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1-1-29 15:21

公众为北京“十四五”建言,规划回应市民关切

作者: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艺

2020年9月,丛培民第一次参加北京“十四五”规划的公众建言,基于对北京建设智慧城市的研究经验和作为北京市民的生活感受,他提交了包括完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后一公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化保障等7条建议。

那时,他已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退休3年,落款末尾署名身份“北京市民”。

北京“十四五”规划起草组相关负责人近日透露,像丛培民这样给北京“十四五”规划建言的普通市民来自各行各业,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到93岁高龄的老人。北京还首次面向在京外籍人士开展建言征集,社会各界贡献有效建言1.6万余条。

北京“两会”期间,丛培民所提出的问题,各代表、委员也在热议。丛培民发现,有关智慧城市的数据监测,各个层面都在做,有些是重复的,造成很大浪费。比如,市级、各区,甚至街道都设置了各自的视频监控数据分析平台。

丛培民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北京应进一步加强全市智慧政府建设的顶层设计,协调好市区两级工作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工作条例,规范资源共享机制,在对口机构及左邻右舍之间建立好信息共享的正面清单,尽可能规避信息资源在市区层面上的重复建设。在对外服务上强调让办事者“最多跑一次”,在对内服务上也需要强调让管理者能够对同一数据的处理“最多录一次”。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时代凌宇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黄孝斌也提出,目前智慧城市的信息平台由不同部门建设,应重点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全面实现互联互通。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要继续优化顶层设计,总体设计、统一标准、分步实施、有步骤进行。

北京联合大学教师王超是第二次给北京五年规划建言献策。2015年,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是,王超就针对垃圾分类处理提出了建议。王超说,垃圾分类是一个关键小事,事关市民生活幸福感和城市形象。

这本是他硕士论文的研究课题之一,10年前,他在德国参加一场学术会议时,发现那里的垃圾桶有大有小,有方有圆,这启发他后来提出,建议分类垃圾箱要有明显的文字、图案、颜色上的区别,考虑到色彩识别有困难的部分人群,垃圾桶最好选用黄、蓝两色;垃圾桶的盖子最好能在桶内容量装满时自动闭合;垃圾转运车也要具有分类功能,并在外观上与垃圾桶保持一致。

2020年5月1日,北京正式实施垃圾分类,不同垃圾投入相应的四色垃圾桶中。王超发现,自己11岁的儿子甚至比自己还要了解如何分,这种行为无形中影响到周围的大人。他说,垃圾分类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建议把垃圾分类的知识纳入不同学段的教育中。

基于自己的实际使用感受,他还提出,要继续提高垃圾回收装置的智能化可靠性水平,在雨、雪等极端天气可以准确地开盖及闭合;同时普遍增加脚踏开盖结构,以解决在一只手被占用的情况下,另一只手如何拎着垃圾袋开盖并投放垃圾的问题。同时,厨余垃圾桶内可配套盛放垃圾袋的桶,进行一体化设计,避免厨余残渣残汁外撒,简化操作步骤。

从“十四五”规划中,可以看到这些建议的延伸:“提升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环境友好水平,完善固体废物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发展‘互联网+’固体废物处理产业。”

北京三元基因药业副总裁张宾认为,京津冀三地生物医药产业有较强的互补性和承接性,北京的企业多体现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天津的企业多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学研体系比较完整,应重点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河北的企业则多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应注重打造工业化承接平台和产能落地平台。

张宾建言时提出,要充分发挥三地生物医药产业的互补性和承接性,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主动承担社会民生责任,有序分工协作,健全创新要素流动机制,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构建科研合作平台,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这次,规划将“京津冀协同”单列一章,指出“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在津冀设立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共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约11万字的“十四五”规划积极呼应市民关切,也鼓励更多市民为北京未来的发展蓝图贡献智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众为北京“十四五”建言,规划回应市民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