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想聊聊电动汽车么?
从去年什么时候开始,电动汽车成了国内创业圈的热门话题。从华为的李一男到360的沈海寅,什么乐视,牛电,博泰,地平线,智车优行无数的IT圈冒险家们携带大量天使融资入场了,百度小米这种大佬级的也在蠢蠢欲动。传统汽车制造商比如众泰,比亚迪以及一直以游击队形象出现的山东浙江低速电动车军团们也都纷纷热情的在谈感情谈合作。这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电动热惊得我们传统汽车圈的小盆友们一愣一愣的,最近都在各自的小圈子里讨论,这帮IT圈的到底想玩什么,怎么玩?除了对李一男的牛电我还略有期待外,其余的IT圈冒险家们我个人是不看好的。口号都差不多,要做中国特斯拉,以小米的方式造特斯拉,做中国的自动驾驶。问题是人特斯拉还没赚钱呢啊。还有神马叫以小米的方式制造特斯拉?这特么是两个完全相反方向好不好,现在买特斯拉的人是高价买情怀,买小米的是低价买高配,这种逻辑不清的家伙是怎么混到天使融资的?在采访中,最多被提及的是互联网+造车,智能汽车与智能生产,大概念扔出来不少,可是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他们到底想要干什么。
沈海寅在采访的时候被问到盈利模式,他回答说,我们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我们就是要先出样车再根据市场调整。这是典型的IT产品开发思路,先出DEMO,推向市场,然后再快速迭代,让产品暴露问题,第二代产品改进,但放在汽车研发上这么搞后果估计会不大好,轻的模具报废,重的产品召回。还有一个问题是,你们怎么解决准生证,他回答说,现在国内汽车产能4000万,销量2000万,我们要利用汽车制造商的过剩产能和他们合作,由他们代工生产我们的车,我们是轻资产模式造车。这是完全把自己当苹果了。我翻译一下,他的意思就是,产品我们定义,研发外包,生产外包,然后我做一APP互联网上直接开卖,省去中间环节,优惠消费者。那么问题来了,当研发和生产脱节,生产和销售脱节,组织者和供应商脱节,这车真的能造得出来么?咱先不提准生证,就算整个流程给控制住了,利润也早就被中间环节吃掉了吧。你们跟汽车制造商相比究竟有什么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啊。
还有一家,我忘记是谁了的DEMO展示上,他的高科技是这样定义的,当驾驶员走向汽车,车门会自动打开,车头会有一个LED显示你心爱的人的心电图(我看到了,真的有心电图),然后你坐到车里,传感器会自动探测到你今天血糖偏高,然后导航自动找到一个素菜馆blabla。。。吐槽的话就不说了,咱说说他做的东西的方向,这都是跟驾驶感受相关的创新,但电动车目前的核心问题和瓶颈在于续航里程和快充技术,感觉他们的发力点完全没在方向上。
看了很多访谈报道,从他们自相矛盾含混不清的言语中我大概找到了点他们究竟要做啥苗头,现在政策利好,电动车,智能驾驶这块绝对是风口上的猪,风投们嗅到血腥携带大量资本杀入,这么多钱总要花掉吧?你总要做出点吸引眼球的东西来吧?浪费在谁身上不是浪费呢,于是有了上面那些莫名其妙的玩意。最好的结果就是能出来一两个人生存下来,把导航这块做成平台,然后再去收那些需要出现在导航上的商家的广告费,哎,又回到了互联网思维。
国内汽车业根据广泛预测处在一个临界点上,最近中央关于电动车的态度也是越发的暧昧,一大群小伙伴都投身于电动车和智能驾驶这些高科技上,另外一大群正处在投身地路上。。。2003年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业迎来第一次井喷,那次成全了奇瑞,吉利,华晨等一批后来者,伴随这些王国崛起的是当时将星闪耀,之后的10多年间中国汽车业快速发展,但却相对平静,如今已经达到2400万的数量级,以前那些打天下的名将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或功成身退,或封侯拜相。如今中国传统汽车制造技术以相对完备,国产车的研发生产都已井井有条,只是可靠性和废品率稍高了点(偷工减料和产品质量缺陷有时候是被成本压的),传统领域几乎已经没有给后来者的容身之处了。今天,在那次浪潮十年后,又一个风口来到我们面前,野蛮生长的低速电动车在灰色地带成长多年后已经对转正跃跃欲试,新一届政府为了寻找政绩突破口对电动车这块紧勒的双手越来越松,这不仅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更是一次洗牌的机会,新老政治力量的代言人正在激烈的博弈。嗅觉异常灵敏的资本投资家门已经蜂拥入场了,上面我说道的那么破绽百出的反人类的项目都可以轻松拿到风投的钱,风投们脑子坏掉了么?别逗了,那群智商高得发亮又背景深厚消息灵通的人怎么可能脑子坏掉?这是十年一遇的砸钱买入场卷的机会,谁想错过?
说这么多,各位可能要问了,你是不是在怂恿我们回国?额,并没有哎。古斯塔夫 勒旁说过,理性对群体毫无影响力,人们只受无意识情感影响。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走的道路,能决定自己道路的只有你自己。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明天仍旧是平淡的一天。汽车圈现在暗流涌动,像火山爆发前诡异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反应敏锐者受这环境影响未免也会血脉喷张。有那天生悟性奇高,又骨骼精奇者可能就此打通任督二脉成为人中龙凤,抑或占山为王打下自己一片天地的也说不定。现在回国就像小说里要跳下山崖,到时候是发现只是一场噩梦还是遇到个什么活得死老前辈送你一本武功秘籍外加几十年修为,谁也不知道。
德国不是美国,慕尼黑也不是硅谷,德国的中国同胞们或在糊口,或在享受稳定轻松的生活。当如果你同在汽车圈或者汽车圈周围混,我希望能听到你的声音,多少说说你的看法,你的计划。别水贴,别歪楼,谢谢。 “于续航里程和快充技术,感觉他们的发力点完全没在方向上。。。。。。”
这两个是电动车的核心所在,但凡搞这个的没有十几二十年的功底外加花不完的现金流,那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国内的投机客们只能避重就轻,搞点新奇的试图取得市场先机而已。
西方和日本不少搞这个的企业都是以战养战,盈利的传统产品养着这两个部门,至少不会亏的太厉害。 跟他们比,风投的那些钱都弱爆了。 小牛那个纯粹是给bosch代工嘛,自主创新在哪?
