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4-12-14 09:58

回味北京城之六 三分钟说清楚北京为什么只在南边有外城

作者:幽蓟上元
01. 引言
◆ 明清北京城平面图是一个“凸”字型,上部是内城,下部是外城。正常的内外城都是“回”字型的内外结构,为什么明清时期的北京内外城是南北结构呢?这就要从明朝说起了,北京城定型于明朝中叶。



02. 明朝中叶之前的都城
◆ 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迁都北京,至1553年以前的一百多年中明朝的京师北京城都是呈方型的。





03. 嘉靖朝京师建外城
◆ 自明朝中叶开始,蒙元的残余势力就时常南下骚扰明朝的京师。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汗率领大军南下攻打明朝北部防线,迅速突入京畿地区,在北京城郊劫掠数日后方才撤退,史称“庚戌之变”。



◆ 这对明世宗朱厚熜皇帝造成极大的恫吓,他已不敢出城到京郊各坛举行祭祀活动。此时有臣僚建议修筑外城以加强京师的城防。内阁首辅严嵩也上书提议修建外城,以确保北京城内民生安定。
◆ 嘉靖帝朱厚熜采纳了这些建议,并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建外城,称外罗城。外城从南边开始修建,正好修到南三门城垣一线国帑就空虚了,没钱继续修建了只好把新建的外城墙转折与原有的角楼相连接。



◆ 在相接处建了两个临时城门,民间俗称东边的为“东便门儿”、西边为“西便门儿”,轰轰烈烈的外城营建工程就结束了。



◆ 外城工程止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全长14公里,共有7座城门。其中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安门、广宁门是正式城门,名称是明廷所赋名的,以为“东便门儿”和“西便门儿”是临时的,没想到居然与正式城门同寿同终,也因此北京只有这两座城门带儿话音。



◆ 从此,北京城的平面从正方形变成了“凸”字形。



◆ 虽然外城只建了南部,但已然把天坛及先农坛囊入城内,这两坛是需要皇帝亲自祭祀的,其它三坛可以遣官行祭祀礼。对于嘉靖皇帝来讲,只有南部外城就够用了,所以有明一代再也没有把东西北三侧的外城垣营建完整。


04. 清朝的京师
清朝基本是照搬全收了明朝的都城,除了清初实行旗民分治之外,就是乾隆朝对外城各门营建瓮城,而对京城内部和城门等,基本没做大变动。



05. 总结
北京的“凸”字型平面,上面是内城,下面是外城,这是北京的独到的特色之一,不了解明朝,不了解嘉靖朝,很难理解北京城。
作者:赵彤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味北京城之六 三分钟说清楚北京为什么只在南边有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