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p 发表于 2013-2-21 13:05

南方供暖,不走北方老路:地方两会热议“温暖中国”,商机已在南方蛰伏

"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两年两份提案,自她肇始,“南北供暖线”争论现身全国两会并引发全民热议。如今,2013年她的新提案已不关注“线”,而在南方如何供暖。实际上,国家已在悄然支持南方分散式供暖,嗅到商机的商人亦闻风而动。"

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川东、渝北、鄂南……2013年2月19日,辞旧迎新后的第一场雪落下来,落在这些徘徊于中国供暖线之外的城市与村庄。

“下雪了,估计在给南方供暖的呼声打气。”杭州的“Hello法法”在其微博上如是说。南方会供暖吗?在美丽冻人的雪日里,人们再度憧憬。

“我相信这个问题(南方供暖)将来一定会解决的。”这天下午,在北京北四环的一家室温逾16摄氏度的咖啡馆里,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一边翻着她新近提交的提案《关于南方冬季供暖或采暖战略决策的建议》,一边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这个28年来最寒冷的冬天里,南方供暖——这个此前备受冷遇的话题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热议。


南方集中供暖的最大争议是能耗问题,但南方可能将走分散式、节能型供暖之路。 (CFP/图)

民间热议,官方松口

这已不是张晓梅第一次呼吁南方供暖。2012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这位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就提交了《将公共供暖向南方地区延伸的建议》。

之所以有此呼吁,源自她在那个冬天在成都某医院的所见。走道里,七八个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在湿冷的空气里瑟瑟发抖,鼻子不停地抽搭着。这一幕唤起她童年时随父母随军在川过冬的回忆——虽然有火炭盆和热水袋,但一到冬天,手仍然冻得像透明的红萝卜。

多位节能研究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及,虽然此前关于南方供暖的提案、议案曾零星出现于湖南、江苏等地的地方两会,但这一话题现身全国两会并引发全民热议,却是自张晓梅提案始。饶是如此,2012年旋即而至的春天令这个话题若昙花一现。

严冬再至,2012年12月20日,南方周末刊发《供暖线上的“南北之争”》一文,南方供暖再度热议。人民日报甚至推出包括《记者入户测量南方究竟多冷》在内的系列调查,其官方微博的民调显示,逾八成网友支持南方供暖。

不惟媒体,孟非、姚晨等拥有千万粉丝的微博达人亦加入到声援南方供暖的阵营中。这个话题是如此炙热以至于“如何看待南方采暖”已被多家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列为2013年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

在2013年初的地方两会上,南方供暖亦成了最热门词汇,上海、江西、南京、武汉等多地出现相关议案、提案。无锡的人大代表甚至认为当地冬天的湿冷气候已使许多北方人望而却步,影响了人才的流动和引进,“集中供暖问题已成为无锡率先实现现代化征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舆论汹涌之下,人们翘首以待政府表态。一则“国家发改委成立南方采暖课题组”的消息不胫而走。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此消息令国家发改委颇为光火,首发此消息的媒体此后刊登更正声明,以证此举子虚乌有。

“绝大多数南方居民表示出急迫的心情……希望政府早日表态,目前已存在有民怨的倾向。”张晓梅在其最新提案中称。事实上,贵州毕节五儿童垃圾箱内取暖致死、安庆双胞胎姐妹疑系使用电热毯导致身体脱水死亡等新闻无不勾起人们南方需供暖的呼声。

“大家对南方供暖的关注度从来没有这么高过,即便2012年两会张晓梅的提案刚提出来时也没有这么热。”多年致力于建筑节能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在徐伟看来,不惟公众、媒体热议,政府和专家的参与度也高于以往。2013年1月始,徐伟及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受命为住建部起草一份关于南方供暖的说明。1月下旬,这份原本二十余页的说明浓缩为《如何看待南方供暖?》、《南方供暖应因地制宜》两则仅一页纸篇幅的文字出现于住建部官方网站,并通过新华社和《中国建设报》刊发。

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住建部近一年时间里对这一话题的首次表态,亦是国家部委对此轮舆论风潮的唯一回应。在2012年初,主管城镇供热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公开表态,称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地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这对能源消耗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在看她的“南方供暖”提案。 (南方周末记者 彭利国/图)

争论在如何供暖

“仇部长之前的表态只是说了No的理由,没有说Yes的理由,其实,在南方供暖问题上,Yes很多。”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总裁萧评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No”是对集中供暖而言。“老百姓有需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专家反对呢?”2012年张晓梅第一份提案提出后引发的争议曾一度让其纳闷,但她随即发现,反对的焦点即在于集中供暖。

