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er 发表于 2014-12-1 08:24

围棋泰斗吴清源去世享年100岁 被誉昭和棋圣

围棋泰斗吴清源去世享年100岁 被誉昭和棋圣(图)文章来源: 读卖新闻 于 2014-11-30 14:07:15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22758 次)

5




http://y2.ifengimg.com/a/2014_49/708e9fbfd6df0b0.png

日媒截图

北京时间12月1日,据日本媒体《读卖新闻》报道,对围棋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吴清源大师因抢救无效,在30日凌晨1时11分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去世,享年100岁。对于吴清源,日本媒体盛赞其是“昭和棋圣”。

8天前,吴清源百岁寿辰庆祝会还曾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为吴老先生祝寿,物理学家杨振宁、京剧艺术家梅葆玖、影星张震等到场送来祝福,吴清源女儿吴佳澄到场感谢大家的祝福。聂卫平等中国围棋界众多知名人士也到场祝贺,王汝南代表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吴清源围棋发展杰出贡献奖。

但没曾想到,围棋大师却在30日凌晨去世。根据日媒《读卖新闻》报道,吴清源的家属已经准备在近期为其召开告别仪式,据悉,他的二儿子吴昌树将为他主持发丧会。

吴清源1914年生于中国福建,少时即有围棋天才之称,14岁的时候赴日,投入日本棋院濑越宪作名誉九段门下。第二年被日本棋院授予了三段,1950年获得九段。1979年归化日本国籍。他作为日本围棋黄金时代的第一人君临日本,被称为日本的“昭和棋圣”,和木谷实一起创建了“新布局”。

http://y2.ifengimg.com/a/2014_49/b0d58ee672d4db0.jpg
资料图

《读卖新闻》还表示,1933年,吴清源和木谷实五段一起将原来重视边角的布局法改为了更重视中腹的“新布局”,创建了现代围棋的骨架。 1939年,在《读卖新闻》创建的10番棋大战中,吴清源和10名日本的顶级棋手对阵,到1956年为止,吴清源将所有对手都击败,成为世界围棋界的第一人。

weder 发表于 2014-12-1 08:25

吴清源三改国籍:晚年为子女又入日本国籍(图)文章来源: 凤凰网 于 2014-11-30 14:19:2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24095 次)






http://www.wenxuecity.com/upload/album/48/67/9b/0957a0385951OoglEtl9.jpg

北京时间12月1日凌晨,据日本媒体《读卖新闻》报道,对围棋做出革命性贡献的吴清源大师因抢救无效,在30日凌晨1时11分于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去世,享年100岁。人生中,吴清源曾三次改变国籍。

1、1936年加入日本国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趋恶,帮助吴清源渡日的山崎有民劝说他入日本国籍,以便让其继续深造围棋。去到日本后,吴清源一边下棋一边读书,为了自身安全和养活一家人,吴清源最终决定一个人加入日本国籍,选择了留在日本。

最后,在外交官清水薰三帮助下,吴清源于1936年入籍。之后,吴清源改名为“吴泉”。正式名字叫“泉”,“清源”只是字。关照吴清源的政治家望月圭介先生曾对他说,“不能忘记中国。”

2、1949年加入中华民国国籍

1946年,一些在日华侨一度强迫吴清源放弃日本的国籍。1947年,由于政治关系,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恩师濑越宪作代吴清源向日本棋院递交了“辞呈”,不久后濑越本人也辞职。此事中,吴清源是完全被动的。后来,吴清源也遭到了许多日本人的误会与指责,“吴清源在日本受到那般良好的照顾,可是,日本一成为战败国,他却急急忙忙地恢复了中国籍。他可真是个忘恩负义的薄情郎。”

同是1947年,吴失去日本国籍,并于1949年恢复中华民国籍。直到1968年,吴清源因为参加本因坊战被日本棋院以无籍为理由而拒绝才得知实情。此时,吴清源俨然已是当代无人可及大棋士,最后双方和解。

3、1979年重新加入日本国籍

1970年代末,吴清源的国籍影响了自己的子女的婚姻、就业等问题,因而他再次申请加入日本国籍。1979年,申请获得批准。

weder 发表于 2014-12-1 08:26

吴清源输棋 遭臭骂被“开除”中国国籍(图)
文章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于 2014-11-30 14:44:2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27307 次)
4
核心提示:这时,中国军方代表又找到吴清源,“你小子陷进怪诞宗教里执迷不悟,如此重大的棋赛却吊儿郎当地输掉了,简直是个没用的家伙。”一顿责骂后,将吴清源的临时护照又收了回去。这样,吴清源夫妇成了无国籍的“国际游民”。



本文摘自: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第21期,作者:黄广明,原标题:《棋盘边的政治——天才的国族迷思、无奈与超越》。

中国与日本,是吴清源漫长一生身份认同的两个主题。他在中国成长至14岁,印上了挥之不去的文化胎记,又在日本较好的专业与生活环境中成才成名;但两国近现代史上的交恶与战争,一度给他造成了持续的心理紧张,并波及其生活。政治凌驾于一个以棋艺为天职的天才头上时,确乎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唐代,围棋从中国传到日本。至近现代,国富而棋兴,世界围棋的中心转移到了日本,陆续有不少中国棋手东渡扶桑,探寻棋道。

