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nsLive 发表于 2016-3-31 20:17

海外中华文化传播微信群!

本帖最后由 EinsLive 于 2016-4-10 12:15 编辑

海外中华文化传播讨论微信群建于去年的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建群来,已有十几个国家的二百多位群友入群,分享讨论相关主题。

下面分享一段今天台湾谷瑞照教授和我在群里的以下谈话:

谷瑞照(郑州)台湾博導返乡:
我在论语汇(孔学论坛)学术讲座,应邀做专题演讲,讲题是:中国伦理。总共要讲十五个子题,每一个子题讲一个小时,讨论一个小时。时间都是定在星期六的晚上8点到10点之间。前面已经讲了3次。这星期六要讲第四次。

十五个子题讲完之后,他们已经征得我的同意,要把音频变成文本,经我修订以后,交给三联书局出版,向社会公开发行,让大家都能看到,以扩大影响力。
三联書局已经出版了我的老师钱穆教授的著作二十多种,知道我是钱教授的学生,一直遵照钱教授的指点在做学术研究。而且,中国伦理这个研究,弘扬中国圣贤传下来的做人之道,正是钱教授所认定之国学宗旨之所在。钱教授在这方面并没有专门的著作传世,我这本著作刚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缺。所以,樂予出版。以飨读者。

我自己也认为:要实现中国梦,挽救世界危机,必须以复兴中国伦理为当务之急。在今天的国内环境与国际情势之下,应该有人出来,讲明这一个道理。
孟子曰:L当今之世舍我其谁7?
又曰:L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7。
我从1964年开讲中国伦理课程,到现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以上,过去积累的知识跟经验,现在刚好有发挥的机会,於是,就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来承担这个责任。

这个音频,是前面三讲合在一起的音频。每一个讲题讲一个小时,所以,可以分开来听。
在这个道德淪喪,伦理混乱的现代社会,师生在一起听,家人在一起听,同事在一起听,任何人群在一起听,应该是让大家更加親密,更加和谐的很好的材料。

后面各讲,我都会用这种方式,发布在朋友圈,让大家使用。
也恳请各位好朋友,无論基於私交或是公谊,把这些音频踊跃转发到自已的朋友圈或是朋友群,共襄盛举,来促进社会的幸福生活。
这是为家人,親友,社会,国家,甚至全世界人类,做的最有益处,最有价值,最有贡献的一件事。
你只要点击一下,就可以做这么多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能转发者,功德无量!
祝福各位朋友·:
福寿康宁,永垂无疆之庥!

我:
@谷瑞照(郑州)台湾博導返乡 谷教授您好!您目前的《中国伦理》讲座我都听过了,非常受益!从中学习了中国伦理的发展史、意义、实质、精神及标准等中国伦理的概论。从家庭伦理、朋友伦理、师生伦理、邻里伦理等了解到各项伦理的思想和具体实践方法。以后的子题我还会继续学习。有关中国伦理的研究,我以前也没有看到过,非常感谢您提供我们系统学习的机会。特别恭喜您的讲座文本在不久的将来会公开发行,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实践、传承本国的优秀民族精神,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中的普世价值。

EinsLive 发表于 2016-3-31 20:20

昨天的一段发言:


我:
《孔子的教子家训与传承》
主讲:宋冬梅
提纲:
一,趋庭承训诗礼传家
二,门内切磋家学相承
三,立定族规源远流长
四,书香齐鲁民风归厚
五,内修外治 成就国格
我:
关键词:孔子,诗礼传家,民风归厚,成就国格
我:
我在听我的好朋友宋老师的微信直播课
我:
今天,非常高兴地聆听了中国孔子研究院宋冬梅老师有关孔门家传和孔学传承的精彩直播讲座!

我:
前几天,我也学习了台湾谷教授中国伦理概论和专论的精彩专业讲座!
我:
我感到非常荣幸,可以足不出户地跟着您们这些专家学习国学!由衷感谢您们为传承中华文化所作出的努力!@鲁都梅香 @谷瑞照(郑州)台湾博導返乡 您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EinsLive 发表于 2016-3-31 20:21

.lizhi.fm/1782458/2525149341910794246?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主讲简介:谷瑞照,81岁高龄,著名资深学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亲传弟子、台湾復興崗学院教授、博导。欢迎大家转发!

