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回马枪 发表于 2015-11-1 09:50

美媒:研究称中国食盐中发现塑料微粒 受到污染

用海盐给食物调味的中国食客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塑料微粒污染物。
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10月29日报道称,研究人员分析了从中国各地超市中购得的15个品牌的普通食盐,他们在食盐颗粒中发现了用于生产普通塑料水瓶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还有聚乙烯、玻璃纸和其他多种塑料。
其中海盐受塑料污染的程度最高。研究人员测得每磅(1磅约合0.45公斤——本网注)海盐中有1200多粒塑料微粒。由华东师范大学的施华宏领导的研究小组还发现,从盐湖、盐井和盐矿中获取的食盐虽然塑料微粒的含量较低,但每磅食盐中也有15至800粒。
施华宏和同事认为,塑料微粒源自获取海盐的海洋环境中漂浮的大量塑料污染物。研究人员还说,塑料微粒也有可能经由其他途径进入食盐,包括在食盐加工、干燥和包装过程中。
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研究塑料污染问题的谢里·梅森说,生产商一般通过蒸发来从海水中提取海盐,这一过程把除了水以外的其他所有东西都留了下来,因此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海盐受到塑料微粒污染的情况很可能也很普遍。他说:“塑料已经变成这样一种无处不在的污染物,所以我觉得你是从中国超市还是在美国超市货架上的海盐中找到的塑料颗粒已经不重要了。”
据施华宏的研究小组说,如果一个人摄入的海盐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大摄入量,那么这个人每年将摄入约1000粒塑料微粒。这仍低于欧洲人吃贝类摄入的塑料微粒。根据去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估计欧洲人平均每人每年吃贝类摄入的塑料微粒为1.1万粒。贝类会受到微小海洋污染物的污染。
梅森还说,鉴于塑料污染中含有重金属和其他受关注的化学品,让进入食物链的塑料降至最低是明智的选择

八国联军回马枪 发表于 2015-11-2 00:07

习近平自上台以来,非常重视“公关”,从语言公关、形象公关、到夫人公关,能用的都用了。国内媒体竭力塑造一个“亲切、随和、自然、放松、平民范儿”的国家领袖形象,以至于连流亡海外的严家祺先生也撰文说,“终于听到了人讲人话”。

对一个政治家来说,讲人话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做人事;公关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施政方略能让百姓满意。中国民众已经厌烦了几十年不变的口号治国,不那么容易忽悠了。

但让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习近平面对的是一个左右分裂严重的中国,他试图搞全方位公关,左右通吃,以便凝聚起“改革的最大共识”。因此讲起话来难免颠三倒四,逻辑混乱,矛盾百出。典型的例子是:一面讲要坚持改革开放,一面又提出“两个三十年”互不否定;一面讲改革要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另一面则讲“三个自信”。这些话更像是胡话,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后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本来就是对前三十年闭关锁国的否定,否则搞什么改革开放呢?继续闭关锁国搞穷社会主义不就行了吗?既然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变相承认道路不明确,不知道该怎么走,需要探索。那么,还谈什么“道路自信”呢?你要真的“自信”,还用得着花费心思“摸石头”探路吗?昂首挺胸大步前进不就得了?

如今的习近平就像杂技演员拿着长杆在高空走钢丝。在走上钢丝之前他也许以为,只要他保持平衡,该左就左,该右就右,就可以走到终点。现在他应该明白了手中长杆的分量了,也应该明白试图保持不偏不倚这种想法有多么天真了。当左右两边的重量超过他能承受的极限时,他是无法保持平衡的,长杆骤然折断,一交跌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所谓的“左右最大的共识”就是没有共识,“稀泥”勉强粘合起来的“共识”是靠不住的。