不过那个性价比不错,国内说不准我也买 本帖最后由 龙宝2012 于 2015-6-10 09:47 编辑
我能和你说国内很多地方建了规格不统一的普通充电站和快速充电站闲置着吗?
一般的电动车,小城市早就有了,4万人民币左右,城内短程开开。长途的电动车,就比亚迪喊了几年,做电池出身的,以为占了优势。车的那副丑样,质量一般般。普通汽车不是装了电池变成电动车就高大上了。
大的OEM也有电动车,目前都不具规模。喊了好几年批量投放市场了。
国内主要是煤炭发电,电动车烧的还是化石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上并没有少负担。不比国外很多可再生资源风电太阳能电。
但是吧,只要有新科技,只要会忽悠,仍然能找到投资拿到科研资金。
德国的电动车技术都是个别高校大教授的研究所和OEM合作研发,OEM员工再内部培训。有能力研发,掌握技术和交流新技术的就那么一拨人。不像国内遍地开花。开的是什么花我就不知道了。 做什么产品都需有纵向和横向关联产业链的支撑和帮助才行,所以有些国家相对容易做得起来,有些国家就困难些。 我对此持乐观态度,这是好事。行胜于言。 当年机车的开发也是这样, 只有你开始做了,有了积累,将来才有说话的权利。可能你做出来的东西很初级, 但你会从中得到经验,好的甚至会让你在可能得技术引进中有谈判的余地和筹码,这方面是有经验教训的。不是所有的企业,行业都有能力做,这点我同意。但是,国内这样有实力的企业有,并且做得不错。 在驱动系统方面我认为国内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比如电动公交 leelight 发表于 2015-6-10 09:09
小牛那个纯粹是给bosch代工嘛,自主创新在哪?
不过那个性价比不错,国内说不准我也买
牛电的意义在于它所身处的市场够大,两轮电动车年销量巨大。他们自己也知道,四轮的没有实力做,那就做两轮之中最好的吧。以后有人要买两轮电动车他就会考虑是不是要买牛电,还是便宜的XXXX牌,就好比手机你要买苹果还是小米一样。从商业逻辑的角度上来讲,李一男无疑作了正确的选择。
至于他的产品是不是两轮之中最好的,仁者见仁了。同期台湾也有个IT圈大佬跳出来做两轮电动车,我个人觉得台湾人做的那个要甩牛电八条街。想玩这个套路你和竞争者的差距必须是苹果跟三星那么大,不能是三星和华为那么大。 本帖最后由 vlookup 于 2015-6-10 22:48 编辑
写这个并不是为了批判国内做的不靠铺产品,而是陈诉一个事实,一轮拐点到来了。我对低速电动车企业和投资家们是抱着尊敬的心态去看的。我们评论容易,人家可都是几千万上亿的真金白银砸进去的。
电池的问题是大问题,容量可以接受,但快速充电很难。强行快冲会导致一年后电池容量降为50%-70%。德国有在电动车电池领域工作的同胞么?来聊聊
中午午休随便写了几句,现在多写几句。既然大家不愿意往深里讨论,咱就往八卦的方向引导一下吧。
也许各位看官觉得我写的太夸张了,什么风口拐点的,比亚迪不是做电动车多少年了么,为毛今年才是风口?
往上看,那一连串的IT企业名单里有一个实干家,还有一个风向标。
实干家嘛,就是牛电了,他是真的想吃这碗饭,要做出点东西来的。这个曾经作为任正非接班人被培养的男人是一个技术天才,括弧科技圈的反括弧,他和中国一线那些风投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融个几千万来砸个项目不过是小case。但他靠刷脸刷来的钱想弄整车厂那就太儿戏了,再说他也没有技术储备,他还有一个短板,就是没有政府背景。这些决定了牛电的高度。科技圈里不是有句俗语么,叫得屌丝者得天下,希望牛电能慢慢改进自己的产品,吸引住天下屌丝的目光,说不定真的可以成为电动自行车领域的小米。
风向标嘛,就是乐视了。乐视这次出手就是大手笔,直接收购了美国做电动车的Atieva,好像据说还收购了日产在美国的研发中心,还在硅谷组建了团队。在国内为其洗地的则是北汽的徐和谊。乐视这家公司绝不简单,和天朝当今的太子党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之前被爆出的股东是汇金立方的王城,也就是令狐完成啦,但它太子圈内的股东绝不仅是令家这么一个。令狐家都垮台了,乐视居然能挺过来还在忙着四处扩张,而不是被竞争对手幕后黑手什么的疯狂打压,而且中国汽车圈一号大佬徐和谊亲自给打广告,你还觉得这只是一家普通的科技圈公司么?这样一家公司把触角伸到了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说明什么?说太子党们为了兴趣爱好环境保护投资电动车我不大相信,说太子党们发现卖电动车是个好生意我也不太相信。太子们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对政策的先知先觉提前布局,做无本生意,他们做电动车必然是因为电动车这块政策有空子可钻了。
不是这行的,国内除了电池不行外,也许系统集成上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