EinsLive 发表于 2016-3-31 20:23

希望入群一起学习,请微信联系:017672740119,并注明“加海外群”, 谢谢!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4 10:05

本帖最后由 EinsLive 于 2016-4-4 10:09 编辑

《论语汇》微信群信息:

论语晨读活动: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导读老师:
劉樂恆:武漢大學國 學院副教授
張國明:瀋陽大學人文 學院副教授
鮑鵬山:上海開放大學 教授
張煥君:山西師範大學 歷史學院教授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4 10:08

【本周轮值导读教授】

干春松:北京大學
                儒學研究院
                教授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
                院哲學所
                副研究員
林文欽 :臺灣高雄師範
               大學 國文系
               教授
王大惟:中國社會科學
                院語言所
                副研究員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4 18:13

【論語匯】晨读转播:

今天是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二月二十七
西历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论语晨读 第473天

天天晨读论语,活在与孔子的心灵对话之中。

今日晨读将导读以下内容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这一章很著名,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崔教授)

和上一章联系起来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崔教授)

应当理解为名与实不相称。——(崔教授)

至少孔门弟子,即论语编撰者这样理解。——(崔教授)

朱子曾引谢良佐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孙教授)
终身行道,身后名声被称扬,固然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但终身行道,不必然身后就能名声称扬,所以,立身行道是根本,求诸己是根本。万万不可做“求诸人”的小人,以至于违道干誉,无所不至。——(崔教授)

朱子又引杨氏(或为杨时)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已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这或许就是崔老师讲的意思,这样就将本章的内容和上面的章节结合起来了。——(孙教授)

这里的“三者”就是指本章和以上三章。文字本相关,但意思却有勾连。——(孙教授)

有个叫胡泳的人说:“杨氏合三章为一章,文义反覆,互相周备,虽非夫子立言之旨,或记者取而相足也。”可以参考。——(孙教授)

朱子又引杨氏(或为杨时)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已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这或许就是崔老师讲的意思,这样就将本章的内容和上面的章节结合起来了。——(孙教授)

这里的“三者”就是指本章和以上三章。文字本相关,但意思却有勾连。——(孙教授)

有个叫胡泳的人说:“杨氏合三章为一章,文义反覆,互相周备,虽非夫子立言之旨,或记者取而相足也。”可以参考。——(孙教授)

比如,我们生活过得不如意,不美好,总是爱抱怨,爱迁怒于别人或客观条件,然而,一个不能遇事求诸己、喜欢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里也能找到错误。反之,你纵然是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好。——(崔教授)

何晏的《论语集解》却解释不同,说本章之意为:“君子责己,小人责人。”这就和我们曾经学过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相一致了。——(孙教授)

对论语当中的每一章,都不能孤立地去读,而应当放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来理解。所以,论语中夫子嘉言,一个是夫子的本意,另一个是夫子亲炙弟子的理解,即论语编撰者的理解。——(崔教授)

实际上两说相通。——(孙教授)

这一章重在揭示,一个立志做君子的人,心之所系当在提升自我改变自我,而不是求诸人而指责、抱怨。——(崔教授)

@崔茂新(北京) 同意!历代学者以及我们现在也有个如何理解这个文本的问题~这或许就是"解释学的循环"吧。——(孙教授)

西方人因为解释《圣经》产生分歧,才产生了“解释学”~我们解释《论语》,也难免产生分歧,这很正常。——(孙教授)

由@崔茂新(北京) 老师“终身行道,身后名声被称扬,固然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但终身行道,不必然身后就能名声称扬,所以,立身行道是根本,求诸己是根本。万万不可做“求诸人”的小人,以至于违道干誉,无所不至”想到的,现世士人者,“违道干誉”者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丢掉了儒家核心思想。——(崔管理员)

