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1-8-8 08:02

在德国,人人都是月光族?

作者:大吕说德国
家有余粮,心里不慌。国人传统上喜欢存钱——也就是储蓄。


“储蓄”一词翻译成德文,叫作Sparen,实际是节省的意思,与英文saving差不多。中国人存钱为储蓄,而在德国,节省才是储蓄。


中国人的存钱与德国人的节省是不是一回事?


传统上,中国人把收入除去日常衣食住行的开销,将多余部分存起来,便是储蓄了。这似乎无关节省,并不刻意要节衣缩食才能储蓄。那德国人为什么天经地义地以为,只有省下来的才能存起来?难道不是日常开销除外总有些剩余可以存起来吗?


问题就在这里。即使是西方人中储蓄率最高的德国人,基本上也都是月光族。他们是真正意义上量入为出——收入多少,花费就多少!


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德国朋友,一位生活拮据的单身母亲,在真丝围巾上作画,由其兄长帮忙在美国销售,挣了4000美元。她拿了钱,开开心心带着儿子到南欧休假,一下就把钱花光了。画丝巾的工作和生意没有持续下去也就罢了,一点钱也没有存起来。


可见,有钱就花才是正常行为。拿了奖金,就出去度假;升职加薪,就换套大点的房子。额外的收入,就有额外的消费来匹配。存钱意味着节衣缩食,若是没有像买车之类的特定目标,人们就无意为之。


中文的量入为出,是指收入少就不要多花。几十年前在中国就流传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金钱使用差别:中国老太太存了一辈子钱,终于攒够买房产的钱,等住进了自己的房子,已是风烛残年。而美国老太太年轻时就贷款买了房产,享用了一辈子,不过是每月向银行还钱。故事当然是宣传贷款有理,然而换个角度理解,美国老太太若非贷款,是到老也存不下钱来买房子的,还贷就是被迫存钱,被迫sparen或saving。


中国人多年前认识到买房不得不贷款之后,就提早开始摆脱租房生活的动荡,储蓄也变成了被迫省钱模式——还贷。借助银行房贷的低息,再加福利性质的公积金贷款,大家在自有房产里安心度日。西方月光族穷人,不存钱,没有存款,付不起20%首付,连贷款买房的资格也不够,所以,连做反向储蓄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人的自有住房率高,也是借助于高的储蓄率。然而消费贷这种新事物,竟套住了很多懵懂的年轻人,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中国人的储蓄也成了英语saving一词?新时代里,量入为出大概是过时了,月光族竟然可算是“理性”消费的典范了。


储蓄和节衣缩食画上了等号,不仅消费有理,提前消费好像也有理,不然都不是“现代”青年了!


还是回到那句话,两种语言里看似对等的一个词,往往是有很大的差别。只不过,语言也会互相影响,外来概念会植入本土词语,悄悄地改变词语的内涵与外延,不知不觉中储蓄就带上了限制消费的“贬义”。

api.php?mod=ad&adid=custom_9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德国,人人都是月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