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节俭理性花钱适度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日前,中共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全国各地也纷纷掀起了反对铺张浪费、厉行勤俭节约的活动。一时间,“舌尖上的浪费”“剩宴”“光盘行动”成为近日大家热议的话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介绍国外好的传统、措施和经验,为国内提供有益借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报联系各地驻外记者把国外的相关情况介绍给读者,希望能得到一些启发和警示。比较而言,德国人是一个节俭的民族。在消费习惯上,德国人与美国人有明显的不同:美国人不怕寅吃卯粮,没有支付能力也敢借钱消费,要不然前几年怎么会闹出那么严重的次贷危机。而德国人相对理性,花钱适度,一般不会大手大脚,更不至于无度挥霍。他们的信条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吃饭:适量“真君子”
德国联邦统计局的一项数据表明,德国家庭平均每月花在吃饭上的钱(包括饮料和烟、酒)只占其净收入的14.3%。的确,德国人不大在乎吃。这几年欧洲经济不景气,一般家庭去饭馆吃饭的次数就更少。若要去,也都得有个由头,比如谁过生日了,或者有什么值得纪念或庆贺的事情。同事之间如果关系融洽,有时也会相互招呼着去外面吃一顿,但这种饭局多为AA制。记者曾经留意过,在德国的饭店里,虽然剩菜也可以打包带走,但这种情况十分少见,因为德国人用餐之后一般都盘光碗净,剩不下什么东西。
这当中的原因一是他们点菜不过分,绝不会一两个人就叫上一桌菜。再一个就是谁把饭菜剩下太多,就意味着饭不好吃。这对店家或者家宴的东道主来说都是比较尴尬的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德国不少饭店提供“小份饭”或者“儿童量”的菜肴,于是店家和顾客皆大欢喜。近年来,不少德国人有机会去中国,中国的美食和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也有些地方让他们疑惑不解。比如:中国人怎么有那么大的劲头去吃珍禽异兽?还有:为什么吃起饭来阵势那么大,剩菜那么多?
送礼:礼轻情义重
德国人去别人家造访一般是要带礼物的,但礼品大都很简单:一瓶酒、一板巧克力、一本书或者一束花……价值从几欧元到几十欧元不等。这样一来,记者觉得去德国人家作客就简单多了,不用为送什么东西太费脑筋。
记者的一位朋友罗斯维塔·E女士原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社会法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她说多数德国人实际上并不在意别人送他们礼品的价值,而看重的是情分。比如,当你的生日来临时,如果有人主动给你送上一件小礼物,你就会觉得人家惦记着你呢。另外,礼物不一定要贵重,如果东西虽小,却能对上收礼人的心思,或者是一件送礼者亲自动手制作的东西,则效果会更好。罗斯维塔还说,在她的研究所里,如果有谁过生日,他(她)往往会在家里烤一块蛋糕,然后带到班上,工间休息时与大家分享同乐。与之关系好的同事也会出面张罗,请每个人拿出三五欧元随个份子,凑钱买一件几十欧元的礼物连同同事们签名的生日卡一并送给“寿星”。另外,结婚、生孩子、退休以及圣诞等重大节日,也是德国人送礼的由头,不过从形式到内容再到钱数也都和生日送礼差不多。总之是真正的“礼轻情义重”,而且一点都不失面子。
在德国,孩子们对圣诞节礼物常常寄予很高的期待,家长对此不敢怠慢。通常的做法是,先让孩子提出一个“心愿清单”,家长再据此酌情购买一两件礼物。如果孩子希望得到的礼物比较贵重,如笔记本电脑或者其他电器产品,有的家庭会与准备送礼的各位亲友一起商量,凑钱满足孩子的愿望。富裕家庭的孩子即便可能比其他同学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但一般也不会显摆,因为不是靠自己劳动得到的东西再多,也不会受到别人的羡慕,相反还可能被人瞧不起。
消费:时尚不攀比
记者的老朋友京特·S先生是西门子的退休工程师。当年他在公司里已经坐到了较高的位置,退休后的养老金也比较可观,在慕尼黑有一栋二层带园子的住宅。应该说京特的生活水平在德国属于中上等,但他十分节俭,在吃、穿、用方面都不太爱花钱。不仅如此,他还特别爱攒东西。比如:快递公司送来了邮包,京特常常把纸盒子留下来,以便日后给别人寄东西时派上用场。在这件事上,节约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是德国人认为不应消耗过多的能源。有一次,京特太太的一条裙子上的金属链坏了,京特竟花了好几个小时给修好了。不少德国人都爱动手,凡自己能鼓捣好的东西就不到外面去修或者买新的。记者家楼下有一位邻居隔三差五地在地库里“折腾”他的宝马汽车,前些天记者终于忍不住问他修车是不是特有乐趣,他说,到外面修多贵呀!
当然,德国人的节俭也是相对的,而且勤俭持家的好传统更多地体现在老一代人身上。事实上,近年德国人的消费观念和用钱习惯也在发生变化。
有一份研究报告说,每年大约有50万德国人会去购买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如今,德国也有不少年轻人讲时尚,追名牌。但德国人的消费比较个性化,并不相互攀比。比如追时尚的人首先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品牌,而不会轻易受他人的影响,更不会跟大牌明星看齐。所以在德国人身上,你不会看到很多LV手包或奢华的手表。
京特先生虽然节俭,但同时也很大方。前些年,他在慕尼黑组织了一个德中友好协会,每次搞聚餐活动时,他都会给一个来自上海的学生付饭费。汶川大地震后,他积极参加了捐款活动。
其实,乐善好施者在德国大有人在。京特的大学同窗弗兰克先生曾任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的技术总监,地位很高也很有钱。他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都要请好朋友在饭店吃饭,但要求所有来宾都不要带礼物,为了让大家心里能够“自在”一点,他每次都准备一个募捐箱,让客人随意往里塞点钱,然后他会把收集到的钱款数额通过邮件告知各位,并把大家的捐助转给慈善机构。
来源:文汇报 {:5_330:}写这种东西{:5_392:} 德国人也有三教九流,我的一个朋友请德国合作伙伴吃饭,那德国人点的薯条、沙拉、烤猪肘棒,钱不多,可他要来一瓶一百多年前的葡萄酒,让我朋友花了一千多欧元。我朋友没带那么多钱,只好划卡。领教了德国人又便宜不占、、、、、、 说到德国上菜很让我无语.
一人一盘,吃完腻到要死. 说学习长处,有人马上就开始细数缺点{:5_386:} {:5_32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