这代领导人都明白,中国必须继续改革,否则没有出路。拿李克强的话说,“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但是如何改,向哪个方向改则存在分歧。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预测, 中国领导人将把目标放在“某些改革”上,而非“整体改革”上,注重“渐进变革”,而非“剧烈变革”。总之,他们希望的改革是可控制的,排除了革命或政权更替的可能性。他认为,实施改革的困难程度比革命要高得多,改革的方法、时间、顺序、和节奏都得小心处理,一旦处理失当,改革不仅不会带来更好的国家前途, 反而会成为革命的催化剂。18世纪末的法国、19世纪末的中国就是前车之鉴。

模棱两可、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分阶段实施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避免激烈社会动荡,尤其是避免伤害到新政权的执政基础,是新一代领导人的改革思路。新班子推出的新举措,重点则在于反腐败,遏制官员特权以及改善官僚系统。同时,对于审查制度、言论自由、以及信息透明化仍持保守态度,对公民社会和自由派知识分子继续严厉打压。这说明他们施政的重点在于提高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而非讨好自由派知识分子。

我们理解习近平的改革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也相信他在努力保持国家稳定前提下推进改革的决心。也许他有终极改革计划,只是不便明说,或者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也未可知。但是我想,在21世纪的今天,遮遮掩掩的改革是不可能进行的,也是走不通的。人民希望能看到的是方向明确、内容详细的改革方案,而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政治投机。习近平应该向蒋经国学习,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落实民主,建立开放社会。即使在他的任内不能完成,也应该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也将因此成为一代伟人。1986年9月28日,蒋经国在听了有关“民进党”成立的消息汇报后,开口就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执政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惟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与民众永远在一起。”这些话同样适用于习近平和他的中共。既然他要搞顶层设计,就应该做到旗帜鲜明,把改革方案公之于众。我们相信,只要改革合乎民意,顺应时代潮流,就能凝聚起最大的改革共识,也就可能取得成功。

国内朋友转来下面这则消息,据说是习近平对全国人民做出的新承诺,挺振奋人心,但其真实性待考。

即将逐步为全国人民落实以下事情:

1、逐步把财政支出的50%以上用于民生,行政经费降到20%以下,并制定和实施严格的行政经费支出标准。

2、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和免费教育。

3、控制物价,大幅提高人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给中小企业减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0000元以上。

5、向垄断开刀,取消一切垄断,哪怕是军火生产厂也不允许垄断;同时严令银行、电信这些部门把不合理收费全部取消。

6、学习东欧,将国企全部民营化,股份分给全国人民;停止强制结存外汇,藏汇于民。

7、不再托房市,一丝一毫也不托;彻底改革股市。

8、取消计划生育,撤消计生委。

9、取消一切特供和特权。

10、除了国家最核心的机构,其他所有党政机构外都取消站岗的。

11、撤销所有文工团性质的机构,解散全部人员。

12、逐步停招公务员,每年裁减公务员,将所有与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无关的准行政机构从行政序列中砍掉,停止用财政经费供养他们。

13、适当时候,改五级行政序列为三级,即中央、省、县(县以下全砍,实行人民自治)。

14、官员财产公开,允许人民随时在网上查看。

15、党库和国库分开,党的归党,国家的归国家。

16、逐步停止援外,国家用每分钱要经过人民或人民代表同意。

17、国民福利待遇全部并轨,在社会保障上官民一致、全民平等。

18、逐步将全国公车砍完,所有官员上班挤公车或自驾车,要想发财就别做官。

19、制定《反腐败法》,立法规定:贪一分钱都是犯罪;行贿方无罪,受贿方重罪。

20、逐步放开言论管制,允许人民自由办媒体,自由说话。只有人民有权监督,才能让贪腐无处遁形。

21、允许农民成立农会,允许工人成立独立工会,允许各行各业成立自治自助组织。毛主席说过:农村的一切权力归农会;刘少奇说过:工厂的一切权力归工会。共产党不会忘了毛主席和刘主席说过的这些话。

