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约如梦 发表于 2014-1-3 16:21

看影评很有意思,
哪天找来看看{:5_335:}

美丽的心情~ 发表于 2014-1-3 18:56

这个偶也必须看{:4_308:}

Chanell 发表于 2014-1-3 21:00

这么多给力的众多影评{:5_381:}

金叶子 发表于 2014-1-4 01:05

洋洋万字耗时大贴,辛苦疲惫了兔金行{:5_396:}

香约如梦 发表于 2014-1-4 16:39

金叶子 发表于 2014-1-4 01:05
洋洋万字耗时大贴,辛苦疲惫了兔金行


敬业精神可爱可羡更可嘉!送花{:5_335:}{:5_335:}{:5_335:}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1-5 19:35

香约如梦 发表于 2014-1-4 16:39
敬业精神可爱可羡更可嘉!送花

大家喜欢就好!{:5_380:}


壁花少年-自闭少年拥抱青春
评:8鱼苗儿(嘉兴) 2013-10-31 15:00:00

美国青少年成长故事,男主角幼时受过性侵,精神出现过问题,出院后进入高中生活,由于内向被称为"壁花".影片描述了他在高中时期通过友情、爱情、以及导师,终于走出了内心阴影,走向无限青春的故事。其实并无多少戏剧性,只是很有青春的感觉,认识了爱兹拉米勒,卷卷的头发瘦削的身材美少年啊,对他的洛基秀表演印象很深。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1-5 19:38



壁花少年
评:5燃烧烧烧烧烧(上海) 2013-6-29 23:18:00

少年们冲到球场最高处的一幕,
这幕后来也成了ost的封面。其实更喜欢他们在隧道飙车时艾玛站起来的那段,
但总截不好……车上播的音乐是Heroes。三个小伙伴在舞会上跳Come On Eileen时也很萌~~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1-5 19:40



对电影《壁花少年》的一句话影评
评:8cbxcbx(上海) 2013-7-29 10:41:00

壁花,
很形象的一个比喻。
在影片中,确实看到了一点自己的影子...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1-5 20:02

本帖最后由 兔窝储蓄银行 于 2014-1-5 20:07 编辑


你是怒放的生命,你是华美的乐章
评:8.2王小叶儿(北京) 2013-7-16 1:24:00

      
       打字机的字体,打字机的声音,电影拉开了序幕。
  伴随着轻灵欢快的吉他弦乐,歌声响起,我们穿越隧道,汽车在行驶。
人生就像一条道路,朝向前方。

  
       画面是温暖的黄色,隧道的灯光梦幻唯美。

  
      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开场,接下来,片中两次乘风而行,在情节和人物内心上,都具有特殊含义。

  
       虚焦镜头,渐渐清晰,隔着窗,一个男孩出现了,可以感受到距离感。

      
      伴随着内心独白,锁定了故事的主角和讲述者,镜头亦以此人为视点人物。
  这个男孩名字叫做Charlie(查理), “have some problems”的类型。他渴望交到朋友,
渴望与人交流,他也希望有人看到自己,这是电影故事发展的原动力,
电影戏剧性的前提,也是人物性格的支撑点。

  
  六分二十五秒,老师上课提问,
  当镜头对准主角的笔记本,我整个抓狂了。
  平装书和连载小说的发明者?
  他的第一本小说的第三章结尾,用指甲勾住悬崖边缘的男人,发明了悬崖这个词。
  他是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
  热爱文学的人,很难不爱这部电影。
  所以,从那一刻开始,
  我知道,这部电影会进入我的生活。
  电影的很多情绪会让我情不自禁想到《登堂入室》。


  查理和家人的关系是隔阂的,不舒服的。
  查理的父亲安慰查理的话,冠冕堂皇,像是说给邻居家的小孩。
  查理的家人是不懂查理的,或说不理解。
  

  查理的姑妈是一个隐形的重要人物,
尽管这个人至始至终只存在于独白与闪回中,但一出场就让人充满好奇:

  当查理遇到困难,想到的是,或许姑妈会理解自己此时的“痛并快乐”的情绪。
  一个讲内心的电影,影响主角内心的人自然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查理的语气口吻中,这个姑妈应该是“好”的,“善解人意”“亲近的”的。
接下来也只需要把碎片式的描述拼凑起来。
  

  查理有一个姐姐,按理来说,应该对查理是有帮助的,
可是很不幸,这个姐姐不仅帮不上什么忙,反而会让查理替她操心。
查理的家庭状况基本如此。

 
       接下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
查理认识了Patrick(帕尔特克)和Sam(珊),
他们接纳了查理,查理对Sam一见钟情,并且受邀请去参加了此生的第一个Party。

