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上车,如何重构智能座舱体验
作者:SIM智能座舱实验室“软件定义汽车”、“集中式EE架构”,“中央计算单元”,这些在汽车产业供给端被不断提及的热词,无一不在预示着,汽车正在成为继PC,手机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终端。从拼“马力”到拼“算力”,汽车正迅速从传统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提供丰富体验的移动空间。随着用户在车内的时间越来越长,用车场景也日益多样化,涵盖了观影、午休、K歌、露营等活动。这种用车需求的变化推动了汽车企业向更主动、智能化且充满新鲜感的服务方式转变。重构座舱交互当多数人还沉陷于疫情和经济下行带来的悲观情绪中时,人类科技悄然迎来了新一轮的突破,自动驾驶(特斯拉 FSD),AI大模型(ChatGPT),XR增强现实(Apple Vision Pro头显),让一些产业的先行者看到了新的希望。在这个变化中,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系统的泛化和通用性能力,还促进了汽车产业对新一代人车交互方式的深入思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AI Agent的应用,它是能够提供从感知、控制到决策行动的“智能体”。在感知层面,AI Agent可以处理多模态的信息输入,如视觉、听觉及车辆感知信号(包括激光雷达、惯性导航、GPS等)。在控制层面,它基于输入内容进行信息检索和行动规划,并可通过专业知识理解,结合上下文和过往记忆,对新环境做出决策,增强对复杂语义的理解。而在行动层面,通过观察、操作和指引,Agent能够完成更复杂、更适合当前环境的任务。简单来说,AI Agent可理解为“智能业务助理”,你可以用自然语言交互方式让它自动完成专业或者复杂的任务,从而极大程度释放人员精力。
如前文所说,汽车正在成为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座舱作为用户与车的关键“交互界面”,其发展尤显重要。特别是AI大模型在智能座舱中的应用,将会重塑我们与汽车的互动方式。这包括从传统的指令式交互向更加主动式的交互模式进化。在过去的人车交互体验中,多为被动的问答形式,且依赖固定用词。现在,大模型技术使人车交互从简单的“指令问答”演变为更加复杂的“口语会话”形式。例如,语音助手现在能够更准确地理解长句子和意向性表达,支持上下文的主题式聊天,并能够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动态适应。这意味着即使是非常口语化的任务指令,如“周六要出差(意图:订票或行程规划)”或“孩子睡着了(意图:降低多媒体音量或调节温度)”,系统也能有效识别并理解其背后的意图,完成复杂任务。智能空间计算一辆智能汽车所搭载的传感器部件数量和种类远超一部智能手机,数据的维度也变得纷繁复杂,如何有效拟合数据成为关键,发展中逐渐形成“空间计算”的概念。智能座舱通过拟合传感器、摄像头等数据,在AI算法加持下,实现环境感知,分析与响应,它超越了传统汽车对机械运行状态的关注,转而更加专注于车内环境和乘客体验的优化。例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识别乘客,调整座椅位置、音乐选择和内部照明,调整车内温度。同时监控乘客的心率和压力水平,进行健康监测。在驾驶安全方面,确保乘客正确系好安全带,检测驾驶员是否出现疲劳驾驶迹象。在娱乐和互动方面,智能座舱能够根据乘客的情绪和偏好选择合适的音乐和视频内容,甚至提供互动游戏和学习活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乘坐体验。总的来说,智能座舱的空间计算正将汽车转变为一个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乘客需求的智能生活空间,为驾驶者和乘客提供了一个更安全、舒适且个性化的驾驶和乘坐环境。
用车知识问答随着车辆功能越来越多,用户对车辆功能了解和学习的成本也指数级提升,传统的功能手册已经无法承载。基于大模型构建“AI用车助手”则会极大提升知识问答体验。基于对文档的理解和知识的归纳,“AI用车助手”能够提供更精准的回答,减少对话构建成本,提高复杂问题的解决率。对于用户来说,遇到问题时直接用口语化的方式发问,如“玻璃起雾了”,车辆即可自动开启除雾功能。应用服务生态iPhone因其优秀的软、硬件素质大获成功,但不可忽视的是,苹果公司构建的强大应用和服务生态。智能汽车想要迎来“iPhone时刻”,同样离不开强大的应用和服务生态来支撑,进而推动车企完成从设备制造商到出行服务商的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座舱正逐步整合更广泛的生态服务,形成软件、硬件和其他智能终端(如手机或智能家居)的联动,结合大数据分析、场景服务推荐、自然语音交互等技术,提供全场景贯穿式服务。这些服务不仅限于车内体验,也涵盖了与车外生活场景。例如,车辆可以根据用户当前的行程和偏好,完成餐厅预订,在车辆即将到达前,商户即可获知,提前做好服务准备。
最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一遇的重大变革。作为汽车智能化时代的产品人,不仅需要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还要不断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融入用户的日常用车体验中,提供更加丰富、智能和个性化的服务。AI大模型技术的发展为汽车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智能座舱领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展望未来,AI技术将继续成为汽车智能座舱创新和用户体验改善的重要驱动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