22、全面恢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恢复信仰,让全中国人都有灵魂的归属地。

他还强调,要“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即便是眼下大刀阔斧的反腐风暴,最终也将纳入法治轨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这个“一揽子”方案是真是假,是一场新“公关”,一个新忽悠,还是好事者一厢情愿的幻想?本人还真看不出来。姑且把它当真的,如果能做到,真可谓重大改革举措了,令人鼓舞。当然,这个方案还是漏掉了不少东西,比如:虽然提出了“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但仍然回避了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毕竟,党主法治还不是真正的法治,党主宪政也不是真正的宪政。另外, “允许农民成立农会,允许工人成立独立工会,允许各行各业成立自治自助组织。”是一大进步,那么,允许成立反对党吗?借用台湾当年《自由中国》的话:“反对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台湾的民主宪政的实现就是最好的答案,中国也不应当例外。

八国联军回马枪 发表于 2015-11-2 00:08

这才是正在发生的巨变:
民族矛盾深化,贫富悬殊阶级矛盾激化,两性比例失衡,
人口老龄化,人未富先老,国未强先污染,党未廉先分离,
最后,反腐败变成全面性反党分裂党,制造党和百姓的全面对立。
南海一声炮响,全面内乱就成定局。
非常遗憾,中华民族必须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蘖盘罪渡,走向世界民族之林,复兴是大趋势,
但某些党和个人却必须成为祭祀品。

