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cnews 发表于 2020-11-4 14:56

用文字打动味蕾,书中美食你可尝过?

作者:中国食品报
能靠文字就把人的食欲撩拨起来的作家,鲜活又感性,简直不能更喜欢,美食,如在眼前,如在碗里,叫读者垂涎欲滴。

1:金庸《鹿鼎记》《射雕英雄传》——江南枕头粽&叫花鸡

江南枕头粽

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代人的回忆,书中刀光剑影,侠肝义胆的快意江湖,让多少人看了都直呼过瘾。其实他还描写过不少的美食,其中最让金庸念念不忘的一样就是粽子。

这款江南枕头粽的礼盒,一步到位将绵、细、润、醇四种截然不同的口味尽收囊中,体会金庸笔下的“天下无双“。吃起来也十分方便,不管是在家里当作早餐,还是作为礼物馈赠给亲人都是不错的选择。



韦小宝和双儿可以算得上金庸小说里最甜蜜的情侣之一,当韦小宝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双儿就拿出为他准备好的粽子,两口便吃了半只,入口甘美,无与伦比。而这正是湖州粽子的魅力所在。

这款湖州粽子精选细腻豆沙搭配猪板油和玫瑰炒制而成,为了让大家吃起来口感丰富,特别将馅料按照1:1的比例配制,咬上一口馅料十足,仔细品尝味道清甜不腻,过后更是唇齿留香。



叫花鸡

在《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中,金庸先生这样写道:“黄蓉用峨眉钢刺剖了公鸡肚子,将内脏洗剥干净,却不拔毛,用水和了一团泥裹住鸡外,生火烤了起来。烤得一会,泥中透出甜香,待得湿泥干透,剥去干泥,鸡毛随泥而落,鸡肉白嫩,浓香扑鼻。”

这样做出来的叫化鸡有多好吃?且看洪七公的反应:“那乞丐大喜,夹手夺过,风卷残云的吃得干干净净,一面吃,一面不住赞美:“妙极,妙极,连我叫化祖宗,也整治不出这般了不起的叫化鸡。片刻间吃得只剩几根鸡骨。他拍了拍肚皮,叫道:“肚皮啊肚皮,这样好吃的鸡,很少下过肚吧?”



饭饭第一次吃到叫化鸡的时候,简直被香的不要不要的,一个人干掉了一大半,连骨头都不想放过!

2:汪曾祺《端午的鸭蛋》——咸鸭蛋

说到文学上的吃,怎么能少的了汪曾祺先生?在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一书中,咸鸭蛋是亮点。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汪曾祺先生曾在文中这样写道:”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光是想着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一下冒出来就觉得过瘾。

这款高邮鸭蛋从源头把控质量,不仅拥有自己独立的一站式生产基地,还通过光验和人工两方面保证原材料的新鲜。拨开蛋皮后,蛋白如凝脂鲜香软嫩;而蛋黄则是宛如流丹松沙细润。

3:曹雪芹《红楼梦》——茄鲞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通过贾宝云、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故事,透视出封建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也遇事了封建统治的发展。

据统计《红楼梦》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饮食文化,书中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包括9种类别,包括主食、菜肴、点心、调味、饮品和瓜果等等。



在烹饪方式上,大多采用江浙、江南一带的方式,炖煮、火烤和焖煮较多。记得看红楼梦的时候,每次看到他们的诗词聚会还有各种美食,都感到很好奇,你还记得几种《红楼梦》里面的美食。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吃过一道茄鲞,这茄鲞的口味跟茄子已经没有关系,让刘姥姥不敢相信是用茄子制作的。

在书中,王熙凤就描述过这茄鲞的制作方法,把茄子皮去掉只取净肉,切碎用鸡油炸了。再加上切成丁的鸡脯子肉,加上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等等配料,用鸡汤煨干后,装在瓷罐子里封严。



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可以了。一道简单的茄子既需要鸡油、鸡肉,还需要鸡爪子,而这些都只是这茄子的配,刘姥姥听完做法后当然会感到惊讶。

