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身边的瑰宝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注重一些时尚的东西。比如Hi-Pop, 嘻哈。生怕落后一步,便成为时代嘲弄的对象。而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则漠然视之了。喜欢唐诗宋词者可谓寥若星辰,如果不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强迫,很多年青人恐怕都不知何谓唐诗宋词了。有次兴之所至,咏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刚一句“水光潋漪晴方好”。便卡壳了。于是遍问周遭的朋友,不曾想竟无一人知道下句。我周围的朋友都是留学生,好坏也受过中国的大学教育,最差的也是大二程度,10多人没一人知道,这真是一种悲哀。
教我德语的德国老太太,会四国语言,在晚年却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我送她一本唐诗宋词三百首儿童普及版,她爱若珍宝。对照拼音一字一句的阅读并翻译,竟到了痴迷的程度。她满怀深情地告诉我,如果上帝假以时日,她一定把如此优美的文化介绍给全世界。
感动之余我不仅有点羞愧,在唐诗宋词的故乡--中国,究竟有多少人还对它有如此的热情,我无语。
中国的诗词最早可查的源于春秋,诗三百--诗经最为著名。如果大家忘了小学课本里的《硕鼠》,那琼瑶阿姨的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总该有点印象吧。诗词在唐宋达到极盛,这已不容置疑。而对当时社会来说,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李白就是诗名大作而受到当时政府重视的。普通的贩夫走卒也大都,不会作诗也会咏。至于达官贵人每逢佳节也须作诗应景的,否则被人嘲笑没受过正规教育。
其中还有一件趣事,据说苏轼的妹妹招亲,没要彩礼,而是出了几个诗题,只有文采出众者才能得见素面。可见当时的人对诗词的重视。可喜的是中奖者是个才貌出众的帅哥--秦少游,也应了才子佳人的美话。
唐宋期间,优美的文章流传下来的不多,而优美的诗词,则灿若繁星了。人们习惯于作诗词而不作文了。诗词的内容已概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唐宋期间中国的繁盛对文化的影响。
说到国防大事,则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经济方面,商人重利轻别离。经营学问,贾岛的推敲最为有名。爱情的,源于中国人的含蓄:道是无晴却有晴。情侣相处则要:心有灵犀一点通。少女含春就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世态炎凉,独钓寒江雪。祝福的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气势最大的莫过于岳飞的《满江红》,婉约的有柳永的《雨霖铃》。交朋友的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美色则是,回头一笑百媚生。凡此种种,不能一言而尽。但仔细咀嚼,就觉满口清香,回味无穷。
在唐诗宋词中送别诗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西出阳关无故人。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城南旧事》中的小女孩嘴中娓娓唱来,别离的凄凉游然而生。而我们也终将埋葬在芳草碧天下,在此之前是否更该珍惜现在拥有的,并善待别人呢?
唐诗宋词无论在形式上,意境和内容上都美轮美奂,值得细细品味。作为中国人我们有文字基础,能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但如果我们宁愿去学说唱,而把自己的瑰宝放在一边,这真是一种遗憾了。 原帖由 风之子 于 2005-9-24 11:22 发表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注重一些时尚的东西。比如Hi-Pop, 嘻哈。生怕落后一步,便成为时代嘲弄的对象。而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则漠然视之了。喜欢唐诗宋词者可谓寥若星辰,如果不是中国教育体制的强迫,很多年青人恐 ...
时代在进步.
人的思想也在进步啊.
四旧就只有 被人遗忘了$惨啊$$惨啊$$惨啊$ LZ,dafuer!
不过楼主也勿需担心,“只渡有缘人”,勉强不来的,偶周遭已经有不少同志拾起对古诗词的兴趣了,不过想起拾起的基本是30岁以上/硕博以上...无他,不完全统计而已 原帖由 chensong 于 2005-9-26 14:15 发表
LZ,dafuer!
不过楼主也勿需担心,“只渡有缘人”,勉强不来的,偶周遭已经有不少同志拾起对古诗词的兴趣了,不过想起拾起的基本是30岁以上/硕博以上...无他,不完全统计而已 何时介绍我认识一下这些同好们。哈哈 呵呵,没辙,偶那俩个朋友是不灌水不聊天的一类。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楼主若愿将就,小生虽不谙音律,优游容与的看客尚可担当。 原帖由 chensong 于 2005-9-26 22:44 发表
呵呵,没辙,偶那俩个朋友是不灌水不聊天的一类。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楼主若愿将就,小生虽不谙音律,优游容与的看客尚可担当。 今日得见雅人,三生有幸。幸会。 难得一见的好文:)
楼主是原创吗?是的话加精 我只研究古文。。。。。谁知道文言文跟白话文究竟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TO 风之子: 偶只是看客而已,而你能激扬于文字中,更是难得!
To Danielwolf:
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里,我们所谓的文言文也是当朝的白话文。我们现在所说的文言文是指民国之前的书面语,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白话文既是现代意义上的白话文的起点,看鲁迅茅盾这类白话文运动倡导者的文章不难发现当时的白话文和我们如今的文字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呵呵,兄弟只研究古文?如何理解? 我的问题是。文言文的起源。是否为早期政府官腔?如果是是哪朝开始的?因为早期的东西又跟它不太一样。
而白话文的起源。是否为中华的民间语言。虽不登大雅之堂,却有民众基础。又或者是近代学习西方后才出现的。
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两个不应该是一开始就有的东西。
我喜欢历史。而历史都是古文写的。自然就成了研究古文了呗。。。。嘿嘿。。因为觉得很多文言版的东西比白话的好看。比如三十六计的解说。真的是精炼的很。比白话看起来过瘾。所以就慢慢看了。而且繁体字里很多字有它特殊的味道。在简体里看不出来。觉得看以前的书满好玩的。呵呵。就是这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