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墨子到“大虾”--------中国侠文化撷叶:兼论侠之大者
提起侠客,一般人自然就会想到武侠小说里的那些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个个武功高强,江湖门派林立,只会夺宝寻仇,打打杀杀,被江湖恩怨情仇所困的一群怪异男女,做一些常人无法想象的事端。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庸,梁羽生之流小说家想象虚构的“成人童话”,实质是对时下生活的一种虚拟逃避,不过是对唐宋传奇话本的支流------武侠母题的现代移植而已,相形之下,确少了《七侠五义》、《雍正剑侠传》的淳朴与恢弘叙事视野,虽然更多地将爱情主题融入其间,显示了某些现代性特质;他们小说中的郭靖、杨过、萧峰等所谓的“大侠”,其实是对中国“侠文化”的歪曲变形与片面理解的产物,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亚文化圈层-------侠文化----------几乎被淹没凋敝,从而使中国文化的武侠精神沦为镜花水月!功过得失,以待来者。“侠”字在《汉语大字典》中起码有以下义项:
1、 “侠义,见义勇为。”:是描述侠精神层面的特征。
2、 “侠客,见义勇为的人。”:是侠精神的承担者的品质指标。
3、 “美好,美人。”:是从伦理与审美层面对侠精神的把握。
4、 “通‘狭’,狭窄。”:是从人格整体对侠精神的负面警示!
5、 “通‘夹’。”:没有具体所指,笔者认为是从社会角色层面对侠精神的限定,即混迹于普通人群中,外表不必怪异。
若论“侠文化”的历史渊源,最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前后的墨家和道家。(待续)$ok$$ok$$ok$ 楼主怎么不继续写了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