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 一带一路国际日
作者:微信文章一带一路国际日时间是每年的12月16日,2015年12月16日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216名学者倡议发起的国际民间节日,也是首个起源于东方国家、代表东方国家文化自信的国际民间节日。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习主席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后来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其后,德国历史学家郝尔曼在20世纪初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过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凉州、酒泉、瓜州、敦煌、新疆、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最早开辟也始于秦汉时期。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等。
历史上丝路文明的积极扩散与传播推动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明对中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唐前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文化高度自信,君臣们能够以宽容兼并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给西方文明的传入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这一点在中国其他历史时期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虽历经世界历史格局的动荡与变迁,古老的丝路几近被遗忘。但丝路文化却深深地渗透在这旅途之中,渗透在历史遗存、民族风情、文学创作、艺术作品、民间生活之中。从丝绸之路上各地的婚丧嫁娶、风俗习惯中,我们都能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子,看到互融互通的影子——这正是文化的力量。悠久的历史,在丝路文化上积淀出交流共赢的价值准则,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典范,民族民心交融的传统。
中华文明历史上经由丝绸之路吸收而来的优秀外来文化,对丰富和滋养、延续和传承本土文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文明绵延至今。因而,今日播洒于全世界的中华文明种子,饱含着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因素和最易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国家所能接受的博大文化精神。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文化发展之路。丝绸之路文化以西北文化、西部文化和移民文化、 多民族文化融合为核心而形成,具有开放、豪迈、直率、亲切、有趣等多侧面性格。这种多侧面性格也带来了国内外众多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环境的民族对丝路文化的多方位认可与接纳。
丝绸之路上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之间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恰恰正是文化交往融汇的历史;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共享和平、共同发展也正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同时,更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遵循的文化共识与灵魂。
来源:历史上的今天大事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