4:苏东坡《老饕赋》——东坡肉

苏轼在《老饕赋》中写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这句话充分表达了每个爱好美食之人的心声。而说到苏轼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东坡肉,那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一款方便携带的东坡肉。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这样做出来的东坡肉不仅色泽红亮、香气浓郁,咬上一口更是肥而不腻,肉汁和汤汁完美融合在一起。而楼外楼菜馆自从创办以来,则始终坚持这种做法。



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对诗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

他自己会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长烧肉,在他的许多名诗中都有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如《食猪肉》、《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以其名字命名为“东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桥,使西湖重新恢复了容貌,并增加了景点。

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

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



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后来此菜流传开来,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传统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5:老舍《骆驼祥子》——老豆腐

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每次看到这个描写,仿佛都能闻到热腾腾的香气,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描写如此到位,可见老舍先生对北京老豆腐的喜爱。

与北方的老豆腐不同,南方的水豆腐光滑细腻如凝脂。它弹指可破,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用小勺轻轻舀起一块,在口中细细品尝,豆子的醇香与它的温润相得益彰。

需要注意的是,老豆腐和豆腐脑并不是一回事,虽然都是以黄豆为原料,都需磨成浆、滤去豆渣,但老豆腐点的是盐卤,这样点出来的豆腐较坚韧,所以叫老豆腐,而豆腐脑点的是石膏,所以软烂细嫩,所以叫豆腐脑。

盐卤又叫苦卤、卤碱,是将海水或盐湖水制盐后残留于盐池内的母液蒸发冷却后析出氯化镁结晶,形成的卤块。盐卤主要成分是二氧化镁,其次是氯化钠、氯化钾等,还含微量元素。



老豆腐本身无味,需要配佐料和卤汁,在《骆驼祥子》的这段描写中,只讲到了佐料,没讲卤汁,如果是好的摊位,佐料要有酱豆腐汁、卤虾油、韭菜花、芝麻酱、辣椒油等。

卤汁就更讲究,在老北京,老豆腐分回民卤和汉民卤,都需要加口蘑熬制。这里所说的口蘑是指张家口外草原产蘑菇,打雷时见草地有微微拱起,便用手将即将钻出地面的蘑菇挖出。

如果蘑菇已经钻出地面,滋味就会差很多,做出来的卤汁也就没味了。这种蘑菇一般都在张家口交易,所以叫口蘑。

6:陈忠实《白鹿原》——油泼面

一个地方的特色美食大概率是在本地才能够保留最原本的风味,因为气候,水源,以及技术都是不可复制的。出了那个地方,没有特定的水,没有特色的面粉,没独特的油,可能做出来的味道会大相径庭。这也就是大部分人所能感受到的“乡愁”。

2017年《白鹿原》电视剧一经热播口碑炸裂,特殊du的时代背景,浓郁的关中风zhi情,上演了一幕幕惊心dao动魄的画面,而让观众念念不忘的还是剧中那一碗热腾腾的油泼面。



一勺烧得滚烫的热油,浇在干辣椒面上,“刺啦”一声响,那香气隔着屏幕袭来,直击着每一个深夜饥饿的灵魂。

做出一碗好的油泼面需要好面,好油,好辣椒,三者缺一不可。手擀面最好,口感劲道爽滑;菜籽油最好,香味浓郁不散;干辣椒最好,热油一激发,辣味儿,香味儿全出来了。在泼热油之前,放上蒜末,香葱,热油一泼会更加美味。然后撒上适量的香醋,生抽,味精,盐,拌匀即可来吃。



颜色红亮,口感爽滑,辣度适中,香气四溢,一碗下肚,最是饱腹,最是解馋,最是满足。油泼面,简单的食材做出了不简单的味道,往往最好的食材就应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烹饪,保留住最原始的风味,最大价值的营养。

陕西的油泼面之所以如此著名,是有原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制作油泼面的时候,一定要用手扯面,而不是用机器压出来的,手工做出来的面条,要比机器做出来的面条更有活劲儿,更筋道,口感也更加爽滑。(来源:腾讯网)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文字打动味蕾,书中美食你可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