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德国带来创意
对德国企业来说,中国已不再是廉价生产基地,不再是世界加工厂。许多德国企业已在中国研发新产品。德国大型康采恩和中型企业在中国已建立了一系列产品研发中心。德国电视一台认为,中国已成了给德国带来创意的国家。据该电视台报道,德国许多大型企业在中国都设有研发中心。比如,奥迪在北京新开了一个有300名研发员的研究中心。这一研究中心的任务是让未来轿车更适合亚洲人。比如,中国人喜欢长车身,还喜欢座位更软更舒适一点儿。还有,导航仪上应该显示中文,所以,导航仪也要做相应调整,以满足中国人的要求。
德国人发现,谁要想在中国市场上立足生根,谁就必须在当地开发新产品。化工康采恩拜尔则更进一步,不仅在上海建立了为整个公司服务的创意中心,而且正在把上海生产基地扩建成最大生产基地。位于勒弗库森的总部到时也将比不过它。为此,拜尔已投资了30亿欧元。
拜尔之所以要把已有的研究中心扩大为企业的创意中心,并不只是要让产品能满足当地客户的愿望,更重要的是要近距离靠近客户。拜尔聚碳酸酯部负责人科尼西(Michael Koenig)介绍说:“我们在实验室里需要客户,在完善技术时也需要他们。我们必须每周甚至每天和他们合作,有时是在机器旁,有时是在实验室研制样品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在当地,这种合作就很难进行。”
亚洲占全球聚碳酸酯市场的60%。而这一无色透明的热塑材料是拜尔的一项重头生意。由于亚洲市场增长最快,新潮也因此常在亚洲诞生。而中国和亚洲研发人员比其它国家的研发人员常常更能把握时代潮流。
科尼西认为,大市场对研发人员特别具有吸引力。拜尔的重要客户包括电器生产商。而它们大都分布在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把创意中心设在中国而不是设在德国,与客户的距离就近了很多。
根据德国工商会在中国所做的调查,产品研究和发展对40%的德国企业在中国的前途至关重要。比如,德国电动机和风扇名牌 ebm-papst 刚不久在上海成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和发展中心,投资为5百万欧元。上海的规模因此跟该中型公司在姆尔芬格(Mulfingen)的总部不相上下。
该公司中国分部总经理舍内贝格(Helmut Schoeneberger)表示:“既然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在这里自然就需要进行研究和发展。”其它公司的经历也都差不多。如果不在当地研发,“要在当地拥有竞争力,业务要打开局面,就相当困难。”舍内贝格还说,竞争在中国相当激烈,要看谁动作快,反应快。再者,中国研发人员所受的基础教育已经很扎实,而且他们比德国同事要便宜三到五倍。
既然大家都跑到中国去研发新产品,作为研究和高科技基地的德国会不会受到削弱?企业代表们安慰说,不会的。拜尔公司的科尼西透露说,基础研究还是留在德国。中国人在这方面还跟不上。作为创意基地,德国长期拥有竞争优势。舍内贝格则认为,在科研方面,中国正在猛力追赶西方。竞争还会加剧。因此,又一批德国企业将会来中国开设研发中心。
来源:法广网 500强外企在国内的研发中心,现在还都不成气候,充其量是个Engineering Center,基础研究和重点课题,还都是在国外的研发中心完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