有“古今围棋第一人”之称的天才吴清源,少年时代由中国赴日本留学,原本是两国间绵延两千年的文化交流的一桩善事与美谈,但时代弄人,吴氏赴日成长和在专业上建树的时代,恰逢中日两千年交往史中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军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浴血抵抗,而吴清源这个中日文化交流的符号,逐渐变得尴尬起来,他内心身份认同的纠葛,法律层面的国籍往复,以及两国政治与公众的情感投射,让这位单纯的天才对居住国与母国的敌对冲突备感迷惘,又对外界强加在他身上的政治意义由开始的无感到无解,终至于无奈。

相比生于1914年的吴清源,他的弟子、生于1942年的林海峰在这方面则要幸运得多,林氏也是少年从中国(台湾)旅日,后来成就大业。身上却少了许多他师父的国族纠葛和政治包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成长在和平年代;再往后的韩国旅日棋手赵治勋、台湾旅日棋手王立诚,则更是如此。

归根到底,吴清源是一个棋士,是一个棋盘上的艺术家。吴的一生归根到底要从他与围棋的关系来理解和评价。不同时期曾给吴氏贴的标签“文化汉奸”与“抗日英雄”,天壤两极,确乎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1928年秋天,吴清源初抵日本,赢下几局测试棋,拿到了日本棋院的三段资格。

不过接下来,在一次体检中,吴清源查出有肺结核复发的可能。医生建议延期一两年参加段位赛。

日本女棋手喜多文子带吴去的医院,喜多后来被称为日本“围棋界之母”,对吴照顾颇多。与母亲和哥哥初到东京的吴清源,在日本各界关照之下,生活迅速地安定了,来日一年后,全家住到了濑越宪作老师家附近,然后把在国内的3个妹妹也接到了日本。这样,吴家除了吴清源的二哥吴炎留在国内念书外,全都到了日本。

相比在中国朝不保夕的生活环境,吴清源在日本成为了一个职业棋士,而且凭一已之力就养活了全家,应该说,这些都是日本给他的。

不过,此时中日关系,持续恶化。1931年9月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制造事端,控制了东北三省,中国国内反日情绪高涨。

在日本,日本人称中国人为“支那人”,是轻蔑的叫法。吴清源的大哥吴浣很在意,即使是在商店,也总是办完事马上就走,吴清源则不那么在乎。

吴清源自幼专注而单纯,精力全部在围棋上。但事实是,起初濑越宪作、山崎有民、犬养毅和大仓喜七郞等各界人士运作这位中国天才来日,从一开始就赋予了“日中和睦”的意义和使命,吴清源绝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日本国内外的气氛日趋紧张。曾帮助过吴清源的犬养毅算是政界的亲中派,“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当选为首相。犬养反对建立伪满洲国,认为“满洲”是中国的一部分。1932年5月15日,犬养在首相官邸被海军青年军官杀害。这期间,针对政经高层的暗杀事件频发,日中关系也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

1932年,日本不顾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反对,扶植成立伪“满洲国”——实际上是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权。

1934年5月,已升为六段的吴清源作为“日满华围棋友好访问团”的一员,回国巡回访问了近两月。东京的《日日新闻》报道了此次使节团一行的目的,“毋庸置疑,日、满、中的和睦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围棋作为与中国和满洲进行交流的一种文化,必然地成为国民外交的一种重要工具。”报道特别指出,“出生于中国的天才少年吴清源的出现,恰恰为此提供了机会。”

当时的日本政府曾将“满洲国”作为“理想之乡”大肆宣传,在日本国内到处贴满“五族共和”、“王道乐土”的标语。吴清源后来承认,由于对实情毫不了解,他轻信了政府的宣传。

围棋披上“文化交流”的外衣,成了“国民外交的重要道具”,目的则是为让中国人无意中承认伪满洲国。吴清源既然是日本棋院的一名棋士,不管他是否出于自愿,都不得不参加使节团完成任务。

事实上,年轻而单纯的吴清源没有考虑那么多。旅行本身对20岁的吴清源来说是愉快的,上海、青岛、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这是他去日六年后首次回国,见到了当年的恩人顾水如、刘昌华等人并对弈交流,在大上海跳舞、看赛狗……在伪满皇帝溥仪面前下棋,饱览各地风光。吴清源还一直担任访问团的翻译工作。

多年在日本生活的吴家则益发深入日本社会的肌理。1935年,吴清源的大哥吴浣从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为了大哥的工作,吴清源拜访了日本资深政客床次竹二郎,称“我大哥很想为日满友好作贡献”,在床次的关照下,吴浣得到了伪“满洲国”宫内府的一份工作,后来调任伪满在东京或南京的“大使馆”工作。



