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员工:20岁你玩命干,30岁你快滚蛋
(组图)文章来源: 凤凰号 于 2017-03-06 14:32:1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本新闻 (被阅读 11693 次)
null
杜绍斐
杜少按
「三十而立」,这句古训让现代人很紧张。
假设22岁大学毕业,你我只有8年时间成家立业。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恋爱、家庭、教育都要以一张房产证为前提。因此,凡是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大多先立业,后成家。
三十而立,把这句古训翻译成现代汉语:毕业后,你有8年时间打拼,买套房,然后才能拥有一个幸福人生。
然而这场8年抗战,需要你用尽每一丝力气打拼。
你还剩多长时间?距离首付,还差几万?足够努力吗?
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努力,真的有用吗?
这是杜少的第18篇真实故事,你将看到一个怀揣梦想的青年,燃烧青春努力10年之后,将得到什么结果。
null
每当看到斯嘉丽?约翰逊的华为P9手机广告,老周都会感到一阵恶心。
去年,这款手机是华为力推的产品,好莱坞一姐都给中国手机拍了广告。
身为华为的老员工,老周却感觉不到骄傲。斯嘉丽?约翰逊甜美的微笑,只能让老周想起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繁重工作,紧接着嘴里泛起一股怪味。
老周最怕在地铁里想起工作,光是地铁环境就让他想吐——
前面的人永远洗不干净头皮屑;后面的人永远照准老周的腰椎猛撞;上风口永远有人满嘴老烟味儿;在老周没摸过、也没看过的方向,永远有位女士叫嚣:「你特么挤到我了」...
这种时候,老周都会盘算自己的社会地位。
交了房贷之后手头拮据,买的二手车不好意思开着去参加同学聚会,女友父母不同意女儿嫁给自己...
每次想到这里,老周慌了。
34岁的老周习惯用「毕竟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安慰自己。标准降低一点,老周就自认为是个有车、有房、有「准」媳妇的人。
null
然而,不单上班的时候心慌,下班的时候更慌。
深夜,地铁早已停运,老周坐在网约车的后座,紧盯着华为基地,里面办公大楼灯火通明——
他怕自己下班太早,被更年轻、更舍得加班的人抢去风头...
null
倒退10年,同事都喜欢他,那时叫他小周。
小周毕业于985大学,成绩排在前10%,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也不放在眼里。果然,华为校招,小周入选,他成了天之骄子。
天之骄子当然是与众不同的,小周入职第一天就扬言:「我要改变中国通讯业的未来。」
虽然刚入职,但小周年薪10万,而那一年深圳龙岗区的房价每平米只要6000多元。小周被安排在售后体系,负责产品交付,经常出差帮客户部署系统。
工资高,专业对口,还能全国到处跑...小周兴奋极了,中国通讯业的未来,舍我其谁。
和客户接触过几次,小周就想提出一套系统改进方案,主动在夜里看书学技术。
夜里看书,白天自然没精神,主管找他谈话,小周反过来给主管上了一堂现学现卖的技术课,当场被主管戳着脑门骂:
「你他妈的懂个屁!小心你的考核!」
在华为,每个季度都有绩效考核,分ABCD四等,年终还要汇总考评,直接决定年终奖、升级和股权。
A和B之间,收入差距可以高达20万。A意味着升级加薪,连续两次D,将被淘汰。
入职第一年,其他新人都拿到了A,只有小周的评级是B。
第二年,部门又来了几个新人,小周想拿一个A,更想用一套技术革新方案技惊四座。他开始在上班时间偷偷看资料,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本完不成。
年终绩效考核,小周背上了一个「D」。
小周想不通:主管凭什么给我一个D?
null
25岁那年,小周突然发现,还有两件事变了,都想不通。
其一,自己胖了。
读大四的时候,自己浑身上下全是瘦肉,做40个引体向上,都不太出汗。25岁那年,小周穿不上过去的牛仔裤了,故意少吃,也瘦不下来。
其二,除了自己,同事都升职了。
准确地说,华为实行职称评级制度,小周入职的时候,评级13级。小周25岁那年,和他一起入职的同事,大多都升到15级,少数升到14级。
只有小周,还是13级,和新人一样。
小周不痛快,向上级要求调岗,去研发部门工作。对每天自学而来的专业技术,小周很自信。然而主管对小周还是那句评价:「你他妈的懂个屁!」
继续留在原岗位,小周感到了难以想象的疲惫感。
null
最让小周心烦的,是夜里不能好好睡觉。通信系统升级一般在凌晨0点到4点,有任何问题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就是重大事故,影响整个地区通信。
夜里一个电话打来,再困再难,小周也必须爬起来解决。
但25岁的小周也遇到了好事——他恋爱了。
这是小周的初恋女友,每周只有周日见面。1个月后,姑娘严肃地问小周:你平时能不能早点下班?
