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 发表于 2019-10-2 12:34

德国汽车工业越逼越近的恐慌

大幅裁员,关闭工厂,工厂搬至海外,汽车制造业危机正在全盘打击行业员工。德国支柱产业未来一片混沌,前途堪忧,国家经济正在面临系统性故障。

德国汽车制造业内没有安宁



上周三汽车制造商ZF在腓特烈港(Friedrichshafen)有4000名员工因为失业而上街游行。他们的竞争对手,位于汉诺威的竞争对手大陆集团也度日如年。因为大陆集团通过了一项严酷的紧缩计划,在未来十年将24.4万的职位削减2万,其中7000个职位在德国。计划关闭的多个厂区中包含生产柴油发动机喷油装置的萨克森州林巴赫-奥贝夫罗纳的工厂和巴伐利亚州的罗丁内燃机高压泵工厂。仅在这两个厂址就涉及1800个工作岗位。大陆集团监事会就在腓特烈工人游行的当天召开会议讨论如何防止自己的员工走上街头。

德国汽车工业危机的连带效应:配套产业一半进入缩减模式
https://www.dolc.d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59350

目前正在Friedrichshafen,Roding和Limbach-Oberfrohna发生的事情仅仅是个开始:汽车行业的危机和技术变革给员工带来了沉重打击。德国汽车制造业正在史无前例的面临这种恐惧,现在的问题对他们不再是哪些公司裁员,而是具体什么时候裁多少人。

德国面临的是系统性问题

电动车无需高压泵,齿轮箱和喷射器即可工作。电动汽车总体构成部件比内燃机少很多。博世老板Volkmar Denner早就算好了,只需要建设柴油发动机十分之一的员工就可以建造电力驱动车。行业危机和自动化进程对现有就业市场犹如双重打击。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德国这样依赖汽车产业,德国碰到的是彻彻底底的系统性问题。

戴姆勒已经宣布了紧缩计划,宝马也宣布了,不过没有给出具体数字。奥迪提出节省数十亿美元的紧缩计划,大众汽车
也决定继续清理另外4000个工作岗位。

汽车制造业受长期工作合同的约束,想尽办法尽可能在不裁员和关闭工厂的情况下节省开支。结果就是减少上班时间,扩大和提前退休,不延长限期工作合同。汽车配件供应商也竭尽全力,但即使博世,ZF和大陆集团等行业巨头也已达到紧缩极限。

德国工业再次出现短工警报
https://www.dolc.d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56857

软性紧缩措施已经用尽。“我们可以改变结构,但是不能打破结构。”博世负责驱动技术人无可奈何的抱怨。德国关于CO2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而且要在2025年大部分完成,就必须确保更加神速转向电动汽车。ZF已经开始讨论离开工厂的年龄要求。



又在提案:提税,高速限速,设定电动汽车配额
https://www.dolc.de/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41884

只有中国和东欧市场还有增长

行业内的顽强坚持派还在喊着“内燃机不会马上消失,混动技术将会带来进一步增长”的口号,然而ZF总部的抽屉里还是放着将2200名岗位转移到海外的策划,2200个职位相当于驱动生产厂1/4的人力。

其实汽车市场的变革即使没有技术革新也会到来。目前全球汽车制造业只有中国和东欧还有经济增长预期。大众公司计划在土耳其建厂生产Passat 和 Skoda Superb,实际上德国境内的生产并不饱和。但是现在的汽车生产将更加贴近消费群体,而且供应商也有着些要求。



全球的售出的汽车数量略有下降,德国的汽车生产已经跌入低谷。今年前7个月汽车产量仅为280万,跌幅12%。专家估计今年全年销售可能达到470万辆。2016年德国的汽车产量约为600万辆。


柴油丑闻索赔在线申请,平均可获得1万欧补偿


德国热线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微信号deonlineclub或www-dolc-de

pinpin 发表于 2019-10-3 19:43

张口闭口电动车,不成熟的电动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拿走燃油车的哪怕半点奶酪,德国汽车业就成这德行了,到时候等成熟了,你们就喝西北风去吧。电动车在欧洲才卖了几辆呀,人家还没发力呢,你们就倒下了。占电动车成本一般的动力电池,德国连个毛都产不出来,全世界top10的厂家,中国占7家。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半点原因,柴油门闭口不提,私下垄断配件价格坑消费者不提,质量越来越差不提,就知道躺着拿德国最高档的工资,顺便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出来叫两声。

