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p
发表于 2005-7-21 10:27
LZ能够把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分享,谢谢先~~(尽管偶也离毕业不远的说....)我想,这对刚来的同学,是很宝贵的经验。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非常的赞同。偶的Nebenfach也是BWL,其实选BWL做Nebenfach,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在国内也是学工科的,对经济一窍不通,但是就是因为完全没有接触过,就很有兴趣(偶对新鲜的时候都很有兴趣)。虽然考试很难,动则要intensiv复习一个半月的大考,但是因为有兴趣,所以才不觉得枯燥和辛苦.....
2. 中国学生总是最棒的
曾经和德国人一起吃饭,一个女孩儿很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厉害,他们又会英语,又可以讲德语,专业课还都是1分。(偶当然是没这么强....)但当时心里还是美美的,嘻嘻。其实德国的强人也好多,但是中国的学生真的都很给咱们中国人长脸。身边的例子太多啦!就不一一列举啦!嗬嗬,所以一定要有信心!!
3. 万事开头难,4. 成群结队
Alle Anfang ist schwer,刚开始读的时候,什么都没底,也没有经验,所以,偶个人认为,中国人一定要抱团儿。当然,如果想混德国人圈子里的,另当别论。可是现实状态是,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比较害羞,不是很aktiv的,再加上刚开始语言不好,就很难一开始结交大批的德国朋友。但是,读书一个人的话,实在是太辛苦。如果是一个Gruppe,就会轻松很多,大家可以经常互通消息,互相讨论问题。偶很幸运,从第一学期至今,基本上没有一个人孤军奋战过。尽管有的同学掉了队,又有新的同学的加入,偶永远都不是“一个人”,呵呵。万事都是有利有避,中国人扎堆儿,必定会影响德语的进步。不过不用着急,慢慢习惯了生活之后,可以渐渐地把圈子扩大。经常参加活动,就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人。8过,这还是和个人有关,偶来德国近五年,德国朋友还是少的可怜.....8过,i don't care!
偶还要补充一点: 5.打工永远要为学习让步.....
其实,打工和学习永远都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偶的感觉是,千万不要为了打工,耽误了学习,钱可以以后再赚,可是考试一拖就是一个Semester,而且很可能因此掉队。当然,偶们首先是要ueberleben,其次才是lernen。所以,解决这个矛盾,不容易。偶们身边的人,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之,开源截渠才是上上策....
onmimi
发表于 2005-7-21 11:27
大家说的真好, 不如都来总结一些学习上的经验教训吧. 对自己和其他同学都有帮助.
yongren
发表于 2005-7-21 12:19
LZ总结的很好.
我对第4点如何具体实施有些困惑.
中国人抱成团, 互相帮助, 听起来是很不错. 不过我不知道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
我所知道的, 或者所经历的, 却不是这样的. 别的中国同学不给假消息就不错了, 怎么还敢指望得到有用的信息? 曾经有一中国前辈在一门考试前先是反复说, 这门全是计算题, 没有问答题, 不用背什么东西. 可是快考时有说: 我就是全靠概念题过了的. 好在当时大家对她的话已经有了免疫力了. 不知道对她来讲, 有什么比被人不相信自己的话更可悲的?
至于我本人, 一直是毫无保留的去帮别人, 但是也换不来别人的同等对待. 对方大概认为, 你讲给我听是你傻, 我自己才不会那么傻呢. 这倒也无所谓, 我也没有指望别人帮我学习. 但是, 后来有一个和我常常在一起复习的人, 在我给她讲完她不懂的地方后, 蛮聪明可爱的说: 你看, 你给我讲完后, 自己也比没讲前要清楚很多是不是? 我内出血, 狂FT. 我倒该感谢她了? 后来此人有天真伶俐的对我说: 把你用过的资料不要扔了, 给我吧. 我当时实在忍无可忍, 回她道: 我为什么要扔? 我都要保存的!
大家有什么资料, 都藏着掖着, 生怕别人看了考过自己. 我看着可笑. 其实所谓有用的资料, 无非是前辈总结的一些东西, 我其实发现, 有那一遍又一遍看别人总结的东西, 还不如自己总结一下, 然后大概看一两遍, 考出来的效果更好. 拾人牙慧, 还不如自己总结来的新鲜呢
krap
发表于 2005-7-21 12:44
原帖由 yongren 于 2005-7-21 13:19 发表
LZ总结的很好.
我对第4点如何具体实施有些困惑.
中国人抱成团, 互相帮助, 听起来是很不错. 不过我不知道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
我所知道的, 或者所经历的, 却不是这样的. 别的中国同学不给假消息就不错了 ...
天啊~~还有这么无聊的人!!还好偶们的同学都不错,大家都是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饶命$$饶命$
onmimi
发表于 2005-7-21 13:28
原帖由 yongren 于 2005-7-21 13:19 发表
LZ总结的很好.
我对第4点如何具体实施有些困惑.
中国人抱成团, 互相帮助, 听起来是很不错. 不过我不知道大家有这样的经历吗?
我所知道的, 或者所经历的, 却不是这样的. 别的中国同学不给假消息就不错了 ...
