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划了这些重点
作者:学习中国科技体制是科技创新的软环境,科技创新要取得突破,关键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激发一切创造活力。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学习。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大会召开。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回顾新中国70多年的科技发展道路,举国体制是贯穿其中的制度主线。在传统举国体制下,我们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成果;对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更让我国在科技创新上硕果累累,从“嫦娥探月”到北斗、高铁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落地,一次次体现了“集中办大事”的优势。今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我们要从容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就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引领,集聚起全国的优势资源,助力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我们还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有怎样的评价体系就会有怎样的科研活动。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评价制度存在指标单一、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应用、重资历轻贡献等问题,这样直接的后果就是科技创新力严重不足,部分科学成果走向平庸化、数量化、同质化,同时也滋生了大量急功近利的思想及学术腐败行为。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引导科学技术工作健康发展,从当前科技创新的现状来看,我们的科技评价改革迫在眉睫。改什么?怎样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我们要改“项目评价”,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要改“人才评价”,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推动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们需要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我们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各种繁琐的科研经费管理程序、项目审批程序、还有诸多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让很多科研人员望而生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我们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对科研单位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此外,我们的科技管理制度改革,还应有利于让真正干事创业的人才脱颖而出。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良好的科技体制是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做好科技体制创新的顶层设计,全面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齐心协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