本章的涵义,还是比较清楚的,就是崔老师说的,“一个立志做君子的人,心之所系当在提升自我改变自我,而不是求诸人而指责、抱怨”。孔学作为“切己之学”,无论谈学习、德行、为政,都是强调从自身出发,这个意思,在《论语》中随处可见,这个估计大家已经都有体会。——(孙教授)

@崔圣之(管理员) ——(孙教授)

还有一个问题,“君子求诸己”,是不是对社会不合理甚至丑恶的现象就闭目塞听、无动于衷呢?也不是,我们把批评邪恶、黑暗与不合理现象的过程,也当成一个“求诸己”努力把社会改变得梗美好的过程。只是这不是一个无端指责、抱怨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进取、自我提升的过程。——(崔教授)

一个通过求诸己不断自我提升 以至达到“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的能力和境界——(群友丁老师)

君子求诸己,就是努力承担自我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人类的无限责任,做最好的自己。——(崔教授)


今天的【论语晨读转播】就到这里。
共读论语 同说汉语   
各言尔志 和而不同      
做当代士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谢各位同好与我同行
我们明天早晨再汇。   

完整内容请登录
【论语汇】官网 lunyuhui.org浏览相关资讯                     
欲收藏《论语晨读汇编》请关注微信公众平台:xhxwhxd。

请师友们继续下面的异窗共读,尽享读书之乐!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5 08:50

崔茂新教授:谈语文教学和《论语》传播


      什么是语文?过去的说法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个解释太简单化了,语文更多应该是语言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体现为精神、思想和生活方式。

    语文教学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一个民族未来发展的导向等等。从这样一个意义说,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上海的一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提出语文的人文性问题,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论语》的阐释传播和语文人文性教育结合起来。

     我这样想 首先我们要使中(小)学语文老师,这一群体,对经典的学习要更系统和更深入一些。
   
   实话讲,由于上个世纪百年来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的扫荡。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学者和我们的中小学老师对于国学经典的解读和理解,很肤浅,很不够。首先是论语,当然还有其他四书五经等等,能够系统深入地提升一下我们的理解程度是很必要的。我们有关方面面向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教育,无论制定多么好的规划和纲要,最终是要靠一线老师来落实,老师这个群体如果没有意识到重要性或者做得不够,或者学术基础不好,我们的语文人文性教学就会落空。

       我们设想,利用论语汇这个平台,由一个强大的专家教授团队做学术支持 一章一章的解读论语,给我们的语文老师解读做帮助和引导,使他们能充分利用论语汇论语晨读的学术资源,在实施他们的论语进课堂计划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教育情怀和人格境界,而学生则通过老师引导下的论语解读(文)和老师日常潜移默化的人格影响,深刻领悟经典能滋养人德性、智慧的魅力和精妙,就能让学生在人和文两个方面得到了滋养。 
 
      所谓人,是指老师学论语,践行论语,做一个身正为范的君子和有士人精神的老师。所谓文,是指老师直接引导学生共读论语,体会夫子的圣者气象,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和滋养。这样一来,通过老师的阅读教学和人格影响,学生在语文理解力和君子践行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很大提升。学生这样了,老师作为人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帮助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责任,通过学生家长,从而影响社区、单位及家庭,等各个方面。

      中(小)学语文老师责任重大,我们看重中(小)学语文老师这个群体,通过他们把论语推进到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中去。这是一个意义重大而深远的神圣事业。

(本文系骆晓波根据录音整理,崔茂新最后做了订正和补充)

liuta 发表于 2016-4-5 09:18

您好,加不起微信啊。说用户不存在。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5 09:23

本帖最后由 EinsLive 于 2016-4-5 09:29 编辑

可以的。您可以告诉我微信号,我加您。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5 09:30

请微信联系:017672740119,并注明“加海外群”, 谢谢!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5 11:28

今日【論語匯】晨读转播:

【論語譯註】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羣而不黨⑴。”
[譯文]孔子説:“君子莊矜而不争執,合羣而不閙宗派。”
[注釋]⑴羣而不黨——“羣而不黨”可能包含着“周而不比”(2.14)以及“和而不同”(13.23)兩個意思。
 