“我原来想的南方供暖是像北方那样的统一供暖,但现在这个观点已经更新。”在张晓梅新近提交的提案里,对供暖方式的表述为“应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事实上,南方供暖不宜效仿北方搞大规模集中亦是官方态度。在徐伟等为住建部起草的说明末尾,他特意强调一点,除余热废热利用外,不提倡在夏热冬冷地区(即有冬季采暖需求的南方地区)建设大规模集中供暖热源和市政热力管网设施为建筑集中供暖。“南方供暖是大势所趋,只是在方式上多数人不赞成大规模集中式。”

住建部的官方回应称,如果采取北方传统的全空间连续集中供暖方式,按照目前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面积约34亿平方米、人口约1亿人计算,每年将会增加约2600万吨标准煤的能耗,相当于目前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暖总能耗的17%、“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中年节能量的20%。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约73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增加约5.2万吨,烟尘排放量将增加约1.2万吨,区域能耗也会急剧提升,加剧环境污染。

然而,只要不是简单地将南方供暖窄化为南方集中供暖,解决此问题的诸多“Yes”就会一一浮现。

“谁说只有集中供热一条路呢?美国住宅基本上没有集中供热,东欧解体后很多国家把集中供热又改回到分散供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说,南方需要供热,但由于生活方式和建筑特点、气候特点不同,最好采用分散供热的方式。

“所以争论是集中还是分散,而不是采暖不采暖。”江亿说。

“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供暖的问题,而是怎么供暖的问题。”萧评说。

为搞清这个问题,2012年5月,张晓梅委托萧评在内的十余位专家成立“南方采暖课题组”,开始在全国寻找可能的方案。

在浙江义乌,课题组发现某企业的生物质环保炉燃烧完全无烟尘,无污染,可适用于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只是其所需要的秸秆收集半径仍是一个问题。于是,课题组又赴吉林农安重点考察其生物质原料的采集和利用。而贵州某县入侵生物“飞机草”泛滥,这亦可用作供暖原料。

生物质只是这个团队所寻找的诸多路径之一种。天上(太阳能、风能)、地下(生物质、地热)都被视作解决南方供暖的主力军。

“我们的原则就是让绿色的多了,让黑色的少了。”萧评说,既然反对南方供暖的担忧来自能耗的增长,一个积极的解决之道就是在触碰能耗天花板之外想办法。即便是主要依靠电力取暖,也可以借助蓄能技术和设备使用谷电,削峰填谷,减少用电负荷。

事实上,寻找Yes的尝试在国家层面亦如是。徐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科技部早在2011年就已启动了“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住建部的官方表态亦推荐户用热泵式分体空调器、燃气壁挂炉、电采暖等分户独立供暖方式,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辅助等局部供暖方式。

南方试验场,商机已四伏

在这份“进化”了的提案里,南方供暖被赋予更多意义。在张晓梅看来,一个“温暖中国”与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同样重要,“南方冬季采暖其政治意义一点不亚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大工程。”

南方供暖被寄望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扩张市场、扩大就业、促进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效应链被视作是发动新内需的好机会。

市场已然蠢蠢欲动。张晓梅回忆,早在2012年两会她甫一提出南方供暖之时,就有供暖设备企业打出了“积极响应全国政协号召,支持南方供暖”的口号,而“一个政协委员的提案显然不能代表全国政协的态度”。2013年1月1日,一家低碳采暖龙头企业甚至公开向南方地区的房地产企业发出“寻人启事”,承诺为南方需要供暖的房地产项目免费赠送价值2000万元的电热地膜供暖系统。

在张晓梅和萧评等人的设想中,南方甚至可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中国供暖模式变革的试验场。

“结合迎接以分布式新能源和互联网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通过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尝试有别于集中供采暖的‘北方模式’的南方试验,建立一套以新能源、分布式、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模式。”张晓梅在提案中写道。

“想像一下,离家五公里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手机遥控打开家里的取暖设备,一回家就是暖洋洋的。”萧评如是畅想智能化的南方供暖的未来。不惟如此,南方供暖的能源供给也是崭新的——地热、生物质、太阳能、风能,有别于北方的“黑色”燃料。

而这一幕,在旧模式锁定的北方已经难以实现。“北方的供热管网都是几十年形成的老结构,如果上新能源,这些老的装置就用不上了。”在萧评看来,这种资源的浪费是北方采暖变革的一个巨大障碍。

