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101℃丨2021,大火箭有大看头
作者:新华社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今年预计发射超10次,多型长征火箭首次组合进行发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执行4到5次发射任务,新型号预计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完成研制……随着中国航天实现2021开门红,记者近日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来听火箭专家讲解今年航天发射新看点。
2020年12月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四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郭文彬 摄)
“火箭劳模”长三甲 今年发射超10次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长征火箭家族的“劳模”,今年它还将继续承担高密度发射任务,预计将超过10次。与以往不同,今年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比较集中,下半年密度高的时候,平均半个月就要发射一次。
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师李聃介绍,高密度的发射任务,对团队的各项工作都是挑战,从设计生产到装配测试,所有任务环节的密度都提高了。要支撑这么高密度的发射,最关键的是产品质量要过硬、可靠性要高,测发流程也都要优化。
除了应对高密度发射任务,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今年还承担了落区控制的技术验证工作。
“在此之前,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已经验证了通过栅格舵实现火箭残骸落区控制。对于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而言,我们一直在探索采用翼伞方式控制落区,因为火箭型号不同,技术途径也不同,需要通过研制和验证来找到适合型号自身特点的方式。”李聃说。
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
新华社记者蒲晓旭 摄
多型火箭组合飞 联手开启空间站建设任务
2021年,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由多型火箭联手开启的空间站建设任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组合进行发射,包含一枚运载火箭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接着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货运飞船,还有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航天员进入空间站。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总体室主任牟宇表示,低温火箭的射前准备工作较为复杂,且对时间要求苛刻,这对于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B和长征七号两型低温动力运载火箭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要求火箭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才能确保按时发射。
另外,今年的发射任务具有接续性,在核心舱发射后,要接连发射长征七号、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这两型火箭的任务时间节点都会根据核心舱发射任务进行动态调整。三种型号的运载火箭将在两个发射场的三个工位开展发射,所以各种时间节点的安排必须井然有序,这对火箭研制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载人航天的发射任务外,长征二号丙火箭还将在2021年进一步扩展任务适应性,搭配远征-1S上面级,开展低轨卫星星座组网发射任务。
2020年9月1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发射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快响利箭”长十一将执行4到5次发射任务
“快响利箭”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运载火箭。目前,围绕着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及其海陆机动的多种发射模式,火箭研制团队已经全面攻克了技术难题,后续就是要保证发射安全、可靠、经济。
今年,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执行4到5次发射任务,其中将进行1次陆上发射,其他3到4次预计都将进行海上发射。
“与此同时,为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火箭的运载能力。未来我们还将研制一款直径更大、运载能力更强的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甲运载火箭。预计直径将达到2.65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5吨至2吨,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完成研制。”长十一运载火箭总指挥李同玉说。
2019年8月17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捷龙一号运载火箭。
新华社发(汪江波 摄)
商业航天领域发射再起 捷龙、双曲线即将“出鞘”
一段时期以来,主要面向商业航天领域研制的快舟、捷龙、双曲线一号等火箭也备受瞩目。据悉,今年不光是大火箭有大看头,小火箭同样也有新动作。
捷龙一号是我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采用商业化模式面向商业小卫星发射市场打造,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型纯商业运载火箭。
自2018年2月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到首飞成功,捷龙一号只用了不到18个月时间,成为中国航天研制周期最短的火箭之一。2021年捷龙一号将再启新征程,完成多次发射任务,进一步探索商业航天发展新模式。
此外,2021年2月上旬,星际荣耀自主研发的双曲线一号遥二运载火箭也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按飞行计划将进入55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这是双曲线一号的第二次发射任务,成功发射后,双曲线一号将成为国内首个连续成功发射的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型号,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记者:胡喆
https://www.dolc.de/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