【論語集註】
莊以持己曰矜。然無乖戾之心,故不爭。和以處眾曰群。然無阿比之意,故不黨。
 
【論語注疏】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包曰:「矜,矜莊也。」)群而不黨。」(孔曰:「黨,助也。君子雖眾,不相私助,義之與比。」)
疏「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正義曰:此章言君子貌雖矜莊而不爭鬥,君子雖眾而不私相黨助,義之與比也。
 
【論語全譯】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干教授开讲

这里提供两种情况,不争和不党——(干教授)

先说群,这个概念很有意思,因为近代严复用它来翻译society——(干教授)

社会该如何组织,或者说好的社会该如何运转——(干教授)

荀子提出了一个最著名的学说:明分使群,他一方面提出,能群是人高于动物的地方,但何以群,主要依靠分:即差别性——(干教授)

那么,这里孔子提出群而不党,主要是从公私的角度,党就是以私利或少部分的利益的组合,而群,则是基于公——(干教授)

然后依然有问题,亲亲其实包含有对于血缘群体的关注的优先性,这算不算“比”——(干教授)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怪,但我在阅读周易的时候,读到“比”卦,有一种解释就是“亲比”——(干教授)

如果由此反过来理解争,君子之争,孔子用让来说明,然君子果然好脾气吗——(干教授)

如果从公私来理解,君子不为自己争利——(干教授)

矜而不争,似乎有不亲比的意思。——(崔教授)

@崔茂新(北京) 是,不争什么。 君子有没有要争的东西。——(干教授)

这个问题我没有考证,记得张诒三教授写过一篇文章,谈到“矜”与“鳏”相通,“矜而不争”是“鳏而不争”,就是不亲比、不拉扯的意思。当时看了文章,觉得分析得有道理。——(崔教授)

有学者强调矜而不争的“矜”,是自持,坚持自己个体的独立性。——(崔教授)

是,不结党营私这是君子所为,但, 如果君子面对小人呢——(干教授)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群友杜老师)

和而不同是不同意见互相尊重,前提是对方也是君子。 所以,孔子反对乡愿,提倡狂者胸次——(干教授)

那就“和而不同”吧,或者说“以直报怨”。——(崔教授)

今天的【论语晨读转播】就到这里。
共读论语 同说汉语   
各言尔志 和而不同      
做当代士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谢各位同好与我同行
我们明天早晨再汇。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5 11:30

21.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
【R. Wilhelm 論語德文譯注】

21. Der Edle. V: Soziale Beziehungen

Der Meister sprach: »Der Edle ist selbstbewußt, aber nicht streitsüchtig, umgänglich, aber macht sich nicht gemein.«

Einen höheren Menschen erkennt man an seinem Benehmen in der Gesellschaft. Er ist selbstbewußt, aber ohne daß er das Bedürfnis hätte, seine Meinungen andern aufzudrängen. Er hat die Fähigkeit,mit anderen gesellschaftlich zusammenzuleben, aber er hält sich frei von allem Koterie-und Kliquenwesen.

【R. Moritz論語德譯】Konfuzius sprach: » Der Edle ist selbstbewußt, aber nicht streitsüchtig. Er liebt den Umgang mit Menschen, ist aber gegen Kumpanei.«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5 11:31

以上转发今天“海外中华文化传播微信群”学习信息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5 11:33

本帖最后由 EinsLive 于 2016-4-10 12:13 编辑

我们致力于在海外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欢迎对此感兴趣人士加入微信群一起学习!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10 12:11

我们致力于在海外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欢迎对此感兴趣人士加入微信群一起学习!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10 12:14

【論語匯】晨读转播:
@各位师友早晨好!
今天是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三月初四
西历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论语晨读 第479天

天天晨读论语,活在与孔子的心灵对话之中。

今日晨读将串讲以下内容(请依吟诵规则诵读)

15.21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5.22 子曰^ 君子矜*而~不^爭* 羣*而~不^黨*

15.23 子曰^ 君子不^以言*舉*人* 不^以人*廢^言*

15.24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5.25子曰^吾*之於人*也~   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   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15.26 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有*马*者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
                  