此外,有别于“北方模式”中的政府包打天下,“南方模式”被寄望于可以“既要找市长,也要找市场”,政府以节能减排、民生福利、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扶持政策加以引导,主要靠市场化机制运行。目前,南京等地已有开发商在做利用地热供暖的楼盘。“这有什么不可呢?”萧评说,“可能过十年后,北方就要向南方学习了。”

只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走向依然模糊。虽然住建部已有简短表态,但徐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住建部只是管理全国的供热单位,采暖事业涉及补贴、价格等等,远不是一个部委就可以解决的。

张晓梅的提案建议国家发改委以国家层面尽快组织调研论证,形成发展战略并出台指导意见。“我认为这个问题将来一定会解决的。”这位全国政协委员自信地说,“希望有关部门及早给予回复。”

来源:南方周末

live 发表于 2013-2-21 13:54

这个还是问题么?分散式供暖(地源热泵或风冷热泵)+节能房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了。集中供暖投资大,浪费大,污染大,不应推广。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3:59

是问题,因为从能源使用和材料耗费以及保养维护费用角度来看,集中供暖比分散式系统节约得多。
现在集中供暖的问题不是系统技术的问题,而是使用燃料的质量以及管理的问题。

live 发表于 2013-2-21 14:10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2: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问题,因为从能源使用和材料耗费以及保养维护费用角度来看,集中供暖比分散式系统节约得多。
现在集中供 ...

说反了吧。

jujuwjm 发表于 2013-2-21 14:15

上海有很多家庭装修都已经自己安装地热,热水器暖气(这个我在德国也见过)了。我觉得推行集中供暖不太经济。毕竟南方冬天还是很短的。

klsharp 发表于 2013-2-21 14:26

哪怕德国也不算是集中供暖吧,那么多种供暖方式呢,国内南方没必要全搞,可以以后造新房子或者翻新旧房子把管道准备好,谁想用暖气谁去开通就是了。自家付自家的,用的多付的多,不用不付就完了

klsharp 发表于 2013-2-21 14:28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2: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问题,因为从能源使用和材料耗费以及保养维护费用角度来看,集中供暖比分散式系统节约得多。
现在集中供 ...

你这是在供暖量相当的情况下才成立,但事实上因为集中供暖缴费统一,你不用也得交份子钱,天天把房间烘到30度也是那点份子钱,所以集中供暖消耗能源就远大于分散供暖,因为都是那点钱,谁都不想吃亏,都照死开暖气。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4:38

本帖最后由 ooooo 于 2013-2-21 13:41 编辑

live 发表于 2013-2-21 13: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说反了吧。

没有。
集中系统考虑同时使用系数,装机容量比分散式总合少。这就省了不少运行费用和材料。
可以想象一下,一千台机组运行出故障的概率高,还是一台大机组运行出故障的概率高?
还有,集中系统的大机组运行效率往往比小机组高。
集中供暖的概念不是整个小区集中供暖才是集中,而是比如一栋楼,二十户,一起供暖就是集中供暖了。
分散供暖是每家每户自己供暖。
比如很多德国的家庭就是独户,所以单独供暖。
但效率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管道过长也会降低效率)集中供暖高。

alec 发表于 2013-2-21 14:39

能集中就集中供暖,该分散就分散供暖,那么多省份不用一刀切了吧, 不过倒是一个扩大内需的好办法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4:41

klsharp 发表于 2013-2-21 13:2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哪怕德国也不算是集中供暖吧,那么多种供暖方式呢,国内南方没必要全搞,可以以后造新房子或者翻新旧房子把 ...

集中供暖的概念不是整个小区集中供暖才是集中,而是比如一栋楼,二十户,一起供暖就是集中供暖了。
分散供暖是每家每户自己供暖。
比如很多德国的家庭就是独户,所以单独供暖。
但效率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管道过长也会降低效率)集中供暖高。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4:42

klsharp 发表于 2013-2-21 13: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这是在供暖量相当的情况下才成立,但事实上因为集中供暖缴费统一,你不用也得交份子钱,天天把房间烘到 ...

所以我说不是系统技术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的,但国内一直不着手这一块,我也觉得很奇怪。

steinhause 发表于 2013-2-21 15:14

完全没有考虑到房子本身的散热阿,国内的房子建造很少考虑到保温,就是用到的保温材料,也是性能较差的,自己烧暖了,热量却从我墙壁 天花板跑了

live 发表于 2013-2-21 15:20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3: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没有。
集中系统考虑同时使用系数,装机容量比分散式总合少。这就省了不少运行费用和材料。
可以想象 ...

