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16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16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1:15
网络版中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叙事者“我”,这个“我”知道主人公陈白露的一切,不仅知道还懂得 ...

也因为“我”这个人物的出现,网络版中坏得理所当然昂首挺胸的陈白露变成了时常要向“我”寻求温暖的脆弱女子,她讥诮怨愤。这无异于把“女神”拉下“神坛”。相对于庸常的生活,通俗小说吸引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传奇性,网络版的传奇性到了小说版消失殆尽。网络版的陈白露有历经变故之后超越年龄的成熟智慧和旷达抑或可以说是空寂,她的迷人在于她是神秘的,没有人可以洞穿她。网络版在叙述中有非常多的空间留给读者猜测和想象。小说版恰恰是把这些空填满了,一板一眼告诉我们陈白露的种种。而文字的美妙恰好在于这些可供想象的空白处。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16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16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1:16
也因为“我”这个人物的出现,网络版中坏得理所当然昂首挺胸的陈白露变成了时常要向“我”寻求温暖的脆 ...


      还有就是陈白露的“作”。网络版出来后很多人说陈白露“作”,但我看到的却是她的“腔调”。她秉持着从小的好教养和奢侈的生活习惯。她的日常用度是为了对抗现实中家道没落的变化。“作”和腔调可能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在我看来腔调过头了就是“作”,陈白露的死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

   小说看完后,想起陈白露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小仲马病死的《茶花女》,是毛姆小说中时常讥诮的那些装腔作势的上流小姐太太。白露的死,在小说中几乎全无价值。就连白露莫名其妙跑到老挝(虽然作者给出了原因,但我仍觉得莫名其妙)这个场景,也让我觉得蹩脚地像是模仿安妮宝贝早期的小说。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17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18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1:16
还有就是陈白露的“作”。网络版出来后很多人说陈白露“作”,但我看到的却是她的“腔调”。她秉 ...

      小说可能为了迎合出版的需要,          塑造了“三观”正确的我:不依
       靠家里,自己自食其力,顺便
       言不由衷地把上流社会的无聊
       批判了一顿。如果海棠想写的
       真是这个意思,那么白露的死
       是因为上流社会的无聊奢侈吗?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19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20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1:18
小说可能为了迎合出版的需要,            塑造了“三观”正确的我:不依
       靠家里,自己 ...

      我买书一向慎重,把网络版前前后后看了几篇,
仍旧觉得这是个好故事,也喜欢海棠的文笔。


   看得出海棠深谙明清小说的写法,
文笔也有古意处。若能把故事细节处理得更为细致,
学习明清世情小说的写法,让“人情冷漠”不再只是一个白眼和嘲讽的话就更好了。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26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0:28

诗雨 发表于 2016-7-22 01:20
我买书一向慎重,把网络版前前后后看了几篇,
仍旧觉得这是个好故事,也喜欢海棠的文笔。





PS:打两分是因为觉得目前豆瓣对这本书的评价虚高。
          PPS:对比业界良心,中信出版社把这本书定在32,就没有人觉得有点儿高吗?- -
                  PPPS:原标题其实是“谈谈陈白露及这本书”,后来想想可能现在这个标题更能点名大意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6194827/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我 的 朋 友 陈 白 露 小 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