      查理生平第一次嗑药, 他恍惚地坐在地毯上,


      样子真的迷人极了,
    他的幽默细胞,他的敏感,他的善于观察——
  那不是现实里的他,却是真实的他。

  
      现实中,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压抑着自己,
恨不得逼疯自己,忘记了自己真实的样子,更别说给别人看我们真实的样子。
那一瞬间,我真的很羡慕。


    接下来,查理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Patrick其实是个gay,而男友还是个红人。
  那个“红人”拼命掩饰着自己gay的身份,很痛苦。
  其实,那些受欢迎的人,
很容易为了他人的目光放弃自己真实的想法,形成惯性后,很难看清真实的自己。

  而那些不受欢迎的人,反而有更多的时间看清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是也因此而孤独,受排挤。

      接下来的桥段,解开了我的一个关于片名的疑惑,
是关于“壁花”这个词的。

  记得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港台片,
里面的壁花只的是不受欢迎的人被冷落的人,
比如去参加舞会,很多女孩子会被男生邀请跳舞,
最后剩下的没人邀请的靠在墙壁站着的女生就是“壁花”。

   
      所以,直到当Sam告诉Patrick,
查理最好的朋友自杀了,Patrick向大家介绍查理的时候,
我才真正明白这个词的含义:

  “你审视一切,你洞察一切”——是为壁花少年。

       亦为点题。

  明白了这一点,
看接下来的故事就豁然开朗了。

  有一段情节,印象很深,
查理问英文老师一个问题,总觉得翻译有些问题,
我也不知道怎么翻译是最好的,只是想要解释一下。


       回答那句,其实有些问题:
      有一句常用的英文口语:是“You deserve it. ”
  一是“这是你应得的”,引申一下——“你应该得到的”,
“你值得拥有的”,“和你匹配的”。比如你努力工作,获得了一分丰厚的犒赏;
比如不懈努力后,得到了某个奖项。有一句化妆品牌的广告语就叫“你值得拥有”。

  二是“你自找”,“你活该”,比如你混黑道坏了规矩。
  
  所以,这句话回答的重点在于某个人认为自己值得拥有什么样的爱情,
真的很喜欢这个答案,也很喜欢那个英文老师。


  查理觉得Sam是个很好的女孩,
他的男朋友根本配不上她,所以想问为什么她会和那样的人约会呢?
但是正像Patrick说的那样,Sam总是看清自己,总把自己当回事,
她潜意识里可能觉得自己也就只能和这样的人交往,
这样的人就已经适合自己了;

      其次,她身边确实也没有“好”的人追求他,
他也只能得到这个,所以后来,Sam问查理,你为什么不约会我?
英文老师回答的那句话,其实是涵盖了这两点意思的。

  得到老师的回答后,
查理决定让Sam知道她的价值,
她值得拥有更好的,方法是帮助她考上大学。

  Sam是个渴望爱情的女孩,
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总是遇到那些烂人,
她以为没有人懂他,但其实查理懂他。


    查理的帮助是“由内而外”的,
是“治标又治本”的,而“由外而内”的方式,
一旦“外”消失,“内”也会跟着消失,而“由内而外”则不会。

      
      接下来的故事其实很简单,
      查理稀里糊涂和Punk 玛丽走在一起,
结果却在“真心话、大冒险”中吻了Sam,
于是查理被几个朋友隔绝了好几周;

      
      Patrick和同性男友的爱情暴露,大打出手,
      查理因为帮助了Patrick重新回到了“队伍”中,
      并和Patrick 走得更近 ;

   
      Sam去上了大学,
      Sam走后,Patrick的幻觉整出现了,以至于不得不进行心理治疗。
  
  原来查理的孤僻的症结不在于姑妈有一个打她的丈夫
也不在于姑妈给自己买生日礼物时出了车祸,而是姑妈竟然是个性侵幼童的变态。
如此看来,有心理问题的成人多半是小时候留下的心理阴影啊。
  
  好在,最后查理走出了阴影,
也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因为旁观固然有它的利处,
但是“参与”,可以让周围的世界更美好。

  
  结尾,当汽车开过隧道,
  整个身体,整个灵魂都跟着飞扬。

      如果说第一次三人隧道兜风,让查理感受到了无限与接纳,


       那这一次便是感受到了自由,爱与未来。
       电影前半部分画面有一种躁动不安,

  
      音乐巧妙地应和着。
  而到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音乐又瞬间变成了热情的主导者,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配乐十分动人,在画内画外自由地穿行着。
  
