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为何因祸得福
中广网北京3月7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经济之声评论员陈爱海点评:"德国制造"为什么因祸得福?
陈爱海:德国媒体报道说,虽然欧美仍然处在经济危机中,但各国进口"德国制造"的金额继续增加。以去年为例,法国去年共进口"德国制造"1692亿欧元。荷兰、中国、美国、英国等进口"德国制造"的数量也很大。
在欧洲主要国家中,德国的现代化起步比较晚,而且它地处欧洲中部,在地缘上没有多少优势。它的国土面积也只有35万多平方公里,还不如我们的云南省大。根据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分析报道,"德国制造"的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第一,德国人普遍崇尚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每个人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讲良心,不偷工减料,认为钻空子是可耻的,这是最主要的。
第二,教学内容很实用,职业教育很发达。据说德国法律规定,孩子上小学前,不能去学绘画、钢琴、外语、奥数等,而是学基本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还有培养动手能力,德国的中学生,可以学到的内容包括办公技术、制图、打字、财会等等,甚至还有缝纫、家政。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大量高水准的技术工人。
第三,几十年来,德国人一直坚持以高质量的制造业为本。当美国英国等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自己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时,德国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上。这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也使得德国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比其他西方国家站得更稳。
当然,"德国制造"的口碑并不是天生的。100多年前,处在世界市场低端的德国人也曾经"不择手段",仿造英国、美国、法国等国产品,以低价抢占市场,以至于英国人用"厚颜无耻"来形容他们。而后,德国人扭转了这种局势,他们的无数产品享誉全球,并成为质量保证的典范。
德国人能做到,中国人能做到吗?目前我们的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真正凭良心做事、靠技术吃饭的,从比例上来说显然和德国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确实已经发现了这个差距,并朝着缩小这个差距努力。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推动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和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方向明确了,关键是营造一个良心社会、创新社会,让"良心"和"创新"深入"人心",不管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创造,都有希望再上台阶。
来源:中国广播网 内容搬自老贴 陈爱海写小说的吧。孩子上小学前,不能去学绘画、钢琴、外语{:5_31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