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极权主义下的德国媒体出版审查(图文版)
本帖最后由 news208 于 2013-1-9 10:19 编辑见证:极权主义下的德国媒体出版审查
网易09.01.2013
http://img2.cache.netease.com/game/2013/1/9/201301091130528b4ff.jpg
引言:
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写道:“民众理解力低下。惟有反复说教,方能将思想烙入他们心上。”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犹如一台庞大的纳粹宣传机器,各种思想控制手段,无孔不入。本应天马行空的科幻读物,亦无法幸免,沦为当局的政治宣传工具。
http://img6.cache.netease.com/game/2013/1/9/2013010911291170e33.jpg
一战期间,德国加大审查力度。部分出版物因影射特定的人,甚至仅因内容无聊,即被禁止
上世纪初,通俗杂志(pulp magazine)因价格低廉且内容猎奇,在德国流行。科幻小说是其中最受欢迎的类别之一,最早可追溯至1901年的《来自幻想国度》(Aus dem Reiche der Phantasie)系列。
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尤其是一战爆发后,德国政府逐渐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各城市均驻有负责内容审查的官员。部分出版物因影射某一特定的人或国家,甚至仅仅因为审查员认定其内容无聊、浪费读者时间,即被禁止发行。
通俗杂志同样受到严厉管制,当局要求其在主题与内容方面,更多地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当时,市面上流行的科幻、悬疑、冒险等题材的通俗小说,主人公并不一定为德国人。为强化国家思想,政府要求出版社:凡以英雄身份出现的主角,必须设定为德国人。
出版社自有对策,他们仅仅将小说或主人公的名字替换掉,使其听起来更有德国味儿,而内容并无二致。
一战期间,两部匿名发表的科幻小说在德国颇受欢迎:一部是1914年至1919年出版的《魔鬼飞行员汉斯·斯塔克》(Hans Stark, Der Fliegerteufel),讲述一名德国少年驾驶可潜水飞行器对抗坏蛋的故事;另一部是1915年的《大侦探约翰·斯波洛克》(Detektiv John Spurlock),记述居住于纽约的德裔美国侦探约翰·斯波洛克的一系列惊险故事,其中亦有不少科幻成分。例如在第19期中,斯波洛克粉碎了H.G.威尔斯笔下的火星人二次入侵地球的企图。
http://img1.cache.netease.com/game/2013/1/9/2013010911224630249.jpg
《魏玛宪法》规定,德国人民行使自由发表意见之权时,任何人不得妨害,亦不得施行检查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成功后,魏玛共和国成立。次年8月,《魏玛宪法》经德国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签字生效。
《魏玛宪法》第118条规定:德国人民,在法律限制内,有用言语、文字、印制、图书或其它方法,自由发表其意见之权,并不得因劳动或雇佣关系,剥夺其此种权利;如其人使用此权利时,无论何人,亦不得妨害之,不得施行检查。
魏玛共和国期间,德国出版业空前繁荣。以报纸为例,1914年,德国有2200家报纸,1932年升至4703家,总发行量约2500万份。
与此同时,通俗杂志的发行市场也迅速成长。1919年至1922年,仅科幻主题的通俗杂志,即有7本问世。
然而好景不长。1926年,德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共同发起一场反对“垃圾与污秽读物”的运动。一批“低级趣味”的出版物成为众矢之的,通俗杂志亦在“黑名单”之中。
当年12月,德国政府制订《保护年轻人远离垃圾与污秽读物的法令》,规定:凡被列为“垃圾与污秽读物”的书籍和刊物,禁止向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即便面向18岁以上者,亦不得公开展示,仅允许在柜台下贩售;违者将被处以一年监禁。
对于审查范围及审查依据,该法作出明确限制:审查仅限于出版以后的销售环节,并非预先审查;不得因政治、社会、宗教、伦理或世界观等理由,对出版物施行审查。
http://img1.cache.netease.com/game/2013/1/9/20130109112952af18e.jpg
通俗杂志被要求承担意识形态宣传的义务,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向民众灌输法西斯主义思想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建立起一党专政的独裁政权,“宣传天才”约瑟夫·戈培尔被任命为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在一次演讲中,戈培尔将媒体比喻为“政府手中随意演奏的钢琴”。
在戈培尔的推动下,纳粹党在德国社会各层面,包括私人生活领域,构建起一套密不透风的思想控制体系。通俗杂志亦被要求承担意识形态推广的义务,宣扬法西斯主义,对民众施以潜移默化的思想改造。
1930年至1939年,德国考古学家、作家埃德蒙德·基斯(Edmund Kiss)先后发表四部科幻色彩的小说,以史前时代的雅利安人为主角。书中,金发碧眼者视棕色皮肤者为奴隶,亚特兰蒂斯毁灭后,雅利安人的幸存者建立德国,小说结尾处暗示法西斯扩张的合理性。
同期连载的另一部畅销科幻小说——著名科幻作家保罗·阿尔弗雷德·穆勒的《孙克:亚特兰蒂斯后裔》(Sun Koh, Die Erbe von Atlantis),对后来的众多科幻作家产生过重要影响。
