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成功,也与中国有关
——专访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世界正在朝多极化发展,美国和中国这两极已经能够看出来……欧洲大陆只有用一个声音说话,才能在全球扮演一个角色。因为像德国这样的一个欧洲大国,从全球视角看,仍旧是小国。”
《环球》杂志记者/刘向 徐然(发自汉诺威)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则在深化中德关系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他卸任后仍积极推进中德关系发展。而德国之所以能在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外界也普遍将之归功于施罗德在职时大刀阔斧的改革,尽管他为此失去了总理职位。
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施罗德则谈到了德国能渡过危机的另一面,那就是中国因素,他感慨道,德国的成功,也同德国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拓展有关。他还认为,德中两国应加强合作、互相学习,建立一种战略伙伴间的“特殊关系”。
德国为什么能渡过危机
《环球》杂志:10年前你推行了旨在盘活劳动力市场、提高竞争力的哈尔茨改革,即《2010议程》。前些天,你在法兰克福举办的一个投资论坛上说,《2010议程》对德国今天的成功发挥了很大作用。德国是否因此才比欧洲其他国家更好地抵御了金融危机?
施罗德: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德国的成功,离不开强大而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也离不开一个非常有效力的工业结构。此外,德国能更好地抵御危机,也离不开当年工会和雇主联合会进行的负责任谈判,并通过谈判就工人工资达成的妥协(根据这项妥协,随后几年德国工人基本没有加薪,与欧洲其他国家连年涨薪造成产品成本增加相比,德国制造由此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编者注)。最后,这也与我执政时推行的其他改革措施有关。所有这些,使得我们比其他欧洲国家更好地渡过了危机。
当然,德国的成功,也与我们在中国市场成功地开展业务有关。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推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推动了国内市场增长,这也有助于德国的成功。德国和中国的伙伴关系在危机中也得到了证明。
“中国新领导层不需要建议”
《环球》杂志:你对中国新领导层的印象如何?你认为他们发出了哪些重要信号?
施罗德:我认为,中国新领导层首先发出了连续性的信号。这意味着,中国对内将继续推行现代化政策,对外推行负责任的政策,并注重中国的全球意义。对于欧洲和德国,这意味着,我们能继续期望一个可信的战略伙伴,尽管在一些政治问题上还存在分歧,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加以克服。
《环球》杂志:外界认为,中国新领导层也面临各方面的巨大挑战,以你个人的改革经验,如果有可能,你会提出什么建议吗?
施罗德:我想中国新领导层不需要建议。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了三个方面:第一,需要继续推进开放政策;第二,经济增长很重要,但未来不能再以牺牲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为代价,不能违背生态环境的紧迫状态;第三,贫富分化不能太大。因此,中共领导层面临巨大的社会任务,他们已经开始坚定地为此开展工作。
《环球》杂志:中国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并致力于转变增长模式,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能存在哪些困难?
施罗德:中国必须更多地关注生态环境的紧迫状态,必须关注空气、河流和水域的清洁,并着手加以解决。关于社会问题,中国应继续缩小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西部开发战略应该继续下去。中国和德国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2010议程》,德国过去10年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并由此确保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财力可以支付的,是安全可靠的。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东西可以互相学习,应该就此进行对话。
《环球》杂志:那总结一下,你认为中国未来10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施罗德:对内,解决上述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外,推进负责任的外交政策路线,更大程度地融入到国际社会并履行相关职责。如果做到这些,中国依然是德国和欧洲可信赖的战略伙伴。
中德其实存在“特殊关系”
《环球》杂志:你认同中德存在“特殊关系”这一说法吗,双方合作的最大潜力在哪?
施罗德:我同意,这其实在我任职期间就开始了,人们称作战略伙伴关系。经济合作依然是中德合作潜力最大的领域。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进入德国市场,已经有一些美好的例子,例如,中国企业(即三一重工——编者注)收购了德国老牌混凝土企业普茨迈斯特。还有许多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我们愿意为此提供支持。
中国转变增长模式,对德国则意味着在环保以及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存在巨大的合作机会。德国在环保技术上有很多经验,我们也愿意与中国分享。
我们彼此间有许多东西可以相互学习,不仅仅在经济领域,在文化、科技领域也是如此。我们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人来德国学习,同样,更多德国年轻人也去了中国。正如我女儿所做的,她在北京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去香港学习了。
《环球》杂志:中欧是伙伴还是对手?太阳能争端会不会给双方关系带来阴影?
施罗德:中国和欧洲之间不是竞争对手。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有许多贸易往来是最好的。有许多欧洲企业,尤其德国企业在中国生产产品,雇用当地人,这对双方都有利,伙伴关系创造了双赢的局面。贸易保护主义损害德国的利益要比损害中国的利益更大。
《环球》杂志:新兴国家崛起带来力量格局的转变,中国发展意味着什么?
施罗德:国际力量的转移首先对欧洲有影响。我们看到富有活力的工业国家的崛起,世界正在朝多极化发展,美国和中国这两极已经能够看出来,欧洲在两者之间。欧洲大陆只有用一个声音说话,才能在全球扮演一个角色。因为像德国这样的一个欧洲大国,从全球视角看,仍旧是小国。
欧洲如果要在全球化的经济和多极化的世界中生存,我们今天必须做出正确的决定:第一,必须使经济在国际上保持竞争力,继续使欧洲的社会体系有效率并且财政可支付;第二,必须进一步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政治联盟,一个欧洲联邦。
资料:施罗德:1944年4月7日出生于德国北威州一个工人家庭,从一名瓷器店学徒奋斗成为德国总理(1998~2005),他曾多次访问中国。
来源:新华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