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4-12-7 12:17

澳门攻略 | 没有了路环,澳门就要嗨爆了!

作者:流云逸途
路环是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与氹仔里的娱乐界大佬的辉煌气派相比,路环就像是一个住在偏远村落的远亲,而澳门半岛的繁华与喧闹也使路环相形见绌。但路环可以沉淀都市的喧嚣,回归宁静,可以按捺钱欲的冲动,回归平和。
从澳门半岛乘公交车到路环大约一小时即到。
在从前,氹仔与路环是两个分离的岛屿。经过多年的填海造地,如今的氹仔和路环,已经由路氹填海区将两处岛屿连为一体。为今天我们完全依赖陆地交通游览澳门全境成为了可能。



在路环市区公交站下车,街中的环岛便是恩尼斯总统前地。顺着西面海边的方向,一眼就看到路边的安德鲁饼店的本店——虽然门店的外部毫不起眼,或者说甚至有点破败不堪。
来到本店,好奇地想品尝一下,试试口感与官也街的有些什么差异。于是又买了一盒葡挞,大快朵颐之后感觉其实口感上大体是差不多的。



沿着海的方向是屠场前地。一拐过这个拐角处,有间路环码头面馆——也是澳门旅游局推介的美食店之一。之前应该是开在路环码头旁边,后面才又搬到这个街角位置。
这是一间海鲜面馆。里面有用鱼翅骨、鸡、火腿丝熬制的浓郁汤底而做成的鱼翅面,有用饱满嫩滑的鲍鱼配以香菇而做成的蚝皇鲍鱼冬菇面,还有清汤牛腩面、墨鱼扒面等等美食。如果不是主食,真想即刻试试看。



过了屠场前地,船人街头,小小的三圣宫在街角坐落。三圣宫也称为金花庙,据说建造的时间在同治四年(1865年)前。它的外观做了两个斜坡顶,看起来是两间深,但里面实际是一间。建造格局是小了一点,却也有一些精巧的心思。
门口的楹联上,表明了曾经的路环也称盐湾。三圣宫主要供奉金花娘娘,还有观音娘娘、华光大师。因为金花娘娘拥有送子神通和护佑孩童的力量,广受信徒参拜。



过了三圣宫不远,就到了路环码头。
路环码头与横琴相望在三百多米的航道之上,好似两个人好兄弟。根据2015年国家明确的澳门水域界线,这条航道应该是按之前澳门的习惯水域全部划分给澳门使用,再加上之后整个横琴划为澳门所用,为澳门的远期发展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



自从有了路氹填海区,小码头已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不过对于仅有一个街区距离的两岸居民的往来,却依然有着极大的便利。正对面的是横琴镇区,北面的是氹仔管辖的澳门大学,南面则是珠海长隆景区。
码头的水泥引桥像一只小手伸向海水深处,进一步拉近了两岸的一切。



海堤旁的榕树下,简易棚的小店是见过世面的了。它们看过每日的海潮起落,看着说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游客从面前走过。这些都是它们正在观看的一部漫长电影里的微小片断。



又到了揾食的时间了吗?身在澳门从来不担心吃呀,烦的是食量太少,选择太多。还好不是天秤,直接拣了一间澳门旅游局推介的美食店——路环辉记——一块九十年代创立的美食招牌。
路环辉记位于打缆街边,一到饭点,基本都是人满为患。主要推介的品种有叉烧蛋炒饭、猪扒包、沙丹猪扒饭等。据说路环辉记的猪扒包评说是全澳最顶的猪扒包,食量好的不防也试试呀。看着门口的热卖单,红酒烩牛尾比之前又涨了3MOP。



海边的十月初五日马路(Avenida de Cinco de Outubro)——依然是特别的道路名称——是源自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推翻君主制,建立第一共和国的日期。可你要当心,在澳门有三条叫十月初五日的路名。还有两条在澳门半岛,一条是十月初五日街(Rua~),另一条十月初五日巷(Travessa~),这两条是衔接的。
十月初五日马路是不能不逛的。它有宁静的圣方济各圣堂,悠雅的路环图书馆,香火常旺的谭公庙。



巴洛克式的圣方济各圣堂就在马路的前半段。圣堂前的前地,矗立着一个纪念碑——为纪念1910年葡萄牙军队打败海盗而立的。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被罗马教皇保罗三世批准成立方12年的耶稣会的创始成员之一——方济各·沙勿略,首先来到了中国传教。但事与愿违,当时明朝海禁非常严格,除非是官方使节,严禁外国人进入中国。彼时沙勿略意图乘商船抵达台山上川岛,再秘密潜入内地。可他当时身患疟疾,因没有药物医治而亡,并葬于上川岛。七十年后,沙勿略被罗马教廷封圣。
圣方济各圣堂曾经存放过沙勿略的一根遗骨,对于宗教信仰来说,圣人的遗骨自然是弥足珍贵的,因而吸引众多信徒来此朝拜。