八国联军回马枪 发表于 2015-11-2 14:37

院子[♂★☆学习思考☆★♂] 于 2015-10-30 19:55 已读 724 次 大字阅读                         扫描果酱二维码 关注楼主新动态 人工智能来了 别怪我没告诉你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都超过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和其他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它还差得很远。即便按照最悲观的估计,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可能在余生看见强人工智能的出现,然而我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中国新闻周刊】王庆峰 · 2015/10/31    今年夏天,腾讯财经开发了一款自动新闻写作软件Dreamwriter,它一露面就“镇住”了很多媒体人。据说,它能根据算法进行及时分析和研判,在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对信息的解读送达用户。机器人毫无疑问地成为近期最热的话题之一,许多人被谆谆告诫,“如果你从事的是程式化的工作,你很可能就要被取代了。”这样的警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1年,国内机器人密度已达到每万人21台。它们能干什么呢?在汽车业、3C行业、金属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六轴通用机器人早已成为主角,打磨、搬运、装配,它们可干得一手漂亮活。听到机器人的上述“手艺”,或许你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离机器人取代我的工作还远着呢!而实际上绝非如此,因为我们要谈的概念是——人工智能。六轴机器人听起来既不酷,也不够智能;但银幕上的智能机器人不仅是功能性的,而且还能识别情绪并与人沟通。当把机器人置换成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难以想象的事情都已经被实现了。智能手机已经让人机交互很容易完成,而下一个切入口,可能就在于语音行业。强人工智能来了能够识别人类情绪的人工智能,听起来可是够酷炫的,问题是,它离我们还有多远?当我们这样提问时,其实人工智能思想家已经想到了人类灭绝和永生的问题,它的前提,是一种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牛津大学哲学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把超人工智能定义为:它们“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还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我们很难理解这些超人类的想法。在此之前,比较好理解的概念是,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前者意味着擅长单方面任务的人工智能,比如可以在象棋上击败对手;后者就是我们理解的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了。按照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教育和人类发展教授琳达·高特弗雷德森(Linda Gottfredson)教授的定义,它是“一种宽泛的心理能力,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2013年,博斯特罗姆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该调查涵盖了数百位人工智能专家,问卷的内容是:“你预测人类级别的强人工智能什么时候会实现?”调查结果如下:乐观估计中位年(强人工智能有10%的可能在这一年达成):2022年;正常估计中位年(强人工智能有50%的可能在这一年达成):2040年;悲观估计中位年(强人工智能有90%的可能在这一年达成):2075年。由此可见,即便是按照最悲观的估计,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有可能在余生看见它的出现。这对于普通人来讲,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对于专家来说,这样的结果甚至唾手可及。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偏差?我们想象一个机器人,多是基于场景来判断。比如我有一个机器人女朋友,它能准确地识别我的情绪,我说“我要走了”,它知道是反话;我生气不说话的时候,它又知道怎么哄我。它还会有情绪的表露,让我觉得自己深陷热恋之中。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吧?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语言。为什么说语音行业是下一个切入口呢?因为人机交互首先由语言来进行,这再理所当然不过了。你让一个机器人瞬间算出十位数乘法,这很简单;但是,你要让它听懂人话?人类中有很多个体还做不到呢!情商低的人通常不善解人意,人际之间便经常有误会。除了语言之外,“强人工智能”机器人还要懂视觉、动态、移动、直觉。还是以语音为例,Siri、灵犀语音,人们常觉得够新鲜,但指令一复杂它们就会露馅;智能聊天工具小冰、小娜虽然有了脾性,说话有趣,但那也只是程序的设定而已,有时候回答得牛头不对马嘴。按照智能语音行业的发展路径,语音数据积累就已经是一项繁琐的过程。把所有的话都堆起来,无非是一个“语料库”。关键在于,机器人要知道做出什么反应,做到这个的前提是要听懂人话,可是,语言里的情绪多么复杂啊,机器怎能识别得出?基于场景的判断是实际的,当我们从仅仅从现实来考虑问题,就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然而,“技术奇点”之下,社会飞跃是指数级的;如同90年代的人们想不到iPhone一样,我们看不到未来,其实这也很正常。猝不及防的演进然而,总有一些人是敢想的。按照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克努斯(Donald Knuth)的说法,“人工智能已经在几乎所有需要思考的领域都超过了人类,但是在那些人类和其他动物不需要思考就能完成的事情上,它还差得很远。”这句话可以体现为智能的速度与质量,机器人可以算得很快,然而重要的是认知能力如何,也就是智能的质量。对于人类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判断一只动物是猫还是狗,机器人就很难搞。因此,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的转变,关键点就在于“大脑”。基于对未来的想象,科学家们已经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在他们看来,编译基因的4个碱基A、T、G、C,与计算机编译代码的1和0,作为记录信息的符号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此,他们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演进思路:第一种是完整地抄袭人脑。比如人工神经网络,通过晶体管组成神经系统,可以完整地进行自主学习;还有一种思路是“整脑模拟”,比较好理解的是,把人脑切成片,然后用软件来组织3D模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能够模拟1毫米长的扁虫的大脑,这个大脑含有302个神经元。其次还有“模仿生物演化”的思路。让电脑经过一个反复运作的表现/评价过程,繁衍或者淘汰;或者把电脑变成电脑科学家,让它们自己研究人工智能、修改代码。通过这些我们听不懂的天方夜谭,科学家们称,强人工智能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要更早降临。这些预测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有一门学科叫做“认知科学”,就旨在破解人类心智的奥秘,最终目标是要制造出一种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最乐观的估计称,我们最早在2030年前就会有所突破。1950,阿兰·麦席森·图灵设计出一个测试,其内容是,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其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电脑通过测试。如今,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电脑端的“图灵测试”,比如,网页上的验证码设计就是为了区分你是机器还是人类。作为有名的“图灵测试”,2014年6月7日,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首次成功“通过”了它。这让人们得以认真重视这个问题:如果你在将来交到了一位朋友,你分不清它与你的对话是机器还是人类所为,你是否为此做好了准备?普通人还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通过技术演进,这绝非没有可能。到这一天,人类伦理可能就会遭受重大挑战。迄今为止,因为看起来太遥远,人们并没有真正就此类话题展开讨论。但从克隆技术的前例来看,即使技术端有可能性,人类内部也必然会争议四起。可以这样说,我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我们需要强人工智能来做什么?它们如何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将如何识别和控制它们?它能和人类通婚联姻吗?相比于思考这些问题,普通人更习惯于关心日常生活,比如下一顿要吃什么,或者,如何才能练出马甲线。而人们全然顾不上的是:人工智能思想家为这些问题操碎了心。(本文由本刊和微思客WeThinker合作出品)

Antja 发表于 2015-11-2 14:38

第一次见楼主这么高质量的水帖啊!