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使用的设备是不一样的,供热原理也不一样,现在分散供暖使用的设备都是能效很高的热泵系统,充分利用了地球本身的热资源,而且没有公共管网带来的热损失,能够做到按需供暖,所以要节能一些,这一点,对比两种用户每月的热消费就可以知道那种方式更节能。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5:51

live 发表于 2013-2-21 14: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使用的设备是不一样的,供热原理也不一样,现在分散供暖使用的设备都是能效很高的热泵 ...

集中供暖也可以采用热泵,家庭采用的热泵只是比集中供暖的热泵小而已。
我觉得大家对集中供暖的看法都只是基于国内的情况。集中供暖不仅仅是国内那种大片区的,那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一栋楼几十个用户,采用一台机组也是集中供暖方式。甚至严格来说,一个家庭,集中用一台机组(比如热泵)也是集中供暖的方式。那种单个房间各用各的采暖设备(比如国内各个房间的冷暖两用空调)才是真正的分散式。
从能源使用效率、保养维护和机组容量设置来说,集中肯定比各个房间或者每家每户设置系统来得经济,需要平衡的是管路损失(保温材料和效果的问题),以及系统管理,能源使用计量分清,不要大家觉得都交一样的钱,那就尽情浪费。

live 发表于 2013-2-21 16:02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4:5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集中供暖也可以采用热泵,家庭采用的热泵只是比集中供暖的热泵小而已。
我觉得大家对集中供暖的看法都只 ...

你可能不清楚集中供暖的定义。

集中供暖的定义
http://www.baike.com/wiki/%E9%9B%86%E4%B8%AD%E4%BE%9B%E6%9A%96

其实,集中供暖和分散供暖到底谁更节能,从专业角度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涉及到初级能源,次级能源的使用效率,环保问题,能源经济等方面。

ooooo 发表于 2013-2-21 16:28

live 发表于 2013-2-21 15:0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你可能不清楚集中供暖的定义。

集中供暖的定义


呵呵,不多说了,这个东西我真的不敢说我不知道,否则,我马上没饭吃了。
老大,我必须说,你还是从中国的情况理解集中供暖,互动百科的解释就是中国的情况。
但是,从专业角度上来说,这只是集中供暖的一种,而且这种收费方式也是中国特有的。

Donauwelle 发表于 2013-2-22 10:48

这么专业的讨论,俺都不好意思发言了。
哪位能说一声,现在国内家庭用的中央空调,冷热两用的,供暖效果可以吗?和一般传统暖气相比?是不是电费比暖气费高?

spike 发表于 2013-2-22 10:50

steinhause 发表于 2013-2-21 14: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完全没有考虑到房子本身的散热阿,国内的房子建造很少考虑到保温,就是用到的保温材料,也是性能较差的,自 ...

同意,提升建筑物墙面和窗户的保温能力才是正确的方向。国内不管南方北方,由于房地产业的短视和逐利以及国家监管的缺失,建筑物的质量远不及欧洲,即使供暖相当部分热量都白白流失了。我在德国家里即使不开暖气,室内温度也能维持在18度以上,在国内即使室外温度高于德国,室内却几乎和室外一样冷。特别是国内的窗户,多数人家还都是单层玻璃,甚至窗框还会漏风,这样即使提供暖气也是浪费。

lilun 发表于 2013-2-22 10:56

本帖最后由 lilun 于 2013-2-22 09:58 编辑

spike 发表于 2013-2-22 09: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意,提升建筑物墙面和窗户的保温能力才是正确的方向。国内不管南方北方,由于房地产业的短视和逐利以及 ...

你说的是公寓楼的散热方式,别忘了还有屋顶,独立haus的散热40%在于屋顶,因此新造房屋时,都会在屋顶和墙壁加好像棉被一样的Dämmung,公寓楼的屋顶也需要有Dämmung

live 发表于 2013-2-22 11:09

Donauwelle 发表于 2013-2-22 09: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专业的讨论,俺都不好意思发言了。
哪位能说一声,现在国内家庭用的中央空调,冷热两用的,供暖效果可 ...