国家之间的交恶也延伸到棋盘内外。1933年,吴清源与秀哉名人对弈时前(即后来名留棋史的那盘“三三、星、天元”的对局),日本正好策划和挑起了所谓“满洲事件”,当时报刊均对二人决斗夸大其词,大肆宣扬,社会关注度飚升,让这盘棋笼罩上“日中对抗”的辛辣气味。

彼时住在日本的华侨不断地回国,吴清源则感受到了日本社会的“阵阵阴风冷雨袭来”。这时早年帮助吴清源赴日的日本商人山崎有民动员吴加入日本籍,他说,若是还想继续学棋修业的话,不取得日本籍,终归难以长久留在日本。

吴清源曾经犹豫过,“现在正处于中日关系最恶劣的形势之中,仇恨日本人的中国人为数不少。如果这个时候我提出加入日本国籍,一定会遭来中国同胞们的一片辱骂。”

但山崎说:“你现在的棋力已经很高了,将来你回到中国,上哪里找围棋的对手去?再说,你也很清楚在中国是不可能靠围棋生活的。”

这句话说服了吴清源。1934年他向中国领事馆提交材料,申请脱离中国国籍。遭到领事馆人员的嘲笑,并质问他为何要加入敌国国籍。

最后在日本政界高层的过问下,1936年吴清源才最终得以脱离中华民国国籍,加入日本籍,并改名为吴泉。吴泉二字姓按照汉文读音,名采用日文训读,以示不忘中国。



围棋占据了吴清源生命的绝大部分,但外部世界、特别是中日关系的大变局和随之而来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的心境和生活。

1936年的春季段位赛上,吴清源八战全胜,但接下来,他的身体也垮了,儿时痊愈的肺结核复发,病得还不轻。他住进了富士见高原疗养所,一住就是一年3个月。

1937年7月,发生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中国军民则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战。

疗养所的病房里贴着一张中国的大地图。病友们在地图上标出了日军在中国大陆的行进路线。当年12月,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发生。

当“攻陷南京”的消息传来后,疗养所里到处都是“万岁”、“万岁”的呼叫声。人们摇着太阳旗,唱着“替天行道”的歌词(歌曲《日本陆军》),一直走到附近的车站。

吴清源的心情极为复杂。当年秋天,他写下了题为《望乡》的随笔,“每次打开报纸,上面尽是关于日中战争的报道……说起战争,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情。我想大概没有人会认为战争是一件好事吧。特别是像我这样,在中国出生,而现在却生活在日本的人,实在是很不希望日中之间发生战争。我所期盼的就是和平。”

“我希望日中之间的纷争就像职业围棋手的棋风一样。当然,兵刃相见的战斗自然是激烈的,但是战争的目的应该是和平。所以我祈求战争的结果是尽可能地把两国的损失降到最低。”

战时的日本言论并不自由,这篇公开发表的随笔,语气极尽婉转,却充分透露对时局的无奈。他又把中日战争比喻成围棋,“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要像下棋一样,一味争夺小劫,忘记了大局。首先不能忘记对局的目的,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不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应该认真地审时度势……要全面考虑大局,赶快舍弃小劫,回到正常的道路上去。”

吴清源经常收到日本士兵中的棋迷写来的信。在回信中,他总要呼吁“请不要欺侮中国人”!

但吴清源归根到底是一个棋士,在庞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他无可奈何,只能被裹挟着往前走。

1942年秋天,受南京汪精卫伪政权最高经济顾问青木一男的邀请,吴清源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这次回国,相较于8年前那次回国,他心中要纠结得多。

同行的还有导师濑越宪作、师兄桥本宇太郎,二十天的时间里,他们访问了上海和南京。彼时太平洋战争已开打近一年,在往返中国和日本的海上旅途中,因为担心遭到敌方潜水艇的袭击,他们乘坐的船不敢直行,而是在海上走“之”字,这让乘客感到很别扭。

沦陷区的上海人多数热烈欢迎吴清源,对许多人来说,在中国人受尽日本军队欺凌的时候,吴清源在围棋的世界里打败了日本人,为中国人争了光,是英雄。

不过,也有另一极的评价——上海的大街上,有人贴上“吴清源是文化汉奸”的宣传漫画,画中吴清源的脖子上挂着赏金。为此,当时的伪政府还派出特工在旅馆附近巡视,确保其安全。

在上海,吴清源意外地碰到了他早年的监护人杨子安,杨当时定居在上海法租界内。他要求吴清源回国,“否则,日本一旦战败,你就是一个汉奸。”

这句话令吴清源异常痛苦。他后来回忆,“那时,我一个人站在走廊里想了两个小时。我想,如果我帮助了日本人,那么大家叫我汉奸无话可说,可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所以我真的很苦恼。”

吴清源最终还是决定回日本,他已加入日籍,要继续做一名棋士,同时要在日本致力于日中和睦这一使命。更为重要的是,他在日本刚刚结了婚。



“他是跟政治离得比较远的人,都是别人拉他进来的。”原中国棋院院长、中日友好围棋会馆馆长王汝南说,如果我们把吴清源理解成一个单纯的棋人,就可以避免称他是汉奸这样荒谬的评价。