八国联军回马枪 发表于 2015-11-2 15:38

Antja2015-11-2 14:38
μ

лл

八国联军回马枪 发表于 2015-11-2 15:38

Antja2015-11-2 14:38
μ

лл

八国联军回马枪 发表于 2015-11-2 15:38

Antja2015-11-2 14:38
μ

лл

八国联军回马枪 发表于 2015-11-3 11:56

最近有好幾位讀者或留言或以電子郵件建議我討論短期內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向。其實我一直避免這樣的話題,因為經濟走向的不確定性很高(在數學上叫做Chaotic System),尤其一兩年內的發展往往視已爆發的因子慣性有多大而決定,這必須有極詳細的官方機密統計細節才能可靠地掌握,不是一個只憑公開資料說話的人能準確預言的。既然大家有興趣,我可以做些Educated Guess,它應該比Random Guess(如一般銀行的分析師)可靠些,但是達不到我平常寫文章的標準(即“基本上確定為必然結果”),在此先提醒讀者注意。

當前世界經濟版圖上,有六個主要的集團,亦即美國、歐洲、中國(含上游零件供應國南韓和台灣)、天然資源供應國、落後於中國的新興經濟體、以及日本,其中前三者佔主導地位。2007-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歐美造成很大的直接打擊,但是美國因為可以積極刺激經濟(即四萬多億元美元的三輪量化寬鬆),復甦比歐洲要明顯的好,經過七年時間,消費者的債務已經減低到可以持續的地步,大企業的利潤累積也達到歷史新高,所以今明兩年的GDP成長率應該會在2.5%左右,這是歐洲和日本夢寐以求的水平。不過美國的貧富不均、工業基礎流失的許多慢性問題並沒有根本解決,頁岩油氣的開發也只相當於類似QE的輸血,對降低製造業生產成本的貢獻極為有限,這次的復甦主要仍是週期性的現象,程度很”溫和“,所謂的製造業回歸也只有零星的例子,由美國政商宣傳管道無限誇大而已。

歐洲面對的人口老化、社會福利過高、製造業流失、競爭力衰退等等問題,要比美國嚴重得多,許多國家至今仍然未恢復到2007年前的GDP水平。雖然歐元區中央銀行自去年底開始得以進行自己的量化寬鬆,它的作用基本只能抵消希臘對歐元區所做的損害。在政治社會層面,來自西亞和北非的回教非法移民已經成為洪流,超過了每年百萬人的增速。和美國的拉丁裔非法移民不同,他們並沒有勤奮工作的文化傳統,對低階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貢獻很小,只是福利系統的淨負擔;在民主運行和社會共識等方面,他們也拒絕融入現代社會和當地文化,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歐洲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來看,GDP成長率都不可能持續超過年增率1%的水平;在一個以3-4%速率成長的全球經濟環境裡,歐洲所佔的分量只能逐步消退,慢慢淡化到二流集團的地步。

不過目前歐洲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集團,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一帶一路的終點;歐洲的經濟遲滯,對中國的製造業出口自然是雪上加霜。然而中國經濟的根本問題,在於胡溫掌政的十年裡,完全沒有做基礎性的改革,不但執行經濟政策的地方行政團隊大規模腐化,而且舉債投資的過程沒有經過理性的成本效益分析,造成了嚴重的投資浪費、環境污染和資本脫離生產等問題。習近平政府在反腐和整治污染上已經明顯著力試圖解決,《中國製造2025》推動產業升級則是企圖將投資集中到真正有中長期效益的高科技工業上,所以可以說他過去三年基本上是為胡溫政權的不作為來還債。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三年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又受到歐洲的拖累,應該至少要到2017年以後才能初見成效,所以今明兩年GDP成長率都會只在6.5-7.0%左右;這比起過去瘋狂舉債投資的時期要低得多,但是考慮到深度改革的陣痛,其實是相當不錯的成績。真正的長期問題在於胡溫十年的房地產政策養肥了大批不事生產的資本,金融主管人員今年在股市上的笨拙運作又明白地顯示他們不懂得獎勵不勞而獲的資本利得的許多弊病,如果習近平在解決了當前階段的問題之後,沒有清楚的認知和針對性的處理方案,這個在過去40多年把美國打下世界霸主寶座的大問題也將會制約中國的長期發展。然而這是一個慢性病,習近平可以等到第二任才處理,我們到2018年再拭目以待吧。