中央空调供暖效果肯定是可以的,和一般传统暖气相比,关键是一个人体舒适度的区别,受空气对流,湿度等因素影响,中央空调供暖不一定有传统暖气舒适。单纯从制热原理上讲,中央空调比传统暖气节能很多,所以费用一般要低。

live 发表于 2013-2-22 11:17

spike 发表于 2013-2-22 09: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意,提升建筑物墙面和窗户的保温能力才是正确的方向。国内不管南方北方,由于房地产业的短视和逐利以及 ...

建筑节能要求那是必须的。自2006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全面推广新的建筑节能标准,新建房屋必须满足一定的节能标准,例如外墙和屋顶保温隔热,双层玻璃,等等,当然,这个标准相比德国来说,还有一定差距,德国的标准是绝对值,而中国的标准是相对值,这一点我十分不解。

ooooo 发表于 2013-2-22 12:12

spike 发表于 2013-2-22 09: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意,提升建筑物墙面和窗户的保温能力才是正确的方向。国内不管南方北方,由于房地产业的短视和逐利以及 ...

没错,做好建筑保温是最有效和便捷的节省能源方式,保温层材料和施工质量好,可以用几十年,没有运转部件,没有保养维修费用。其实国内还可以发展出一个建筑保温产业。

ooooo 发表于 2013-2-22 12:23

Donauwelle 发表于 2013-2-22 09: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么专业的讨论,俺都不好意思发言了。
哪位能说一声,现在国内家庭用的中央空调,冷热两用的,供暖效果可 ...

这种方式的供暖问题是无法保证湿度,空气很干,这种热风吹久了,人不舒服。
大建筑中的中央空调有加湿功能,比家用的中央空调好。
所谓传统暖气,热水通过暖气片,也是无法调节湿度的。
从初级能源使用的角度来说,传统暖气比家用中央空调效率高,因为可以以燃气、煤、油等初级能源作为
供热能源,而且供暖一般烧到几十度或者最高110度左右的蒸汽就可以,是低阶的能源。
而用电的冷暖机,是燃烧初级能源产生几百度的蒸汽来发电(发电效率很低,超过50%的几乎没有),再转化成低阶的热能,而且电传输过程还有电能损失。热泵的好处是可以吸收外界(空气或水)的热能,但整个效率还是比直接使用初级能源低。除非这个电是风能、太阳能或水能,不消耗初级能源。

ooooo 发表于 2013-2-22 12:27

spike 发表于 2013-2-22 09: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同意,提升建筑物墙面和窗户的保温能力才是正确的方向。国内不管南方北方,由于房地产业的短视和逐利以及 ...

国内的建筑节能有太多事可以做了,可以成为一个大产业。
有同学在德国结束学业后就回国做建筑节能去了,希望能促进这个过程。

live 发表于 2013-2-22 12:40

ooooo 发表于 2013-2-22 11: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种方式的供暖问题是无法保证湿度,空气很干,这种热风吹久了,人不舒服。
大建筑中的中央空调有加湿功 ...

即使考虑能源级别的因素,热泵的能效肯定也比普通暖气高很多,热泵是能源杠杆作用,能效是大于1的,最高可达4,普通暖气的能效不可能大于1,热电联合的总效率可达80%以上,但是也不可能超过1。从普通消费者角度来讲,用空调肯定比烧暖气省钱。

ooooo 发表于 2013-2-22 13:29

live 发表于 2013-2-22 11:4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即使考虑能源级别的因素,热泵的能效肯定也比普通暖气高很多,热泵是能源杠杆作用,能效是大于1的,最高可 ...

你这是只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但从社会和环境角度出发,发电和输电消耗的初级能源太多,所以,除非电能是可再生能源,否则尽量直接使用初级能源更有效。至于最终产生的费用,可能还要看具体情况。
大型项目还是推荐使用初级能源,当然要控制排放标准。
家家户户安装自己的热泵会推高电力要求,需要建更多的电厂,增加污染。
所以为什么,最好尽量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把用户集合起来,用同一台机组,同一套系统,这里的关键是同时使用系数会降低机组装机容量。
顺便提一下国内关于集中供暖的概念,更准确的说法是“小区供暖”,英语district heating,德语 Fernwärme的概念,而集中供暖是指多个用户使用同一套系统。

Donauwelle 发表于 2013-2-22 14:02

谢谢老大和0000技术指导。国内家里的房子正好要装修,正在考虑取暖问题。

hynyr 发表于 2013-2-22 17:2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方供暖,不走北方老路:地方两会热议“温暖中国”,商机已在南方蛰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