然而小周不可能早下班,就连睡眠时间每天也只有6小时。
每天早上8:30准时开工,包括午饭、午休时间,小周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6小时。而且开工前,小周要先交出自己的手机,工位上的电脑也屏蔽互联网。
每天16个小时,他只能做和工作相关的事情,别说早下班,联络女友也是不可能的。
十年如一日,这是小周的日常。
到了30岁,他所在的部门里几乎都是新人,就连部门主管,也是在他后面入职的同事。
30岁,没人再提小周,他已经被人叫作「老周」。
老周终于发现,中国通讯业是不可能被自己改变的。但只要每天16个小时坐在工位上,很容易就能拿到一份工资。
更何况,大家还会尊称自己一声「老周」。
老周不再动脑子,但仍然很努力,他能把每天16小时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无论主管什么时候找到老周,老周都显得很忙,手头永远有事在做。
30多岁,老周的体型越来越像外星人——
他的肚子、屁股满是赘肉,但四肢骨瘦如柴。
老周的头总向前探,因为抬起头颈椎会受不了疼痛。同理,腰板要微弓才舒服。
但这样的姿势,让老周感到自己很有「老资格」。
2017年春节后的一天,主管临时通知他,帮忙向新人介绍业务重点,老周很自然地把手背在了身后,迈起了四方步。
见到新人,老周问了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新人眼睛放着光说:「我要改变中国通讯业!」
null
去年,超过一万名大学毕业生进入华为,他们大部分来自985院校,包括浙大、上交、西交、清华。
当一个个名校生踏入华为,对收入、前程喜笑颜开,却从未想过公司正在同多少危机肉搏。
财报显示,公司收入同比增加1300多亿人民币,利润却仅仅增长10亿。在人力上,华为在业内是出了名的肯砸钱,资历如老周一样的员工,就算毫无技术,年薪肯定在100万以上。算上五险一金及差旅,企业每年要为这批老员工付出至少200亿。
于此同时,全球通信行业正迅速缩水,当移动互联网高速公路在全球搭起,吃完这片肉的通信企业再想扩张,难上加难。老牌资本主义企业诺基亚裁掉1万人,离死不远的爱立信甩下3900人,挣扎求生。
内耗外困让这艘搭载17万人的宇宙飞船左右摇摆,下一个死的是不是华为,无人知晓。
2月,互联网上疯传华为即将清理34岁以上部分售后交付员工,尽管官方辟谣,但上周末,任正非在一次讲话中告诉所有人:
「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
「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任正非没有胡吹,这个1944年生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的老头跟老周一样,是个农村「苦孩子」。
如今34岁的老周,年薪百万,老婆孩子热炕头,而34岁的任正非只是一个当兵的。创立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白手起家,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到这个年纪最爱说的话是:「混两年就退休了。」
人和人就是不一样。
null
美团网创始人王兴说,多数人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上月,一篇文章「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拿到,在我心里,他依然是最牛逼的创业者」阅读量破100万,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内容不复杂,作者丈夫是公司第二个员工,创业7年,熬更守夜付出整个青春,上周却被CEO挤出领导层股权、分红全无,要么净身离职,要么留下,月薪2万。文章一发出获赞5.2万,众声喧哗。
后来公司CEO不得不发声,指出当事人能力早就跟不上公司发展,工作情况很差,出于对公司贡献更大,更有价值员工的尊重,依然不会给他更多利益。
两种声音引起巨大讨论,又恰恰碰上华为清理员工的新闻曝出。
话题在整个知乎上持续发酵。相关问题浏览量超过100万,1400条答案中多数质问华为,最高者赞超过7600。
的确,拼死拼活十几年,伤病满身,一朝清退,多数人绝不接受,但你们是否想过:
没有成绩说话,工作再久、再苦、再累,有用么?