AngelsDaddy 发表于 2019-10-2 13:45

本帖最后由 AngelsDaddy 于 2019-10-2 13:48 编辑

弱智的政客,弱智的老板。
电动车最大的瓶颈电池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迹象,就心急火燎的又是禁柴又是强推电动车。
活活把自己的最强产业阉割,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燃料车市场送给对手。
混动在实用上完全可以替代纯燃料汽车,在市场上更为可行,最终德国车厂既放弃了燃料车,纯电动车又无法代替削减的产能。
本来这个阶段,应该是推行混动技术,一辆车两套动力不但工作岗位不会减少还会增多。
同时可以给未来某个时候如果电池技术突破后电动车积累技术储备。日本厂商就走的这条路。

可以看出那句老话的应验--娘们当家,房倒屋塌。





AngelsDaddy 发表于 2019-10-4 07:22

sagaN 发表于 2019-10-4 00:12
基本同意。
德国和欧洲主要还是排放法规在前面拉着,不然作为消费者我还根据个人使用需求在这边只想选柴 ...

以Toyota代表的混动技术,在市内短途行驶经济性完全碾压燃油车,高速行驶至少不比传统汽油车费油,又不妨碍禁柴令。
以德国包括广大欧洲的人口分布以及相应的生活习惯,电动车并无法取代现有的柴油车。电动车作为家庭第二辆车是适合的,但无法做主力车。充电桩分布再广,也要30分钟80%的电,而燃油车包括混动是3分钟100%的补充,差距太大。

乐水鸣佩环 发表于 2019-10-2 13:18

2025的时间表跟硬脱欧很像,慢慢悠悠就到了

kolinsky 发表于 2019-10-2 13:22

工人最后都是会被大量取代的。

电动车的结果就是把很多机械行业的工作丢到IT去了。

再加上这些sb还老罢工,都不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罢工的空间咯。

大大大猩猩 发表于 2019-10-2 14:08

AngelsDaddy 发表于 2019-10-2 13:45
弱智的政客,弱智的老板。
电动车最大的瓶颈电池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迹象,就心急火燎的又是禁柴又是强推电动 ...

德國人強推電動車,是爲了不想給日本人牽著鼻子走。但這些弱智可能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脚,造不出電動車,又把燃油車給禁了,把市場全部讓給日本人。

rose122333 发表于 2019-10-2 15:19

AngelsDaddy 发表于 2019-10-2 13:45
弱智的政客,弱智的老板。
电动车最大的瓶颈电池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迹象,就心急火燎的又是禁柴又是强推电动 ...

强烈同意第一句话,虽然也同意最后一句,但是考虑到人家还在总理的位置上,只能小声的同意一下。

no zuo no die!

活活的把自己搞死!

kokia 发表于 2019-10-2 15:42

没事 我们有难民!

rose122333 发表于 2019-10-2 15:52

慢着,大众要在土耳其生产skoda superb?

这是说明连捷克生产都太贵了吗?

目前一辆 skoda superb 捷克产的要多少钱?听说还不错,跟passat 好像是一个级别的。

溜溜球 发表于 2019-10-2 18:01

rose122333 发表于 2019-10-2 15:52
慢着,大众要在土耳其生产skoda superb?

这是说明连捷克生产都太贵了吗?


土耳其货币贬值严重,托床铺的福。

rose122333 发表于 2019-10-2 19:20

溜溜球 发表于 2019-10-2 18:01
土耳其货币贬值严重,托床铺的福。

多谢!原来是这样啊!

那么去土耳其旅游应该便宜了。。。

mj250 发表于 2019-10-2 21:41

全球的售出的汽车数量略有下降,德国的汽车生产已经跌入低谷。今年前7个月汽车产量仅为280万,跌幅12%。专家估计今年全年销售可能达到470万辆。2016年德国的汽车产量约为600万辆。


电动车只是借口,真相是汽车越来越难卖了

kolinsky 发表于 2019-10-3 00:58

大大大猩猩 发表于 2019-10-2 13:08
德國人強推電動車,是爲了不想給日本人牽著鼻子走。但這些弱智可能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脚,造不出電動 ...