宁静的圣方济各圣堂在小小的路环却也不孤单,它的侧畔有一位绅士——路环图书馆。这是一场修士与绅士的对话,一个是经院博才,一个是经纶满腹,对话漫长又充满哲理。人的肉体附着于精神,抑或是人的精神附属于肉体?物质或精神永远都是第一,且不会交换吗?
路环图书馆的建筑外观与氹仔民事登记局非常相似。正面是六根柱子,应该是爱奥尼柱式的一种变体——柱头的一对涡卷装饰改成了两对小涡卷。门与窗户的外扇,是白色镶边,配的绿色木质扇页。内扇则是白色方格的玻璃扇页。



十月初五日马路是一条长长的低速运行的自动步道电梯,领着游人在慢慢欣赏中前行。我压抑着脑子想进入每一间店的欲望,怕一放开它,路边的私人别墅都成了我攀爬而入的对象。
一些点缀巷里的涂鸦时不时地给眼球一种冲击、沉思,或愉悦。它们随处可见,氹仔也好,澳门半岛也好,时而在繁华中锦上添花,时而又在偏隅处画龙点睛。



马路的尽头,山坡下,谭公庙坐拥了一大片的前地。它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1980年重修过。谭公庙整体为横排的三开间硬山顶式,庙堂的山墙采用典型的闽南民系建筑风格的五行山墙,前金式、后木式相结合。
谭公庙是路环的庙宇中是香火最旺的。每年四月初八是谭公的诞辰,连粤剧里有名的班子也都会来庆贺一番,据说搭戏棚都得搭个把月。并且,每逢此时,三圣宫的几位神仙也会一起被迎过来供奉。如此来谭公庙进香的人自然最多了。



谭公庙门楣上写着“谭仙圣庙”。相传“谭公”是元朝时期的惠州的一个牧童,本名是叫谭峭,天生异禀,十二岁便得道成仙,后修行于九龙峰,经常帮助渔民并护佑他们出海作业,后来被尊为“海神”,广受百姓供奉。
庙内有一件古物——龙舟,是庙成的时候,渔民送的一条巨大鲸鱼骨所制成龙船。都说摸摸这个龙舟会带来好运,所以去时千万记得摸一摸!



庙堂右侧的台阶可以到露台,露台上面有一副石桌凳,也可以从这里通往乡村马路。沿着海岸线的乡村马路能到达竹湾海滩、黑沙海滩。黑沙海滩离谭公庙大约4公里,即使徒步也不是太远,时间安排充裕的友们不防去游玩一番。
时间不多的话,可以直接沿船铺街走到一个运动场,它的东南角伫立的路牌,指明了路环天后古庙的方向。位置不是很明显,但不用怀疑,顺着坡上去就能看到了。哈哈~,安全意识还是要有的,毕竟不是你熟悉的地方!



路环天后古庙是离岛庙宇中最古老的,但它的的建造年代存在一些争议的。在1981年《重修天后庙志》中说天后庙建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但妈祖被加封“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的时间是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谭世宝先生以庙内古钟——一种建庙配置——的年龄是乾隆廿二年(一说廿八年),推断此庙应建于1755年(澳门旅游局写作1763年)。
许政老师的研究中认为,路环天后古庙是1684年后建成。分别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第一次重修,道光廿二年(1842年)第二次重修,同治元年(1862年)第三次重修,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3年及1984年又大修过。



路环天后古庙也是三开间的硬山顶建制,外面看起来是一个单体建筑,其实里面为四方亭,并分有三个殿,是一种组合构造,与北帝庙、康公庙、三街会馆类似。
庙内正殿供奉的是天后,左侧配殿的关帝圣君为主神,伴有财帛星君和社稷大王,右侧配殿的财帛星君为主神,并以鲁班先师和华佗先师相伴。早期的时候,天后左右两侧分别有康公和洪圣相伴,不知道什么时候将那二神移开了。



天后即妈祖,也叫“海神娘娘”,属于道教的水神。自宋朝至清朝前,妈祖的称号从夫人升到天妃,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到了康熙廿三年(1684年),妈祖被加封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因此,区分妈祖庙与天后庙的建造时期,便可以此为时间节点参考了。



从天后古庙出来,可以再探探那为数不多的几条小街巷,或许你有你的发现!
计单奴街的雅憩又是澳门旅游局推介的一家特色店,就在圣方济各圣堂的后面,它还是电影《游龙戏凤》的取景点之一。店内的土生葡菜综合了葡国和粤菜的特色,什么桑拿焗虾、西洋白酒蚬煲呀,品尝过粤菜和葡菜之后,再用一种优雅的融合给味蕾带去全新的感受。
小小的路环,流露着朴素的美好,容易勾起心头的乡愁。十月初五马路就是家乡的沿江路,航道就是沿江路旁的大河,而身旁的行人也仿佛出现了熟悉的身影。


<关注我下期呈现澳门历史街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澳门攻略 | 没有了路环,澳门就要嗨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