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专题策划 |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价值、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
作者:微信文章作者简介
张义,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袁鹏亮,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
梁澍浩,贵州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学研究。
摘要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旨在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文章以“一带一路”为出发点,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促进文化互通、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国际友谊等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主流价值。研究表明,当前“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存在文化传播形式单一、资源不足、传播渠道有限等现实困境。研究认为,应该深化“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交流方式,优化“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资金支持与配套设施,丰富“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赛事传播渠道。
关键词
“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交流;体育赛事
注:全文已略去注释,如需查看,请订阅《体育世界》杂志,或登录《体育世界》官网。
(点击图片链接浏览本期杂志)
“一带一路”源于古代丝绸之路,意在重走历史贸易路线,促进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的合作与交流。2024年5月,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坛中强调了要继续推进和深化“一带一路”的关键领域。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促进全球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注重互联互通、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推动经济一体化和共同发展。经济一体化不仅要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要构建一个促进全球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平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契机。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实现“体育强国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交流的价值
1.1 促进文化互通,强化合作之纽带
文化互通在项目推进、民心相通和巩固各国民族心理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还为区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一带一路”旨在通过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理解与尊重,而体育作为各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此过程中扮演着独特而关键的桥梁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壁垒,直接沟通人们的情感与精神。如中国的武术和赛龙舟、蒙古的摔跤、哈萨克斯坦的叼羊、印度的卡巴迪、伊朗的波斯武术、柬埔寨的抛绣球等,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还反映了各国和各地区的历史背景与价值体系。这些民族体育项目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关键纽带,有助于提升各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促进人民之间相互理解。“一带一路”具有促进文化互通、增进国际理解和合作的特殊作用。体育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直接沟通人们的情感和精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享受运动的乐趣,建立友谊和信任,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与传统。例如,外国运动员和游客通过参与中国的龙舟赛或太极拳活动,不仅体验了体育竞技的乐趣,还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风俗,从而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体育器材生产、体育场馆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这种合作不仅限于硬件设施的建设,还包括体育赛事的组织与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符号。通过国际交流活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构建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
1.2 提升文化软实力,巩固国际话语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形式的交流,“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中有许多国家与中国拥有相同或近似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蒙古国、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有舞龙舞狮、摔跤、抛绣球、斗鸡、抢花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渠道。这些民族文化在当地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所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虽然存在部分差异,但相对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更容易被当地群众接受。以这些相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联合活动深化文化交流,组织一系列跨国文化交流活动,如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文化节、展览等,将其他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进一步推动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巩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1.3 推动国际友谊,构筑合作友好
“一带一路”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体育跨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是促进国际友谊和合作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国际体育节、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亚洲传统体育与文化交流大会等活动,给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传统体育表演和比赛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各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遗产,还为各国人民提供了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例如,在丝绸之路国际体育节上,各国运动员展示了武术、摔跤、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则通过舞蹈和音乐展示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生。亚洲传统体育与文化交流大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交流的盛会,各国代表团通过体育比赛、文化展示、学术研讨等形式,加深了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推动了友好关系。如中国的龙舟赛、少林功夫与中亚的叼羊、库尔勒相遇,碰撞出别样的文化火花。通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活动,不仅加深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结,也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各国人民在多元和深入的层面上互动和合作,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构建和谐友好的国际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与共同发展。
02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
2.1 文化传播形式单一
国家形象倾向于具代表性的民族体育文化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一般围绕武术开展,体现在文化作品中,突显武术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如影视作品中的《功夫》《卧虎藏龙》《猛龙过江》等影视作品都是以中国武术为核心。众多外国媒体,如脱口秀、街头采访、纪录片等媒体节目中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武术,与武术绑定在一起的中国形象早已在国际上深入人心。但武术只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十分丰富,据《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表》统计,我国现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达997项,其中汉族301项,少数民族676项。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而言,大量使用武术进行国际传播,虽然能够依托武术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从长期来看,将交流重心放到武术上可能会面临创新性不足的危机。在“一带一路”民族体育文化交流中,这种战略不利于向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传播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唯有将多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出去,丰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达形式,才能提升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2 资金短缺,配套设施不足
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金融、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既有发达国家也有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支持活动组织、人员往来、宣传推广等方面,部分国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拨款有限、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等原因,导致资金难以满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进行交流的需求,众多国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的规模,限制了活动影响力,民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要进行有效的国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完备的配套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包括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匹配的场馆设施、交通设施、住宿设施。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平衡,在一些地区或国家,这些基础设施可能相对落后或不完备,难以满足大规模国际交流活动的需求,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深度与多样性。由于配套设施不足还给参与者带来不便和困扰,打击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大打折扣,难以达到所期望的水平。