欧洲到时候都是电动车,日本车不跟风就死掉了。

中欧现在是一边打美日,中欧市场可是大大过半的。

AngelsDaddy 发表于 2019-10-3 13:25

kolinsky 发表于 2019-10-3 00:58
欧洲到时候都是电动车,日本车不跟风就死掉了。

中欧现在是一边打美日,中欧市场可是大大过半的。

电动车最适合的场景是亚洲城市特别是如中国日本这样,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城市垂直化,大多数车辆是用来通勤,一次性行驶距离不超过50公里。人口集中的大城市可以更低的成本兴建充电设备。城市间交通更多通过高铁和飞机。全家旅游基本做飞机走旅行社。

德国包括欧洲的典型居住模式是去中心化,人口相对均匀分布,德国的几个“大”城市也是扁平发展。现有的交通需求有大量人口居住在大城市周围的卫星城。家庭旅游有广泛的自驾游需求,或者自助交通到目的地租车。

这种不同的需求决定了电动车在现在这个技术水平下,在欧洲范围内无法代替燃料车。欧洲特别是德国的电价又是高企,电动车的使用成本并不比燃料车低太大,而同级车的车价以及使用限制却远远高于燃料车。

无论是当初的大力发展混动(以及顺势为电动车打下的基础),还是拒绝难民,日本人的眼光远比德国人高明!混动甚至在美国这样油价低廉的地方都卖得火得不得了,谁也不会拒绝用不高的额外成本换来明显下降的油耗。混动完全可以替代燃料车,不存在居住需求与工业发展水平的矛盾。

搞纯电动车,跟德国那些老朽固执的车企比起来,中国车例如byd可以同级车一半的成本就可以造出来。德国车企唯一的优势就是燃料车上面积累的经验,明明在还可以变现的时候却自我阉割主动放弃,白白把市场份额送给日本人。







sagaN 发表于 2019-10-3 16:20

AngelsDaddy 发表于 2019-10-3 13:25
电动车最适合的场景是亚洲城市特别是如中国日本这样,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城市垂直化,大多数车辆是用来通 ...

你是太高估日本的策略和混动技术了,而且离开数据大谈趋势没有可信度。
1. 电动车的使用场景问题,谈地区差异已经是很老套的说辞了,北欧一直是欧洲电动车销售的主力市场(挪威18年电动车就占32%,19年预计到50%),从你的角度这么不适合电动车的地方人家真是人傻钱多才买么?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家庭都会有不同的需求,没有什么电动车最适合哪儿的结论,而是需要电动车去满足不同的需求。技术是为场景服务的,技术也可以转化新的场景,自动驾驶可以适合现在大家能想到的场景,比如高速公路,未来也会去适合市区复杂工况的场景,不然你当那么多科学家研发人员整天在瞎忙活么。

2. 日本以丰田为代表确实主导了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这点业内都很认可。但同时其专利封锁企图用技术壁垒一家独大的保守作风和野心并非高明之举,混合动力一共就那么几种Topologie,不带大家一起玩儿大家当然要绕开了。况且混合动力终究也只是一个过渡技术形式有其固有局限(低速工况高速工况兼容问题),对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相对纯燃油车有所提升,但你增加一套动力系统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从长远来看不见得比新搭建电动车平台有优势,这也是VW和GM战略转型的动机之一,电车平台可以极大简化系统架构和实现真模块化。你看北美的汽车销量现在是不是还是混动火的不得了,Tesla Model3 8月 1w3, Prius+Clarity 一共3k不到。混动从技术和经济层面理论上当然可以完全替代纯燃油车,从97年Prius推出时就很多人这么觉得,但为啥现在还没有完全替代甚至份额已经被纯电逐渐吞噬?还是有很多其他因素在左右这个趋势的,法规政策,人们的意识,车企博弈... 不要觉得这么多Dr.大牛做出的决策都愚蠢的很,每个企业都有自己高明的地方也有自己局限的地方。

3. BYD用一半的成本制造同级车,请问你是从哪儿得到的结论?BYD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在一步一步积累电车研发和制造经验的有核心技术的车企,这一点非常值得尊敬也很让我们感到骄傲。但不代表BYD在电车方面就真的已经完爆德国同行了,在外形设计,品牌打造,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客户体验等方面还有很多有待提升的地方。德国这边走量的车型VW ID.3才刚开始SOP,成本高是必然的,国内蔚来不也卖一辆亏一辆么。但卖车不是光顾成本控制,你产品力不行和市场定位不对再便宜也没人要。日系在德国的市场份额了解一下?8月丰田2.4%, 本田0.4%,其中Hybrid占比不详。 而Tesla一上来已经 0.3%了,VW天天拆Tesla研究对手,新势力你就完全不放在眼里哪儿来的底气?