遗憾的是,只有少数人意识到世界的残酷,多数人更沉浸于道德评价和自我麻醉中。
前几天,我和一位大哥聊天,在华为7年,他主动换了3个岗位,拼命学习,离职时级别20,远远高过老周。
不得不承认,老周一点不值得同情。别人拼命时,他却从未跳出舒适区,沉浸熟悉的工作、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里,在错误的方向努力,注定毫无价值。
富兰克林说得没错,多数人25岁就死了,到75岁才埋。
null
2017年春节后的那天,34岁的老周在培训时拍着新人的肩膀大笑:「有理想就对了!」回到工位,老周收到1封新邮件。10年来,他曾无数次打开邮件,从未想过这封将有什么不同。
邮件来自公司人事,直到看完,这个34岁的交付工程师自己也无法相信那6个字:
建议主动离职。 国内过30, 上管理岗的可能性还是要比在德国高很多的,首先毕业时年轻,有时间打磨,其次语言没障碍,摸到公司生存规则或个人价值观和公司文化,或者说公司领导恰巧契合,就很容易升值。不过,个人观点,如果个性独立性比较强的人,还是选择医生律师这种更注重个人成长的职业更好 手动点赞 本帖最后由 Reisender 于 2017-3-8 11:29 编辑
国内竞争太残酷了。。。{:5_352:}不过德国年薪能到一百万RMB的人恐怕也不多
有点夸张了 假不了啊,哎,周遭一堆40岁左右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居然失业了,彷徨了。
妈了个逼的,我也恐慌了啊! 本帖最后由 天使问号 于 2017-3-8 13:14 编辑
技术发展太快。工程师有多。年纪大不上管理岗很难。 看到最后那六个字,我自己都感觉头发麻。 工程师35岁还不上管理岗,这辈子基本上就废了,德国中国都这路子 yalecat 发表于 2017-3-8 22:12
工程师35岁还不上管理岗,这辈子基本上就废了,德国中国都这路子
德國不是,工程師拿Tarif以內頂級混一輩子的多的是 好恐怖,这个算是中年危机吗? 我有在华为上班的同学,前几年每次回国大家都聚会,一起吃个晚饭,每次他来吃个饭,又要回去加班了 弟弟米兰理工毕业,前年回的上海,刚跳槽到华为工作,也说压力大,无限加班,可能是新人的缘故... 现在每听到华为这个词,就会让我自动联想到现代版的劳动力剥削,淋漓尽致... 所以吓得老娘不敢回国呀
不仅如此哦,老娘还发现,好多精英来德国了,什么清华博士呀,国内大机构N多年工作经验啊,N多牛逼哄哄的证书头衔呀
总之履历闪瞎眼呀,这分分钟秒杀俺这种混日子的呀
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俺已经嗅到战火延续到德国了,俺的吃喝玩乐的好日子快到头了,再不努力,恐怕真的混吃等死了 刀切馒头 发表于 2017-3-9 09:22
弟弟米兰理工毕业,前年回的上海,刚跳槽到华为工作,也说压力大,无限加班,可能是新人的缘故... 现在每听 ...
这跟行业有很大关系,通信IT本来就是吃青春饭。
不过华为的多劳多得确实比较夸张,华为的企业文化已经被批了很多次了。当然能进华为的,很多也是抱着干几年就走人的心态。
我认识国内搞建筑,设计或者土木的,刚入职虽然也累一点,但是年级越大,相对压力反而小了,因为经验这东西,新人不可能有,很多画图的事情不用亲自动手了 yalecat 发表于 2017-3-8 22:12
工程师35岁还不上管理岗,这辈子基本上就废了,德国中国都这路子
大哥 你让32岁左右才博士毕业的怎么活
国内竞争是很激烈的。公司今年从北京派来3个年轻的工程师进行培训,都北京名校,2个还有留学美国和工作的经验。 哇塞太恐怖了。 “他开始在上班时间偷偷看资料,自己的本职工作根本完不成。”
本职工作都完成不了,这样的表现到哪个公司都会是一样的结果。方向错误,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no zuo no die。 kidkudo 发表于 2017-3-9 14:00
这跟行业有很大关系,通信IT本来就是吃青春饭。
不过华为的多劳多得确实比较夸张,华为的企业文化已经 ...