“你设身处地想,他就是一个棋人,一个下棋的,他不怎么问政治,也没过多考虑什么民族兴亡国家兴亡,日本棋院有什么安排叫我去下棋,我就去。”王汝南说。

另一方面,吴清源长居日本,不可避免地受到日本军国主义宣传的影响,以致于把美化侵略行为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口号“日中亲善”,误认为是增进中日两国友谊的“中日友好”。

1941年2月号的日本《棋道》月刊上,发表了吴清源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对“围棋四则”的认识》。这基本是一篇说棋的文章,但是文尾却写道:“……寓于‘八纮一宇’这四个字的皇祖建国的大精神,也是围棋之道所承袭的传统,这是堂皇而又值得庆幸的。特别是在希望世界和平、坚实地迈步走向大理想的今天,在建立新体制的同时,棋道更是提升到了国民精神的位置,它完全是依存于我们国体的精华而存在的……”

这段话颇有我们熟悉的风格,即便是谈专业问题,最后也不要戴上一个高帽子,以拔高“境界”迎和时局。这段话是否真的由吴清源本人所作,还不得而知(在日本当时时局下,不排除由外人捉刀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吴清源在专业之外,与当时日本的许多棋手一样,确实也成为政治摆弄的一粒棋子。

吴清源对待这场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看法还受到了他所信仰的宗教的影响。“某种意义上,宗教信仰成为他无所适从的心理屏障。”论者王睿说,“在他看来,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乃‘无益之争’,欲根本消弥,须以自我修行的方式和宽容以待的胸怀来实现,而不是诉诸武力与政治。正如有论者指出的,问题是,在日本的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是正义的自卫反抗,面对穷凶极恶的入侵者,不予以迎头痛击,万万不能免除亡国灭种之灾。一味讲求两国‘调和’与‘共荣’,其结果只能归结于‘投降’、‘自戕’与绝望‘归隐’三途。

战争让吴清源一家也受到很大影响,他的母亲和妹妹们相继回到中国。“因为日本和中国之间发生的战争,使得生活在东京的中国人陷入了难以想象的困境,很难在日本继续待下去。”吴清源最小的妹妹吴清桦说。

吴清桦在日本时改名寄子,晚年住在台湾。她回忆当年,“因为哥哥(吴清源)是名人,所以我感觉压力很大。为了不比其他同学差,我学习一直很用功。”

中日战争的岁月,旅日华人家庭的玻璃窗经常会被人打碎。在学校,华人孩子也经常受到欺凌。

“当时我们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我们所受到的侮辱并非只是大家看到的那样,更多的是内心的无奈。”吴清桦说,南京沦陷的消息传来,她不得不参加学校的游行,更过分的是,还不得不跟别人唱“替天行道,讨伐不义”之类的歌词。“总之,什么样的屈辱都遭遇过……”

对已经加入日本籍的吴清源来说,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一度给他造成了持续无解的心理紧张。他最终只能退居围棋一隅。在战争急速扩大,太平洋战争发生的背景下,对此他不无悲凉地说,“上一次和木谷先生下十番棋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可是这次和雁金先生下十番棋,我则开始从时间的这种推移思考起棋的胜负来。我们所置身其中的围棋世界,简直就像一个永远安静、完全不动的太古时代的湖泊。可是,不动的东西也能反映动的东西,哪怕仅仅从天职考虑,我也不能放弃围棋,围棋是要和这个世界一同呼吸前行的。”



吴清源与雁金准一的擂争十番棋开始不久,日本偷袭珍珠港,卷入太平洋战争,日本国内到处都笼罩着一层战争色彩。围棋界亦不例外。1941年,结成了所谓“棋道报国会”,棋士们奔赴各地去慰问伤兵及“勤劳动员”的人,主要是请伤病员作对手下棋。1943年夏天,吴清源也到釜石制铁所慰问过。棋士中也有许多人被迫应征入伍,不久都奔赴前线。1944年春天,征兵令也降临到吴清源头上,不过体检结果是体质极差,不能耐劳。吴清源喘了口气,飞奔回家。

1945年3月10日,东京遭到了美军的大规模空袭。几百架B29轰炸机投下的燃烧弹有上百万枚,死伤人数达12万余之多,约百万人受灾。接下来的4、5两月,又有两次地毯式的空袭。

吴清源的所有家产和纪念物品被炸为灰烬。这时吴清源与妻子已加入了一个叫玺宇教的组织,两人跟着教友,用车托着年迈的教主四处逃难。“我们戴着防空头巾,拿着装满了水的瓶子跑来跑去。看到有人身上有火,就往他身上泼水。因为浓烟滚滚、烟灰飞扬,许多人的眼睛烧坏了。最后我们齐声喊‘一、二、三’,冲过火墙,这才逃了出来。”吴清源曾描述当时的情形。

