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废水入海,为什么日本政府的说法不可信?
作者:赵灵敏文丨赵灵敏
日本首相菅义伟
4月13日,日本内阁宣布,将允许东京电力公司将旗下福岛核电站储存的核污水排入大海,时间在2年之后。日本声称这些核污水将经过净化和稀释处理,会很安全地排入大海,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尽管如此,日本的表态还是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本国内的环保团体、渔业团体、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日本周边的中国、韩国、俄罗斯,都表达了深切关注或者愤怒,韩国还声称要诉诸国际法院。
日本的盟国美国,还有一些欧洲国家,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对日本表示支持连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可了日本的做法。
应该说,各方的表态都有各自政治方面的考量。国际原子能机构是一家以推动核能和平利用为目的的团体,本身立场就很容易受到业界的影响,并不够客观——这些我们今天先不谈,我们主要从事实层面来分析,日本政府的说法是否可信?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大地震,福岛核电站反应堆自动关闭,之后地震引发海啸,导致核电站全面停电,为核燃料的堆芯进行冷却的装置全面失灵。所以在过去的十来年,福岛核电站一直用海水对核燃料堆芯进行冷却,因此就产生了大量的核污水;东电建了很多储水罐来保存这些污水。
福岛核电站的储水罐
这些核污水含有大量的高放射性物质,跟一般核电站的废水有很大的不同:正常运转的核电站也会产生废水,但经过处理,只含有少量的氚。氚是氢的同位素,半衰期是12年半,少量氚对人体并没有多大影响,因此正常运转的核电站排废水入海是国际惯例。
而发生过核事故的污水和正常运转的核电站产生的废水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含有大量高放射性的物质。日本声称,会通过一套“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对这些高放射性物质进行处理,但是这个装置是不是像日本方面说的那么厉害?东电又是否一直会坚持使用?这些都是有疑问的。因为在过去了十来年,东电已经多次悄悄地直接把核污水排入大海。
显然,此次日方的公关重点,是令外界将焦点放在氚之上,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ALPS的效用是否真的如此神奇?东电是否能保证在排放前一直使用ALPS?福岛核污水过滤后是否真的只有氚?
很多人认为日本人做事精细,他们的承诺是可以相信的,但这种刻板印象只适用于以前的日本,现在的日本跟过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的十年,东电在处理这场核事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负责任和拙劣,国际社会是有目共睹的。
2011年4月,即核灾一个月后,东电曾将约万吨核污水排入海,当时东电说已滤走钴、锶等高放射性物质,然而一个月内,太平洋多处水域辐射水平都高于平常。除此之外,过去几年,日本国内也发生过多次大企业伪造生产数据的事件,已经酿成了好多次国际丑闻,日本人引以为豪的工匠精神正面临瓦解。
在这种情况下,东电会不会一直使用ALPS?这个装置是否真的能够把这些高放射性的物质过滤掉?这些都是有疑问的。
而日本一直拒绝独立机构对福岛核电站的核废水进行化验,在决定排放之前又没有咨询邻国,透明度已然不足,这些都让人疑窦丛生。
福岛核电站
关于这些核污水排入大海,到底会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各方目前确实有不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比较负责任的做法,是先把核污水储存起来,等有了切实可靠的处理方法,再行定夺。
但是东电一直声称,它已经建了很多的储水罐,在明年年中以后,已经没有足够的地方来建新的储水罐,所以必须要排入大海——这个说法是没有多少根据的,因为福岛发生核事故之后,出现了大量无人区,是很适合置放这种储水罐的,只不过要花费大量资金。而东电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从股价等因素考虑,自然希望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法,即排入大海。
因此,排入大海并非必须和唯一的选择,而只是一种成本最低的选择。
而在日本,东电这类大企业在信贷等方面有求于政府,而日本政府也往往需要大企业来帮助它实现自己的意志。例如政府希望促进消费,就会暗示这些企业给员工涨薪;希望经济数据更好看,这些企业就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日本政商界在这方面的配合已经非常娴熟。
而这次日本内阁的决定,不过是这种政商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而已,日本政府选择用国家政府的信誉为东电的私利做了背书。
由于日本处理福岛核事故过程的不透明,加之东电种种拙劣的做法,日本政府声称核污水排入大海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个说法是很有疑问的。
韩国民众抗议日本排放核废水入海的决定
作为周边国家,应当如何进行应对?
首先可以做的,就是停止日本海产品和食品的进口。在这方面,美国已经先行一步,美国政府虽然支持日本的做法,但是相关机构已经停止很多日本食品的进口。在这方面,周边国家完全应该仿效美国的做法。
其次,因为距离核污水排入大海还有2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周边国家应该向日本施加压力,促进日本增加透明度,允许独立机构对整个运作过程进行监测,确保事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