2.3 传播渠道有限
“一带一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搭建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舞台,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传播渠道相对有限的严峻挑战。这一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当前,我国在对外宣传与交往中更注重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可持续性,但在传播渠道的有效性和畅通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我国国际文化的传播渠道主要依靠主流媒体,虽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但相对单一,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思维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的国际受众时,其传播效果往往受到限制,难以全面覆盖。此外,主流媒体灌输式的传播方法忽视了受众的特点与需求,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对外传播视野不够开阔,宣传内容重复,吸引力不够,体验感不佳,从而限制了传播效果。其次,尽管我国媒体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话语权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这导致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还无法得到有效传播。尽管“一带一路”倡议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们仍需在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有效性上不断努力。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03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交流的路径探究
3.1 深化“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交流方式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单一的问题需要通过多元化的传播策略来解决,以全面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第一,通过体育外交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展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第二,结合现代体育、娱乐和教育,开发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形式,吸引年轻人参与,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国际教育体系,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融性的特点。第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增强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解。可以与国际学校和大学合作,建立国际合作平台,开设相关课程或活动,让外国留学生有机会学习和体验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时邀请国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推广,增强我国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第四,利用现代媒体和数字技术,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宣传材料,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3.2 优化“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资金支持与配套设施
资金支持不足和配套设施不完善是阻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效传播的关键。为此,优化资金支持机制和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是实现“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第一,优化资金支持机制。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赞助和社会捐赠,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争取更多援助,解决活动组织、人员往来和宣传推广时的资金短缺问题。第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政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建设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匹配的场馆、交通和住宿设施。通过“一带一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改善国际交流的硬件条件。此外,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当地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交流会,分享中国经验,提高沿线国家的活动组织和管理水平,确保国际交流顺利进行。第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政府应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建立多边合作机制,通过共享资源、共同建设和共同管理,实现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资源浪费,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推广和宣传。利用多种渠道展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提升国际知名度。
3.3 丰富“一带一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赛事传播渠道
“一带一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赛事传播渠道,打破地理和文化障碍。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亟须解决。中国应采取多方面措施,拓宽和优化传播渠道。第一,利用多样化传播平台。除了主流媒体,还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YouTube、Facebook等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以覆盖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群体。第二,注重传播内容的本地化和多样化。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定制传播内容,采用在线直播、互动游戏、虚拟现实体验等互动性强的方式,增强国际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第三,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精通外语和熟悉国际传播规律的人才,增强对外传播的专业性。与国际知名媒体和平台合作,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比赛和展览,增强当地民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第四,加强国际传播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国内外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传播策略,确保传播渠道的畅通和有效。通过完善的机制和政策支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Dl978BGsMQDnIXF3BdRb4EkDh8u2s3tvicicqxAKQ9ozkwBONibB1IL483KTSW9k1lG1Phqf0viadrexjlHnL50c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2024年11期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Dl978BGsMQDnIXF3BdRb4EkDh8u2s3tphBYO0t51yHgvpGzQEw8xic96gzlYmvjqBHbRope7qm7veibkibf3QgK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2024年8期
2024年10期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Dl978BGsMQibCMVOnBouHlK70EgWP4lWzTXngofQEgIfViaJsNVNeibsqEuIyuWYZ54NwzFia5KE43FsWOLyBGjLw/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2024年7期
2024年9期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Dl978BGsMSDJTwO2OwRenghNg6ZSeE1QIDl5oswBvcISia6Skd04pIkyx3k76BscAUfVfMSzWibJic6PRficApjeQ/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2024年6期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Dl978BGsMTbWicCqj8WQmzORXzJvGThDfgkFicD1iaiaU0A4rTBdcIJpJYf0hZPuP2ZSoez2OtuKDW7LfGHwJKXnA/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跳转至《体育世界》杂志官方网站进行阅读、下载,感谢您的关注。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Dl978BGsMRKIiaEiaQ54puAs47S9EE1pOxlPXC0qQUtortpUd8ANQvXFpn6nj2kxuGE0fFRwm3d5WvczRM1GcGw/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编辑 | 雒小雨、高雁秋
《体育世界》杂志创刊于1972年,月刊,由陕西省体育局主管、《体育世界》杂志社主办。科学引文数据库(SCD)、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收录期刊、长江文库收录期刊、RCCSE中文学术期刊。杂志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重点栏目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科技与产业、体育教学、体育竞技与训练及运动与健康,是体育文化相关领域从业者及院校师生积累、传播和反馈前沿思想成果的重要阵地。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Dl978BGsMQ9nNAwxW88zIKUh5ZamqyHwurMpGat1jx8kJ3uAicd4tvufqVYfES7NNhEUNQuzI3kBPtWkJuM7VA/640?wx_fmt=other&from=appms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Dl978BGsMTUy6iaxdqg3bDCg8Wk1ianGsZoSQE26LAhaqhAic99HGcZUDTwDD79JJhxuzagUibdeJyYu8sibgt6eicQ/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Dl978BGsMTxT1WQibOk4kcNOHN8r6ylmia2icuvxFWSswEho3abWNwjzly6XKzb5lYuTYqN0J2siaIGgvKJSQBJEg/640?wx_fmt=other&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2Dl978BGsMToB6KaicO8XicYG3fnWnPGEphBFsBvkXmH3mXNlDHB3Vj9bg2gYORgvcOriae74LaGYIdiaCbTebxwQg/640?wx_fmt=other&wxfrom=5&wx_lazy=1&wx_co=1&tp=web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