几乎每个东京人都做好了死的准备。东京几乎被夷为平地。5月25日的空袭烧毁了吴清源的家,除了身上穿的,夫妇二人一无所有。

棋手们跟普通人一样,有的被征兵;有的死于空袭,像女棋手荻原佐知子;也有的家人死亡,吴清源的师父濑越宪作的儿子,就在广岛原子弹爆炸中死亡。

1944年底,日本棋院就停止了活动。从东京遭受空袭开始,吴清源几乎有两年时间没摸围棋。他一方面全身心地投入信仰世界之中,另一方面困于战火与战后的困顿,既无条件也无心思下棋。“我栖身玺宇的日子里,既不读报,也不听广播,对世情变幻早已悲观厌弃。”



日本战败了。日本人首次听到天皇的“玉音放送”,宣布无条件投降。接着,日本人在报纸上看到了天皇裕仁与战领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合影,发现天皇不过是个又瘦又小的中年人。天皇从神变成了人,而以其为核心的军国主义体系也崩溃了,战后的日本陷入了一片困顿、混乱与迷惘之中。

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1946年入夏之前,有四个自称为“中国代表团”和华侨的人,找到吴清源,拉着他去了杉并区派出所,强迫他放弃日本国籍。按道理讲,脱离国籍必须是本人的意愿,当办事人员提出质疑时,中国军方代表毫不留情地训斥道,“战败国的国民还有什么可说的!”就这样,他们强行办理了吴清源夫妇脱离日本籍的手续。

等候在房间里的吴清源一头雾水,不知发生了什么。不久,吴清源接受了“中华民国”的临时护照,这意味着他重新恢复了中华民国国籍。

吴清源后来回忆,据可靠消息,中国方面确实有一部分人极力主张给他恢复中国国籍,并将他作为“为日效劳者”强行遣返。在此基础上,对他施行思想上的再教育,使他为中国围棋的发展作出贡献。

此事中,吴清源是完全被动的。后来他也遭到了许多日本人的误会与指责,“吴清源在日本受到那般良好的照顾,可是,日本一成为战败国,他却急急忙忙地恢复了中国籍。他可真是个忘恩负义的薄情郎。”

有意思的是,此事发生后不久,由读卖新闻社策划的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之间的十番棋第一局开始了,此前,他几乎两年没摸围棋。第一局,吴清源输了。这时,中国军方代表又找到吴清源,“你小子陷进怪诞宗教里执迷不悟,如此重大的棋赛却吊儿郎当地输掉了,简直是个没用的家伙。”一顿责骂后,将吴清源的临时护照又收了回去。这样,吴清源夫妇成了无国籍的“国际游民”。

吴清源的国籍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实际情况是,无论是中国方面还是日本方面,都忽视了吴清源本人的意愿。直到1949年,国民党迁到台湾后,吴清源才到横滨的“中华民国领事馆”办理了相关手续,拿到正式护照,这一次,是他自己的意愿。

1952年,吴清源与妻子回到了台湾。行前,周围有人担心吴清源是不是一去不复返了。而吴清源确实有所担心,在战时,他是被人贴了悬赏告示的,这次去台湾,很可能有人和他算旧账。饯别会上,好友、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说,“吴君,还是不要卷入政治为好。”看得出他很为吴清源担心。

预料的担心没有发生。吴清源在台湾受到热烈欢迎,在机场就有200多人迎接他们。后来会晤了台湾围棋协会理事长、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台湾银行副总裁应昌期(“应氏杯”的发起人),台湾方面还赠与吴清源“大国手”称号。吴清源还去了总统府,受到蒋介石的接见。

赴台前,吴清源接连在十番棋中获胜,已然成为日本最强棋手。在当时的一些中国人看来,中国抗战战胜日本,与美国的帮助有莫大关系。战胜日本的只有吴清源,只有在围棋上,他真正战胜了强大的日本。台湾对他的欢迎,大约是出于这样的心情。

在台湾,吴清源还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母亲、大哥和妹妹,并与“天才少年”、十岁的林海峰下了一局让六子棋。在他的建议下,林海峰不久赴日本留学,后来成为日本的超一流棋手。

1970年代末,吴清源的三个孩子已经长大,但他国籍影响了子女的婚姻、就业等问题,因而他再次申请加入日本国籍。1979年,申请获得批准。



“你如果把他作为一个常人来看,他从小在日本成才,后来中国给他的都是成名之后对他的欢迎啊崇敬啊,这是我们两岸都给的,都把他作为一个事业有成的人、高明的棋手,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讲,他的成功主要是日本给他的。”王汝南说,“但我想他恐怕骨子里还是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是很深厚的,像他出生在旧的没落的官僚家庭,国内在那个时代传统的教育很厉害。”

吴清源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从小读四书五经长大的,直至晚年仍每日研究《易经》。吴清源的女儿吴佳澄说,父亲对世界整体的看法想法,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来的,这是他做事的准则,“他总是说中国的这些古人,谁谁谁怎么说,过去孔夫子怎么说。”

对中国,他有着发自内心的亲近感。吴清源的助手、职业五段牛力力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到日本比赛的中国棋手经常拜访吴清源,分析棋局时,经常说,“咱们”怎么走。“吴老先生受到两岸围棋界人士的尊崇,特别是到老年,他的感受一定是中国人对他的一种尊重。”王汝南说。