【注】吟诵规则及各吟诵符号含义如下:         
字分虚实入,音分短重长
^入声字短读
*关键字重读
~强调或语气长读

【本周轮值导读教授】

干春松:北京大學
                儒學研究院
                教授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
                院哲學所
                副研究員
林文欽 :臺灣高雄師範
               大學 國文系
               教授
王大惟:中國社會科學
                院語言所
                副研究員
               
我是【論語匯】晨读转播主持人    任殷

欢迎老师们开讲

我先来通贯与梳理下本周六章。 先说总体特点——(刘教授)

这六章如有一个核心话题的话 用近代以来的话难就是:群己关系!——(刘教授)

还有一个总体倾向 那就是夫子指出了不该做什么 这六章总有反面道德情境被揭示出来 ——(刘教授)

15.2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责己 小人责人 君子与小人对待自己与他人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态度 ——(刘教授)

15.22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矜易于争 群易于党 所以做君子的杜绝这种人与人的关联
——(刘教授)

15.2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是在说言与人的关联 正面则是要听其言而信其行也
——(刘教授)

15.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太著名的名言了 其实只是在言说「恕」道 后来传入欧洲就被普遍化了 ——(刘教授)

本章所说的乃是推己及人 其施不穷!——(刘教授)

15.25 谁毁谁誉 三代直道
一方面说明了对人的毁誉观 另一方面重申了直道观 ——(刘教授)

15.26 史之阙文 有马借乘
有阙文或衍生文的一章 但也涉及人与他人关联 主要言说的是今不如古 ——(刘教授)

所以说 这六章几乎都涉及群己的关系 也都道明了反面的情况 ——(刘教授)

或者小人求人 或者有争有党 或者因人费言因言举人 或者己所欲施于人 或者私曲而行 或者虚美隐恶!——(刘教授)

这是我大致的梳理 期待与同道们共同讨论 ——(刘教授)

感谢刘教授的精彩总结

@刘悦笛 老师,中国文化或曰“论语”,大约什么时候传人欧洲的?——(崔管理员)

老师,今不如古该从那些层面理解会更恰切?@刘悦笛 ——(群友刘老师)

@刘悦笛 群己权界,分梳亦难矣!夫子主要是讲推己及人,现代社会则强调群己分开,时代不同也。李泽厚先生提出宗教性私德和社会性公德之不同,可资借鉴。——(孙教授)

参与世界人权宣言的张彭春救利用“推己及人”的原则来证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 他曾把仁翻译为Two-Man Mindedness,意思在两人人的心灵!——(刘教授)

@崔圣 需要更深入的历史考证 但起码启蒙时代就有影响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与法国自然法结合起来 ——(刘教授)

狄德罗在为《百科全书》撰写的“自然法”条目中,把不愿尊奉黄金律的人,称作不讲公道和利欲熏心的人,他写道:“不讲公道和利欲熏心的人,把自己不愿受到的对待加诸他人。”——(刘教授)

@小虾米 今不如古是夫子的思维定势 因为设定了三代之制的理想化 任何时代的复古其实都是借古创新!因为历史是不可以也不可能重复的 就像我们今天也是从今人的角度理解论语 起码我们用的不是古文而是现代汉语了 ——(刘教授)

今天的【论语晨读转播】就到这里。
共读论语 同说汉语   
各言尔志 和而不同      
做当代士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感谢各位同好与我同行
我们明天早晨再汇。   

EinsLive 发表于 2016-4-18 09:16

@各位师友早晨好!
今天是孔曆
二千五百六十七年
夏曆 丙申年三月十二
西历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论语晨读 第488天

天天晨读论语,活在与孔子的心灵对话之中。

今日晨读将导读以下内容(请依吟诵规则诵读)

15.33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注】吟诵规则及各吟诵符号含义如下:                                          
字分虚实入,音分短重长
^入声字短读
*关键字重读
~强调或语气长读


【本周轮值导读教授】

任大援:北京外国语大學 教授
石立善: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刘强: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孙钦香:江苏社會科學院 哲学所助理研究员

轮值理事:孙福万教授

EinsLive 发表于 2016-5-5 13:57

计划成立《论语汇》海外微信群,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导海外华人学习中华经典!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外中华文化传播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