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啊4啊...烤肉好赞的说.....才吃了妈妈寄来的洋肉泡.....嘿嘿
最爱擀面皮:lol::lol:
哇,擀面皮好好吃啊 面疙瘩??:o:o 看起?砗苡惺硲j﹐有看圖說話就好了 听都没听说过!到底是什么啊??? :o像猫耳朵?? 什么东西,没吃过,不过感觉像疙瘩汤
麻食的做法
由于昨天做好了之后,还没来得及拍照片就被LG的朋友吃光了。今天又做了一次,还好赶在LG另外一个朋友来吃之前就拍了照片。分享给大家!臊子原料:干香菇,腐竹,黄花,木耳,干豆角,土豆,肉末,海带
头天晚上用凉水将干香菇,腐竹,黄花,木耳,干豆角,海带泡一晚
香菇,腐竹切成丁,用油煸一下;肉末调好后用油炒一下;
黄花,木耳,干豆角分段切;土豆切成小丁,海带切成丝。与炒过的香菇,腐竹,肉末一起倒入锅里,加入水或者肉汤,用小火炖十几分钟。
麻食的做法:把揉好的面擀成一寸厚的饼状,将饼切成条,用手从条状的面揪下一小块,再用大拇指将其一搓,就成了麻食了。
将搓好的麻食放入用清水煮开的锅里(水要适量),煮熟之后,将准备好的臊子倒入锅里和麻食搅拌在一起,就可以吃了!
[ Last edited by cindyzuo on 2005-6-22 at 20:20 ] :lol::lol::lol:就是猫耳朵了:lol::lol::lol:
麻食(ZT)
麻食,又名猫耳朵。一些地方称之为名贵小吃;陕西各地,特别关中城乡,这是老百姓的一种家常便饭。西安夜市,陕西各地和全国各地的小吃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秦川麻食是最多也最受欢迎的一种。
我的经验,关中农村做麻食,比城里人更讲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在陕西一百余个县走了几个圈,在许多村镇、许多农家、许多朋友处吃过饭,麻食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几种饭菜之一。我第一次吃到印有花纹的麻食,就在农村,就在一户普通农家。我看见那一个个麻食都仿佛经过精雕细刻,不禁十分惊奇;问了主人,才知道是用木梳子拓制而成,当然是专门用来做麻食的木梳,一般人家都有这么一把。普通农家也用麻食招待贵客,那麻食汤里,伴了各式菜蔬,过油豆腐,猪牛羊肉,黄花木耳,都切成丁状,如黄豆粒般大小。虽说在困难时期,在贫穷人家,拿不出更多的好东西来,却也粗菜细作,麻食带花,一样赏心悦目而又香美可口。
陕北人也很爱麻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志丹县吃过一顿地道陕北麻食。不是用小麦面粉,而是用荞麦面做的,荞麦面里须拌以适量沙蒿面,才更为筋韧好吃。沙蒿是陕北沙区的一种野生植物,沙蒿面是它的种子粉碎而成;陕北人吃杂面、荞面,都用来做添加剂。制作麻食的工艺无特殊之处,也是先和好面,将面擀成薄片,切作小丁,一个个用大姆指搓成半卷状,多少有点像小猫的耳朵。陕北麻食的特点在于一定用羊肉臊子作浇汤,那臊子又一定要精心制作,选取肥美绵羊,配以上好佐料,文火炖至烂熟。一样也切成小丁,根据不同季节与爱好,加上海带丝、黄花段之类,并且大多要有很多的辣椒角,因而那麻食一端上来,便觉香辣之气袭人。陕北人把麻食叫做“圪坨”,吃时又必定要浇羊肉臊子,所以俗称“荞面圪坨羊腥汤”。那时我的老同学刘怀章在志丹做县委书记,虽说羊肉圪坨在陕北不算希罕,因了他热情关照,那一餐竟极为丰盛,极为佳美,以至事过数年,仍有余香在颊、温馨在胸之感。一般认为,陕北的羊肉圪坨,以延安的志丹县和榆林的定边县、靖边县为最好。因为那里的羊肉肥美细腻,格外好吃。
麻食有“勤”、“懒”之分。“勤”者须一个个制作,有的用木梳拓花纹,还有的用一种高梁杆编制的圆形用具,叫做“排搭”的,来拓制花纹,小小面团,用小小手指在那排搭上横竖上下翻动,便可呈现不同的美好花纹,有的如螺丝,有的如梅花。而那“懒”者只将和好擀好的面切成小丁,不再加工。麻食的优劣,伴料起很大作用。如今西安宴席上也常上麻食,用以款待海内外贵宾,颇受好评。那伴料便十分讲究。鱼虾蟹蛇无所不可入选,调味品也可以现代与传统兼而有之,又且特地用了天然红绿黄各色材料点缀,所以既好吃又好看,成为一道大菜名食。这就像《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所写,那茄干,可不是一般的茄干,需要配了鸡脯子肉、香菌、新笋、磨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子,还得用鸡汤煨,香油收,难怪刘姥姥摇头吐舌叹道:“我的佛祖!”
据说麻食源于元代。元代蒙古族营养学家、医学家忽思慧著《饮膳正要》一书称之为“秃秃麻食”,又名“手撇面”。佐羊肉汤,“下炒葱,调和匀,下蒜酪香菜末”。此饭载“聚珍异馔”卷,说是可以“补中益气”。此说若真,则陕北人吃麻食恐怕更近似于传统方式,因而也应当享有更高的声誉 晕啦,我还一直以为猫耳朵是南方菜呢?
原来是中原的?
不过在家吃的猫耳朵都是用什么火腿豌豆笋干配的,鲜呢~ 一個一個的看?硇U麻煩。。不過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