也许是对过往在国籍问题上受人牵制和伤害的往事印象太深,老年的吴清源对此保持着相当的警觉,再不愿受制于人,以至于造成过误会和尴尬。2003年,吴清源、林海峰、张栩三代旅日棋手回到台湾,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颁给吴清源荣誉市民奖章时,90岁的吴清源拒绝接受。台湾媒体报道,现场一度相当尴尬。主办晚会的台湾棋院董事长翁明显事后表示,吴清源大国手早已入籍日本,颁发荣誉市民状事先已经沟通过,可能是吴大国手误以为会造成“双重国籍”的问题,才会坚拒这项纯属荣誉性质的市民状。

吴清源的国籍在中日之间几经更迭。生在中国,成长在日本,中日两国在吴清源的灵魂深处都打下了浓重烙印。但即使对身边最亲近的人,吴清源也很少表露他的家国情怀。正如有论者所说,对于经历了百年对抗的旅日华人来说,比任何其他地区的华人都要困难得多。彼时,吴清源的经历在旅日华人中颇有代表性,只不过因为名人身份他经历更为凸显。

幸运的是,吴清源的大半生,生活在和平时代。晚年的吴清源,多次往返于日中之间,推动中日友好。

“您14岁从中国到日本学棋,战前加入日本国籍,战后又加入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晚年又恢复了日本国籍,中日两国经历过近现代的风风雨雨,您的身份认同是怎样的?”

老人用日语说了几句,声音微弱,助手牛力力转述,“吴老师还是说要世界和平,最后大家都要保持好关系。”

这个看起来有点虚的回答,在吴清源的弟子芮乃伟看来一点也不虚。“这个在吴老师心里面是很大的一件事,这个东西离我们很远,但他说是真实的。吴老师心里第一是希望和平,不要战争,棋界繁荣昌盛,全世界都是一家。因为那时候战争的残酷他经历过,作为一个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他感受非常深。”

“不语政治,世界无国境”,这是吴清源终生信仰的红卍会教义,“所以我也在超越民族或是国家的心理。”

乐水鸣佩环 发表于 2014-12-1 09:37

期望一个14岁就飘洋过海生长在日本的人去维护中国的利益,也是比较可笑的。

charlotte.li 发表于 2014-12-1 09:53

吴先生的棋是博大精深的。下棋不需要和政治连在一起,只是纯粹追求棋之圣手。

羽扇纶巾 发表于 2014-12-1 10:33

悼念吴老先生{:5_364:}

永远的十番棋之王。。。

蝴蝶的语言 发表于 2014-12-1 13:00

想起孙道临老先生主演的中日合拍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weder 发表于 2014-12-1 20:32

吴清源曾是3大美男子 与日本妻子相守70年(图)文章来源: 南方周末 于 2014-12-01 09:58:38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被阅读 9961 次)






http://y3.ifengimg.com/haina/2014_49/b2919ff63b33b15.jpg

2007年吴清源夫妇(中)与“吴清源夫妇”在一起

《吴清源》在2007年6月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捧得了金爵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

吴清源的扮演者,台湾演员张震说:“要演这么一个真人,这实在是太难了。吴老师的人生经历的见证者都在,一些带有戏剧和传奇色彩的故事不能展开和渲染,反而得简化。”

吴清源他的心跳每分钟只有四十多次,双眼一只近视一只远视。吴清源通过电视看围棋比赛时,就只能坐在电视机前盯着看。《吴清源》的日本发行方特地将放映地点安排在离吴先生家很近的神奈川县的一家电影院里,这是电影在日本正式上映前的一次试映。吴清源夫妇去电影院看《吴清源》的场面还成了当地电视台的新闻。

“吴清源是个神”

田壮壮是从邹静之那里听说吴清源的。1999年,田壮壮还没接手重拍1948年的经典电影《小城之春》。经唐大年介绍,当时还在《诗刊》工作的邹静之找到了田壮壮,商量拍摄一部电影。电影没有拍成,两人却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聊天、下棋。

“有天静之对我说看了本好书,台湾出版的吴清源自传《天外有天》。静之问我,‘你觉得这个能拍电影吗?’我把书看了,也没当回事。过了好长时间,静之又一次问我,我突然间就动心了,觉得可以拍。”

远在日本的吴清源并不好找。田壮壮托许多人打听,始终联系不上,最后,他跑到中国棋院,七弯八拐,与吴清源的助手牛力力取得了联系。“牛力力说,曾有几个台湾、日本导演想拍吴清源自传,但吴老师不同意。我就把我和编剧阿城的材料都送过去了。过了一段时间,牛力力打来电话说:‘就请田导来拍吧。’后来我才明白,吴清源想找个大陆的中国人拍他的自传。”田壮壮回忆。

接下来,田壮壮和阿城一起去日本见了吴清源,带回来了一百多万字的日文参考材料。

“他们家摆设简朴,家具大概都用了四十多年了,他下棋累了就躺在旧沙发上休息,生病了要住十几个人的大病房,穿衣服也不讲究,领子都破了,被日本人称为‘神’的这么一个人,平凡到你都觉得意外。”