是的,还是要看行业,总之国内是回不去了,竞争太厉害,有点不习惯... 我在中学时代就在思考这个职场中年危机的问题,尤其是大学毕业以后,初出茅庐时,看到当初外资企业那些意气风发的30岁到40岁的女人,当时就想,咋格子间里看不到奶奶级别的女员工呢? 可惜这个问题一直无解,无解,一晃眼,自己也进入中年危机,却还是个办事员,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工作领域深挖再深挖,用经验说话。 liliss 发表于 2017-3-9 14:20
国内竞争是很激烈的。公司今年从北京派来3个年轻的工程师进行培训,都北京名校,2个还有留学美国和工作的经 ...
是,国内分公司现在直接招留德海归了,我们是小公司啊,都下周来培训,快找不到工作的意义了。 本帖最后由 baron 于 2017-3-10 11:15 编辑
yalecat 发表于 2017-3-8 22:12
工程师35岁还不上管理岗,这辈子基本上就废了,德国中国都这路子
这话说得,不知道你从哪里得到的这种有点骇人听闻的观点。
别的行业不说,说说IT吧,别管在哪个国家,哪怕是在硅谷,40+,50+岁的工程人也多的是,不是因为这些人都是loser,而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是一个真正的IT公司所需要的。
华为这种公司,说起来人都得敬仰三分。但是如果有一个机会让我加入,我会三思而后行。
华为就是今天中国的一个缩影,你业绩很牛,技术过硬,员工待遇也不错,对手说出你的名字得抖三抖,但是其中太多的无奈只有里面的人才更能体会。仗着中国年轻劳动力多,实行那种残酷的淘汰制度,企业文化中对弱势群体的忽视,给人们极大的心里压力和惶恐,即便你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是难以取得人们心底的尊重。
PS. 任正非在华为内部老是说寒冬要来了,要学习日本企业的那种奋斗精神,话说人家日本公司员工从毕业能干到退休,不会这么残酷的淘汰人,他咋就没学到呢。
本帖最后由 limit 于 2017-3-10 14:18 编辑
绿色的田园 发表于 2017-3-10 10:07
国内过30, 上管理岗的可能性还是要比在德国高很多的,首先毕业时年轻,有时间打磨,其次语言没障碍,摸到公 ...
20楼,21楼,俺的想法,跟你一模一样,先握个抓
就是补充一点,在庞大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军中,国内能做到管理岗位的比例极其小。很多很牛逼很努力的最后还是每没那么幸运。国内种族歧视是没了,但权贵占了极大一块资源,剩下的丁点就留给没有背景但极其努力又很有天赋还玩命工作的争夺,竞争激励程度可想而知了。。。如果国内没有背景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反而德国稍微容易些。有人说那可以不往人多的地方走,做个冷门也能怎么怎么样。这话放大到十几年前还是真理,但国内现在没有冷门了,各行各业,不管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很多人做。。。尤其是门槛低的。。。
俺以前以为来到德国就能避开竞争了,但最近两年发现,蓝卡之后,国内精英陆续来德国了,履历辉煌得能闪瞎俺的眼,而且不贵。。。
还有最近两年外资撤得厉害,很多人即便是骨干学富五车也只能失业,而私企是给不了这样的工资的,这样的人要是来德国,分分钟抢这边留德华饭碗。。。。
不仅如此,现在全世界大鱼吃小鱼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俺也是危机感很强的人。真的是此一时,彼一时,这世界变得太快,思来相去,最好的路还是要做专业性强的工作,就是那种可以不断积累经验的,往深的方向发展。有人也说小鱼不断产生,游快点不会被吃,其实就是说求新求变,问题是人总会老的,年轻的时候可以这样,没问题,但年级大了,即便能保持这样的体能能力,别人也不会相信,一旦失业,年级一大把,新兴行业新领域是招人最多的一块,但要的都是年轻人,因为新东西本来就不需要经验却有活力魄力,中老年人在他们眼力就变得一无是处,就像华为的例子一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