4. 最后说说这个新闻传递出的信息究竟是什么,就是按Bosch的Boss说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每一次行业转型和企业转型,不管在哪个行业肯定都要面临裁员资源重组等等问题。以前的技术不继续迭代了以前的生产方式不适用新产品了,老位子上的人如果不具备新需要的技能,淘汰是必然的。从目前欧洲的情况看,至少还有工人保护吧,至少公司在工会要求下还是会尽可能帮助老员工重新培训适应新的岗位需求吧(Daimler和VW都在采访中有提到)。不仅是技术工人,连研发的工程人员都面临同样的压力,以前学机械会个专业软件诸如ABAQUS, ADAMS, CATIA就有饭吃,现在不会个编程语言上哪儿都不好使。有些大趋势不是以个人和公司意志转移的,强如Bosch No.1的顶级供应商也守不住柴油业务。不是你说内燃机怎么耐用石油资源怎么丰富Hybrid怎么好电动车问题怎么多就能终止的。现在好不代表未来也一样好,现在安稳了以后只要再转型也一样要被淘汰。政治层面不是特别清楚,各个国家推动电动车的出发点都有差异,环保是否是个噱头也一直有争论。从技术层面看没有必要因为转型而唱衰,虽然现实确实已经如此残酷,全球销量下滑,岗位收缩,传统机械专业就业受限(学内燃机的还没上岗就面临失业,至少在PKW),但硬着不转未来只会更残酷。
以上。

rose122333 发表于 2019-10-3 17:57

赶快存钱,放到自己家里!
以备饥荒年月的到来。。。

mach9 发表于 2019-10-3 20:28

不紧张。我德不怕。有大把韭菜可以割呢

kolinsky 发表于 2019-10-3 21:05

AngelsDaddy 发表于 2019-10-3 12:25
电动车最适合的场景是亚洲城市特别是如中国日本这样,人口集中在大城市,城市垂直化,大多数车辆是用来通 ...

日本不走这个路线那怎么办呢?电动车也是需要大范围的支援的,比如充电桩。

最大两个市场明显的在合作了,日本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被打击的对象吧。日本车好了,德国车厂更难过。

alexlxd 发表于 2019-10-3 21:23

最近回国,路上跑的电动汽车是越来越多了
除了特斯拉,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国产品牌
从汽车牌照的颜色上面看出来是电动车

kokia 发表于 2019-10-3 22:01

等特斯拉上海工厂正式开工卖车 德国车就GG啦 德国车的市场在中美 这2个市场选择电车
决定德国车今后的发展 而不是欧洲市场!

乐水鸣佩环 发表于 2019-10-3 23:00

面对电动车未来得发展趋势,德国以后会比较尴尬。

我猜以后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倒挂,德国人的电动车专门为中国地区研发和生产,但是在德国本地电动车销量依然会保持较低。

战略上,中国推动电动车是为了摆脱其它国家对中国燃油能源的控制,减少对国外进口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做好了由此带来的转移污染到边远地区,继续发展继续污染稍后治理的准备。这是一个策略层面上的全局性博弈,不是简单的哪种技术更节能,更干净说得清楚的。

德国人擅长战术,最不擅长得就是战略,所以对德国能否看清形势,选择合适时机上船是一个大的考验。


个人认为如果按照德国得节奏来,这锅汤是轮不到德国人喝了。

壮士断臂,当断则断。

sagaN 发表于 2019-10-4 00:12

乐水鸣佩环 发表于 2019-10-3 23:00
面对电动车未来得发展趋势,德国以后会比较尴尬。

我猜以后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倒挂,德国人的电动车专门 ...

基本同意。
德国和欧洲主要还是排放法规在前面拉着,不然作为消费者我还根据个人使用需求在这边只想选柴油车呢,但柴油车的污染物确实是个大问题。如果不是法规逼车企车企再倒逼政府,估计也不会推得这么快。VW的决绝在里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当时Diess diss VDI的时候我有点懵逼,知道会来没想到来的这么果断。按目前各车企电气化的规划和充电桩的安装速度,像之前有机构预估的到2025年从现在的5%增长到30%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kidkudo 发表于 2019-10-4 09:59

AngelsDaddy 发表于 2019-10-2 13:45
弱智的政客,弱智的老板。
电动车最大的瓶颈电池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迹象,就心急火燎的又是禁柴又是强推电动 ...

