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脊梁丨烈焰赤子心 郭永怀撑起中国航天脊梁
作者:微信文章01
年少有成,颇得青睐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一个农家,是郭文吉夫妇的第四个儿子。10岁的时候,郭文吉将儿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办的学堂里读书习文。17岁那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四乡八里第一个公费中学生。20岁那年,郭永怀考取了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
1931年7月,郭永怀预科班毕业后直接转入本科学习。郭永怀选择了物理学专业,得到了当时国内知名教授顾静徽的赏识。
两年后,顾静徽推荐郭永怀到北京大学光学专家饶毓泰教授门下继续深造。在参加了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后,郭永怀如愿以偿地进入北大物理系学习。在顾、饶二位导师的精心锤炼下,郭永怀打下了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
02
留学深造,崭露头角
1938年夏,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留学委员会举行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在3000多名参考者中,力学专业只招一名。考试结果,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一起以5门课超过350分的相同分数同时被录取。
1940年8月,经过一番周折,郭永怀一行来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
1941年,郭永怀又赴当时国际上著名的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心——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和钱学森一起成为世界气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
1945年郭永怀完成了有关“跨声速流不连续解”的出色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在这里,他遇到了平生的知己钱学森。
03
突破阻碍,学成归国
1946年秋,冯·卡门的大弟子威廉·西尔斯教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科学部的基础上创办了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请郭永怀前去任教。
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就,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
1953年8月,中美继签定朝鲜停战协定后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美国政府不久被迫把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取消,但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置种种障碍。1956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动身返家。
1957年,郭永怀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10月15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在协定中苏联明确承诺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04
临危受命,为国捐躯
1958年,郭永怀先生与钱学森先生等负责筹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化学物理系,并出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又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在华的核工业系统的全部专家,随后又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苏联的单方面撕毁协定和合同,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核工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1961年7月,郭永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3年,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郭永怀迁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制基地。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5年9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又一次来到试验基地,为中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的发射以及从事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待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他要急着赶回北京,就争分夺秒地要人抓紧联系飞机。他匆匆地从青海基地赶到兰州,在兰州换乘飞机的间隙里,他还认真地听取了课题组人员的情况汇报。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郭永怀拖疲惫的身体登上了赶赴北京的飞机。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坠毁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
1968年12月25日,中央授予他烈士称号。同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
05
精神传承,激励后人
郭永怀的一生是一篇壮丽的篇章。他为了中国核事业和力学研究而奋斗,他的事迹更是充满着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传承下来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作为动院学子,同学们应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永怀精神,做新时代有为青年。同学们积极学习郭永怀同志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砥砺前行。以郭永怀为榜样,勤奋学习,追求卓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公众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