過去15年,天然資源出口國受益於中國經濟的急速發展,獲取了數以十萬億美元計的額外利潤,但是大多沒有明智地用在有長期效益的投資上,所以在這些天然資源的價格跌回長期平均值後,出口國普遍面臨了內部的財政危機。由於中國經濟的增速不可能再回到持續10+%的水平,經濟成長的手段也從資源消耗轉為資本和技術密集,這些國家必須做根本性的調整,不能指望價格大幅回升;因而他們將是短期內世界經濟的最大輸家。不過他們也是東亞製造業的出口市場,所以他們的經濟困難反過來會對中國及周邊產業鏈有負面影響,我們在閱讀一些最新的中國統計資料(如鐵路貨運量下降10%、港口吞吐量持平、用電量微降、PMI降至6年新低等等)時,必須充分考慮內外的艱難環境。南韓和台灣做為東亞產業鏈的上游,自然也會受到不利影響;其中台灣人是自我割喉的高手,面臨的不只是產業鏈整體的問題,也還要讓出市場額份給南韓和中國,出口的大幅萎縮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中國產業升級的背景下,低工資國家可以開始承接一些勞力密集的工業,天然資源的降價又對這些財政管理不善、通貨膨脹壓力大的國家來說是天賜福音,再加上美國的復甦緩慢,聯儲會升息也就會謹慎而為,所以資金逃離的規模不會太大。總之他們在今明兩年會是當前經濟大勢的主要受益者,包括越南和印度,都可能會有超越中國的GDP成長率(當然印度有作弊的助力);但是長期來看,他們的政治結構不容許進行根本的改革,5-10年後仍然會遭遇現在的資源出口國如巴西和俄國所面臨的種種危機。

日本仍然在半死不活地撐著。安倍把匯率從2012年的1美元換80日元貶到現今的120日元,再加上拼命舉債和印鈔票,經濟上的麻醉劑已經用到接近致命的劑量,可是體制改革的大手術卻連一刀也沒有下。最近部分大企業開始靠外銷獲利,國內生產成本也有所降低(但是這是以人民生活水準的更大幅下降換來的),照理說國際競爭力應該有所恢復;很不幸的是南韓和中國正在高速衝擊日本最後的幾個高科技產業堡壘,光憑節約成本等於是飲鴆止渴(台灣的中小企業老闆同樣有這個短視近利的毛病),不能維持長期的競爭優勢;所以10年後日本將面對一個高度老齡化的社會和空心化的經濟,卻必須負擔相當於400+%GDP的政府債務(400%是一個關鍵性的節點,因為國債的利息將會超過政府稅收的總額)。我不能預言太多崩潰的細節,因為國債搞到如此之高在全世界都史無前例,只能確定日本國內的儲蓄和保險必定會被消滅大半,國家也會從先進行列跌入第三世界,有如蘇聯解體後的俄國一樣;它唯一的正面意義會是為緊跟在後的台灣做示範。短期內,日本最後的迴光返照也無法真正超出1%GDP成長率的水平(指未來兩年的平均,單季度的統計數字先天上就會有很大的噪音)。好笑的是日本政客和台灣一樣也是不務正業,整天胡扯;財政部長居然指責人民幣貶值是佔鄰居便宜。實際上過去三年,美元轉為強勢,世界主要貨幣中只有人民幣相對美元仍是上升的,而日幣恰是貶值幅度最大的。這樣厚顏無恥的顛倒黑白其實是日本文化的傳統,我想李登輝已經為我們做過20多年的示範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媒:研究称中国食盐中发现塑料微粒 受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