正解,我觉得但凡现在电池能够突破一点,德国车企就直接躺了。。。

kolinsky 发表于 2019-10-4 11:31

乐水鸣佩环 发表于 2019-10-3 22:00
面对电动车未来得发展趋势,德国以后会比较尴尬。

我猜以后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倒挂,德国人的电动车专门 ...

中德都是极端依靠石油进口的国家,都有减少对外国进口能源都依赖,都有减少对海上能源生命线的依赖,都有减少美国对两个能源供应威胁的需求。这不是单单一个环保的事情。够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了。

中国需要德国搞定欧洲市场,德国需要中国搞定中国的内部市场。德国车企也许最后被中国干掉,但是那是很久以后的hi 事情,那之前大家可以先把日本和美国的产能歼灭,瓜分。

kidkudo 发表于 2019-10-7 18:22

本帖最后由 kidkudo 于 2019-10-7 18:24 编辑

sagaN 发表于 2019-10-4 00:12
基本同意。
德国和欧洲主要还是排放法规在前面拉着,不然作为消费者我还根据个人使用需求在这边只想选柴 ...
德国现在环保就是一种政治正确,说不得碰不得,而实际情况却是闹得厉害没有实际的产业输出。

环保除了技术层面,更多是政策层面的东西,欧盟法规就是如此,然而法规很多适合也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但是,没有一个环保的东西本身是赚钱的,而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高昂的成本只能拖后腿,你没办法推广。电池本身的污染和处理,又是一个很大问题。你德国以后继续往东南亚运废旧电池?

还有一个关键是电价。被绿党一折腾,现在德国已经成为欧洲电价最贵的地区,而且还在上涨。我比较过,德国现在电价已经是国内的近5倍,试问以后涨到50cent一度,你怎么玩?


至于北欧几国用电动车比例,不提也罢,北欧才多少人,需求又能代表多少其他国家?何况这么冷的地方用电动车,不是政治正确是什么。

alexlxd 发表于 2019-10-7 18:45

kidkudo 发表于 2019-10-7 18:22
德国现在环保就是一种政治正确,说不得碰不得,而实际情况却是闹得厉害没有实际的产业输出。

环保除了 ...

关于电,现在德国流行家庭(屋顶)装太阳能电板发电,号称10年收回投资,而且供不应求,主要是材料供应不上。
我觉得这块市场国内可以大大的满足下德国的需求。只要中国产品进入德国市场,一定会价格低,交货期快。

kidkudo 发表于 2019-10-8 08:24

本帖最后由 kidkudo 于 2019-10-8 08:30 编辑

alexlxd 发表于 2019-10-7 18:45
关于电,现在德国流行家庭(屋顶)装太阳能电板发电,号称10年收回投资,而且供不应求,主要是材料供应不 ...
呵呵,你的消息已经滞后了,这个是10年前的市场情况,那时候PV Anlage(光伏) 还有能源补贴。

中国的已经把光伏市场做烂了,德国搞这个企业也倒闭的差不多了。现在无论是光热还是光伏,在德国已经没几个人用。因为安装和设备费用很高昂,PV本身发电是直流,还要转成交流。没有补贴,一般家庭不会装这个。

现在新房都是装热泵,为啥呢?因为热泵现在补贴高啊,这就是政策引导。

另外光伏虽然发电,但是多余的电卖给公网价格是很低的,基本只有20cent左右,完全是亏的,你只有白天发电,晚上需要电的时候还是要从公网买电。

至于10年收回投资,你想多了。这个理论上30年能不能收回投资都是问题,因为光伏的效率太低,平均不到8%。


ari 发表于 2019-10-8 09:21

alexlxd 发表于 2019-10-7 18:45
关于电,现在德国流行家庭(屋顶)装太阳能电板发电,号称10年收回投资,而且供不应求,主要是材料供应不 ...

这傻逼狗屁不懂,还敢来论坛忽悠人,哈哈哈。莫非你自己住的狗窝是靠太阳能发电?
中国被欧盟光伏反倾销都差不多10年前的事情了,哈哈哈。光打游戏了吧,没看新闻吧?

大大大猩猩 发表于 2019-10-8 10:25

kidkudo 发表于 2019-10-4 09:59
正解,我觉得但凡现在电池能够突破一点,德国车企就直接躺了。。。

問題是不會突破的。要是能突破,早就被日本人突破了。Toyota做了幾十年混動,電驅理念的引入早就開始了,都沒敢做純電,早就説明了此路不通。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汽车工业越逼越近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