主人公孙克是一名失忆的玛雅王子,其形象出现在世界各地诸多古老文化的预言中,人们视之为“太阳之子”,顶礼膜拜。全书结尾处,亚特兰蒂斯帝国从地球内部重新升起,孙克使用火星宇航员的反重力材料及声波武器,领导雅利安人走向未来,完成民族复兴事业。
起初,《孙克》系列并无明显政治色彩。而随着保罗·阿尔弗雷德·穆勒的加入纳粹党,书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歌颂法西斯主义的文字。
卡贝尔拒绝执行纳粹审查机构的整改令,而是选择亲手“杀死”了自己亲手创造的大侦探
1930年代的德国通俗小说,不乏宣扬种族主义的文字。例如将主人公的一次次胜利,归功于雅利安血统的优越性,而将犹太人设为反面角色。
汉斯·马纳·蒙斯的一系列畅销侦探小说,反复强调雅利安人血统高贵,其它民族则肮脏而堕落。汉斯·海尔的科幻小说《塞尔特拉普先生淘金记》(Herr Seltrup Braucht Geld),将犯罪大首领塞尔特拉普设定为犹太人。
也有少数通俗小说作家拒绝“洗脑”,例如以长篇侦探小说《大侦探》闻名的沃尔特·卡贝尔(Walther Kabel)。
与普通侦探小说不同,《大侦探》(Der Detektiv)包含大量科幻元素,如巨型生化狐狸、空中海盗,以及可窥视人类思想的宇宙水晶沙漏,因而深受读者喜爱,1919年甫一问世,即风靡德国。
小说中,卡贝尔塑造了一位检察官出身的侦探——哈拉德·哈斯特(Harald Harst)。此形象被称赞为“德国版塞克斯顿·布莱克”(Sexton Blake,在英国家喻户晓的侦探形象)。
然而,纳粹审查机构却认为这位主人公太过“聪明”,遂对出版社施加压力,命令其修改这一形象。遭到卡贝尔的拒绝后,出版社不得不采取折中办法,要求卡贝尔在小说中“杀死”哈拉德·哈斯特。于是,1933年出版的第372期,成为侦探哈斯特的最后一次亮相,畅销十余年的《大侦探》系列亦就此终结。
此次风波后,卡贝尔的作品被当局查禁。随后,他退出纳粹党,1935年在克莱因马赫诺镇死于枪伤。
http://img5.cache.netease.com/game/2013/1/9/2013010911301600d72.jpg
预先审查法颁布后,所有报刊在出版前,必须提交审查。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无孔不入
1935年,纳粹政府颁布更为严厉的预先审查法令,要求所有报刊在出版之前,必须提交审查机构,由后者审查通过后,方可付诸印刷。通俗小说的出版亦被包括在内。
自此,审查制度在德国被一步步收紧。报纸、杂志、书籍、音乐等媒体,甚至信件、谈话等私人沟通方式,均成为审查对象。
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无孔不入。鼓吹种族主义、专制独裁和侵略扩张的论调,越来越多、越来越露骨地出现在通俗小说中。
1930年代,三部畅销德国的科幻小说系列:《侦探之王汤姆·萨克》(Tom Shark, der Konig der Detektivs)、《约翰·科林的记忆》(John Kling's Erinnerungen)、《鲁尔夫·托灵斯历险记》(Rolf Torrings Abenteuer)。
前两者只是将主角设定为德国人,而未添加意识形态的宣传。其结果是,《侦探之王汤姆·萨克》被勒令停止出版。《鲁尔夫·托灵斯历险记》则顺应时势,植入种族主义言论,例如宣称德国征服非洲,是为了保护当地土著人的利益。
1936年,《孙克》系列的续作《核武器之王詹·梅延》(Jan Mayen, Der Herr der Atomkraft)出版。已是纳粹党人的保罗·阿尔弗雷德·穆勒,借主角之口,倡导所谓的“人种改良”,将所有非白种人描述为懦弱者,认为他们需要一个强大的、信仰法西斯主义的雅利安人,去领导他们。
纳粹当局认为其意识形态“不纯洁”,于是,小说被易名,主角国籍被更换,情节被大幅修改
1939年,二战爆发后,纳粹政府制定新法,要求通俗小说必须在意识形态方面保持正确。例如,主人公一律不得使用英语姓名。
当时有一本极为畅销的通俗小说——《加拿大警察英雄阿拉斯加·吉姆》(Alaska-Jim, Ein Held der Kanadischen Polizei),主人公阿拉斯加·吉姆是一名加拿大人,本名吉姆·胡佛(Jim Hoover)。因其命名违反新规,1939年,出版社不得不将小说的名字改为《海燕》(Sturmvogel),主人公的姓名改为罗尔夫·劳哈尔(Rolf Rauhaar)。
同年出版的《弗兰克·法伯斯历险记》(Frank Fabers Abenteuer)被改造得更为彻底。最初,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名德裔美国探险家在墨西哥和库尔德斯坦等地的冒险经历。纳粹当局认为其意识形态“不纯洁”。
于是,小说被易名为《弗雷德·法伯历险记》(Fred Faber's Abenteuer);德裔美国探险家摇身一变,成为德国探险家;寻找隐秘城市及部落首领的情节,被更改为对抗西班牙的共产主义分子,以及犹太人支持下的非洲叛军的情节。
至此,通俗小说在德国,已彻底沦为纳粹党人的政治宣传工具。
结束语
1940年,德国共有21本通俗杂志。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多数通俗杂志被停刊,至1945年仅余4本。
无论通俗小说还是严肃文学,无论虚构作品还是新闻报道,一旦沦为政权的附属物及宣传工具,其生命力即已丧失。
(本文翻译改编自《德国极权主义下的通俗科幻小说》(Pulp Science Fiction Under German Totalitarianism),作者:Jess Nevins。) 最后一黑框碉堡了{:5_310:} 是游戏频道头条http://game.163.com/special/jianzheng_46/
楼主之前没发全啊 ding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