  影片的剪辑也尤为出彩,
  party段落,
吃蛋糕到嗑药坐在地上的衔接,
摇上——虚——叠——摇下,流畅而也与迷幻的感觉相符合,
摄影也很不错。

  帮Sam补习的时间过渡,
前实后虚,北京摘条幅;后实前虚,
背景挂条幅,很有修辞里“顶真”效果,衔接自然流畅。

  这些小细节,真的很迷人,因为量变发生质变,形成了影片的气质。
  
  对于看惯了传统剧情片的人,或许很难习惯这样的叙事结构。
  但一部讲内心的电影,是很难四四方方的。
  就算不是意识流,也应该是像本片一样,
  随心,流动。

  
  国外的年轻人应该比国内的年轻人更喜欢这部电影,
  因为离我们还是比较遥远,
  对于在高中恋爱都会被归为“早恋”的骚年们,
  drugs & sex ,简直是罪恶滔天了。

  
 
    而对于早已远离校园,
进入社会的人也很难感受到孤僻的人在学校里的举步维艰吧,
在他们眼里很可能是矫揉造作的,小题大做的。
  
  或许自己在高中时的经历感触和查理有三分相似,
所以深有感触吧,这真的是一部合我胃口的电影。

  
  这部电影离心很近,也觉得离生命很近。
  听着原声带,写着这篇影评,感觉很好。

兔窝储蓄银行 发表于 2014-1-5 20:11


少年自讀日記(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评:8電影朝聖(中国香港) 2013-6-25 9:17:00


片名:少年自讀日記/壁花男孩/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年份:2012
導演:Stephen Chbosky
演員:Logan Lerman, Ezra Miller, Emma Watson

初次聽到《少年自讀日記》這個令人想入非非的片名,直覺以為這部電影或許會是另一部《美國處男》(American Pie),但看畢後卻是另一回事,反而台灣的譯名《壁花男孩》更接近故事。若果你被香港的譯名誤導而期望看一套「小小咸多多趣」的電影,那就必定會大失所望。但若果你心無雜念希望認認真真去享受一場電影,這部電影一定能給你超乎期望的滿足。

電影改篇自導演 Stephen Chbosky的同名小說,講述剛升讀高中的Charlie(Logan Lerman)性格內向,在學校難以融合同輩的圈子。在機緣巧合下,他結識了高年級的Patrick(Ezra Miller)與Sam(Emma Watson),令他能衝破籬籠,一起渡過難以忘懷的高中歲月。

影片的原著小說於1999年出版後,一直都備受爭議,這由於片中涉及不少毒品、同性戀、性愛、戀童、自殺等問題,但影片看起來並沒有在這等話題上嘩眾取寵,反而更貼近真實,更不失校園電影那青蔥奔放的感覺。由於影片是由導演的真實成長歷程改編,所以格外顯得細膩。在編排上,影片在劇情推進上恰到好處,自然流暢地帶出主角背後傷痕的來龍去脈,有力地牽引觀眾的情緒,深深打動觀眾的心。

電影的三位主角,Charlie、Patrick與Sam,他們各自有自己的問題與煩惱。Charlie本身有精神病,喜歡閱讀和聽非主流音樂,所以與同班同學在相處上顯得格格不入,甚至經常成為被作弄或欺凌的對象;Patrick是同性戀者,性格狂放及喜歡標奇立異,也是同輩間的取笑對象;Sam是Patrick同母異父的妹妹,性格爽直隨便,所以經常給人放蕩的感覺。三個問題少年,一個宅,一個基,一個蕩,他們走在一起,沒有理會旁人目光,只依著自己認為對的路而行,期間雖遇挫折,但他們互相扶持,一起渡過每一個難關,一起共渡一個刻骨銘心的高中歲月。就像片中三人駕車經過隧道兩幕,他們果敢地站起來攤開雙臂,擋著迎面而來的挑戰,衝破幽暗封閉的隧道,在傷痕中找到真正的幸福。聽著David Bowie的隧道之歌「Heroes」,真有種莫名的激情與感動。

影片在選曲及細節上挺具心思,
瀰漫著濃濃的舊情懷,特別是八十年代的氣息。
影片中的卡式錄音帶、《洛奇恐怖晚會》(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的易服Party Show,
還有The Smiths、New Order、Sonic Youth、Cocteau Twins和David Bowie的歌曲,每一樣都是美好的集體回憶。

《少年自讀日記》無疑是一部與別不同的青春校園片。
電影不只有一般同類型影片的輕鬆青澀,還有一種真實得來不偽善的感覺,
那種既沉重但幸福的感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新年影院-----壁花少年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