田壮壮这样描述他第一次见到吴清源时的场景:“当时我们坐在一间特别大的屋子里等着,门忽然就开了,但进来的是代表吴清源的代表。当时我想坏了,吴清源没来我这不是白来了吗?后来吴老师进来了,围着特别大的方桌绕了一圈,坐下来就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连续说了3遍就坐那儿没话了。后来我才知道吴师母和助手都在外面呢。”“我说:‘吴老师是上个世纪华人中的优秀人物,他的历史和他现在的状态特别打动我,所以我想拍《吴清源》。’吴老师当时没有表态,说让他想两天。过了两天,我在酒店接到了吴老师的电话:‘好,再见一面,我把版权给你们。’”田壮壮说。

在等待的两天里,有一次他和阿城、牛力力在酒吧里喝酒,有个六十多岁的老头问他们,你们中国人来日本干嘛?牛力力说见吴清源。没想到那老头噔地就站起来了,给牛力力鞠了3个躬,连说:“吴清源是个神。”

凡人吴清源

带回来的材料翻译要8个月,阿城开始做吴清源的年表,写剧本,闲着的田壮壮抽空拍了《小城之春》。等他再次见到吴清源,已是2002年10月了,因吴清源来中国探望在天津的二哥,正为《吴清源》到处找钱的田壮壮在北京见到了吴清源。

“那一次是真正跟吴老师建立感情了。他大哥在台湾,二哥在天津,他在日本,兄弟见面很难。他想跟二哥一起过一次生日,一个91岁,一个90岁。我们请了几个好朋友给吴老师祝寿,安排他们在钓鱼台饭店过了生日,吴老师特别高兴。”

“我陪他回故居,他特意拉住我,指着说‘这是我读书的地方,这是我养马的地方’,接着就讲他过去的经历,最后坐在大门口的石鼓上,跟我说话、聊天。坐了好长时间,我说吴老师走吧,他说:‘让我再坐会儿行吗?’他说话的时候特别平静。”

给影片《吴清源》找钱并不容易,田壮壮找过许多投资人。投资人开始都很热情,但一问是部人物传记片就没影儿了。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陪着吴老师见人,表面上他不说什么,但他明白我们是在找钱。见完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那天,吴老师特别高兴,我问他累不累,他说:‘不累,咱们得为这个事情打起精神来。’他觉得王军懂棋,懂得这电影的价值。我当时就觉得他对我特别信任了。”

“我一直觉得吴老师是个没有情感的人。因为成大器的人,小情感上的事特别少。吴老师回日本坐轮椅上飞机的时候,我把他推到廊桥,然后把他交给一位空姐。那时候我特别矛盾,不知道是不是能找到钱。老头来北京这么长时间,这么辛苦,我心里特难过。我趴在栏杆上说:‘吴老师您保重。’吴老师看我那一刹那眼睛是湿的,他说:‘你别急。’我就觉得老头其实也挺有感情的。后来吴老师送我一个棋盘,上面写着‘时间’的‘时’,吴老师说:‘一切都是缘,时间不到做不了。’”

焦虑吴清源

在写过《棋王》的阿城看来,吴清源就是个为围棋而生的人。在日本时,不懂围棋的阿城问日本棋手,吴清源的棋究竟好在哪里。日本棋手说,吴先生赢棋好看,如行云流水,现在的棋手下的棋很难看,已经找不到这样的人了。

阿城最感兴趣的是吴清源的人生焦虑。“我写的是人,吴清源的父亲到日本学法律,回来在北洋政府平政院(行使法律责任的一个行政机构)做个科员,家里七八个佣人,住着一亩二分地的四合院儿,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白猫胖丫头,喜欢写字了,买一大堆帖来,喜欢小说了,哗,去买小说。吴清源兄弟3人,私塾在家背四书五经,背不出来打手心板儿,不去外面上新学堂。后来父亲死了,家败了,穷了,焦虑了,段祺瑞给钱,就陪段祺瑞下棋;日本人给钱,就去日本下棋,结果二十五年无敌手,杀得日本人大败。”拿到阿城写完的《吴清源》,田壮壮不知道该怎么拍了。“阿城一开始是按纪录片写的剧本,我觉得这个电影没法按照纪录片方式拍,因为你没法恢复那个时代的氛围,顶多拍个大意;另外,吴清源的一生如此多的传奇,我不能拿貌似假纪录片的方式去拍。”最后,阿城的“焦虑版吴清源”剧本就被田壮壮放弃了。

