么?反正我肯定是怕死了。真心不觉得什么看到鬼,眼神没了灵气是什么温和的结果 别说瓶盖会噎着孩子,整个的鸡蛋都会让几岁大的孩子噎死的。鸡蛋和瓶盖谁大。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育儿方法,不管怎样,过度都是不好的,我不觉得宝宝两岁还要奶睡是好习惯,也不觉得任由孩子哭闹是好主意,凡事都要有个度 心理专家不等同于育儿专家。育儿专家,说白了,也就可能有一到2个成功案例。要专门的儿童心理学家才是相对专业的。这种一般是儿医出身,也专门系统学习儿童心理学。自己也有孩子的。
国内那种追捧的什么育儿专家,不少就是自己纪录了下自己孩子的生活情况,粉丝多了,就成专家了。
dahli 发表于 2012-12-25 13: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心理专家不等同于育儿专家。育儿专家,说白了,也就可能有一到2个成功案例。要专门的儿童心理学家才是相对专 ...
同意!国内追捧的那种所谓育儿专家的东西,看看真是浪费时间的,不过是一些个人养孩子的体验罢了,很多的确没有理论支持的。
你认为专业的那种育儿专家,我也觉得非常令我信服,因为他们有专业背景 有长期大量的试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和推荐的方法真的可以好好借鉴一下。有没好书好文推荐?
我觉得中国人中比较符合标准的,小巫,著作有,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看了受教匪非浅。
外国人中嘛,当然是有八个孩子的西尔斯医生值得推荐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考特 派克的书,少有人走的路,虽然不是谈育儿,但是里面谈的很多案例是和童年有关,当教育书看挺好的。
有了孩子后,我是到处找这类书看。孩子睡了,就看看书。
本帖最后由 dahli 于 2012-12-26 15:17 编辑
lola118 发表于 2012-12-26 15: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意!国内追捧的那种所谓育儿专家的东西,看看真是浪费时间的,不过是一些个人养孩子的体验罢了,很多的 ...
很可惜,我不感冒小巫。她只是一个拥有教育学学位的。孩子妈,她的理论都是从各个书上拷过来的。她的实践对象就是她的孩子,她也就是我说的那种,粉丝多了,就成了专家。我有几个朋友在德国拿到教育学位,也都有了孩子,估计出道早几年也都会是专家。
她就是早了点。通过网络把自己能接触到的一些海外育儿观念公布给大家,实际上很多东西都已经很普遍了。要有妈妈有闲心,文笔好点,将每期eltern杂志上的一些文章翻译成中文发布,也会成为专家的。
我认同的专家是要有专业资格的,要有临床经验,挂牌行医的。不是有个学位就够的。 本帖最后由 lola118 于 2012-12-26 14:38 编辑
说一个打学生工的时候遇到的事情吧,对我后来触动很大,那时看护一个小宝宝, 才3月大,很可爱活泼。偶然的情况他经历了一次很像断奶的经历,妈妈赶不回来,堵车在路上。他大哭了一个小时,我一直抱着哄,哭了一个多小时然后就不哭了,我当时觉得妈呀,可算清净了。他不哭了,但是他一直嘬自己的手指,嘬的很响,我也没太在意,就抱着呗。又过了一小时妈妈才终于赶回来。
妈妈把宝宝接过去,放在胸前,妈妈突然惊呼了一声,把正准备走的我一下子吸引过去看,宝宝身体微微发抖,不吃奶,他的神态和看着妈妈的眼神令我一震,很复杂的表情,难以相信是平时这么透明可爱的宝宝的表情,眼神没神没气,但是充满了责备,幽怨,还有愤怒。他妈妈马上就吓哭了,我也吓了一大跳。
那天我拖了好长时间才走,宝宝一会儿吃了奶睡了,我就陪着哭着的宝宝妈妈,她担心极了。还好,宝宝醒了后一切都和原来一样,还是那么活泼可爱的宝宝。
我后来一直想着宝宝当时的反应,怎么也不能想象这么复杂的表情会在才刚刚3个月的宝宝脸上看到。宝宝那小小的身体里,是不是蕴藏了一个很大的世界呢?宝宝会不会不像我以前想像的那样简单呢?这次经历会不会在他小小的心灵某个地方种下某种小小的种子?父母的养育方式和宝宝的内心世界很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给予和接受的方式,在给予和接受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地带去摸索去探讨。
自己有孩子很希望去了解小宝宝的大世界,没经验,只好多看育儿书,也看了很多心理学的书。就怕犯错误,养孩子真不容易! dahli2012-12-26 14: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Снλ裬 ...
Унλдá dahli 发表于 2012-12-26 14: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可惜,我不感冒小巫。她只是一个拥有教育学学位的。孩子妈,她的理论都是从各个书上拷过来的。她的实 ...
对我这样的外行,有教育学位已经很不错了,写的也不错我觉得,反正我看了还是有些收获的 dahli 发表于 2012-12-26 14: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很可惜,我不感冒小巫。她只是一个拥有教育学学位的。孩子妈,她的理论都是从各个书上拷过来的。她的实 ...
我认同的专家是要有专业资格的,要有临床经验,挂牌行医的。不是有个学位就够的。
这样的人一定凤毛麟角,应该能称得上育儿方面的宝贝了。
西尔斯我觉得算一个,
其他人,坐等推荐,希望网上能下载。 lola118 发表于 2012-12-26 18: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认同的专家是要有专业资格的,要有临床经验,挂牌行医的。不是有个学位就够的。
这样的人一定凤毛麟 ...
elten杂志上就经常会有专家点评的。 本帖最后由 bubble... 于 2012-12-27 14:17 编辑
不知所云!
像那个瓶盖的事,我怎么都不会让我的孩子咬瓶盖玩的。 什么都不能太绝对!! dahli 发表于 2012-12-27 11:3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elten杂志上就经常会有专家点评的。
产前班听人讨论说,杂志有时候会为了销量推出一些还没有经过考验的观点和文章,以取悦一些父母。所以一直还没怎么去关注杂志。不过你推荐的话,我去找一两本先看看,谢了! 瓶盖子的确看出来武志红是没有实际育儿经验的。
不过他对孩子强行断奶和长时间大哭后的表现和心理分析,正好印证了我在20楼写的看宝宝的经历,为我解了惑,看见他的文章后就觉得明白多了,那时还没看西尔斯呢,他解释的更多更细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