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要闻 | 普洱学院:在服务“一带一路”中遇见未来
作者:微信文章清晨,普洱学院东盟学院2020级老语本科班黄丹蓉同学就在图书馆练习着老挝语口语。她说:“我很幸运,在上大学选择老挝语专业的时候,中老铁路开通了,我感觉到我会通过这条铁路遇见我的未来。”
在她的职业规划里,自己一定要学好老挝语这门语言,将来到铁路沿线相关的行业里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
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是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的基础。
作为中老铁路沿线上一所重要的综合类高校,坐落在“一眼连三国,一市通五邻”的美丽城市普洱,普洱学院秉承“开放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积极为包括小语种在内的外语专业人才更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近年来,学校不断推进东南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立了东盟学院,开设了老语、泰语、缅语专业。拿老挝语来说,该高校自2017年开始设老语班,一共有老挝语毕业生48人,在校生127名。学校还培养了老挝留学生累计307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些中外毕业生不少参与到了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有的已经就业在中老铁路沿线的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岗位上,为密切中老两国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交流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老挝留学生则成为老挝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为中老两国人文和贸易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学校新媒体中心的录音棚里,几位来自汉语言文学和老挝语、泰语专业的同学正在做“中老通”“中泰双语桥”栏目配音。前期,他们在指导老师和外教的指导下认真做了文案的翻译,并且练习过很多遍了,配音时都表现出充分的自信。刚完成《习近平向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致贺信》这条消息的老挝语配音,普洱学院东盟学院2022级老语专升本班的岩罕香同学说:“参加‘中老通’栏目组以来,我学到了很多,口语这一块进步很大,我想通过这个栏目,让更多的老挝年轻人认识中国,认识普洱,认识我们的学校。”
外语人才不仅能充当语言的翻译,更是能充当文化的使者。今年秋季开学后,普洱学院依托小语种优势与校园新闻媒体平台,为南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沟通架起一座互译传播桥梁,尝试通过多语种为基本工具实现分众化、精细化、定制化的精准传播,激发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更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而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学校微信公众号开通了“中老通”栏目和“中泰双语桥”栏目,以“双语音频+双语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介绍中老铁路沿线景点、风物以及双方人文交流信息。栏目上线后,受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和老挝、泰国本土人士的点赞。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无论是推动“硬联通”“软联通”还是增进“心联通”,都需要以语言服务作为支撑,也离不开建立在语言研究基础上的国别与区域研究。
为此,普洱学院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普洱市东南亚南亚研究院,建有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老挝研究中心。加强以老挝为重点的南亚、东南亚国家研究,为国家开展合作交流提供决策依据,因此获批省级“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研究创新团队”。
“中老铁路的开通,无疑是让我们的外语人才有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为共建‘一带一路’奉献青春和力量。”普洱学院东盟学院老挝语教师尚正丽说。
据了解,东盟学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根据中外学生特点,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中外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搭建中外学生交流的平台,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形成了以“东南亚美食文化节”“语言的魅力”多语言朗诵比赛、“汉语桥”“澜湄文化周”等极具国际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加之定期举办泰北地区汉语演讲比赛、澜湄教育合作论坛等国际交流项目,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从昆明到万象10小时即可通达,两国之间实现“夕发朝至”。如今,这种铁路已经开通一周年。沿着铁路的方向,普洱学院已经提前布局。
未来,普洱学院将继续发挥学校优势特色,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普洱贡献。
往期推荐
普洱学院团组织转接说明书
影像小剧场——《普院时空日记》
中泰双语桥 | 中老铁路通车周年——大美景迈(泰语视频)
【END】
普洱学院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作者 | 梁荔 李毓珊 文/图
编辑 | 邱碧
排版 | 杨正群
终审 | 梁荔
页:
[1]