我很理解你. 每次同学来找我借笔记, 问问题, 我从来就没有说个不字. 总想着别人对我怎么样没关系, 我对的住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 我一直读在前面, 90% 的情况下都是我在帮别人. 但是时间一长, 自己心里也有些不平衡. 以前我考试前几个小时,如果同学要来问问题, 我都会同意.笔记,资料一借出就是几个学期.现在我的原则是: 如果不在考试期, 没有任何问题, 我能帮就帮. 但是如果我自己在考试期, 那就对不起了, 笔记只能借出复印, 问问题只在上课的时候.
我有一外国同学, 跟你同学真的是一个腔调. 我准备考试, 忙得焦头烂额, 她问问题, 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 电话一打就是半个钟头. 解释完了说: 下次我还想问你几个问题, 我想, 你给我解释, 对你来说也是很有用的. 啊, 我真的能吐血. 关键时刻, 我花着大把的时间, 去解释这种GRUNDSTUDIUM就该懂的问题, 到头来, 是为了我好.
我觉得真的很难过. 我们是朋友, 我可以帮你, 但是你嘴甜到如此地步, 真的是没意思.
老实说, 我现在比以前世故了, 慢慢地会保护自己了. 我会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尽量去帮人. 有人不满意, 我也没办法了. 我已经尽力去做一个好人了. 哎. 不说也罢. 想想我怎么对某些人, 人家怎么对我, 真是难过.
我对你说的那些人特不理解, 好像生怕别人比自己好似的.
[ 本帖最后由 onmimi 于 2005-7-21 14:32 编辑 ]
yongren
发表于 2005-7-21 13:31
原帖由 krap 于 2005-7-21 13:44 发表
天啊~~还有这么无聊的人!!还好偶们的同学都不错,大家都是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的~~$饶命$$饶命$
MM的运气真好, 羡慕一个
yongren
发表于 2005-7-21 13:40
原帖由 onmimi 于 2005-7-21 14:28 发表
我很理解你. 每次同学来找我借笔记, 问问题, 我从来就没有说个不字. 总想着别人对我怎么样没关系, 我对的住自己的良心就可以了. 我一直读在前面, 90% 的情况下都是我在帮别人. 但是时间一长, 自己心里也有些不平衡. 以前我考试前几个小时,如果同学要来问问题, 我都会同意.笔记,资料一借出就是几个学期.现在我的原则是: 如果不在考试期, 没有任何问题, 我能帮就帮. 但是如果我自己在考试期, 那就对不起了, 笔记只能借出复印, 问问题只在上课的时候.
我有一外国同学, 跟你同学真的是一个腔调. 我准备考试, 忙得焦头烂额, 她问问题, 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 电话一打就是半个钟头. 解释完了说: 下次我还想问你几个问题, 我想, 你给我解释, 对你来说也是很有用的. 啊, 我真的能吐血. 关键时刻, 我花着大把的时间, 去解释这种GRUNDSTUDIUM就该懂的问题, 到头来, 是为了我好.
我觉得真的很难过. 我们是朋友, 我可以帮你, 但是你嘴甜到如此地步, 真的是没意思.
老实说, 我现在比以前世故了, 慢慢地会保护自己了. 我会在不伤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帮人. 有人不满意, 我也没办法了. 我已经尽力去做一个好人了. 哎. 不说也罢. 想想我怎么对某些人, 人家怎么对我, 真是难过
太有同感了.
是呀, 我做事只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希望帮了别人会被感激, 那是迟早会难过失望的. 现在的人, 太多精刮的了.
所以, 要在利己的前提下帮人. 损己利人的结果, 只会是内出血, 大伤元气.
刘小庆
发表于 2005-7-21 16:38
原帖由 danielxxs 于 2005-7-21 06:32 发表
3. 万事开头难
我个人感觉, 第一二个学期最难. 如果咬咬牙挺过了, 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我有好几个同学都是第一二个学期没有坚持, 然后就越落越远, 最后只能放弃. 其实好多事都是这样. 谁也不比谁笨多少, 比的就 ...
胡说八道,
去找 教授 不要 在他的 谈话时间吗?
不用排队吗?
$我晕$$我晕$$我晕$$我晕$$我晕$$我晕$$我晕$
刘小庆
发表于 2005-7-21 16:41
原帖由 krap 于 2005-7-21 11:27 发表
LZ能够把自己的经验跟大家分享,谢谢先~~(尽管偶也离毕业不远的说....)我想,这对刚来的同学,是很宝贵的经验。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非常的赞同。偶的Nebenfach也是BWL,其实选BWL做Nebenfach,不是一件容 ...
学理工科 的人抱 不抱 成团 都无所谓了,
其实数学, 还是物理 还不是世界各国都一样的道理........
$我晕$$我晕$$我晕$$我晕$$我晕$$我晕$
onmimi
发表于 2005-7-21 16:54
刘小庆同学,
1. 德国虽然是挺讲究SPRECHSTUNDE, 但是并不是那么严格. 除了极个别特别死板的教授, 不在SPRECHSTUNDE去找, 一般都没问题. 只是有时教授碰巧不在, 或者有事, 那就约个时间, 改天再去好了.
2. 数理化世界都一样, 经济世界也一样, 电子, 计算机, 西医那个都一样. 组不组成学习小组, 和其他同学交不交流, 只怕和学科无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