田壮壮的《吴清源》

“我看吴清源的传记,还有阿城做的各种年表,最打动我的是吴清源精神上的痛苦。中日开战,吴清源觉得在日本没法呆了,打算回国。最早帮他去日本的濑越宪作跟他说:‘你要是回国,你就没有围棋了。’吴清源没有了围棋就跟鱼离开水一样,这不让他死吗?没有办法他当时只有选择围棋,留在了日本。后来他的精神导师死了,加上战争带给他的精神压力,他皈依了‘玺宇教’,彻底放弃最钟爱的围棋,他觉得每天念经就可以不打仗,每天祈祷就可以停止战争……我想这段经历实际上对吴老师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出发,田壮壮最后选择了吴清源的几个人生片断作为电影的表现内容:吴清源刚去日本入籍产生的冲突;日本战败后美军轰炸东京时的吴清源;还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吴清源加入和退出“玺宇教”的前后经过。在电影《吴清源》里,惯常故事片里被重点突出的传奇、冲突被放弃了,吴清源对围棋和信仰的态度和情感关系成为了电影的表现主题,颇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气势。

田壮壮把《吴清源》拍成了一部散文诗式的电影,就连吴清源最传奇的“十番棋”决战,也没有了观众们期待的波澜壮阔,反而像吴先生下的一盘行云流水的棋。“吴清源参加本因坊比赛很有意思,他复出第一盘棋是跟师哥下的,师哥和他对弈时哭开了。吴清源当时懵了,输得一塌糊涂。第二盘棋,眼看着就输了,突然间,吴清源觉得围棋回来了,三下五除二就把师哥打败了。这场面太精彩了,但是真没办法拍出来。包括他后来的十番棋的辉煌战果,没法拍。”

影片里有场下棋的戏,对手木谷实已经流鼻血昏倒在地,吴清源仍然盯着棋盘,像雕像一样,这场戏倒是真事。当时的棋评说,吴清源完全沉浸在对局里,根本不知道木谷实出什么事了。这一手棋,决定着他们俩这盘的胜负。“那边的人抢救木谷实忙疯了,吴清源长时间地盯着棋盘,一动不动,等他计算清楚了,准备下棋的时候,咦,木谷实哪儿去了?怎么躺下了?然后他就问木谷实,还要不要下?木谷说还要继续下。”田壮壮说。

吴清源身上的这种精神和意志力让田壮壮惊叹不已。“这盘棋谁都知道吴清源赢了。但在那么复杂的情况下,周围乱成一锅粥,他居然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日本人不满了,对手倒了居然不放弃下棋,就砸他家玻璃。我看过吴清源摆棋谱,同时完全进入了自己的场里了,一个小时头都不抬起来。”

连故事片里最重要的爱情戏,在《吴清源》里也只有五分钟。田壮壮说,“我特别佩服师母。她和吴老师的相识和相爱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当时吴清源是日本3大美男子之一,酒吧里女人唱那种相思的歌里都有吴清源的名字。但他对介绍女友给他的日本著名女围棋手喜多文子说:‘只要找到跟我信仰相同的就行。’后来喜多文子给他介绍了中原和子。见面时他问和子:‘你信教吗?’她说:‘信。’然后两人就结婚了,这么多年相濡以沫。”

在《吴清源》里有个细节,吃饭时和子给吴清源盛饭递碗,田壮壮在画面呈现时使用了放大和特写。“围棋界所有的人都说,最伟大的就是师母。为什么呢?说你伺候人容易,伺候‘神’太难了。吴老师生活里是一个不问人间一点事情的人,师母对我说,给他吃一年面条,他不会问为什么老吃面条。一件衣服,你一个月不给他换,他也不问‘你为什么不给我换衣服’。他脑袋里就只有围棋。”

“但是我仔细观察过吴老师,当他说完围棋时,总是直勾勾地看着师母,等着她告诉自己该做什么;他对师母有一种依赖,眷恋,很特殊的一种情感,她是像姐姐或母亲一样。所以,我在拍电影时设计了很强的一条线是写他们俩的情感。”




吴清源罕见结婚照曝光 日妻子陪伴70年2年前去世(图)

http://y2.ifengimg.com/haina/2014_49/13084808b216d4f.jpeg

吴清源结婚照

吴和子,原名中原和子。经女流前辈喜多文子介绍,于1941年与吴清源订定婚约,1942年2月7日成婚。七十年来,和子夫人与吴先生相濡以沫,历经磨难而始终相伴相随。在吴清源与日本棋手进行的长达近二十年的擂争十番棋时,在信仰玺宇教而又最终脱离的精神挣扎中,在不幸车祸最终导致离开棋坛的痛苦时,和子夫人一直是吴先生有力的支撑。甚至当吴清源因车祸后遗症而无法下棋时,都会下意识地反复对和子夫人说:“你去替我下明天的那一局!”吴先生对和子夫人的依赖之情可见一斑。

【相关新闻:围棋泰斗吴清源去世享年100岁 曾两度入日本国籍】

夫妇二人曾经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也平静相守,共度晚年。近二十余年来,吴清源先生多次来华,和子夫人每次都一同前来,夫妇二人的深厚感情被中国棋迷亲眼见证。2012年是吴清源先生夫妇结婚七十周年,虽然二人均已住进养老院,但吴先生仍旧研棋不辍。和子夫人的去世无疑是对吴先生的重大打击。

和子夫人与吴清源先生育有二子一女。

蜜样儿猫咪 发表于 2014-12-1 21:50

一代棋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围棋泰斗吴清源去世享年100岁 被誉昭和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